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6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8/779

  “然而在先秦之后士人却重新走上了老路。”
  “到了两汉时期,文化的中心从先秦私学转移到了汉朝太学,五经博士与汉帝国官僚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又再次被国家机器给收编了。”
  “魏晋南北朝世族门阀崛起之后,文化中心又分散转移到了各家阀阅之中。虽然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世家大族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燎原火种,但是知识却又成了各家私有之物。”
  “唐宋确立了科举取士,总算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官位的局面。不过知识分子已经和国家机器密不可分了。”
  “明清两朝就比较因吹斯听了。一方面有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科举制度有着极大的害处,因此想要重建私学,也就是书院。但是科举的威力实在太大了,一般读书人哪里会学习和八股时文无关的知识呢?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文化世家,可惜因为‘科举取士’已经深入人心的关系,所以这些世家教育子弟仍是以科举为最紧要之事。”
  “直到前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
  他朝陈三立、梁启超、张元济和高梦旦这些“维新老人”拱了拱手道:“说起来前辈们功莫大焉啊。”
  好吧,袁燕倏说的就是在那一年,我大清废除了科举制度。
  “好的一面,兜了一个三千年的大圈子,我们知识分子再一次不用依附王权了。没错……”
  他朝着陈独秀和胡适等“革命新人”们笑了一笑,一挥雪茄,口中高声道:“我们特么的自由了!”
  “袁燕倏先生认为新式知识分子的出现带来了两个悖论性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新的知识分子得到了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学校。
  在近代中国,不要说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即使是国立大学,国家权力的干预也极为有限,大学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性。比如北大的教授评议会制度。
  由此学校可以拥有了自身的文化标准和精英选拔制度,掌握了知识生产的核心权力,又将这套文化标准推广到了社会,通过对商业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培养,以现代的学统为网络,建立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精英网络,从而获得了现代社会独一无二的文化权力。
  新式知识分子自有学统,再也无需儒家道统的背书。
  所以他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就预言民国时代必定会‘大师’辈出。而他本人还真的成了‘民国大师中的大师’……”
  “自由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变成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比如……”
  我们袁大师指了指自己,笑嘻嘻地道:“袁某本人。”
  “哈哈哈……”
  “啪啪啪……”
  真还有人凑趣地鼓了鼓掌。
  不过袁燕倏瞬间变脸,面容略带悲戚地道:“但是请诸君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们在失去枷锁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整个世界,反而是会失去了整个世界……”
  他一指陈三立道:“原师,弟子知道你这几年悠游林下靠的是那些实业股份和银行利息,家乡田地也交给族亲,自己都不大打理了。是不是这样?”
  “嗯……”老陈轻轻地点了点头。
  他又一指梁启超道:“任公,你可是一千字二十大洋,当今稿酬最高的那一位大家。想必也不用收租收佃了吧?”
  “嗯……”小梁也同样点头表示同意。
  他再一指张元济和高梦旦道:“菊公,梦翁。你们当然是管理者,但是你们管理的是现代企业,不是宗族了吧?”
  “嗯……”老张和老高也点头首肯。
  他还一指陈独秀和胡适道:“仲甫先生,适之兄。你们在北大拿的薪水足够你们一家过上不错的日子了吧?”
  “嗯……”老陈和小胡自然没有意见。
  他最后一指袁遯翁道:“父亲,您跟大家说句实话,我们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无锡老家那些地吗?”
  袁老爷子绷着老脸,摇了摇头道:“不是。”
  我们袁大师环视众人,沉声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算什么儒者呢?”
  “咳咳咳……”
  陈三立沉吟了一下,开口道:“鸿渐,话不能这么说……”
  “原师,看来你还没有听明白弟子的意思啊。”
  袁燕倏苦笑着道:“士大夫的力量来自于君父,也来自于民众。”
  “当君父指望不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靠民众结寨自保,甚或者组织团练,就好像令先君右铭公……”
  右铭是陈宝箴的号。
  他在咸丰三年(1853年)回乡,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后来成了席宝田幕僚。
  正是在他的策划之下,席宝田最终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老老陈因此而发迹。
  “说的难听一点,士大夫还能靠民众之力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钱。然而……”
  我们的袁大师指点着在座众人道:“诸君扪心自问,我们还有这个本钱吗?”
  和一般人的一般印象相反,在晚清民国这个历史阶段,赛里斯精英阶层的转型非常迅速也非常顺利,他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进阶成了“高等华人(西化的经济精英)”和“民国大师(西化的知识精英)”。
  对前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资本,对后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知识。
  原本士大夫的命根子——土地,对他们来说倒是无关紧要之物了。于是这些“好地主”顺理成章地离开了农村进入了城市。
  而这其实是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权力空间,于是民国时期的地主非常迅速也非常顺利地土豪劣绅化,成了“坏地主”。
  同一时间,由于列强工农产品的肆意倾销和军阀们的横征暴敛,没有进入城市的那些“坏地主”把损失转嫁到了农民头上,于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愈加尖锐。
  “诸君,对我们这些进城的“好地主”来说,儒家最多装点一下门面而已,有没有关系不大了;而对留乡的“坏地主”来说,他们没办法再维持宗法制度那最后一点点温情了,如果他们不吃人那就会被人吃!”
  袁燕倏颇有些沉痛地叹了一口气道:“不是袁某要去儒家,而是这个时代在去儒家……”
  他冲着汪精卫笑了笑道:“就像精卫先生的那位老师说的那样,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诚哉斯言,诸君……诚哉斯言!”
  “袁先生还指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另一个趋势,自由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游离于社会。当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以隔离的智慧,以学术为志业的时候,也就将自己放逐于社会之外。
  正因为知识分子的这种自我边缘化,他们主动放弃了社会权力和责任,自然也不必再有社会担当,逐渐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贵族,也逐渐会有一个看上去光鲜无比的文化贵族圈。
  最关键的是他们隔绝了自己和土地、和人民的密切联系,无法成为中国最广大的劳动阶层的代言人和领导者。
  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就算有着家国天下的胸怀,也失去了家国天下的手段,他们——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按照袁先生的原话是,纵然大师辈出,照样没得卵用。而他再一次地做出了精准的预言。”
  ——节选自《解读<诸子之黄昏>》,作者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美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著名袁学家,布鲁斯·考徳威尔。
  “……”
  “哗哗哗……”
  “哈哈哈……”
  满座寂然,唯有远处传来的流水和人声。
  过了好半天,梁启超才涩然问道:“鸿渐,那么再如此发展下去,我们这些‘非儒者’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任公,其实我们就像那位安泰俄斯。”
  “哦,他是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地女神,所以只要他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他就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同样如此。即使皇权更迭,只要我们能掌控民众,那一样是不可战胜的。”
  “后来赫拉克勒斯发现了安泰俄斯的秘密,将安泰俄斯举到空中使其无法从盖亚那里获取力量,最后把他扼死了……”
  晚风吹过,感受到那一丝丝秋夜凉意的他深深地吸了最后一口雪茄,然后屈指一弹!
  最后,金谷园中的袁大师用一种十分古怪的语调道:“袁某大胆地预言一下,终究也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秘密,从而将我们轻易地扼死!”
  “阿嚏!”
  长江的一艘客轮之上,也有一人正倚着栏杆、抽着香烟、望着天上的阿尔忒弥斯。他突然莫名其妙地打了一个喷嚏。
  晚风吹过,感受到那一丝丝秋夜凉意的他深深地吸了最后一口香烟,然后屈指一弹!
  残烟余烬在坠入那一江秋水之前,在空中画下了一路璀璨星火……
  而这星火,必将燎原!
  这正是: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1)。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黄浦江畔贺新郎,炮台湾边谢池春(2)》
  注释:
  (1)笔者注:没有比这首《贺新郎——读史》更适合当这四十章的压卷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8/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