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精校)第4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668

  王弘毅思虑着,目光幽幽,说着:“他们是带路党嘛,要想学上古的梵国下降,他们还不敢,也没有这本事。”
  “但是这些梵门,还有些道门,信徒编于民间,不少官员和军人也是信徒,并且不少家属更是迷信,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要当带路党,出卖情报,走私物资,关键时联系人开城反戈,还是可以——带路党嘛!”
  说到梵门,两人都默然。
  梵门传入一千五百年,不少人都崇梵信梵,据说前朝大燕皇帝都有信梵。
  不过,可笑的是,偏这两个信梵的皇帝都“大行”得不明不白。
  怔了下,姚同斟酌说着:“王上,依臣见,这些人不可不禁,关键却是法度。”
  “哦,你说下去。”
  “是,臣以为首先是二条,第一条就是查禁梵门的僧兵,这私蓄兵甲断不可容,一旦发觉就可直接清理。”
  “第二点就是召集南方各大寺,要求和尚礼敬王者,这也是正法,群僧正上表后,王上就名正言顺可整顿了。”
  “恩,说的有道理,你有什么看法?”王弘毅问着王从门。
  王从门说着:“臣只管领旨受命行事。”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王弘毅一声不语,脸上不喜不怒,又说着:“但王上有命,臣不敢不回,臣觉得,历代胡人入侵,都有着这些梵门内应带路,宜直接括地清查户籍和摧毁铜制佛像。”
  “括地清查户籍,可增财库,并且勒令僧尼还俗,这都是几朝的旧事了,历史上都是灭佛都是从清查户籍开始。”
  姚同皱眉,不赞同:“这些的确是前朝旧事,但现在太急了。”
  思考了下,说着:“寺院依附佃户土地众多,实际上只有一个关键,就是免税免役。”
  “由于不少寺庙有着免税免役特权,农户就带田投靠,这些田地都有耕作者,而且长期免去赋税,一旦检地,再加上官府压迫,只怕负担就重了不少。”
  “这使人不满,王上就算要作,也要等统一天下之后。”
  王弘毅默默点头,实际上分田地对投靠寺庙的佃户吸引力不大,他们只是挂靠,交纳比官府轻的赋税给寺庙,又不服劳役,官府开不出这样的条件。
  养活几个和尚,和养活政府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政府天然处于劣势,这就是为什么寺产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臣以为,这根子实际上就一个,就是赋税,只要免了寺庙道观有的免税权,就削去了寺庙根本,再无人投靠了。”
  “不过这事,还要等稳固些再实行,现在这时,可任命僧正,实行度牒管理,先查清楚和限制出家人为上。”
  “现在关键是稳定,当然,私通胡人,私蓄兵甲,却必须杀无赦,不能有丝毫宽让。”
  “嗯……说的好!”王弘毅一笑:“你把事说得很明白。”
  “我下面会传旨,让你配合十三司,咒禁司,召集南方道门梵门,共举大约,对通胡人者杀无赦!”
  说到这句,杀意丝丝而生。
  两人一起拜下,说着:“是!”
第二百四十六章
船运(上)
  幽州临海县城,有着数百年历史,城池规模不小,又临着一处海港,陆路商贸相对繁荣,这座城池的气象自是不错。
  这时刚刚到了开城门时,日头也刚刚升起来,清晨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不像正午时的灼热,让人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几个城门士兵,跟着队长过来换岗,他们这群人过来,也到了开城门的时候了。
  将厚重的城门向左右拉开,吱呀呀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显得很是刺耳。
  一开始城门口还冷冷清清,随着日头渐高,出出入入的百姓慢慢的开始多起来。
  城门官没有和普通士兵一样站在城门旁,而是让人搬了把椅子靠着荫凉地坐着,一旁还放着杯盏、水果,一会喝口水,一会吃个水果,看起来倒也滋润的很。
  普通士兵就没这么悠闲了,他们这些人要顶着日头站在城门,但有失必有得,往来的商贾都要向他们交纳说钱,一天收的多了,少不得回去的时候多分上十几文钱。
  一想到这就干劲十足了,并且遇到商队进城,还能得些好处,就更滋润了,这样的一天,跟往常并无不同。
  “别闲扯了,又来商队了。”
  这时,士兵里的一人眼尖,一眼看到了远处渐渐腾起的灰尘,隐隐飘荡着商队旗帜。来的可不是小商队,看这意思,至少有上百人。
  按照规矩,光是过路好处,就够几个人三天美食了。
  想到这里,守城的士兵都眉开眼笑起来。
  连坐在荫凉处的城门官也站了起来,走到城门口。
  果然,这商队一到城门前,骑马带队的一位中年人,就翻身下马,说着:“我们是旺兴顺商行。”
  这是二年来经常过来的商队了,说话的同时,中年人塞了几块碎银子过去:“这位大人,些许酒钱,不成敬意。”
  “呐,你们后面这车上,都是装的什么呀?这世道可不太平,要装的都是些违禁货物被查出来,我也担待不起啊!”瞄了眼后面的一溜大车,城门官漫不经心的说。
  被塞在手里的碎银,只一掂量,就至少有三两,这钱自己可以拿一两,下面伙计一两,上司一两。
  别小看一两银子,这就是半月薪水了,这让他很满意,心里暗赞对方识趣。
  商队领头的中年男子解释的说着:“大人,后面这车上装的都是些皮货,我旺兴顺商行,你也知道,城中都有着商行的店铺,这次是与人有了大买卖,才特意运了货物过来的,可都是奉公守法的良民,自是不敢做非法的勾当,还请大人明察。”
  旺兴顺商行,的确是经常出现了商行,并且城中的确有这一家店铺是归属此商行,这商行非是小门小户,不是轻易能敲得竹杠,还是见好便收吧!
  城门官又收了好处,也不打算多加难为,对旁边两个士兵说:“过去看看吧,后面车上真装的是皮货,让他们过去。”
  “诺!”两个士兵应了声,走过去检查。
  其实这就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大抵这样的商队,只要给了城门官好处,断没有真的检查仔细的道理。
  “车上皆是皮货。”随意检查了一番,两个士兵过来交差。
  城门官点点头,对商队一挥手:“进去吧。”
  “多谢大人。”中年男子翻身上马,冲他一拱手,带着商队浩浩荡荡的进了城。
  商队进了城,一直落下车帘的马车,有人将车帘掀起一角,向外看去。
  “又回来了啊!”这人叹息着。
  虽说这里不过是为了潜伏而建的一处据点,可对于他们这样漂无定所的人来说,这里算是熟悉之地。
  就不知幽州还能保得几时,被胡人攻到这里,怕是十三司的一干经营,就要毁于一旦,而自己也不得不退去。
  想到这里,中年人的表情有些凝重,又放下车帘,不再多看。
  不多时,商队在一处门廷阔绰的商行前停了下来。
  这里是旺兴顺商行在这座城池的分行,他们一到,自然有这里的负责人出来迎接。
  出来的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年纪不大,性情沉稳干练的模样,让人一见就忍不住生出几分好感来。
  “这里生意如何?”中年人从马车上下来之后,在负责人的陪同下向里走去。
  这处商行从老板到伙计,都是精心选出来的人,大部分是番子,有的还是小旗,但买卖还是要照做,否则又岂能哄骗住当地的官吏?
  “老爷,最近生意尚可。只因战乱,有些城池的生意大不如前段时日了。”这位负责人长着一副温润,言行举止圆滑有度,任谁也难想到,此人会是一位十三司的百户。
  “现在正是动乱之时,能保持尚可就好……不过,莫要耽误了正经营生。”进了后院,入了厅堂,“老爷”坐到了上首位置,淡淡的说。
  这里的正经营生,指的自是十三司的活计。
  “老爷放心,我明白。”说着,让无关人员退下,又派心腹守住了院门,这位百户立刻“啪”的一声,跪倒在地,向上座的人行了大礼:“下官丁玉,见过千户大人!”
  “丁百户不必多礼,起来吧!”
  “谢大人。”丁玉站起身,恭敬的候着,等着大人的问话。
  眼前的这位看起来一脸儒商气质的中年人,可是十三司里有名的笑面虎,为人圆滑有手段,在他面前失了礼,不是小事。
  哪怕是和这位大人同僚数载,有些情分,也不敢怠慢,更小心翼翼做事了。
  因十三司外派官员名字多用化名,丁玉也不知这位千户大人真名,只知道这位大人现在所用名字是太平二字,其人又姓赵。
  平常称呼对方,多是称呼“老爷”,私下也只是唤声“大人”。
  赵太平这三字听着普通,在幽州商贾之中,还是颇有些名声,凡与他打过交道,谁不赞上一声?
  赵太平名下旺兴顺商行,在幽州各城有着买卖店铺,在幽州算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
  因此这一支十三司,在幽州境内相对顺利,平日,他们也注意着多方打点,与官府的人往来虽不密切,算是熟悉。
  很多消息哪怕是普通小吏难以获知,他们也能轻易获取到,这已是十分不易了。
  “丁玉,最近可收到什么大消息?”端起杯盏,轻轻的抿了口茶,赵太平在上座缓缓开口问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6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