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1316

  一场铁血行动立即展开,当然,为了破除谣言,该有的活口还是要有的,当锦衣卫大势行动,把人犯带到应天府衙,由府尹向宝在公堂之上,再无数民众瞩目下审问后,真相大白。
  散布谣言的,是当初的溃兵。
  他们溃逃之后,有的没有远遁,因为本就是京营士卒,在应天城内有一些根基,是以隐藏身份蛰伏在城内。
  其中又有个中层将领,叫李凉,是郑永的麾下,而他还有个身份,是早些年梅殷读书的书童,算是梅殷的嫡系心腹。
  书童么,也读过一些书,有那么一点战略眼光。
  知道梅殷需要时间。
  于是计上心头,秘密联络了一些溃逃的士兵,根据李凉整合的信息,再结合叛乱之日的口号,让这些溃兵有意无意的对身边人说一些徐皇后和黄昏的事情。
  口口相传之后,这些事情就变了味。
  这也是李凉的目的。
  他算是读书人,有些聪慧,知道谣言的散步,不需要你多少什么,只要捕风捉影的说一点,其他人再传播开去时,就会添油加醋。
  何况他这件事并非胡说,当初梅殷叛乱之,动员士卒时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神棍黄昏,惑乱朝政妖惑后宫,以男色得宠于皇后,其人成婚,皇后宠溺之甚,无视纲常伦理,竟拿国库之银为其装潢新房,皇后失德,则天必降灾祸,然朱棣知之,竟乐意许之。
  这些话虽然当时只对京营士卒说过,但叛乱失败之后,溃逃的京营士卒四散,躲在应天城中,总有嘴不严的人对身边说起。
  这是事实,当时梅殷造反前动员,清君侧清的就是黄昏。
  于是这个谣言便有依据了。
  驸马梅殷就是因为这才造反清君侧的,他那样的大人物,在清君侧这样的大事上,怎么可能说谎,所以这肯定是真的,要不然驸马身居高位,凭什么好好的福不享去造反啊?
  要知道驸马可是太祖最青睐的晚辈。
  他可是朱家人。
  也正因为这个事,谣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在短短时间内传遍应天。
  千万不要小看梅殷的影响力。
  李凉骨头很硬,他在府衙公堂之上,矢口否认,重刑之下依然不开口。
  但不是所有人的骨头都硬。
  他联络的那些溃兵之中,在纪纲的威逼利诱下,很快出卖了他。
  于是真相大白。
  得益于朱棣的一系列举措,围观民众一看,原来是这样啊,就说嘛,徐皇后素有女诸生的美溢,又编修了《女训》等书,怎么可能是沽名钓誉之辈。
  若真是如此,陛下也不会在发生这些事后继续重用黄昏,不见他连刺驾的罪名都免了,还重新当上了南镇抚司的千户。
  原来都是梅殷的阴谋。
第240章
杀人诛心
  真相大白之后,清算。
  这件事涉及到天家颜面,根本不需要朱棣指示,纪纲手中的绣春刀就大开杀戒,只要是和最初散布谣言相关的人,全部问斩。
  省略掉秋后问斩的流程,直接一步到位。
  这一杀,直接杀了数百人。
  溃逃后潜入应天城,被锦衣卫捉拿住的溃兵死了,收容那些溃兵的人,也死了,溃兵散布出谣言后,最初传播的那几十个人,也死了。
  手段之铁血,可止小儿夜啼。
  然而就算如此,朝野内外,就是那些建文旧臣,也没人敢站出来冒一句杂音,更没有人敢跑到乾清宫去劝说朱棣仁慈一点。
  甚至连一贯很“圣母”的黄昏,都选择了沉默。
  李凉还没死。
  上元节这天,锦衣卫全体出动,京营亦是全副武装全城巡防:因为今夜,大明天子永乐大帝朱棣,将带着徐皇后一起,游上元灯会与民同乐。
  这个旨意早就宣了下来,民间亦是无人不知,连朱棣的游行路线都已经公布。
  仿佛深怕刺客不知道怎么找朱棣刺杀一般。
  所以锦衣卫和京营很紧张。
  乾清宫。
  朱棣斜躺在塌上,有一页没一页的看着一些章折,脸色黑得能滴水。
  旁边站了郑和和王顺,两人皆佩剑,南镇抚司千户黄昏百无聊懒的站在一旁,看着窗外的麻雀在柳树上叽叽喳喳。
  已经有柳絮飞扬,微风拂来,飘飘洒洒,恍若飞雪连天。
  很美。
  春天了。
  片刻之后,纪纲押着个身穿囚衣有点斯文秀气的中年人走进来,行礼道:“陛下,李凉已经带到。”
  朱棣合上书,看了一眼黄昏。
  黄昏上前一步,“李凉,我只有一点疑问,你在城内散布谣言,是梅殷的吩咐吗?”
  如果是梅殷吩咐的,那也太可怕了。
  梅殷简直做到了算无遗策。
  因为这个谣言,出兵平叛的事情差不多拖了十天,等平叛兵马到了福建边境,只怕梅殷的小朝廷已经在正常运转了。
  李凉笑着,“不是。”
  黄昏有些讶然,“你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可你没想过吗,这只是个谣言,站不住根脚,迟早暴露你自己,一旦暴露,等待你的下场只有一个。”
  死。
  没有其他可能了。
  李凉看着榻上的朱棣,忽然爽朗大笑起来,“甲申年一月,荣国公梅殷,拥陛下于泉州府登基为帝,昭告天下讨伐逆贼朱棣,先帝旧臣云集响之。”
  顿了一下,“想必数日之后,消息就会传遍整个天下!”
  朱棣脸色越发难看。
  就手中一封章折丢到李凉脚下,“不用等几日了,今日朕已经收到了。”
  李凉拿起来一看,大笑不止。
  声震屋宇。
  章折是来自比邻福建的金华府。
  只有一件事:甲申年一月十一日,梅殷抵达福建泉州府,据谍子消息,梅殷将拥立朱允炆幼子朱文圭,登基为伪帝,年号拟定为顺天。
  梅殷动作很快,从他叛乱到抵达福建,竟然只用了半个多月。
  这几乎意味着小朝廷将要立起来了。
  朱棣冷冷的看着李凉,“建文有恩与你?”
  李凉收敛笑意,摇头。
  朱棣又问,“梅殷?”
  李凉沉默了一阵,道:“洪武十八年,大水,有少年逃荒至归德,乞食不成,行将毙命,被一同龄少年所救,归家,同吃住,遂作书童,日有稀粥而无粗茶,虽有粗衣而无暖塌,然秉烛读书,知圣贤理而日益富足。”
  看向朱棣,“我只是在做圣贤所言之正事耳,死固死耳,青气长存。”
  朱棣冷笑,“青气,也配?”
  归德,是梅殷的故乡,梅殷的叔父是汝南侯梅思祖,早些年颇有功劳,却因为胡惟庸案而被连坐,全家被杀。
  所以梅殷小时候的日子并不算好,恰如李凉言辞,有饭吃而无茶,有衣穿而无暖榻,仅仅是能活下来而已。
  李凉哈哈大笑,“你乃篡国而登大宝,我等复辟,正义使之。”
  黄昏在一旁叹了口气,“功过千秋,后人评断,当下局势,承继洪武余晖,改建文之弊,已是万民安康之始,永乐之初,更有盛世之趋,稍过数年,便是煌煌岁月,这不是圣贤的道理,但却是天下百姓希望的,这才是正义。”
  又叹了口气,“然而梅殷此去,伪政权一旦建立,又是兵锋,届时烽烟起处,李凉,你可敢去问那些因为平叛烽烟而导致家破人亡的黎民百姓,你可敢去问在平叛战乱中死去的那些士卒的父母妻女,什么是正义,什么青气乎?”
  李凉冷笑,“你一伶臣,也配问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