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779

  “很黄很暴力?!哈哈哈……”陈西滢失笑道:“确实有一班老夫子和卫道士这么说,不过这是迂腐之言,鸿渐兄不用放在心上。”
  真是的,这问题怎么能不放在心上呢?
  要是英国政府用这个借口把他这本书给禁了,他找谁去要版税?
  《冰与火之歌》可是他篇幅最长的小说,这要是在英国被禁那多可惜。
  我们的袁大师此行一个目的就是来和英国出版社来谈这件事情的。毕竟他再不喜欢大英帝国,也不会不喜欢大英帝国发行的英镑啊。
  “而本人最喜欢鸿渐兄的《乡村教师》……”陈西滢抬了抬眼镜,抬高声音道。
  对此袁燕倏一点也不意外。这非常正常,这本小说正对他们有志于改变时局的赛里斯知识分子的胃口。
  “我们中国应该就如鸿渐兄书中那样建立起这样的普及教育制度!”
  但是他同时认为真正能看出《乡村教师》隐含之意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而陈西滢这种典型的英美化知识分子果然是不明白的。
  因为要建立《乡村教师》当中那样普及到村级行政单位的教育体系,那绝对要把整个赛里斯颠倒过来才行!
  试想一下,书中那位可敬的教师至少懂得牛顿三定律,这肯定有初中水平了。
  就算解放以后,初中生放在新赛里斯也能算是个小知识分子了,当个账房先生、低级文员这样的小白领绝对没有问题。
  而把一位小白领派到穷乡僻壤当老师,他也真的心甘情愿去了,那么可以想见这个国家政府的感召力和执行力有多强大。
  所以要建立的不是普及教育制度,而是彻底改造这个国家!
  “通伯兄,知易行难啊。所以这是一本科幻小说……”
  袁大师叹了一口气,转移话题道:“通伯兄,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啊?”
  陈西滢坦然答道:“明年。和鸿渐兄一样,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就要回国……”
  回国你老兄就去了北大担任教授。
  1924年你老兄和胡适之、徐志摩、王世杰他们创办了《现代评论(2)》。
  接着你老兄和鲁迅杠上了,就此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留下了不那么好看的一笔。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陈西滢要不是和“同鸿渐先生齐名的鲁迅先生”发生了这么一次论战,仅仅因为他太太——民国才女凌叔华红杏出墙这桩轶事的话,很有可能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而且从表面上看,陈鲁结怨始于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然而实际上这牵涉到了北大内部的“英美派”和“法日派”之争。
  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后学习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的原则,成立了教授评议会。北大的教授们便掌握了一定的实权。
  有权必定有利,有利争必随之。
  因此北大马上就分出“英美派”与“法日派”两大系,结成团体明争暗斗。
  比如校方要请一位教员,而拟请者为留学英美的,法日派必定提出一个他们的人要求同时通过;若法日派先提人选,英美派亦必以牙还牙求得平衡。
  而“法日派”又被称为“太炎门生”,因为他们之中很多出自章太炎门下,可想而知,其中又以浙江人居多。
  于是周氏兄弟这两位留过日的绍兴人不可避免地成了“法日派”。而他们两兄弟聚居的八道湾也成了此派人物的聚会场所。
  陈西滢这位留英博士自然是根正苗红的“英美派”。不过“英美派”里面还分为英派和美派。
  “英派”经常出入的是东吉祥胡同,因为那里有王世杰、李四光、丁西林这三位留英好友一起借住在这里。这一派后来成了“现代评论派”的主力。
  “美派”首脑自然是胡适之,他一开始居住在南缎子胡同,1920年天魔传人还给这个地址写了一张明信片。后来他搬到了钟鼓寺。
  他的住所当时是高朋满座,“几乎没有坐处”,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会所。
  当然啦,这三派中人没有那么壁垒分明,游走三方的大有人在。英美两派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过文人相轻的惯例,再加上北大内部的利益之争,“英美派”和“法日派”的关系真的不咋地。
  英美派的刊物有《现代评论》、《晨报副刊》,法日派刊物则是《语丝》、《京报副刊》。两派刊物对着擂鼓摇旗互骂。所骂内容,只有北大中人知晓,外人却莫名其妙。
  所以陈鲁之争确实是理念之争,但是也涉及到两派人物的私怨。只不过陈西滢切入点太差了,鲁迅的战斗力又太强,最后“失道者寡助”,这才大败亏输(3)。
  袁燕倏肯定懒得掺和这种破事,反正他不准备去北大厮混,找机会当个客座教授装个逼就好了。
  他心说,你老兄自己要作死,老子也管不着不是。咱们就当个泛泛之交得了。
  倒是“我的朋友徐志摩”是不是要挽救一下呢……
  “鸿渐,通伯。你们两位在这儿呢!”
  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的袁大师就看到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兴冲冲地走了进来。
  注释:
  (1)西滢这个笔名是陈源回国之后起的,不过为了方便起见,就叫他陈西滢了。
  (2)王世杰(1891年—1981年)就是1945年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和《中苏友好条约》的那位外交部长。一位职业外交官能有在这两份“著名”条约上签字的两次“殊荣”,也算不虚此生。
  (3)这些史料摘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弄一本看看,很是因吹斯听。
第二百八十六章
狮子吼(中)
  本章副标题:袁氏棒喝,徐张婚变。
  “鸿渐,通伯。你们两位在这儿呢!”
  “槱森,你来了啊。坐。”
  我们的袁大师掏出一支雪茄道:“正宗古巴货,来一根?”
  徐志摩接过来笑着说道:“鸿渐兄,你如今也是鸟枪换炮了,都抽上古巴雪茄了。”
  “呵呵呵……”袁燕倏也笑了起来,调侃道:“槱森,你在美国时候还在吃橡皮糖,如今来英国倒是抽上土巴菰了。你不是鸟枪换炮,而是长大成人啊。”
  “哈哈哈……”
  三人同时放声大笑。
  徐志摩挠了挠头辩解道:“这怎么能一样呢?我在美国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根本一窍不通,只知道上课,听讲,写考卷,电影,赌咒……嗯,还有吃橡皮糖。”
  “而到了英国之后我真的是变了气息,脱了凡胎。每天忙着散步,划船,骑自转车,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嗯,还有抽土巴菰(1)。”
  从本质上说,徐志摩是天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他对于当时“基建狂魔”美国的物质文明并不怎么羡慕,认为“功利主义的重量会压倒人的灵性”。他也讨厌围着学分打转的美国大学教育,对他来说不管是硕士还是Ph.D根本无关紧要。
  相比之下,我们的袁大师只不过是假冒伪劣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罢了。
  “嚓!”
  “假自由”帮“真自由”点燃了雪茄,然后一边扇灭火柴,一边点头说道:“说真的,槱森。你这种绅士来英国这个‘绅士之国’还真是来对了。我记得你以前还说过,‘新诗旧诗和我半点不相干’。如今还开始写诗了啊。”
  他向着徐志摩挤了挤眼睛道:“对了,这都亏了你的那位红颜知己。”
  “真自由”的性格实在太奔放了,他在去年年底结识了林徽因之后,不但公然追求,还写信给自己的朋友袁燕倏,说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当然啦,我们的袁大师不用看信就知道有这么一出。
  思维非常敏捷的徐志摩回道:“那鸿渐兄这种浪子呆在美国也呆对了。你不但成了家,还有了好莱坞大明星当作红颜知己。丽莲·吉许女士的电影我也很喜欢的呢。”
  他向着袁燕倏眨了眨眼睛道:“什么时候把你的那位大明星介绍给我们认识一下?”
  “Soon,very
soon。”我们的袁大师十分坦荡地道:“她马上就要来英国了,到时候我介绍给你。”
  他话锋一转,状似无意地说道:“槱森,听说弟妹也来英国了?”
  “……”
  袁大师这话一出口,徐志摩脸上就是一僵,低下头“吧嗒吧嗒”地抽了几口雪茄。
  “我要离婚。”
  “槱森,你说什么?”
  “我说……”徐志摩抬起头来,直视着袁燕倏的双眼一字一句地道:“我、要、离、婚。”
  “大师球,给我一个机会。”
  “宿主,怎么给你机会?”
  “大师球,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宿主,好啊。”
  “大师球,下面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