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851


要是蒲离卜变傻了,可承受不了自己的交代给他的任务啊!
“起来吧。”
待蒲离卜终于哭够了,徐泽道:“在顺化城住得可还顺心?”
“挺好的,小人已经学会了种地,种的比一些人还要好。”
生怕徐泽不相信,蒲离卜举起右手,发誓道:“真的——”
“好了,我都知道了,你做得很好!”
得了徐泽的夸奖,蒲离卜笑逐颜开,活像做了好事受到大人表扬的孩子。
徐泽道:“你在苏州待了好几年,想不想北安州的家?”
蒲离卜正在笑的面容瞬间黯淡下来,感觉不妥,又强堆笑容。
“小人在这里待着挺好的,做事卖力,自己养活自己,心里很踏实——”
“这样啊——”
徐泽道:“本来有个任务,准备安排你去上京道,顺便回家的,既然你不想回去,那我就只能安排萧引古了。”
“小人不回家,但小人愿意为社首做事!”
蒲离卜赶紧接过话,道:“是什么事,社首尽管吩咐!”
徐泽取出,交到蒲离卜手里,道:“你先看看。”
蒲离卜的官印早就交给了赵遹,随后,他不是被软禁起来,就是在顺化城老实种田,对外界的信息知道的很少。
同舟社出于稳定内部的考虑,对顺化城百姓宣传了“收复”镇海府之事,但协议上的复州和穆州却未提及。
蒲离卜不怀疑这份协议的真实性,因为同舟社的兵力太雄壮了,莫说五地而已,就算全取整个辽阳府南部都没问题。
“小人要怎么做?”蒲离卜看完协议,抬头问
徐泽道:“很简单,去上京,将这个交给皇帝。”
这个条件实际是没条件,只需要转交协议,主观描述什么的都没限制。
蒲离卜有些迷糊,接着问:“万一皇帝问起来,小人要怎样说?”
不是万一,而是肯定要问。
徐泽似笑非笑地看着蒲离卜,无所谓地道:“随便怎样讲,都行!”
蒲离卜心中犯突,却不敢再问了,收下协议,道:“小人明白了!”
徐泽朝门外的杨喜使了一个眼色,杨喜会意,走开。
未过多久,杨喜带回一个老者。
“老爷——”
正是蒲离卜的忠实家仆,劫后余生再相见,二人又是抱头痛哭。
好一会,待二人情绪稳定下来,杨喜送上一个包裹。
蒲离卜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来苏城破当晚,自己匆匆装上金银和衣物的包裹。
当时慌乱之间,还沾染了一些血迹,此时已经变成乌黑色了。
徐泽道:“打开看看?”
蒲离卜打开,发现少了不少。
当时急着跑路,金银什么的胡乱抓着就装,看起来东西不少,其实价值有限。
此时包裹里除了极少的碎银,其余的都换上了同价值的金子,是以少了很多。
蒲离卜抬起头,满脸疑惑。
徐泽道:“世道纷乱,随身黄白之物太多徒惹祸患。”
“你若是不愿去寻皇帝捺钵,直接回大安州老家也行,这些钱财就算是个我给你的安家费了。”
蒲离卜急道:“小人——”
徐泽打断他的辩解,道:“天下大乱,难有安宁处,我又何必勉强你呢?”
“去吧,路上千万要注意安全!”
第四十八章
利害
同舟社拿下平南县城后,镇海府至苏州之间的航路就已经开通。
但两地的人口都很少,经贸往来不多,目前只有张横一家民用航运船队入驻。
张横前几年在之罘湾跑短途航运,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还在老母和兄弟张顺的轮番劝说下,张横早就娶亲有了后。
加上到登州后就不曾做害人的勾当,算是彻底上岸洗白了。
当然,这也和同舟社治下法纪森严有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规定的明明白白,凡是违反规矩的,都被明正典刑。
这世上从不缺乏利令智昏者,规矩再严,违反规矩的行为也不可能彻底根绝,总有人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但不包括曾被徐泽重点关注的张横。
兄弟张顺如今在同舟社风生水起,自己也小有身家,还要去做那掉头买卖,就真是脑袋被驴踢了。
几年下来,张横丰足的不仅是身家,眼光也长远了很多,明知道苏州至镇海府的航运暂时不赚钱,但哪怕赔钱,也要先投资航线。
因为人少,航船一般三至四天一个来回,特殊情况需用船,要提前预约。
陆路上,吴撞天贼军溃兵还未清除干净,人少一般不敢走。
人多的话,直接预约张氏船队反而更实惠,所以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坐船。
张氏船队的生意目前虽一般,都也没亏太多,加上其在之罘湾原本的生意,还是有的赚。
若城中人确有大事、急事,等不急航船,还可以到府衙申请驻守蛤蛎岛的水师派快船。
当然,这种事一般人是不可能也不敢做的。
蒲离卜和高药师离港,自然是安排水师的船只护送。
为了避免刺激和蒲离卜有仇的高药师,徐泽特意安排一艘快船先送走了他。
码头上,徐泽带着萧引古、朱武等人,亲自为蒲离卜送行,把后者感动得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同船到镇东关转乘的孙立也跟着蒲离卜沾了光,徐泽顺便跟他多讲了一句话——“安心做事”。
回去的路上,徐泽单独留下吴用,边走边提起保州之事。
吴用在路上基本消化了徐泽给的信息,回到官衙后,已经有了判断。
“社首,用以为保州必取!”
徐泽心中其实已有了主见,但为人主者,要善于兼听不同人的意见。
好下属都是“用”出来的,哪怕有些人讲得并不高明,但出谋划策多了,其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徐泽道:“嗯,说说看。”
吴用抚须道:“原因有三。”
“首先是天时。”
“女直人急于和辽国争雄,虽然连战连胜,但两国的国力对比并未逆转。”
“辽国还可以再败,金国却只要大败一次,就有亡国灭族之危。”
“形势如此,保州这种‘边角地’,无人争夺则女直人必取。”
“可高丽人有此意,女直人为了不让盟友变成敌人,肯定会选择让出。”
“只要女直人不出手,我们就有极大的机会。”
“此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时不取,日后再取,就要难无数倍。”
吴用说的只是同舟社未介入的情况,作为第三方,一旦入局,肯定又会牵动各方利益跟着变化。
当然,现在只谈时机,具体操作层面的动态变化,又是另一码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