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851


而大同政权最基层组织就是由这样的百姓组成,没有可以看见的改革效果和直观的印象,绝大部分百姓并不能分辨徐皇帝和耶律皇帝有什么不同。
因此,徐泽的出巡对于稳固政权和推进社会改革都很有必要。
其人不仅要一路检查社会改革效果,以为下步的官员调整和政策倾斜提供参考。
还要接见各地大小官员,勉励他们在新王朝建功立业——皇帝已经见过你们并有了印象,好好干,不用担心前程。
更重要的是深入最基层,跟少年聊天、陪老农下地、问村夫年景,让百姓亲眼看一看徐皇帝和耶律皇帝的确不一样,也让基层官员知道正乾皇帝对治国理政的不同要求。
坦白地讲,大同政权的地域会越来越大,徐泽要关注的事也会越来越多,基本不可能还像当年在诸城那样持续关注田赶驴一家。
现在这种深入基层的行动,其实就是行动大于内容的蜻蜓点水式政治作秀,能覆盖的面极小。
但皇帝的身份非同一般,徐泽的任何行动都会让大部分眼睛只往上看的官僚会用心解读,一举一动都有不同的含义。
其实,相比起宋帝赵佶每年一次扶着犁做个样子就完成“籍田”仪式,徐泽的行动还真不能算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亲民行动。
就是对比辽帝耶律延禧捺钵巡游时,只接见部族头领贵人和各地大户的做派,大同正乾皇帝的做法也能让底层百姓感受到天真的变了。
至于各地官员能从徐泽的行动中领悟多少东西,又能做到哪一步,则要看各人的天赋、秉性、能力和作风等条件了。
但皇帝巡游之后,各地官僚还是有明显的勤政亲民表现转变的。
由不得他们不转变。
共建会有效运转之后,配合监部,对官员的监督已经在缓慢而坚定前进着。
而“并州令”之后,大同朝廷的组织框架逐步健全,对州县的管理和指导也与大辽不可同日而语。
更关键的是,朝廷放出即将开恩科的消息,很快就有一大批科举新官补充一线。
新朝新气象,不想干、干不好的官僚说换就给你换了,有几个人愿意在遍地是机遇的时刻,放弃自己和家族的上升通道?
当然,北地并不太平,金辽之战远未结束,时代的主旋律也不是和平与发展,而是战争与毁灭。
燕云官民之所以能暂时远离战火,修复战乱造成的创伤,并憧憬升官发财、安居乐业,只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强大的政权治下。
而大同的强大,绝不是靠徐泽和完颜阿骨打两个皇帝一顿酒就能换来的。
金国不是赵宋,虚言恫吓没用,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战略威慑力
完颜阿骨打六月初从会宁府出兵,到现在都快八月份了,仍在上京道磨叽,一仗都没有打。
很明显,其人根本就不相信徐泽酒后的承诺,一定要先稳住后方才敢去西南招讨司。
徐泽自然也不可能相信完颜阿骨打的人品和其人的舞蹈一样好。
优秀的战略家是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大同若敢真的马放南山,一心抓建设,战略上处于劣势的金国绝对不介意在灭掉辽国后铤而走险,给大同帝国来一下狠的。
就算有战略眼光的完颜阿骨打知道大同输得起而金国输不起,在消化灭辽成果之前不愿擅起刀兵,其国的军功贵族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富贵,想办法挑起两国的争端。
因此,徐泽此次出巡还有检验各地战备情况,重新规划燕云地区攻防战略的目的。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望北城
国事繁忙,徐泽的出巡自不可能每个州县都覆盖到。
进入奉圣州后,其人经怀来县、永兴县,到达文德县。
随后,又沿羊河继续北上,越过断云岭,再顺着爱阳川,直到野狐岭长城。
野狐岭和桃山两山相夹的隘口是大规模骑兵南下奉圣州的最佳通道,这里再往西北百余里,便是几个月前金军追击辽帝耶律延禧的第一站——鸳鸯泊。
两个月前,武松率部拿下文德县时,曾命两个营驱赶溃逃的辽军到长城以北,并驻守野狐岭和桃山,以防备金、辽两军南下。
后来,武松亲临一线,才发现自己的这个命令有些想当然。
拥有广阔草原的辽国拿下燕云之后,原本用于中原王朝防御北疆的长城,就变成了妨碍大辽南北交往的内墙,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
处于隘口位置的野狐岭段长城被辽人改造成了关城,还算保存完好。
其余各段城墙则没有这种待遇,经过一百多年的雨雪冰霜和风吹日晒,剥蚀严重,还有一些墙段因长期无人巡察,被经常越境的马匪拆出了方便进出的小豁口。
野狐岭段长城虽然保存相对完好,但远离文德县而靠近鸳鸯泊,长期驻守两个营的兵力,补给过于困难。
又因为其他各处城墙残破,又无人驻守,实际上也无法有效屏蔽南北。
武松乃将大部分人马撤回文德县,只留下了两个队。
稳定奉圣州形势后,武松被徐泽调往东线继续攻略辽西走廊,州内防务由张清负责,并归西方面军统帅牛皋节制。
武松回燕京赴任时,专门向皇帝汇报了野狐岭段长城的情况,由是徐泽特意赶了近两百里路来此地巡察。
登上野狐岭,北面的宽阔草原尽在眼中。
徐泽透过望远镜,注意到远处有几个游骑,似是辽人的探马。
“韩队正,辽人来此处的频率如何?”
“臣等驻守野狐岭这段时间,辽、金两军五百人以上的大队人马只来了两次,见我军防守严密后就再没有来过,但小股探马、溃兵和马匪却经常来,每次都离得很远,臣等失职,只能防住很短的一段城墙,他们肯定有人绕道南下了。”
回答徐泽问话的是驻守野狐岭的同军队正韩茂。
韩茂出自安阳韩氏,但不是主宗嫡脉,也不是小宗子弟,而是早出了五服的韩氏下层。
其人除了姓韩,生活状况和其他下户没有什么区别,一家人全靠佃种族田为生。
大同政权限制大族发展,对大族上层来说固然是灾难,但对其下层来说却是机遇。
若不是徐泽掌控相州,打乱了安阳韩氏的扩张和传承,逼得其族分宗另谋出路,韩茂最好的出路可能是在韩氏某一庄子中寻个自己能吃饱的护院差事。
运气好的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许能被主家看中,赏一个管事之职。
但不管护院,还是管事,都是家仆之流,生生世世都要被宗族捆绑在一起。
也就是同舟社逼迫韩氏分宗,并给予其下层和其他人同等的谋生机会,像韩茂这种底层才有可能获得当代就改变出身的机会。
韩茂很珍惜这个机会,也真诚感激赐予自己机会的皇帝,才会主动揽下责任。
徐泽带兵多年,非常清楚险要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上下限,当然不会这么糊涂。
文德县北部的游牧民并没有及时向官府上报有辽人或金人南下,但没人汇报不代表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总体而言,大同对文德县北面的掌控还不严密,存在着很严重的漏洞。
这也是武松对奉圣州最不放心的地方,调离时再三向徐泽表达对此处的担忧。
“长城这么长,又如此残破,防不住小股人马向南渗透很正常,你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敌人大规模南下时及时示警,已经做得很好,不须自责!”
“谢陛下!”
慰问了一线驻防官兵后,徐泽便带人下了山,却没有顺原路直接回文德县。
在张清的引领下,一行人顺着山间小道,来到野狐岭至断云岭的中段稍靠东北处的一片山间开阔地。
此地的北面是野狐岭,西面是爱阳川与羊河的汇合处,南面是高耸入云的断云岭,东面是南北转为东西走向的长城。
“不错,此处确实可以担负起连接野狐岭和文德县的重任,立泉有心了,就在这里筑城吧。”
针对野狐岭隘口孤悬的事实,武松提议在文德县以北再筑一寨,连接南北,以增强奉圣州对长城以内地区的控制。
中原王朝对北面政权的防备,从来都不是安排几十万大军沿着长城铺开。
北方游牧政权最大的特点就“游”,行踪飘忽不定,什么时候会南下,集结多少兵马,在哪里越过长城等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若是在万里长城上均衡分布兵力,将起不到半点作用,也没有哪一朝的国力经得起这样长期消耗。
惯用的做法是逐段设置观察警戒哨,再在长城的关隘和内线险点位置筑城,用以阻挡游牧政权的大军行动。
所以,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在长城沿线的争夺战,基本围绕关城来展开。
金国并不是游牧政权,却掌握着骑兵优势,而同金两国边境的长城残破,防御作用严重削弱。
但刚刚立国的大同政权不可能劳民伤财大修长城,徐泽也不会被动防守不知道在何处发起进攻的金军骑兵,他更愿意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
但这一战略的前提是自身不能有明显的漏洞,影响西线稳定的奉圣州更是如此。
由是,徐泽同意了武松的建议,并将城池选址的任务交给了张清。
其人这次出巡,便是了解奉圣州的攻防态势,以便于自己订立下一步的战略。
前番,徐泽安排解珍送耶律大石从龙门县出塞,除了此处更靠近上京道之外,也有不想让耶律大石掌握文德县至野狐岭一线形势。
皇帝同意了自己的选址,张清立即顺杆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