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1316

  反正也是要挨宰的,这事不论对错,当日参与的锦衣卫官员,都得被责罚。
  三司会审的官员早就就位。
  坐在C位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左边是刑部尚书郑赐。
  右边是大理寺卿薛岩,也是一位读书人,早些年做过监军,后来一步步累官,竟然做到了大理寺卿这个位置。
  这是很厉害的。
  大理寺卿,正三品,九卿之一,相当于全国最高法院的院长。
  大理寺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对比来说就是全国最高法院,是以全国的重大案件,最后都要大理寺复审,没有问题了才会发回去执行。
  所以古代处决犯人,要等秋后问斩。
  因为明代杀人案件一般是地方官府在三月份提交刑部,刑部复审之后,同级转递大理寺和都察院,大理寺和都察院复审没问题,这才传达地方,秋后问斩。
  这就有点尴尬。
  看似大理寺比刑部是一档,实则大理寺卿正三品,刑部尚书正二品。
  当然,可以看成公检法分立,这就能理解了。
  吴中作为大理寺右都御史,也就是陈瑛的副手,今日三司会审他不坐堂,在主簿的那个位置,坐着听堂。
  片刻之后,又有人来。
  锦衣卫的高官:指挥使纪纲,指挥同知庄敬、袁江,指挥佥事王谦、李春。
  这事搞不好,在上的各位都得贬官。
  是以大堂上气氛很是凝重。
  纪纲等人心里不爽,坐在公堂之上的三位主审官又何尝不是,若是一般的官员也就罢了,今日审问的是黄昏和纪纲。
  这可是陛下跟前的两大红人。
  就算今日栽了,也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谁敢保证这俩货不报复?
  所以从朱高炽决定三司会审的时候,除了陈瑛,大理寺卿薛岩和刑部尚书郑赐,两人心里都非常的不得劲。
  总感觉被大殿下给坑了。
  然而有什么办法。
  审吧。
  在庄严而威武的仪式之后,陈瑛率先发难,狠狠的拍了一下惊堂木,喝道:“堂下何人,所犯何罪,速速报来。”
  气势拿捏得很足。
  黄昏却有点走神,他在看陈瑛手中的那块惊堂木。
  这就是块惊堂木。
  类似法官手中的法槌。
  据记载,惊堂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唐代之前,“惊堂木”并无图案,只是为方便起见,将其顶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时期为了美观,在惊堂木上雕刻动物图案,有龙,有虎,有狮,不一而足。
  武周永昌年间,朝廷把惊堂木图案规定为龙形,取龙乃皇权之象征意。
  宋代为卧龙,张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龙形。
  明代龙形略有变化,嘴凸头大,颈粗身肥,刻有五爪,且头上有角。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将惊堂木上的龙形加以统一修改,使之嘴缩身瘦,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蛇。
  惊堂木因使用人的级别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帝王使用的称为“镇山河”,又名龙胆,一拍四海皆震,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后使用的称为“凤霞”,意为母仪天下,霞光满天;宰相的名为“佐朝纲”,又名运筹,意为一人之下,福佐朝纲;元帅将军的名为“惊虎胆”,又名虎威,意为统领三军,以振军威,县官的嘛就叫惊堂或惊堂木,震人心魂。
  据说和尚道士和郎中也有,分别名为戒规、镇坛、审慎或慎沉
  所以民间又有俗语:天下惊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第298章
诡辩无敌,真寂寞啊……
  黄昏看着陈瑛手中那块惊堂木,暗想这玩意儿貌似算文物啊,有文化意义,远不是随便拿个瓷器就能比拟的东西。
  得想办法去把朱棣御书桌那块“镇山河”搞到手,或者再去觊觎一下徐皇后的那块“凤霞落”?
  留给后代。
  加上朱棣的“时代商行”四字墨宝,以后再找时机从袁忠彻手中把《清明上河图》“骗”过来,黄家的后人到了二十一世纪,怕是要一跃成为富贾。
  陈瑛一见,哟,黄昏你这是藐视公堂啊。
  甚怒。
  再拍一下惊堂木,还没说话,赛哈智见状不对,急忙道:“卑职赛哈智,职南镇抚司镇抚使,因和同僚械斗而犯罪。”
  旋即又大声咳嗽一声。
  黄昏恍然,也急忙道:“卑职黄昏,南镇抚司指挥,和赛镇抚使同罪。”
  猛然一想不对啊。
  这怎么就成有罪了。
  刚想辩驳。
  转念又一想,不管怎么说,打架了嘛,是有罪。
  于是没吱声。
  陈瑛一口怒气被憋在心里,顿时火大,没好气的道:“仅是械斗?你等二人还是从实招来如何谋杀北镇抚司镇抚使赵曦的犯罪事实罢。”
  赛哈智看了一眼黄昏。
  黄昏微微颔首。
  我来。
  你在一边看戏就行。
  深呼吸一口气,对陈瑛道:“陈都御史面前的案卷中,应该记载了这几日刑部和大理寺的调查结果,上面不是白纸黑字么,何须卑职再来赘述,浪费大家时间嘛,不过卑职要说的是,赵曦之死,和卑职真没有关系,如果硬要说有,那也是因为职事冲突,导致赵曦落水而亡,他这是壮烈的因公殉职啊。”
  便宜赵曦这货了。
  陈瑛还要言辞,郑赐却轻声道:“黄指挥,根据这几日调查,已有多名锦衣卫证实,赵曦之死,是你指使赛镇抚使和于彦良两人下的手。”
  黄昏啊了一句,“谁说的?”
  郑赐也不急,笑着对大堂外的差人说,去提某某某和某某某还有某某某……说了一大串人名后,这才对黄昏道:“他们亲眼目睹,错不了。”
  黄昏也不急,对郑赐感观不错。
  这种无过便是功的官吏,现在对自己而言最是有利。
  道:“那卑职和他们对质。”
  又道:“卑职虽然认罪和同僚斗殴一事,但谋杀朝堂四品官员,卑职却是没这个胆子,还请诸位明察,不要被小人懵逼了双眼,要对得起那四个字。”
  盯着公堂上的那块匾。
  刑部大堂的公堂之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
  郑赐暗暗好笑,这家伙好大的口气,不仅没有身为罪犯的觉悟,甚至都没有下位者的卑微。
  片刻之后,六七位锦衣卫被带上公堂,在陈瑛“引导”性的询问下,都言辞一直的说是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况,笃定是黄昏指使赛哈智和于彦良杀的赵曦。
  陈瑛一拍惊堂木,“黄昏,你还有何话可说?!”
  黄昏好整以暇。
  对于酷吏陈瑛,想不知道都难,和纪纲一样,是永乐朝臭名昭著的佞臣酷吏,对于这样的人,没必要给他好脸色。
  还是个靠嘴皮子杀人的都御史,远不如用绣春刀杀人的纪纲有威胁。
  不徐不缓的道:“卑职没看错的话,这些指证卑职的都是北镇抚司的人,众所周知,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不对付,诸位难道就没想过,这是他们串通口供,故意来陷害于卑职么?况且诸位难道没有发现,他们供词之中的漏洞么?”
  郑赐和薛岩都微微颔首,确实有这种可能。
  陈瑛也渐渐稳定了情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