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851


张三开业六年以来,第一次成规模收缩业务。
好在其他的竞争者便是想趁机吃下张氏蜂窝石炭场吐出的市场份额,也受限于同样的难题,都缺人的情况下,都只能看着市场萎缩。
不过,因缺人而收缩市场的持续时间不算太长。
很快,京东贼人失控,漕运受到严重威胁的消息传到京城,开启了物价飞速上涨的时期。
蜂窝石炭当然也在跟着涨,但上涨的幅度并不大,而且相对于粮价的“实时性”,蜂窝石炭价格上涨更滞后。
不能不涨,上游的煤炭在上涨,雇工的工资也在涨,而且不仅是涨工资,还得预支工资才行。
底层百姓,大多是寅吃卯粮,且大半的钱都花在吃饭上。
粮价连翻数倍,这些人靠手中有限的“积蓄”,根本就吃不饱肚子。
过街老鼠张三虽然已经成了打炭张家张员外,但他一直都没有脱离底层,很清楚手下雇工的生活形态。
尽管因为艮岳工程暂时停工,大量工匠失去工作,急需吃饭养家,这些人力涌入东京城各行各业,急剧冲击本就惨淡的劳动力市场。
很多行业都毫不犹豫地裁员,以更换工资要求更低的人手。
张氏打炭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但犹豫很久后,张三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其人很清楚,自己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
“义气张员外”的名声不是白叫的,享受了这个名声带来的好处,就必须要承担维持这个名声付出的成本。
因此,在东京城众行业裁员浪潮中,便有了张氏打炭场这股坚决不裁员的逆流。
随着京东大战的持续和东京粮价不断刷新记录,“义气张员外”的名声也越发响亮。
但在东京城一片萧条与发国难财的“主旋律”中,张三的坚持显然难以持久。
实际上,若是京东战乱再持续一个月,他也必须改变策略,以应对时局变化了。
好在,大宋不愧为神眷之国,每逢危急,必能逢凶化吉。
其后的一个月内,好消息接连传来。
其一,贼人李子义接受招安后,京东前线官军分兵,直插淮南西路。
三战三捷,累计斩杀贼军总计六千三百六十一人,贼首樊瑞兵败畏惧天威,兵败之时,纵火自焚,淮南贼患平定。
其二,夏人久攻通远堡不克,又被熙河路经略使刘法以精兵断绝粮道,已经撤兵,西北边境再度恢复和平。
其三,京东东路李子义部在打下莱阳后,攻势终于受阻。
得到朝廷甲械支援的登州在徐泽的组织下,三丁抽一,疯狂爆兵,以应对抗咄咄逼人的红五营贼军。
徐泽统帅本部兵马于蹲狗山大败贼军一部,斩首二千四百七十三级。
岌岌可危的登州形势终于稳住,京东二贼开始进入最残酷的战争拉锯阶段。
其四,两浙路明教串联活动停止,再次转入地下,各州县暂未发现妖人聚众作乱的迹象。
风雨飘摇的大宋再次挺过了一场政权覆亡的大劫,欲要振奋的天子接连下诏,整顿国内,以刺激持续低迷的民心和经济形势。
七月十三日,因淮南西路盗贼平定,曲赦贼乱波及各州。
七月十四日,天子下诏讯察囚犯罪状。
七月十六日,以平定京东贼乱有功,加童贯为太保。
七月十九日,因西边各地献上捷报,曲赦陕西诸路。
为鼓舞民心士气,朝廷又以西师有功,大加封赏,加蔡京恩,官其一子。
郑居中为少傅,余深为少保,邓洵武为特进,进执政官一等。
七月二十二日,遣廉访使者六人振济东南诸路水灾。
七月二十四日,下诏颁布御注。
七月二十五日,升兖州为袭庆府。
七月二十八日,昭告天下,从八月份开始,改元重和。
八月初三,停工“许久”的艮岳工程再度开工,东京城再度恢复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
第六十四章
就要改军制了
并不是后世的军队才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宋的军队同样有“三令五申”,而且还颇为严格。
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
三令:举斧越,以宜其刑赏。
一申:中赏罚,以一其心。
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昼战,戒旌旗。
四申:夜战,听火鼓。
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越
至于执行效果,就是没效果。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
再好的政治路线,不先解决“干部”这个决定因素都没用。
因此,北海会议之后,徐泽便军政两条线错开组织轮训。
诸城军营,根据兵曹的通知,参加第一批轮训的军官已经陆续到达。
这次轮训的受训面很广,不仅各战兵营营正、副营正、军法官以及营以上军官要分批受训,演出队、医护营、工程营等辅助营主官也要一个不落。
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同舟社的军事力量经过多次扩张,早不是两年前的登州第二将区区两三千人可比。
不算海东郡兵马、新安州高丽营,以及未列编保丁,同舟社的兵马总数就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人。
这么大的摊子,又分散驻扎在宋、辽、高丽三国数地,仅是把这些人集合起来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而且,军官要参加集训,各任务分队的日常战备、训练和管理也不能落下,所有这些,都必得提前统筹。
为此,兵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拟定了详细的计划,并结合军官调动和部分兵马调整,统筹安排各地军官集训的批次和报到时间,确保社首要求的集训人员全覆盖。
第一批参加轮训的,主要是宪曹系统的军法官。
杨喜最先到军营,帮张绍打下手,做了不少事。
参训的军法官见到忙进忙出的杨喜,都有些纳闷,得知其人已经外放为军法官更是好奇。
但众人在他这个社首曾经的“大秘”面前多少有些放不开,生怕言多必失,一不小心就被杨喜直接捅到社首那里。
倒是康达得知杨喜和自己走上了同一条战线颇为高兴。
杨喜幼年时随父亲杨老实在康家村住过数年,二人曾经都是最底层的穷苦人,物以类聚,从小到大关系一直都不错。
“喜子,你知不知道——”
康达许是兴奋过度,声音有些大,杨喜赶紧打断其人。
“达哥,我有字了,‘不忧’——社首赐的!”
“好,俺的不忧老弟!”
康达是个机灵人,知道自己刚才确实有些冒失,立即放低了音量。
“这次集训,是不是社首亲自上课?俺好久都没听说社首上过课了,好怀念啊!”
徐泽其实有跟部分官兵上过课,只是没到康达所在的部队上课而已。
现在的同舟社,已经不是当年在梁山和之罘湾闭门苦练内功的小打小闹了,治下地域越来越广,队伍越来越大。
几万人,聚在一起数量惊人,撒出去更是到处都是,徐泽便是三头六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同舟社的事务可不仅仅只有军事,军事只占其中不大的一部分,社首每天的行程安排有多忙,没人比杨喜更清楚。
“社首应该是要上课的,这么多中高级军官,社首不亲自讲课,谁敢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