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6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2/779

  英、美包括其他国家驻沪总领事全都没有让工部局乖乖听命的权力,最多就是想办法在董事会里面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便是英美两国,还有其他欧洲列强狗咬狗。
  这里就要稍稍地介绍一下租界、上海租界以及工部局的历史来由了。
  其实所谓“租界”不是说我大清就把这块地全都租给外国政府了,而是规定外国公民可以在这个区域向华人地主永租土地。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一传到了华盛顿,当时的大统领约翰·泰勒立马派特使顾盛到中国,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
  于是就有了中美在1844年签订的《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中国这边叫《望厦条约》,美国那边叫《顾盛条约》。
  第二年1845年,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吴利国(Henry
G.Wolcott)就来到上海向华人地主永租了土地10.87亩,成了第一个租界上海土地的美国人。
  这家伙在1846年7月还成了美国驻上海代理领事,在英租界旧纤道设立领事馆,升起美国国旗,引起当时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的抗议。
  老巴请求上海道台宫慕久干预,并写信给路过上海的美国驻华公使璧珥准将,提出交涉。要知道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美关系多么恶劣,璧珥根本不鸟他。
  不过为了调解矛盾,宫慕久把苏州河北岸划为美租界,并在那里划出一块地方供吴利国建造领事馆。这就是美租界的由来。
  可是尽管如此,苏州河南岸的英租界因为开发早,位置好,其土地的商业价值高,所以美国商人都在英租界租地,美国领事也因此一再挑战英国领事对英租界的管辖权。
  这个时候呢,其他国家的商人和水手也来插了一脚,这些跑码头的外国人完全不吃大英帝国的那一套,全都不承认英国领事对他们的法律管辖权。
  这就搞的当时法国领事敏体尼和英国领事阿礼国一见面就互诉苦衷,因为每天晚上那些喝醉酒的水手都在街头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租界里面那是乌烟瘴气,几乎沦为了法外之地。
  其中有一次,一帮喝大了的水手为了找花姑娘,差点闯进法国领事馆。
  阿礼国不得不在1852年10月起草了一份“超民族”的章程。在此份章程之中,英国人将“放弃”任何专属权利,界内的所有外国人都将平等地受章程约束。这个草案强调了各国领事对于各自国民的司法权。
  简单地说,就是出了事各找各妈,犯了事各管各儿。
  与此同时,“为道路和码头而征收的土地税和码头捐”而设立了“道路码头委员会”,这就是工部局的前身。
  在此之后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上海这边也有了一个著名的“小刀会起义”。他们攻占了上海县城,成立了一个“大明国”。
  1854年4月,为了让围攻上海县城的清军与租界保持更远的距离,英美海军和租界商团攻击了清军,英国人称此役为“泥城之战”。
  同年6月,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赐德龄将军来到上海,对英国领事动用海军保卫租界的“合法性”表示质疑,他认为英国政府对待小刀会起义交战双方的政策是保持“中立”,领事无权请求海军对于交战的任何一方采取行动。
  但是赐德龄同时又表示,如果租界成立了“自治市政府”,由这个机构以自卫为理由请求海军保护,则不违反英国的“中立政策”。
  于是阿礼国说服租界里面其他国家的人士,把“道路和码头委员会”升级成了“自治市政府”。
  这件事情传回了伦敦,维多利亚女王政府的法律部门对此进行了研究,最后认为在外国土地上建立这样一个市政委员会是没有先例的,这整件事情是非常错误的。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伯爵发出指示,要求上海租界停止采用“自治市形式”。
  然而此时上海租界的情势已经脱离了英国人掌控,从此之后工部局也变得越来越“自治(2)”。
  托马斯·沙蒙把手中的逮捕令递给了一旁的袁大师,用爱莫难助的语气道:“尼奥,非常抱歉。作为美利坚合众国驻沪领事,我不能阻止他们……”
  可是他接着便神色一正,语气一肃地道:“但是作为你的朋友,我用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保证,你是不会蒙受不白之冤的!”
  “Well,Well,Well……”
  袁燕倏微微一笑道:“托马斯,请称呼我Neo。因为我们现在不是朋友了吗?”
  驻沪总领事立马点头道:“当然可以,尼奥。现在我们是朋友了!”
  “托马斯,那么我能不能请你这位朋友帮个忙?”
  “尼奥,请说吧。”
  “托马斯,在我离开的这段期间,能请我们美国的好小伙子们保护我的家人们吗?”
  “尼奥,你放心。”
  “托马斯,非常感谢。”
  “那么,先生们……”
  我们的袁大师站起身来,十分从容地道:“Let's
Go!”
  这正是:
  钢铁慷慨抢银行,
  元首从容做德囚。
  J八零零为一快,
  谁人敢动袁狗……那个龙头?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回《死流氓人人喊打活大师个个叫冤》
  注释:
  (1)熟悉上海地理的书友,或者看看地图就会知道外白渡桥旁的礼查饭店离五马路相当之近。
  (2)以上历史资料并非百度,而是来自《上海租界研究》一书。
第九十二章
死流氓人人喊打,活大师个个喊冤(一)
  我们的袁大师这么“轻轻地我走了”,他家里面可是“大大地开锅了”。
  要不是金发碧眼还操着一口北京话的贝全文还在这里当定海神针,努力地安慰众人,估计全家人可真是要六神无主了。
  然而就在礼查饭店五楼乱糟糟的时候,日后被称为“华人之声”的孙悟本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躲在楼梯间的他大着胆子拦住了一个落单的袁家仆人,花了一点小钱就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袁家四姨太是拆白党中人,想要讹他们家一笔钱。
  原来袁家大少爷昨天真的出了两万银元“赎”回了四姨太,不过是死的。
  原来如今巡捕房怀疑他和“歌日大案”有关,因此就请他去“配合调查”了。
  孙大主编那么一听真是如获至宝啊,立马就“蹬蹬蹬”地下了楼……
  “少爷,侬来啦?侬刚刚没看到,那帮巡捕带着一个邪气英俊的男人下了楼,那人便是……”
  “好了,我晓得了。”孙悟本不耐烦地挥挥手道:“倷两噶头也别愣着了,我先开间房把你们安顿下来,然后就要出门了……”
  小伙计立马问道:“少爷,现在外面乱哄哄的,侬格是要到哪里哒去啊?”
  “我要去望平街!”
  晚清民初上海有三大报,那就是号称“民国第一报”的《申报》、康梁为后台的《时报》,有着外资背景的《新闻报》。
  顺便一提,这三份报纸都和“报业大王”史量才有关系。
  他在1908年当了《时报》的主笔,1912年成了《申报》的主编,1929年还差一点获得《新闻报》的主导权。
  不管政治立场为何,这三份报纸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报”,偏重的都是时政新闻。
  当然啦,除了此类“大报”之外,沪上报坛充斥着多如牛毛的“小报”。
  而这些大报和小报的报馆全都聚集于山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这一带,因此以望平街(今为山东中路)为中心的十字形区域里,大小报馆毗连。
  沪上人士便把望平街这条只有两百米长的小马路称之为报馆街,也算是上海的“舰队街”了吧(1)。
  我们的孙公子人穷志短,租不起门面房只好缩在福州路的弄堂里面,可是他就是不肯去租金更加便宜的其他地方,原因也在于此。
  等他安排好了自己两个小跟班,便出门叫了一辆出租车,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之后,才在望平街附近下了车。
  此时的孙悟本不但已经打好了腹稿,也已经打定了主意,于是毫不犹豫地进了一家门面寒酸的小报馆。
  而报馆门口挂着两个牌子,一个是“神州日报”,一个是“晶报”。
  “余主编,余主编,你在吗?”
  一走进这家报馆,孙大主编便扬声招呼了起来,从里间就走出了一个带着眼镜的平头男子。
  他一见孙悟本,不由得惊喜地说道:“明初(孙某人的字),真的是你?你不是……”
  小孙立马给老余使了一个颜色,后者也看了看院中的旁人,知机地改口道:“你不是回老家了吗?真是稀客啊,请到我到办公室用茶吧。”
  两人也不多话,就这样并肩走了进去。
  如果说史量才是报业大王,那么这位老余就是小报之王。
  他名叫余大维,此时兼任《神州日报》和《晶报》这两份报纸的主编,在报业界他还有个绰号,名为“赤脚编辑”。
  《神州日报》的来头可真是不小,1907年炮党元老于右任从日本回国之后创办了该份报纸。在辛亥之前,这是公认的革命党的机关报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2/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