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缘儒仙(精校)第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50

  至此考试并未结束,后面还有一关面试,需要在两百人挑出四十个最优秀者,作为书院重点培养的对象,不单配备最好的老师,允许自由查看图书资料,还可以减免学费,前提是保证考中进士之后,十年之内捐献学院纹银千两。
  到叶昊天面试的时候,题目很简单。主考教授问道:“你是哪里人士?”叶昊天道:“岭南人。”教授道:“我看了你写的文章,文采飞扬,才华横溢,只是略有滞塞之感,似乎意气不平。”叶昊天不慌不忙回答道:“学生久居岭南,地薄民苦,眼见污吏横行,心内颇为不平,更兼长途跋涉,中途染病,故失平和中庸之道,望老师见谅。”主考老师看了看他苍白的面色,未再询问别的,最后勉励了几句,发给他一个金色的牌子,告诉他已经合格了。
  叶昊天到书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藏书馆在哪里。有人告诉他,离宿舍很近的一栋竹林掩映中的小楼就是。他挂上证明身份的牌子就去了。
  藏书小楼有两个管理人员,一个是留着长髯的老者,另一个是年轻的伙计。叶昊天向他们出示了身份牌,然后进入藏书室自行翻阅。藏书室足有二、三十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数排高高的书架,书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房间里还有一些桌椅,那是供人翻看图书用的。
  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叶昊天直奔集类藏书室,很容易就找到了《道藏》三千卷,三千卷几乎占了一个房间的大半部。他一头扎进书堆里,从头翻阅起来。他翻阅的并不快,一个时辰才看了五卷。但这五卷他已经全部记在心里。这是过去一年练出的能力。
  《道藏》三千卷第一卷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叶昊天早已把这本书倒背如流,然而这里却有新的解释。比如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是修道的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用似有似无的意念观察丹田微妙的变化,丹田的修炼是修道的根基。
  十天之内,他已经阅读了上百本修道的书籍,其中包括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无上内秘真藏经、上清大洞真经等,对于修道的初级功法大致明白了。初级功法只有那样几步,第一步是筑基,然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再以后就属于高级功法了,书上讲得比较模糊。
  他一面对照书本,一面开始修炼。
  首先筑基,意沉丹田,先把丹田巩固拓宽,做好炼精化气的准备。
  他按照书上的说法,收敛精神,意沉丹田,却发现小腹温暖,就像有一团火汹涌澎湃,显然筑基早已完成了。略思片刻,他想起先前曾服过“龙虎续命丹”,当时外公说服丹可以增长功力。看来果然不虚。于是他决定直接进入“炼精化气”的阶段。
  “炼精化气”要求以丹田为炉,意念为火,呼吸为风,先天之水为原料,炼出先天真气来,最后将先天真气贯通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也就是打通大小周天。这部功法最快需要十年,多数人穷其一生均未成功。
  叶昊天意守丹田,感觉丹田丰盈,真气鼓荡,就像曾经修炼了很久一样。他意念轻转,真气竟然能贯尾闾,过腰背,上颈项,然后在颈项处停下来,差一点不能到达泥丸宫。看来还是缺了点火候。
  他一面修炼一面读书。有天在张伯阳的《悟真篇》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就是说每时每刻都要留一分意念在丹田,只要有一分意念足已,这就是练功的关键,丹田微温,意念不可过强过弱,火强则丹毁,火弱则丹冷。此法比常见的子午两时练功方法快捷五倍,还不影响正常的读书学习,所以他感到非常高兴。
  《道藏》五千卷花了他差不多两个月才看完。这时他对整个道家炼丹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开始认真参悟那三卷《道藏总览》了。
  叶昊天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酷爱诗书,母亲出自苏家。苏家上自三苏,绵延已历数百年。那股“一门七进士”的血液始终在他身上流淌着,尽管他已经矢志修道,可是并不想抛弃诗书。正是因为那分吹不散的书香,令他对每天一次的科举授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授课的先生据说是国子监告老回乡的教授,有着几十年进士阅卷的经历。他每天只讲一个时辰,然后就是让大家作文。两天一篇文章,必须按时交上。叶昊天每次都匆匆完成,得到的分数也只是中等。
  众多的学生中最杰出的还是罗开山和殷东平。罗开山身材魁梧,一张国字脸,年约二十七八,看上去为人豪爽。殷东平身材单薄,略显沉稳,似乎受过挫折。
  一日教授讲解对联,出了一个题目,上联是“日月为明,明人不做暗事”,要求大家每人想一个下联。
  身材魁梧的罗开山抢先站了起来,朗声笑道:“一人乃大,大才岂能小用。”
  教授点头认可:“此联气势不凡。”旋即目光瞄向殷东平。
  殷东平缓缓起身低声道:“人言难信,信口必起疑心。”
  教授也点点头:“说的也是实话。”然后叫:“李昊,你说呢?”
  叶昊天上课时经常一言不发,此次忽然被叫到名字,一时没反应过来。眼看过了半晌还没人回话,大家的目光都瞄向自己,这才想起自己便是李昊。
  教授打趣道:“是不是白日做梦,想着家里的娘子啊?”众人哄堂大笑。
  叶昊天急忙站起身来,挠了挠头皮,回答:“古木虽枯,枯枝可发新芽。”
  教授鼓掌赞许:“此联意境高雅,甚佳!”
  众人也纷纷点头:“好啊!果然不错!”
  答完之后,叶昊天还在呆呆地站着,心里已泛起重重波澜。
  这一刻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苏府大劫:“苏家就像已经枯萎的百年老树,独独留下自己一根新枝!饱经风霜之后,自己这根侥幸逃生的树枝还能够发出新芽吗?勃勃生机发之于内,假如没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无法沐浴和煦的春风,即使发出了新芽,能够茁壮成长吗?”
  从这一刻起,他决定从无尽的悲痛中走出来,敞开心扉直面人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欢乐。
  授课结束,罗开山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兄弟,你才华横溢,不知为何平日发言甚少?”
  叶昊天展颜一笑,朗声道:“诸位仁兄才高八斗,小弟哪敢开口?”
  罗开山惊异地看着他非常难得的笑容,赞道:“好!希望兄弟每天都这么开朗!”
  叶昊天毅然点头,上前一步紧紧地抓住了对方的手。
  此后他跟学生们加强了来往,跟罗开山、殷东平更成了好兄弟。
  阳春三月,和风煦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距离岳麓书院不远的“爱枫亭”内,或坐或立着三位年轻人。
  身材魁梧的罗开山端端正正地坐着,低头看着地上的一片绿草,笑道:“如此美景,岂可无诗?我提议每人接一句咏春诗,要求句中必须有一个春字,而且要说明出处。若是接不上来,罚他代作文章,如何?”
  身材消瘦,神态肃然的殷东平立于亭心,答道:“只要李兄弟没有意见,在下愿意奉陪。”
  叶昊天神态安详地斜倚凉亭边,一面望着近在咫尺的岳麓山,一面神照丹田,微笑道:“罗兄请开个头。”
  罗开山眯起眼睛说道:“‘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我这句出自乐府古辞《盂珠》。”
  殷东平智珠在握,迅速接道:“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出自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
  叶昊天想了想道:“我向殷兄学习,也来句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名《登池上楼》。”
  “好,‘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出自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朝杜审言。”
  “我继续向尹兄学习,同样是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三人各展才华,互不相让,速度越来越快,一句接一句,直如爆豆一般。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时间过去大半个时辰,三人的斗诗还没有结束。
  此时又该叶昊天接续了。他坐直了身子刚想说话,忽见一人从岳麓山巅凌空飘下,仿佛飞鸟一般从远处掠过,围着岳麓书院盘旋了一圈,转瞬不见了影子。
  叶昊天的目光一直紧盯着那人飞逝的身影,虽是惊鸿一瞥,却也看清是个肥头大耳、满面凶光的和尚!
  “呀!那人竟能御风行空!”乍见绝顶高手,他的心里不由得一紧,将到了嘴边的诗句一下子全忘了。
  罗开山一直凝神注视着不远处的一片草地,殷东平则站在凉亭正中,目光为屋檐所阻,因而都没有看见那人。
  殷东平笑道:“李兄弟怕我们出丑,让我们呢!”
  叶昊天勉强笑了笑:“两位兄长果然了得,小弟是不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看来我还是平日用功太少。”
  罗开山安慰他道:“兄弟过谦了!你若明年应试,必然高中三甲!却不知中了进士之后,你想做什么?”
  叶昊天心不在焉地道:“没想过,罗兄你呢?”
  “我?不瞒兄弟,我想投笔从戎,做个总兵、统领什么的。”
  殷东平感到奇怪,问道:“罗兄一介书生,为何要投笔从戎?”
  罗开山摇摇头道:“这是祖上的家训,我更改不得。尹兄弟你呢?”
  “不管做什么,只要能做点实事就行!这却是我们尹家的家训。”殷东平随口答道,不知何故,面色有些不自然。
  叶昊天的心里一直在琢磨那肥头大耳的和尚:“那人是谁?看他满面凶光的模样,定然不是好人!他巡视岳麓书院做什么?难不成是来寻我的?”
  回到书院,他变得更加谨慎了,将自己关在藏书室和宿舍内练功,生怕妖人找上门来。
  好在书院内一直很平静,平静得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时光如梭,转眼半年过去了。
  这段时间里,他的功力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可以催动真气上泥丸、下重楼,不但任督二脉已通,奇经八脉也已经打通了四条。
  他感觉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跳起来只有三尺,现在轻轻一纵可达丈许。所以图书架最上层的经书他已经不用梯子就可以轻轻取下再稳稳放回去。力气也大有长进,有一次动作稍大竟然用手指把砚台捏的凹陷下去。所以他平时都小心翼翼,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稍微舒展一下筋骨,但也不敢放纵自己。
  日子很单纯,然而却不枯燥。
  《道藏总览》他已经参悟得差不多了,现在每天要做的就是思考藏宝图所描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他相信,外公精研六壬,学究天人,留下的东西绝不会无的放矢。所以只要有一分希望,就应该付出百倍的努力。
  “雪山之北,大河之南,东山之西,洪泽之东,有山不合,一花独立,宝玉通灵,锦囊乾坤。然而何谓雪山?何谓大河?何谓东山?何谓洪泽?有山不合是不是不周山?一花独立指的又是什么?”
  “外公曾说藏宝图来自先秦的古书,看来有必要把秦代以前的资料全部阅读一遍,从众多的古籍里寻找‘雪山,大河,东山,洪泽’。”
  先秦的古籍大约有二十万册,由于不需要全部背诵,他翻阅的速度明显加快。即使如此也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终于完成。
  最后,他找到了三十个雪山,十九个东山,十三个洪泽,五十四个大河。他把这些名词排列组合,排除了大多数,最后找到了十四个区域。其中有八个区域明显太大,不可能用来定位。还有三个不是非常合理。最有价值的区域有三个,一在巫山,一在华山,一在峨嵋。
  进一步分析他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华山。先秦文化的中心在长安附近,那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早期的仙人也可能活动在那里。考证起来,黄河的前套地区位于阴山山脉,很久以前到处是湖泊沼泽湿地,因而被称为湖泽。洪泽之东就到陕西了。此外,华山刚好位于黄河和渭水之南,南接秦岭,秦岭主峰太白山六月积雪,又名雪山。至于东山,不知是指哪座山。
  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先去华山寻找宝物,然后遍访名山大川拜师学艺。目前他还不想参加进士大考,岳麓书院对于他来说已经完成了使命,所以他必须离开了。
  然而当夜晚的微风迎面吹来,耳边响起风吹竹叶熟悉的“沙沙”声,他的心中还是感到十分的留恋,留恋书院内那分浓郁的墨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