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9/851


如同东面的函谷关被废弃一样,因经济开发、黄河冲刷和漕运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今的华阴县也早失去了秦汉之时潼关“锁匙关中”的作用。
但其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华州轻下,整个永兴军路便向同军彻底敞开了怀抱。
而第三军和第四军合师一处,也有充足的兵力进取剩余州府。
早在同军攻入解州后,赵野就立即向江陵行在传回了的紧急军情。
但直到此时,如此紧急的军情才传递出蜀地,还要几天时间才能送至才能送至已经南幸的小赵官家手中。
所以,赵构等人只能靠有限的情报推测同军的行动。
不过,就算新宋政权拥有更加高速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能够让朝廷提前几天得到陕西军情急报,也于事无补。
在进军神速的同军面前,如此遥远的交通补给线就是致命问题。
莫说新宋朝廷无力支援遥远的永兴军路,就算赵构等人真心想派兵救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陕西的战局,最终还是要靠西军自己。
而此时的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中,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也终于迎来了自己避无可避的守土重任。
此公两任宰执,却无一策有益于军国大事,乃是只会玄谈、不务实事的清闲宋官典型,早年还因此而被徐泽驱逐出来河北路。
但论对大宋忠诚这点上,同样是赵桓朝出任过首相又被弃用的文臣,“明德相公”范致虚又要比“劝降相公”赵野强了不少。
实际上,收到赵野传递对紧急军情后,范致虚就立即和自己的“军师”赵宗印研究了军情形势,并确定了立即增援华州,为诸军稳住后路的决定。
要说赵宗印也是个奇人,早年曾落发为僧。
道君皇帝抑佛,赵宗印所在的寺院无以为继,只能化斋四方。
多年红尘历练下来,其人练就了一双识人慧眼和一张利索嘴皮,尤其好谈兵事。
而范致虚勤王失败后,痛定思痛,深恨自己在实务上的不足,下榜诚心招揽了一些有才干者辅佐自己。
赵宗印得此机缘,投身范相公幕中,出任陕西五路宣抚使司参议。
其人能得范致虚如此信重,当然不是只会耍嘴皮。
针对陕西钱粮不足,基本没办法有效调动西军军头的事实,赵参议建议范相公再置别军,从头编练绝对听令行事的新军。
深受军头桀骜之苦的范致虚深以为然,当即委其编练新军之重任。
赵宗印确实没有忽悠范相公。
其人编练了两支人马,一支以僧人为军,号尊胜队;一支以儿童为军,号净胜队。
相对于动不动就要赏钱的西军来说,这两支人马维持经费极少,还听命令,深得范致虚喜欢。
这次支援华州的行动也是赵宗印统军,只是因为等待耀、鄜、坊、邠、宁等州的兵马聚集耽误了时间。
结果,援军还未走出京兆府,才至栎阳零口镇,就遇到了同军前锋秦明部。
宋军前锋又是僧人又是童子,唱戏都不带这么唱,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厮杀。
秦明才发起冲锋,范相公的“新军”便倒卷本队,数万宋军不战而溃……
第一百零四章
李彦仙首战扬名
今年伐宋之战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争夺西北和东南两处战略支点,以压缩新宋政权的战略纵深,逐步实现对其的“合围”之势。
如穷山恶水出产少的福建路,对各朝来说都是“兵家不争之地”。
但对掌握制海权且提前布局海东、明州等地的大同来说,拥有福州和泉州两处优良港口,又与海东岛隔海相望的福建路,必然是未来大航海的重要支点。
趁着新宋无暇顾及之时,以极小的代价收取福建,进一步巩固以海制陆的大战略,绝对比花大代价争夺宋军肯定会反攻的江南东、西路要强得多。
而且,无论福建、江陵,还是陕西,三个战场都因为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问题极多(连皇帝都差点被水贼抓住)的新宋政权左右不能兼顾。
有第五军沿长江防线整体上牵制,其余各军局部打局部,战争结果基本没有悬念。
所以,事务繁忙的正乾皇帝便没有再次御驾亲征。
时间到了十一月中旬,大雪初停,徐泽在工部尚书陈规的陪同下,检查了京津塘铁路燕京南段收尾情况,并慰问一线铺路劳工。
当初,陈尚书预计这条长三百余里的铁路三年内可以铺设完成,相关计划和预算都是按三年时间来做。
可是,一切从头做起的事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铁路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也需要不断修正工程计划。
结果,三年时间过去,四年也一晃而过,格物院的蒸汽轮机都要开始进行机车和海船实验了,京津塘铁路却仍未完工。
心急上火的工部尚书陈规立下了春节前不完工就辞职的军令状,将办公地点搬到了工地上,与劳工同吃同住同劳作,现场督办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
徐泽同样非常关心这项关系大同未来发展方向性问题的大工程,曾先后三次深入现场查看施工情况,这是第四次。
其人在陈规的陪同下来到一处工段,饶有兴趣地看着墙上张贴一张大黄纸,正是各工程段推进明细表,绝大部分已经打了勾,剩下的仅有几项。
不出意外的话,此位面第一条铁路应该能在正乾六年的十二月中旬左右完工。
“京津塘铁路能顺利完工,元则居功至伟啊!”
超期一年多才完工的工程项目还能受到皇帝如此高的赞扬,主事者陈规没有半分受表扬的喜悦,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当即行礼道:
“臣,有负陛下恩宠!”
陈尚书在皇帝面前还算坦诚,此话乃是发自内心。
因为工程一再延期,主持大同帝国“开国第一大工程”陈尚书承受了极大压力,弹劾其人的奏章摞起来早超过了一人高。
弹劾的理由自然是为国负责,追究经费使用去向和工程管理责任,但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充满各种利益考量。
公心者有之,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而发声者有之,热衷于某个位置而趁机拱火亦有之,源自前朝政治斗争的习惯提前站队者同样有之。
仅仅是修筑一条短程铁路,就惹出这么多事。
等京津塘铁路投入运营并产生惊人的经济示范效应,既而对传统的河运和海运行业产生极大冲击,相关利益群体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幺蛾子。
陈规久经庶务,并不是陈淳、凌振这类不问世事的纯技术官僚,自然能够猜到每份弹章背后隐藏的信息,英明神武的正乾皇帝更是洞若观火。
正是皇帝为其挡下了绝大部分的火力,寻机惩办了一些屁股不干净的家伙,并坚定不移地支持陈规调整计划追加预算,才能让京津塘铁路顺利进行下来。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朝堂就会有争斗。
随着大同立国日久,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国力愈发强盛,其官僚系统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类问题。
单论朝中,争权夺利、拉帮结派的问题早就有了苗头,各部门之间为了政绩和行政资源暗中下绊子、使阴招也是有的。
当然,在正乾皇帝的强力镇压下,这些问题都藏得很深,跟议事只看立场不论对错的宋廷相比,大同朝堂的风气简直“纯洁”得不像话。
但老树发了新芽也还是老树,想要在旧社会里建立新秩序,绝不是砸烂一个旧世界之后再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这么简单。
只要是官僚,就必然会有官僚“该有”的各种问题。
老牌的宋、辽官僚问题恶化,新崛起的同、金两国也不能免俗。
这是刻进人类骨子中的天性,不以任何制度和团体而改变。
就算能够改变,也只是某一些人一时或一个阶段的改变。
任何时代都会有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寄希望于制定一个好的制度,然后就能保持国运长久不衰的想法,是根本不现实的。
最终要考验的,既有政权的上层建筑,也有当政者的眼光、格局和手段。
徐泽当然不会把自己眼光一直盯着人力基本无法克服的官僚痼疾上。
其人要做的带动大同帝国高速运转,让所有人跟着正乾皇帝永不停歇的步伐向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元则,铁道建设乃是前无古人的大事,有困难很正常,解决困难方显能力。一切要向前看,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陈规时年四十五岁,正值政治人物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
其人颇得皇帝信重,干劲正足,自不会真的纠结施工过程中遭受的各种诘难。
“臣修铁路这四年虽然遭遇了不少困难,但也越发理解陛下的‘大铁路’战略的高瞻远瞩,臣相信大同的未来,疆域将更加广阔,社会也更加稳定。”
实际上,当初接下京津塘铁路铁路修筑任务时,陈规并不是很主动,也不看好以当前的技术积累和钢铁产量,注定要百年之功方才能实现的“大铁路”计划。
正是因为这几年“向前看”的施工过程中,让他改变了很多想法。
因为,“大铁路”计划确实很诱人。
铁路建设虽然有固定成本高、原始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等缺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