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校对)第1160部分在线阅读
其结果就是,别人的偶像剧不断在更新换代,而中国的偶像剧好像还停留在幼稚园水平。
在韩国一线编剧里,除了金恩淑以外,还有朴智恩,就是写出《顺藤而上的你》、《来自星星的你》的那位,还有金秀贤,写出《澡堂家的男人们》《人生是美丽的》的那位大神,这些女编剧之所以始终在一线,备受演员、电视台、投资方和观众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她们源源不断推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这其实就是编剧中心制的良性循环,优秀的编剧会受到非常大的尊重,但编剧受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编剧这一身份,编剧的全部权威来自于剧本,要赢得尊重就必须拿出好的剧本,在这样的机制下,编剧就得不断创新、敢于推陈出新。
就拿金恩淑的作品为例,她编剧的这么多作品中,几乎没有雷同的人设。
2004年金恩淑凭借《巴黎恋人》一炮而红,该剧在韩国的最高收视率达到惊人的56.3%,《巴黎恋人》其实是老套的白马王子灰姑娘的人设,贵在细节出彩、情感细腻。
2008年编写的《ONAIR》是一部职业爱情剧,聚焦于电视台,讲述了经纪人、当红艺人、电视剧导演以及名编剧之间的故事,开了韩国幕后故事的先河。
2010年,金恩淑的《秘密花园》颠覆了当时韩国电视剧的普遍人设,男女主角身份互换,可以说是脑洞大开,带来了非常新鲜的观剧体验。
接着就是《太阳的后裔》,骨子里还是帅哥美女的狗血爱情故事,但金恩淑却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特种部队战士与医生,将战地、医疗、爱情、主旋律融合为一体。
再来就是上个月大热的《鬼怪》,男一号的角色设定是长生不死的鬼怪,而女主角是鬼怪新娘,只有她能拔出刺穿鬼怪身体的剑,但剑一拔出,鬼怪便会永远安息。
这一设定带有强烈的冲突感和悲剧色彩,悬念十足,金恩淑还将男二号设定为地狱使者,与以往韩剧将男一女一凑一起同居不一样,《鬼怪》中竟然让男一男二同居,俩人本是“死对头”,但住一起反倒相杀相爱、拌嘴撒娇,擦出了许多火花,这可是俘获了相当多腐女的眼球。
一个功成名就的编剧,仍不断地在颠覆自己,不断地开拓新的故事模式,这就是韩剧在源源不断贡献高质量作品的原因。
当然,有了好剧本,就必须要求演员的演技在线,不够的就吃不上饭,请回家好好修炼。
《鬼怪》虽然偏向偶像剧,但无论是孔刘、李栋旭,还是金高恩、陆星材,演技都是在线的。
反观目前国内的一线小鲜肉,科班出身的几乎都没有,大部分是从某个偶像团队或者选秀出道,就不具体点名了,反正鲜肉就那么几个,莫不是如此,只是因缘巧合一炮而红,作品接不停,片酬高得离谱。
而每次他们接演什么新作品,粉丝都是集体出动,到处奔走相告,微博底下留言都是在安利偶像的新作品,或者夸赞偶像演技出众。
至少人家也是拿得出东西的,可国内只要是小鲜肉的作品,智商在线的群众们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垃圾,根本没有错判的可能性。
其实,韩国不少新生代演员,也是“唱而优则演”,比如林允儿、南柱赫、秀智等,但与国内的氛围不一样,每次这些新演员接了什么作品,韩网底下常常是一片差评。
例如CY娱乐制作的这部《被告人》,还没等开拍,只是放出了少女时代的权俞利将搭档池城出演的消息,就已经被韩国网民喷成了狗:演技那么不好,凭什么能做女主?
不要祸害池城了,回去唱歌跳舞吧;天啊,CY娱乐是钱太多了吗?就不能请专业演员吗?
……
种种之类的评价,倒是让《被告人》多了点热度,事实上权俞利是走徐贤的关系,才拿到《被告人》女主角的,至于徐贤走了谁的关系,大家都知道!
不只是权俞利,就连国民初恋的秀智,准备出演《听见你的声音》编剧新作《当你沉睡》时,韩国网友都是语重心长的批评道:秀智,这真是我作为粉丝的话,多多研究演技和练习发音再出来吧。
韩国观众对于演员演技的要求非常高,你是演员,你就必须有演技,如果你是偶像——即便你长得再帅再美、歌唱得再好,但演技不过关,对不起,你不是一名合格的演员,请不要演戏了,而且喷你没商量。
并且,一旦主演被观众认定为演技生涩,该作品基本是扑街的命运,正是这种对演技严苛要求的氛围,倒逼偶像提升演技,平和心态,放低身段。
再看国内小鲜肉们的生存环境,简直是活得太轻松太滋润了,演技差也没关系,制作方就愿意投钱,导演就愿意拍,关键是粉丝愿意捧,会主动找出上万个理由为鲜肉辩解,比如我家宝宝多辛苦你知道吗?为了拍这部戏皮肤都晒黑了,他的努力只有我们这些粉丝知道,演的好不好不重要!
总之,我们的小鲜肉不靠演技说话,他们靠着整容过度的面瘫脸,就能轻轻松松的赚钱,年收入堪比上市公司。
韩剧质量的提升是全方面的,不仅是编剧、演员的水平,从制作上来看,以前韩剧给人的感觉是格局小、场面小,但现在人提起韩剧,第一反应就是其唯美画面、精致场景,甚至可以当桌面。
很多人喜欢看韩剧,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剧画面优美、打光梦幻、镜头讲究、原声音乐好听,就连服装、化妆等都掀起时尚潮流。
《鬼怪》中就有不少堪比电影大片的场景,画面极度唯美浪漫,好像只要你随手一截图,就能拿来当桌面使用。
而国内电视剧除了少数精品以外,5毛钱特效比比皆是,以前国内古装剧可是代表性的,现在韩国那些说不通的狗屁历史剧,都在画面上奋起直追,再不进步,搞不好要被超过了。
说白了就是影视行业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对于灯光、化妆、服饰、布景、道具等环节不够重视。
在韩国,制作团队——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录音师、摄影师、灯光师,分量都是很重,每一个环节都受到重视,每一环节都由专业人员操持,每一个环节都会精益求精做好,因为做不好就没饭吃,这是根本原因。
第1918章
改革的难度
无论是韩国还是美国,影视工业真的就只是一份工作,并不会比别的工作高大上,做不好就是普通人,做好了赚钱多也不会有人反感,而在国内,随随便便混混就能赚个几十上百万,某些明星自诩贵族,面对下里巴人们,甚至连眼皮子都不愿意抬一下。
天知道当初某个三线明星说——自己最穷的时候,银行里只有100万,这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
明星如此也就罢了,很多幕后从业者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甚至有的道具师也许根本不懂唐朝的椅子和清朝的椅子有什么差别,化妆师只是业余水准,灯光师能给你打一组明亮的灯光,然而不能打出一组“暧昧”的灯光。
其实也不是不重视幕后团队,实在是没办法重视,因为大部分剧组把大部分金钱都放在明星身上,因为在畸形的市场里,明星的脸往往比剧集本身的质量更具卖相。
几个主要演员的费用可能就占据了整个制作费用的一半甚至更多,其直接后果是,编剧、摄影、剪辑、场景等方面费用被严重挤压。
大家都吃面,你吃大肉面还是加量的,而我只能吃清汤寡水的阳春面,有的甚至只能吃白水煮面,换谁谁心里都不平衡,久而久之,高素质人才被逼走,市场上涌入大量混饭吃的低水平人群。
自然而然的就拉低了整体质量水平。
当然,抛开其它的不谈,一部优秀的剧本,哪怕本本分分的拍出来,至少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其实中国的观众很好满足,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足球都一样,场面差点不要紧,只要认真讲故事,演员保持基本演技水平就够了,没指望你天天拍出高质量的片子。
纵观这些年国产剧中,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无不是在剧本上下了大工夫。
如果导演重视剧本,把编剧的地位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那么导演中心制也不是不可以。
但目前看来,难度比较大,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导演中心制,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电影市场是以统购统销的形式存在的,各地方和军事单位的制片厂按照配额生产,由中影统一发行,各地省市级发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直到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这种模式才被打破。
那么在只管拍不用管卖,市场完全由行政主导的年代,制作单位根本不需要制片人,只需要管钱的制片主任就好了。
同时因为是配额生产,名额到人,所以管钱的制片主任服务于导演,说是以艺术为中心,其实难免会变成行政垄断在具体事务上的翻版。
在体制结构调整之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覆盖并没有马上提高,每年上映的数量只有几十部,影院所能覆盖的城市也很少,对于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产量和消费跟零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电影市场一直到近几年,因为商业地产的飞速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调整,才逐渐变得更趋向于市场化,而且只是趋向于。
行政调控的密度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偏高,一些主要环节的行政垄断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普通观众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说电影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内生制度的成熟还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中国人很难看到“编剧中心制”的诞生了。
话说历史遗留真是个好词儿,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上。
但造成改革困难的因素,客观一点来说有两点:一个是不太好一下子放开,出了乱子谁也担不起,另一个原因是上个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在国内的盛行,哦,对了,这个学派的后代叫伯明翰学派。
虽然这俩落后的思维都被淘汰了,但是在国内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两个学派的很多理论仍然被管理者奉为要旨,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思想是极其禁锢的。
所以美国才有了制片人这一职位的诞生。
制片人在一部电影中承担的角色,类似于房地产投资中的项目经理,正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电影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导致这个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决策权被委托给这个岗位,而不是负责艺术创作的导演。
制片人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具体时间过程,应该是制片公司决定投拍,开始支出线上预算之后,在这之前对剧本的修改和演职员搭配组合,执行权是制片人的,但是决定权则是掌握在投资人或制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发行工作也基本上跟制片人之间关系不大了,大制片公司各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在80年代之后权力越来越大。
当然,制片人岗位在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他的角色定位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难一概而论,总之,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由制片人发起的项目,则是从剧本开始的!
这么多年,影视行业一直喊着改革、洗牌、精品化,可大多人的理解只局限在——投资高了、特效不再五毛了、服化道越来越精致了、演员开始用老戏骨了、宣传开始加大预算了,当然,这种层面的升级固然是好事,但还不够有针对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走向导演、制片人的角色,但能够转行自己当编剧的却少之又少,前些年出了个纹章,自编自导自演,水平都在线,结果这哥们儿自己没搂住,嘚瑟大了,生生把自己折腾死了,不然这人会有更高的成就。
但这样的明星有几个,说白了,还是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自己看剧本都费劲,就别扯自己写剧本了,估计写到最后还得找工具人翻盘重新来过,浪费时间没意义。
但好剧本也可以花钱买啊,买完回来别改,原封不动的拍,至少也能保证一部不错的商业水准,何至于被骂烂片儿?
第1919章
其实剧本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开始兼职制片人,他们开始从更高的角度为自己的剧本负责。
现在很多的网络大电影里,经常看到制片人或者导演大部分是身兼编剧一职,他们对项目有着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对项目有着持续开发的能力。
这种状况肯定会越来越普遍,编剧开始有制片人意识,更多地参与到剧本开发、拍摄以及IP的建设、推广维护当中,这让编剧中心制在中国似乎成为了一种可能。
但要想和韩国、美国一样实行编剧中心制,甚至在一部电视剧中,编剧拥有70%以上的决定权,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至少不可能一下达到那种程度。
不过编剧的制片人化,却已经有很多编剧去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至少让人看到了“编剧中心制”在中国实行的可能性。
虽然更多的体现在网络大电影中,也许投资上比不上院线电影,但在剧本上,却完全可以,所以如今很多网络的电影爆发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质量。
然而这也是有局限性的,毕竟网络大电影大多数人都没钱,不管有些影片怎么把自己包装成“大片”,目前来说都还达不到院线那种投资额度,所以拼钱,不如去拼剧本,拼故事。
你可以没钱、没明星、没大制作,没法跟那些大片们相提并论,但在剧本上来说,不管是大片和小片都是平等的。
小片如果要逆袭,必须拿出一个好剧本,否则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电影时代,弹幕、播放量、网友反馈,编剧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甚至可以直接跟观众互动,了解观众反应,这就让编剧能够更轻易的读懂市场。
懂市场,原来是制片人该干得活,现在编剧也懂了,而且网络时代,现在VR、AR、全息技术等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编剧应该与时俱进,新技术的发展,高制作水平的要求,新平台的变化,就需要编剧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