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校对)第1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7/1290

  小弟受欺负了,老大自然要出来找回场子,于是英国政府很快介入,外交副大臣伊登向德黑兰发出外交照会,要求波斯政府取消决定,同时内阁还向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提出呼吁,请求国际社会给予重视。
第2095章
  英-波(斯)石油公司随即更名为英-伊(朗)石油公司。
  英-波石油公司除了占据波斯的石油大本营,还把触角伸到几乎所有海湾国家。
  首先是隔壁邻居伊拉克,这要追溯到1901年,马里奥特代表达西在德黑兰成功签下历史性的合同之后,返回途中经过君士坦丁堡争取美索不达米亚的租借开采权,但没有成功。
  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三国企业组建了土耳其石油公司,由于英-波公司在中东的先发优势,其拥有合资公司50%的股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20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决定英国为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受委任统治国。
  英法签署了《圣雷莫协定》,该协定规定了英法两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垄断权,法国取代了战败国德国的位置。
  由于不满英法两国在中东的利益垄断,美国七家石油公司组成的联合体邀请美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古尔本基安出面与英-波公司调解。
  同时美国政府也向英国政府施压,时任殖民部大臣的丘吉尔致信外交大臣寇松:“只要美国人被排斥在伊拉克的石油开发之外,我们在中东将会永无宁日”。
  随后寇松宣布:英国准备放弃《圣雷莫协定》,美国投桃报李:海军委员会正在制订旨在结束英-美海军对峙的协定,并且对英国在拉美的石油扩张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随后,美国石油企业联合体与英-波公司就美国参加土耳其石油公司事宜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谈判,终于在1928年签署了著名的《红线协定》,取代了8年前的《圣雷莫协定》,成为新的悬在中东上空的达摩斯之剑。
  依据这个协定,英-波公司、壳牌公司、以及法国和美国的所谓7家石油公司联合体、实际上只有标准石油的公司,各占土耳其石油公司23.75%的股份,其余5%由古尔本基安获得,古氏从此得一美名:百分之五先生!
  《红线协定》中,划定了四国五家公司的共同开采范围,也就是那根红线圈起的石油版图:埃及以东,波斯以西,除了科威特之外的全部海湾石油国家!
  美国的利益由《红线协定》得到了保障,而英-波公司则抓住1914年土耳其石油公司的一项“自我放弃”条款钳制美国公司的行为,该条款规定所有阿拉伯地区的油源(除了埃及和科威特,另外,波斯不属于阿拉伯国家,而是穆斯林国家)必须由土耳其石油公司集体开发。
  194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成为第一大国,因此,标准石油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红线协定》无效,土耳其石油公司随之解体。
  在《红线协定》生效的18年里,英-波公司中东石油霸主的地位逐渐被美国削弱,陆陆续续失去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石油大户。
  到了最后,英国人只剩下一个储量丰富的伊朗,美国人对英国人的宝地垂涎已久,二战后,英-伊在伊朗的地位受到了来自美国和伊朗政府的严重挑战。
  说实话,英国这样的‘下场’,完全是自食其果。
  因为在二战期间的1941年,英国和苏联联军入侵伊朗,推翻了被称为勾结德国的礼赞·汗·巴列维国王,扶植其子默罕默德继位。
  战争期间完全控制了该国,战后,美国加强了对伊朗的渗透,力图与英国分享伊朗的石油资源,杜鲁门提出的四点援助计划主要针对伊朗,所以英苏撤军后,英国在政治上已经无法单独影响伊朗,又失去了原来的盟友,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仅仅两年后,南美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委内瑞拉和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签订了五五分成的协议。
  这件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大刺激了中东的各石油输出国,也让在这些国家开采石油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多了几分戒心。
  伊朗提出了五五分成的要求,被英-伊公司拒绝,英-伊公司主动示好,提出了一个补充协议,即把1933年协议中规定的每吨4先令的租借费用提高到6先令。
  例如,按照1933年协议标准,1949年伊朗应得1300万英镑,新协议增加到2200万英镑,而且还一次性支付500万英镑。
  其实英-伊公司颇有苦衷,二战以来,公司负担了英国政府抽取的高额税金,几乎是付给伊朗的两倍。
  1950年,沙特国王伊本·沙特与标准石油、德士古等公司合资建立阿美石油,并签订了五五分成的协议,这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效仿委内瑞拉的案例。
  之后,英国在伊朗的局面愈发恶化,原因是伊朗内部涌现了一批爱国人士,其代表就是伊朗民族阵线的领袖摩萨台,他的主要政治主张是石油国有化,他们认为英国武力夺权伊朗的石油资源,干涉伊朗的主权。
  民望甚高的摩萨台出任首相,并很快签署了伊朗石油国有化的法案,此后,事态变得极为复杂起来。
  英国外交部长莫里森表明政府的态度:绝不会认可伊朗单方面的决定。
  内务大臣卡拉汉直接表示海军已经做好准备,向塞浦路斯和海湾派遣舰艇,必要时将武装占领阿巴丹。
  国防大臣说,如果这次让伊朗侥幸成功,得不到惩罚,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也会受到鼓励,说不定下一次就是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了,这是英国绝对不允许的。
  但搅屎棍子美国坚决反对英国动武,他们担心战争可能会让伊朗落入苏联之手。
  英国迫于淫威顺从美国的意见,还是通过外交途径向伊朗表态,若伊朗不能在1933年协议基础上调停,就向海牙国际法庭起诉。
  而摩萨台的回复很简单:这是伊朗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英国人无权干预!
  虽然有多方参与调停,可事态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到了6月,伊朗开始着手没收英-伊公司资产,武装士兵包围了英-伊公司办公楼,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国有化庆典。
  英-伊公司驻伊朗总经理坚持抗争,但是当他得知他的行为按照新公布的一项法律可以判处死刑之后,二话不说,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便逃到了伊拉克。
  9月底,伊朗军队占领阿巴丹炼油厂,10月初,所有英-伊公司驻伊的员工都登上来接他们的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英-伊公司完全撤离。
  唇亡齿寒,其他西方石油公司谁都不愿意填补英伊留下的空缺,英-伊公司也警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购买英伊留下的资产,英-伊公司相信,如果伊朗不能出口石油,其财政就会出问题,自然还要找回来。
  1951年10月底,摩萨台出访美国,在联合国辩解伊朗的行为,同时和包括总统在内的美国各级官员会晤。
  摩萨台赢得了广泛的尊重,杜鲁门甚至写信给刚刚重新上台的丘吉尔首相,劝他承认伊朗的石油国有化,丘吉尔当然不屑一顾,没有照办。
  摩萨台值得尊敬之处就在于心中只有伊朗主权,对列强都不屈服,美国人也逐渐懂得,无法透过他获得在伊朗的利益。
  但伊朗人运气不好,支持伊朗国有化的杜鲁门总统很快下台,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成为美国总统,还没有等到伊朗的经济因为缺乏石油收入而崩溃,丘吉尔便向艾森豪威尔提出军事干预的请求,美国人终于动手了!
第2096章
  美国人还是动手了,1953年8月,美国CIA和英国军六处联合策划了一次代号为“阿贾克斯”的行动,通过一次政变直接推翻了摩萨台政府,摩萨台本人遭到放逐。
  虽然摩萨台不再当权,但是伊朗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高涨,摩萨台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位真正通过民选产生的政府领导人,而标榜民主的西方强国,当遇到重大利益的时候,是可以践踏这个准则的。
  伊朗拒绝英-伊公司独自开发伊朗石油,由美英法荷四国的石油公司共同分割了原来属于英-伊公司的资产,组建了新公司:伊朗石油合资公司,在新公司中,英-伊公司占40%,5家美国公司平分40%,壳牌占14%,法国公司占6%。
  新公司的收益与伊朗政府五五分成,伊朗终于可以像委内瑞拉和沙特一样,与西方石油公司平分收益,这是彻底国有化之前的重要进展,也可以叫准国有化。
  英-伊公司50年打下的天下,一下子变成众人瓜分,心情一定很糟糕,还好,伊朗政府决定拿出2500万英镑,几家新入伙的公司共拿出3200万英镑补偿给英-伊公司,此外还获得了1.82亿英镑的矿区使用费提成。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赌气,英伊公司正式更名BP,虽然这个商标很早就是用了,反正就是不希望与伊朗有任何联系。
  经过一连串的打击,BP的实力下滑的厉害,如果没有新的蛋糕吃下,恐怕日渐衰落就是他们的结局。
  但上帝还没有忘记BP,在1969年和1970年,BP分别在美国阿拉斯加和英国北海海域分别发现了大油田,这给了BP新的机会,足以弥补其在中东的损失。
  然而,这也迫使公司大幅提高勘探和建设资金投入,尤其是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北海的风浪就曾经吞噬了BP的勘探船“海洋珍宝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而阿拉斯加的冻土地带、土著人利益以及绿色和平组织也给BP带来压力,于是,BP决定出售一些油田的股份,换取现金,1972年,它向日本出售了阿布扎比油田45%的股份,获得7亿美元现金。
  两年后,保守党下台,股价暴跌,BP的大股东伯马石油公司濒临破产,为了获得资金和偿还贷款,伯马将质押给英国银行的23%股份转让给该银行。
  这样,英国政府和国家银行就总共持有74%的BP股份,德里克对政府占大多数股份的情况很担忧,他曾经告诉当时工党政府能源大臣托尼·本:“政府所持BP公司股份应控制在50%以下,以免破坏公司在美国、新西兰和其他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誉。
  我希望伯马那部分股份应该公开出售,只要不卖给外国政府“。
  托尼·本是工党政府中少有的坚定的石油国有化支持者,作为能源大臣,他不希望英国所属的北海石油资源被外国瓜分。
  德里克和本之间的分歧,其实站在每一方的立场都是对的,作为政府,他关心的是本国资源,以及政府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不乐意外国介入北海勘探。
  德里克则关心的是企业的总体状况,换句话说,本只看到北海那一片,而德里克却胸中有全球,这时德里克可能最想说的话就是:你光知道不让别人采英国的石油,可是我们在别的国家采到的石油要远远多于英国的。
  但因为欧洲其它国家的干预,英国即便在英国所属的北海海域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开采权,托尼·本也彻底放弃了石油的国有化改造。
  此时的英国经济正处于最危难的时候,新任首相卡拉汉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财政部也作出了卖掉部分BP股份的决定。
  1977年,政府将持有的6600万BP股份委托九家券商出售,这场“世纪出售”所得共5.4亿英镑,缓解了财政困难。
  在此之前,英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借此最大程度地占有北海石油资源,但后来还是被BP收购了,这是后话。
  直到1986年秋,英国政府在BP仍然持有32%的股份,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保守党的首相铁娘子,正在全力推进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撒切尔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力图重塑英国。
  作为医治“英国病”的一剂良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私有化,所以,财政部通知BP时任董事长沃尔特斯,决定出售全部政府所持股份。
  这次出售与1977年工党卡拉汉政府卖股救财政所急有着根本的不同,对政府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改制才是最重要的。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负责人建议政府:“由于这次拿到市场上出售的股票数额相当巨大,创造了该交易所交易最大的纪录,因此可以分三次在三年内完成出售,以免造成股市的震荡。”
  可是政府不接受,还是执意要一次卖光,英国政府显然没有估计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大概没有注意到美国政府依据反垄断法案,在处理杜邦持股通用汽车一案上的谨慎做法,杜邦在通用汽车的股份按计划用了很多年才陆续出售掉。1987年,BP全部国有股上市交易,政府方面最后只象征性的保留了1.8%股权,但最后也都出售了。
  因为数额巨大,伦敦股市随即暴跌,作为补救,政府安排英国银行购买了部分股票。
  BP董事长沃尔特斯警告交易所,大批股票有可能落入外国资本之手,这是无论英国政府和BP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沃尔特斯的预警很快就变为现实,海湾国家科威特自从完成石油工业国有化十多年之后,积累了庞大的外汇收益,以这笔收益作为资本金,建立了科威特国家投资局。
  财大气粗的该局购买了英国财政部出售的BP股票的13,也就是BP公司10%的股权。
  英国政府劝说科威特当局不要再增持了,可是在一周的时间里,该局控制的股权依次上升到15%、18%直至22%。
  在这期间,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联合美国能源部长帕金森会晤了科威特外交部长哈里发,用两个大国的命令口气要求科威特收手,可是科威特当局置若罔闻,该出手时还出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7/12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