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0/851


但相对于传统的马车、河船、海船等运输手段,铁路运输运送量更大、速度更快、成本也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很明显。
更重要的是铁路一旦投入运营,还能极大加强朝廷对地方管控,因此而减少的隐性行政和维稳成本不可计算。
徐泽的视线从施工进度墙上移开,看向远方扔在抢工期的劳工。
“创业不易,守业艰难,积累拓展更不易。待京津塘铁路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后,我欲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统管铁道建设和运输管理相关事务,你可有什么建议?”
陈规当即就听懂了徐泽的意思,疑惑地看向皇帝。
“陛下的意思,是要臣兼管这个新部门?”
“对!”
皇帝给了明确答复,陈尚书却有些犹豫。
“陛下,工部虽然分管营造和交通,但运输乃是商部之责,将铁道建设和运输管理全部划归工部之下,会不会侵夺商部之权?”
大同朝中无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各部尚书权力便会相应扩大。
谁能更得皇帝的信重,掌控更多的事务主导权,谁就能在朝中获得更多话语权,也能为下属谋得更宽阔的施展平台。
为官者,没有谁会介意手中的权力烫手,真介意这个的人也不可能走上高位。
陈规不是对将要接下的重任有顾虑,而是希望做事前先理清权责关系。
徐泽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考虑的问题更多。
“铁道修筑投入大、周期长,专业要求高,运营期间还需不间断管理维护,建用脱管的隐患很大,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筹管理。
铁道运输前景广阔,未来必将逐步取代漕运的地位。
运营部门牵涉利益方面众多,不宜挂靠在工部之下,一开始就要独立出来,这点你不用有顾虑。”
得到了皇帝的明确指示,陈规更有信心了。
“臣明白了!”
徐泽很满意陈规勇于任事不讲价钱的态度,点了点头,继续道:
“这个机构最初的级别可以定小一些,后面随铁路里程延伸再慢慢提升其编制,具体架构如何设计,需要哪些人才,你报个计划给我和吏部。”
陈规主管京津塘铁路建设四年多,发掘了不少非科举出身的专业人才,正好借这个机会保留下来,当即更有干劲了。
“臣这就办。”
交待了新部门“铁道局”组建相关事务后,徐泽离开铁道修筑工地,顺便到格物院去了一趟,检查火枪研制情况。
徐泽没有什么冷兵器英雄情节,自然不会满足于只装备火炮。
早在当年汤隆上梁山时,徐泽就曾考虑过研制火枪。
只是,当时同舟社的底子太薄,根本经不起折腾,只能作罢。
待同军火炮技术逐步成熟之后,徐泽又启动了火枪研制计划。
表面看,火枪与火炮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药做发射药对管状武器,前者似乎只需要将后者成熟的技术“微型化”即可。
实际上,汤隆和凌振两位大家没鼓捣多长时间,就拿出了样品。
嗯,还就是“微型化”的火炮,或者叫“火门枪”。
这种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命中率感人的武器当然被徐泽毫不留情地否定了。
宋军虽然受限于铸造工艺和火药配方,火炮性能始终赶不上同军,但其远程弓弩的设计制造却相当成熟。
单以射程而言,使用黑火药发射的初级火枪就远远赶不上宋军的对敌神奇神臂弓。
徐泽需要的是火枪,至少要满足制造工艺不复杂、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要求,以大批量低成本的火枪逐步淘汰成本高昂维护困难的神臂弓。
经过几年的持续改进,如今格物院设计的燧发枪故障依然较高,但火绳火枪基本可以满足正乾皇帝的需要了。
徐泽当即拍板定型,等批量化生产后,先在戍卫部队列装两个师研究配套战术战法,然后再改进推广。
而在新宋政权一方,因为被同军接连拿掉苏州、开封、南阳等紧密手工制造城市后,宋军已经很难再大批量生产神臂弓了。
现实困难摆在这里,肯定会逼迫一些有抱负的军事人才尝试在武器装备、编制结构和战术战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以求克制同军的经典战术。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有人都在适应新环境,不改进者难生存。
当徐泽只在格物院待了半个时辰,便提前回到了宫中。
因为在此期间,主持对陕作战的第四军军正牛皋刚好传回了最新军情战报:
永兴军路已经基本被拿下,部队进攻秦凤路时受阻。
“陛下!”
正乾皇帝回宫的途中,外部尚书王四和兵部尚书吴用便受召候在了工外,随即又与其人一起进攻。
徐泽进殿后,边换袍服,边问跟上来的王、吴二人。
“情况都清楚了吧?”
“不甚(太)清楚。”
属于情报方面的问题,吴用主动让王四先说话。
“第四军两路都受到阻击,驻守泾州的泾原路(隶属于秦凤路)经略司统制官曲端成名较早,我们有其资料,但驻守凤翔府的清秋尉李彦仙却是从未听过其人。
外部情报搜集不利,请陛下恕罪!”
李彦仙的大名,徐泽自然“早有耳闻”。
不过,却是来自后世的记忆。
情报司又不是神仙,宋廷都不清楚的隐姓埋名之人,不知道不足为奇。
“听其官职明显就是自募兵马的义军头领,这事不怪情报司。学究说说,攻陕战略需不需要调整?”
……
第一百零五章
陕西问题的根结
当日,陕西数州府联军尚未走出京兆府,就迎头遇上了同军前锋秦明部,范致虚寄予厚望的僧、童新军受到惊吓,当即掉头冲击本阵,引发大军溃败。
秦明所率兵力有限,自不可能分散开来追击漫山遍野乱跑的宋军溃兵。
其人率军一路向西,驱赶溃兵大部直入长安城下。
长安城池高大,守备设施齐全,留守城中的京兆府兵马副总管杨宗闵等人虽然兵力稀少,却誓死不降,秦明部缺乏攻坚手段,仓促之间攻克不下。
双方激战三日,直至牛皋派来的增援赶到,秦明方才攻破长安。
在此期间,范致虚、赵宗印等人及宋军半数左右的溃兵已经趁乱逃脱。
对同军防备最为严密的河中、京兆两府被同军拿下,宋军在永兴军路的军事存在便只剩下了以麟州、延安府为主体的麟延路一处硬骨头了。
为了防止夏人趁机摘桃子,牛皋放过了几乎唾手可得的秦凤路凤翔府,转而集中第三、第四两军兵马攻击麟延路。
待预置到坊州、同州和绥德军三面的同军发起猛攻后,以往只能跟夏人打个来回的麟延汉子们也只能节节败退了。
在急于保命的麾下军将不断催促下,麟延路经略使王庶无奈地宣布投降。
消息传入庆阳府(即庆州,宣和七年升为府),兵马稀少且腹背受到夏军严重威胁的环庆路经略使王似自知大势已去,也认了命。
其人当即派使如麟州,迎同军入境接管庆阳府、环洲、定边军等地。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占陕西大半壁的永兴军三路便被同军轻易拿下了各战略要点,仅剩下宁、邠、商、虢等无险可守,必然要降的州县。
由于同军的进展实在太快,蠢蠢欲动的夏人才将兵马预置到洪、龙两州,李乾顺派出的使者尚未与王庶、王似二人谈妥条件,就不得不转攻势为守势。
不过,进展快也有进展快的弊端。
战后,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同军第三军军正牛皋的面前:
如何处置数万西军俘虏(有不少兵卒战败后直接逃回家中躲藏,暂未列入统计)?
宋夏两国边境拉锯战长达百余年,不仅严重破坏了直面夏军的陕西诸路农业基础,也使得这些地方常年保有大量的军事人口。
这些人大部分出自耕战一体的本地百姓,其中又有不少人数代都在吃军饷或享受应募免税政策,早就习惯了刀口舔血的生活。
同军要想有效治理陕西诸路,除了要针对本地实际改进土地政策外,还必须想办法消除本地百姓遭受的战争创伤。
毕竟,大同反对的只是恶习难改的陕西将门军头,却从没有想过不给其底层军民活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