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校对)第1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290

  但这个VIVI先是利用章子怡的人脉,在华人娱乐圈疯狂捞钱,还间接造成了诈捐门,要不是章子怡凭借过硬的演技崛起,恐怕就彻底糊掉了。
  当然,女人之间的感情很复杂,别说介绍了个不靠谱的男朋友,就是睡了你老公,在利益面前都不叫事儿,面对镜头依然亲密无间。
  在管家的带领下,进入这幢被国内媒体圈传神的四合院,发现现代化的改造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院中那座被白雪覆盖的西方雕塑,摆在那有点不伦不类,反正杨橙觉得邓文迪是被设计师给坑了。
  好歹四合院面积够大,即便外面冰天雪地,室内也有充足的空间供客人们休闲娱乐,杨橙穿过游廊时,看到不少身着礼服的模特、二线女星觥筹交错,各种品牌的香水味弥漫在空中,被冷空气凝结,路过时不由屏住呼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维密后台。
  “晚上好,邓文迪,好久没见了……”
  “HEY,我亲爱的JASON,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这女人长得绝对不符合东方男性心中的审美,但在西方男人眼中,绝对是美人的代表。
  天知道怎么想的,可能老外天生不喜欢甜美婉约类型的?别说传统的东方美女,就算杰西卡阿尔芭那种级别的女神,也有很多老外看不上,觉得她太甜了,还是那种丰RU肥臀的类型比较受欢迎,比如卡戴珊姐妹。
  忍着无奈跟对方抱了下,“还好,你知道的,我要结婚了……”
  “我听说了,记得到时候给我发请柬,我一定回去参加……”
  “当然,我的婚礼少不了你……”
  “对了,我让人带了点中东那边的红酒,风味比较特殊。”
  “那还等什么,姐妹们,我们来尝尝JASON带的红酒。”
  “谢谢杨先生……”
  杨橙冲屋里的女人们点了点头,他发现除了个别几个金发碧眼的白皮小鲜肉,剩下大部分都是女性。
  “杨先生还记得我吗?”
  邓文迪去招呼人开酒了,章子怡趁机凑了过来,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
  “当然,谁能忘记你这位大美人呢?”杨橙恭维了一句,礼貌性的跟对方抱了下。
  “我刚刚还看到你在门口拍照呢……”
  章子怡掩嘴笑了笑,“业务需要,见笑了杨先生……”
  杨橙倒是挺欣赏她敢于自黑的态度,“章小姐最近在忙什么项目?”
  章子怡微微迟疑了一下,不顾众人诧异的目光,拉着杨橙到一角后,低声道,“我最近在争取客串传奇影业的一个新项目。”
  杨橙本来还纳闷这女人要干嘛呢,听她这么说,立马明白了,在场可是有很多对她虎视眈眈的女明星,这消息要是泄露出去,她要面临的竞争压力可就大了。
  但问题是以这女人跟万达集团的关系,还用得着这么费劲吗?
  可能有人不知道,但应该也听说过,章子怡的老妈是万达集团的股东,前年万达商业地产上市的时候,章子怡的老妈可是借此赚了十几个亿。
  至于为什么章子怡能和大老王车上关系,呵呵,看看他们曾经共同的‘朋友’是谁就知道了,佛曰:不可说!
  不过最近万达的日子可不太好过,资本市场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一纸问询函让万达赖以生存的院线布局发生了重大波折。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年初刚刚动用35亿美元收购的传奇影业,对万达来说,跟鸡肋没什么区别。
  要知道这两年传奇影业可是一直在亏损,而且数额十分庞大,其主要原因包括其管理层加速行使期权导致非现金股权激励费用大幅增加、广告成本较高以及对部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
  但说来说去,亏损也是早有预兆,在众多好莱坞知名公司中,传奇的模式最为独特,它是独立制作公司,只制作电影,因此相对于迪士尼这样多种业务相互协同的综合性公司而言,它业务单一,业绩容易被其电影产品的市场表现左右,因此波动非常大。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不是因为亏损,万达也没有入场的机会。
第1924章
拼盘投资
  多年来,美国对外资进入影视制作产业十分审慎,正是因为传奇恰逢业绩低迷,才让来自中国财团获得了买入的机会,成为了传奇的新主人。
  按照大老王的习惯,买下传奇,他肯定不仅仅是希望进行资本运作,而是与并购盈方、铁人公司等体育公司一样,希望将IP拿到中国市场赚钱。
  尤其是传奇影业旗下的怪兽矩阵,在这个提倡大IP的大片时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如果没有这点资本,大老王也不会看上亏到姥姥都不认识的传奇影业。
  而且中国票房市场依然在增长,往往拉动制作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上扬,将IP转变为收益,也是资本市场喜闻乐见的方式,这也是大老王敢砸下上百亿人民币的代价,拿下传奇的底气所在。
  不仅如此,传奇影业这个公司也对得起它的名字,这家公司,它的历史并不如环球、福克斯、派拉蒙那么悠久,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它,但它在好莱坞是非常特殊的一家片厂,尤其是它的运作模式。
  首先必须要知道,好莱坞拍电影的那么多钱,都从哪里来?
  这其实也是好莱坞发展的几个重要转折点。
  最早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投资这不必说,电影公司从票房赚了钱,然后投入到电影的再生产。
  而从银行借款这种方式自好莱坞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了,从爱迪生和格里菲斯时代起,好莱坞已经开始向华尔街的银行家借钱。
  贷了款拿去拍片,把赚的钱还上本金和利息,这同样非常好理解。
  但每年开启的项目太多了,光靠银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银行之外,好莱坞还会寻找其他外部资本,这种做法的历史也很悠久。
  著名的外部投资人案例包括:报业大王赫斯特家族、著名的肯尼迪家族、包括现实版钢铁侠霍华德休斯,以及后来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等等,他们都投资过好莱坞,但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外部资本对好莱坞来说都只是很小的补充。
  七十年代《大白鲨》和《星球大战》开启了好莱坞的超级大片时代,影片投资成本飞速上涨,电影产业的经营风险急剧增加,对融资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完全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资本显得捉襟见肘,毕竟当时还有个时代背景是几大传统电影公司纷纷被综合性传媒集团收购,而集团总公司不重视电影业务,因而压缩了自有资金的投入,而且,商业银行的低风险倾向已经无法满足好莱坞资本市场的要求。
  恰好在这时,联邦政府出台了针对电影投资的折税政策,大大鼓励了国内乃至欧洲的私人投资者大举进入电影资本市场。
  可是呢,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一辈子当饭吃,于是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的税制大改革取消了关于投资电影的优惠政策,再加上个人投资者在资金筹集规模、风险抵抗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机构投资者迅速取代了这些有钱的私人,成为好莱坞的外部投资主体,在机构投资者的带动下,大量的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也纷纷进入电影投资领域。
  于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拼盘投资。
  当然,在此之前要明确一个概念,好莱坞的公司,尤其是六大巨头,他们真的缺钱吗?真的有必要吸引外部资金吗?
  其实答案在两可之间,但相比起来,用别人的钱赚钱才是投资的精髓所在。
  理论上电影公司当然可以完全依赖自有资金来拍摄电影,而且九十年代以来,次级回收渠道的丰厚利润足以支撑电影公司拍摄亿元规模的超级大片,但无一例外,所有电影公司仍然向外寻求投资。
  原因有很多,比如分摊风险,提高开工数量,哭穷以让明星和经纪人降低片酬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影公司和外部投资者的合作,是完完全全的不平等条约,即使双方投入相等的资金,比如说50/50,但电影公司最后分得的利润却比外部投资者多很多。
  这是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回款,发行方总要先从里面扣掉占总票房10-15%的发行费以及其他营销支出,再和外部投资者平分,这当然看起来是公平的,只不过对电影公司来说,坐收发行费把一件有风险的事变成相对旱涝保收,再加上各种会计策略,总而言之,引入外部投资者,对于好莱坞电影公司来说,是一件可以赚更多钱且降低风险的美事。
  凭什么不做?
  既然电影公司希望寻找外部资本,外部资本也在寻找投资机会,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但是,对冲基金的经理基本不具备电影产业的专业知识,也不太可能一部一部去评估每个电影项目的盈利前景,合作起来岂不是效率很低?
  这时,派拉蒙率先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
  既然一部一部评估太费事,为什么不一起打个包呢?
  于是派拉蒙向证券公司游说,是这么说的:我们派拉蒙公司历年的内部回报率都稳定在15%以上,你看你们对冲基金,内部回报率差不多是12-18%,那我们的回报率水平差不多,可以一起合作呀。
  对冲基金比如名气较大的美林证券一听真是这么回事,那就干啊,于是和派拉蒙签下合同,决定透过中间商,投资派拉蒙公司2004-2005年即将开拍的26部影片,其中包括大热项目《世界之战》和《碟中谍3》,投资额占18%,并相应分享18%的利润。
  这个协议保障派拉蒙在和美林投资集团结算之前,要提取北美总票房的10%作为发行费,这其实就是派拉蒙内部回报率高的秘密,所以实际上美林到手的分成肯定没有那么多,美林出面的这支基金募集到2.31亿美元,最后占总股本的20%,比原计划的18%还高2个百分点。
  这就是所谓的拼盘投资,打包了你一整年或者一段时期内的所有项目,直接算总收益,既方便好莱坞公司做账,也方便金融公司用更低的风险收回本金,收割利润。
第1925章
就是个坑
  派拉蒙和美林开了一个好头,这种组合投资计划迅速成为好莱坞的流行做法。
  尝到甜头的美林再度出击,和漫画巨头漫威合作拼盘投资项目。
  同年稍晚,华纳和传奇影业也达成类似协议,后者提供的基金总规模达到5亿美元,计划在未来5年内拍摄25部影片,双方各投50%。
  但华纳和传奇的这单合作和其他的拼盘投资存在一些区别,传奇不像其他基金投资者只负责筹资别的都不管,它希望深度参与影片的制作和营销,换句话说,它对介入电影产业的内部运行有兴趣。
  大多数基金投资者无法选择拼盘里片目的权力,然而传奇可以,合同里还特别有一条筛选的权力,换句话说,它可以拒绝华纳塞过来的鸡肋影片,并要求华纳必须把风险小、赚头大的油水项目放到盘子里来。
  所以说白了,传奇影业本质上就是家私募基金,但和一般的基金不同,它更有兴趣涉足电影产业的实体运行。
  类似的公司还有沙丘娱乐,这家公司曾经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签下过28部影片、总金额3.25亿美元的拼盘投资合约,华纳在和传奇影业分道扬镳后,便和沙丘娱乐携起手来。
  后来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次贷危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2007-2008年的拼盘投资合作陷入低谷,一些对冲基金撤出了好莱坞,并把项目打折卖给新进场的玩家。
  而不少新的玩家开始将拼盘投资的方向拓展,不只限于投资影片的制作,而是将触角伸向娱乐业的其他角落,比如有的基金开始投资艺人经纪业务,因为他们发现,即使是大明星,主演的片子也可能票房失败,但从没人见过明星本人蚀本,那投资于明星本人岂不是更划算的生意?
  近来也有不少欧美以外的基金摩拳擦掌杀入好莱坞电影产业,比如来自印度、中东和中国的资金。
  说到底,拼盘投资是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产业融资的新手段,传统电影公司获得了大量外部资金,分担了风险,而且牢牢掌握着创作主动权及海外发行权。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未来可期的稳定收益转化为一种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因为好莱坞电影公司普遍拥有连贯的、优秀的信用记录,以及强大的IP变现能力,对外部投资者来说,风险可以控制,收益也较可观,于是,事情就这么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2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