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851


对夷胡,必须毁灭与同化并举。
毁灭其文化传承和能够独立出去的战争潜力,并同化其剩余人口才是最佳选择。
但同化的前提必须是把他们当人,因为只有“人”才能被同化,容不下夷胡就别想开拓万里江山。
当年的泸南夷乱,后世皇明的安南、辽东等地独立,都与错误的民族政策或地方官员对夷胡的极端歧视压榨有很大的关系。
同军中有很多异族兵士,经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后,无论是作战勇悍,还是遵章守纪,都不差汉人兵士分毫。
徐泽尊重客观事实,没想一口吃下一个胖子。
大汉族主义短期内是无法彻底根治的,保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警惕心也很有必要。
其人只是担心麾下文武不知轻重,如挑起泸南夷乱的贾宗谅一样无端歧视压榨夷胡,最终导致官逼民反。
大同王朝拥有强大的武力,想打下万里江山很容易,但想守住这份基业,不仅他这个皇帝要胸怀万里天地,麾下得力的文武官员也要有这格局才行。
若是边地文武狂妄自大,始终把诸胡当作异类,甚至视之如猪狗奴仆,而不是想办法同化他们,那打下的江山越大,埋下的隐患就会越大。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大同的事业要做大,不仅要练就摧毁一切敌人的强兵,还要有接受真心入我中国之夷狄的胸怀和同化他们的能力。”
“是!”
得了皇帝的表扬,岳飞心中激动,脸上却不露分毫。
“臣这段时间练兵,还发现了一些我们以往骑兵训练中的谬误……”
王四赶到营中时,徐泽正与岳飞谈到兴头上,向王四点了点头,后者会意,默默地跟在了仪卫后面。
“什么消息?”
目送岳飞带着麾下契丹骑兵高歌离开,徐泽喊来王四。
“陛下,赵宋朝廷派出的勘界使者已经离开东京城了。”
徐泽仍目视前方,并未回身。
“赵佶派来了哪些人?”
“少师兼枢密使蔡攸,尚书右臣白石中,殿中侍御史刘豫及其余随员,一行二十三人。”
从赵宋派出的勘界使者官职和规模来看,赵佶总算是认清了形势,勘界一事暂时不会有波折了。
“这事就由你和吴用一起处理吧,我还要接着巡视。”
“这?”
尽管心里清楚两国勘界其实没啥实际意义,等大同稳定了北疆形势就会大举南下,但此事毕竟非同小可,王四还是担心自己会处理不好。
“陛下,臣——”
徐泽扭过头,笑道:
“放心,战略主动权在我方,以赵宋君臣的软弱,没有什么谈不成的。”
这次出巡西面诸州,是徐泽的预定计划,赵宋来不来使者,该巡视的地面都得巡视。
即使呆在燕京,没有什么要紧事,他也懒得见赵宋使者。
大同建国后,徐泽并没有立即放张邦昌等人回去,而是将他们扣留了大半月。
待张邦昌回到东京,大同建国的消息早传到了赵宋,其人贵为宰相,却擅自参加叛逆的开国大典,自然没得好果子吃。
教主道君皇帝盛怒之下,将张邦昌落职,命其监成都府路永康军酒税。
倒霉鬼张邦昌落了职,但同舟社建国徐泽称帝的问题还得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赵宋朝廷分成了两派。
嗓门最响亮的可以算做主战派。
这些人认为徐泽冒天下之大不韪割据称制,已失河北、京东人心,又立于四战之地,绝不可持久,请天子立即昭告天下,讨伐逆贼。
当然,这些人还没有头脑发热,认为宋军能打得过同军。
有人审时度势,提出派使北上联系金国,邀其一同出兵夹击伪同政权。
并且,同时联络辽帝耶律延禧,邀请其南下河东,再派大军护送其人回燕京复国。
有主战派,自然有主和派。
这部分人避开投贼卖国的话题陷阱,只问大宋若是和伪同开战,紧邻河北的开封府如何抵挡贼军南下,被贼军严重威胁的东南漕运又如何保障安全……
赵佶这些年其实已经被徐泽打怕了,根本就不敢与徐泽为敌。
只是,赵宋危机重重,前些年靠同舟社的强大武力镇压才勉强维持。
若是任由徐泽称帝,而朝廷没有任何表示的话,各地的矛盾将会爆发,赵氏江山恐怕会就此分崩离析。
而且,当前也的确是个机会,要是真能联系上金人和辽帝,内外使力南北夹击,说不定还真能灭掉刚刚建国人心不稳的伪同政权。
皇帝迟迟不表态,两派争吵了小半旬,总算达成了一些共识:不管是战是和,先调集大军,确保开封府的安全再说。
但赵宋朝廷的调兵命令尚未发出,大同政权就先行动了。
先是大同海军进入长江口并俘获静海水军,随后,河北路同军关胜部兵出大名府,进驻卫南,威胁滑州。
因两地距离开封府有远近,紧急军情赶在了同一日送达东京。
然后,东平府、沂州方向的贼军也都有调动。
很明显,张邦昌回到东京之前,徐泽就已经先调了兵——这贼子根本就没想好好谈!
大同调兵遣将,准备严重不足的赵宋淮南、京畿等地则一日三惊,徐泽提二十万雄兵南下,即将改朝换代的消息满天飞。
到了这个时候,赵宋君臣才沮丧地发现,朝廷其实没有与徐泽讨价还价的资格。
可张邦昌已经启程前往成都府路了,其他的重臣都不敢北上。
又磨了好几天,赵宋朝廷才选出勘界使者。
第一百四十七章
和平与战争
王四长期经营暗线,自是知道赵宋君臣的软弱,也就不再纠结了。
“陛下,可否给臣一个方向?”
对赵宋外交的策略,徐泽自然早有思考。
“主要有三条。第一,两国外交正常化,不搞对立,双方定期互派使节。”
这点参照同、金两国,但大同与赵宋的外交等级肯定要低一级,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身为外部尚书的王四就可以灵活掌握。
“第二,维持我国事实控制线不变,赵宋边境的驻军和烽堡数量要报于我方,擅自增兵或筑城视为侵略行为。”
这一条参照宋辽两国外交传统,军事上强势的一方自然希望随时能击穿对方的边境线,以维持本方战略优势。
不同的是,以大炮配步兵为主的同军,比骑兵为主的辽军攻坚能力更强。
且除了河东,同宋边境线更加无险可守,赵宋的堡垒战术对大同其实很鸡肋。
而在大同强大的海军覆盖下,赵宋在边境修再多的城,增再多的兵也没啥用,大同想打赵宋,都不需要死磕对方的堡垒群。
徐泽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条,除了麻痹对手外,还有一点,就是不想赵宋劳民伤财搞些无意义的事。
毕竟,赵宋是大同帝国的“后花园”,能少折腾就尽量少折腾,多留点家底日后接收不好么?
“第三,两国原有经贸来往继续,除两国边境的重要城市开放榷场外,赵宋的静海、杭州、明州等港口城市要继续通商。”
即使被大同帝国生生分割出去了一部分,赵宋仍是已知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最大的消费市场。
两国在经济上互补,赵宋需要大同的铁,大同也需要赵宋的粮,保持经贸往来对双方都有利,也更有利于大同对赵宋持续渗透和掌控。
得到了皇帝的明确指示,公务繁忙的王尚书没有多留,立即启程返回燕京。
徐泽在昌平住了一日后,也启程继续向西北而行,经居庸关进入奉圣州境内。
一路西行,徐泽对燕云之地的地形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也对“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燕云地区的地形险要,若不是腐朽透顶的大辽朝廷让军民失去了为之而战的精神寄托,而是节节抵抗的话,同军没有三五年时间并付出数万人的伤亡,绝不可能拿下现在的地盘。
辽国的政权组织度比赵宋还要简单,对基层的掌控力相对而言也更弱。
燕京以外的州县,绝大部分百姓对改朝换代并没有太直观的印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