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2/1316

  而另一方面,恩赐了异密忽歹达,只等亦力把里的局势稳定下来,异密忽歹达就可以到中原来当官养老。
  这也是黄昏的举荐。
  当然,也是范闲的承诺,朱棣还是没让范闲失望,这种事不敢马虎,必须得带好头,以后才能给朝鲜、日本这些地方的人树立榜样。
  朱棣在过年放假前,最大的一个动作,则是将军器院洪继来宣召到乾清殿,同时被宣召来的,还有时代集团时代军工的总负责人。
  只问了一件事:泰山号这种钢铁怪兽,时代军工是否愿意共享技术。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时代军工的那位负责人,直接果断的拿出了一大抱的设计图——在他被宣召的时候,就已经意料到了这件事。
  黄昏也早就交待过。
  只是朱棣还没高兴多久,时代军工的负责人一句话让他有点郁闷:“时代军工为了研发这个装甲车,耗资千万,如今有了设计图纸和生产线,却不见收益,还请陛下谅解一二。”
  谅解?
  怎么谅解?
  当然是补偿钱。
  朱棣一想也是,黄昏砸了那么多钱进去,如果被自己白白的把劳动果实拿走,确实寒凉人心,于是在询问了种种事宜后,同意用八百万两的价格购买设计和生产线,将会有时代军工的人帮助军器院那边建立装甲车的生产线。
  现在大明物资充裕,所以物价略有下降。
  一两白银只能相当于后世四百软妹币的购买能力。
  所以八百万两,其实也就是三十二亿。
  时代军工小赚了一笔。
  但赚的不多,因为还有个附加条件:时代军工免费出让机枪的设计和生产流程,并且和军器院形成战略合作,以后时代军工的新产品,军器院都有知情权。
  所谓知情权,其实很蛋疼。
  就是告诉你我要研发什么,但是不会告诉你原理,你可以自己研发,也可以等我研发出来,然后再出钱购买过去。
  直白点,就是购买黄昏的先进想法。
  但这个知情权,却值了两百万两——原本机枪和装甲车卖给军器院,只有六百万两,朱棣加了个知情权后,时代军工的负责人一看这样不行啊。
  得加钱。
  朱棣也是大方,索性就加了两百万。
  他的大明,不差钱!
  他现在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黄昏的想法,绝对比钱还值钱。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会有泰山号这种东西的出现,就是那个机枪,也是开天辟地的想法,彻底将火器带上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所以两百万看似很多,实际上血赚。
  而在时代军工看来,也是血赚,反正这些东西都是国家垄断的,没有天子同意,时代军工这边有再多的设计也没用,基本上所有的新产品最后都是要归国家的,还不如趁这个机会捞点钱。
  当从时代军工购买了机枪和装甲车的设计和生产线后,朱棣倏然间发现了黄昏早期布局的英明之处:大明对钢铁资源的需求实在是太大!
  不提钢铁战舰,就是这个装甲车,要想多打造一些的话,需要的钢铁量都是巨大的。
  所以提前中南半岛布局实在明智。
  于是过年前,朱棣下了封旨意去中南半岛:继续加大对矿产的开采,同时提升海陆两路的运输能力,要尽可能的将中南半岛的资源运回国内。
  而关于购买泰山号一事,工部那边很快出现了巨大的反对意见!
  包括军器院,也有反对声如潮!
第1221章
鸡肋
  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大街小巷人潮如织,尽管平日里的应天已经足够繁华,不过临近年关,随着大明在黄昏辅佐下即将迈入第十六年,此时的应天的繁华,大概是后世人都难以想象的。
  曾几何时,人们向往着万国来朝的盛世长安。
  然而今时应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方藩王……嗯,怎么说呢,随着朱棣削藩,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随着朱高燧的薨天和朱高煦的被贬,所有地方藩王都夹起了尾巴做人。
  尤其最初,朱高燧薨天的时候,不少藩王以为这里面牵扯到更深的关系,深恐是黄昏在给太子朱高炽以后的登基扫清道路。
  如此一来,其余藩王都有可能被清除。
  所以人人自危。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嘿,屁事没有,就是简单的朱高燧那小子没点自知之明,惹了不该惹的人而已。
  但饶是如此,众多藩王还是看清了现实。
  现在这个局势下,就别和朱棣有什么心眼了,踏踏实实的做个富贵闲王,这日子过得不香吗,所以年关之前还有个把月时间,不少藩王就已经抵达应天了。
  藩王到了,外国使臣也到了,国外的那些来大明谋生活的人也到了,全国各地有钱有闲的人也来了……形形色色。
  然而这许多的人,也不过是往一块水池里丢了个石头。
  浪花点点而已。
  现在应天城,本就繁盛之极,这点人口的到来,算不得什么大事——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医疗改革后,人口暴增,加上应天本是京畿,是人口涌入之地,根据户部永乐十四年春末的统计和预估,永乐十四年夏中,人口可达百万左右。
  现在是永乐十五年末,人口肯定已经过了百万。
  在十五世纪,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没有宵禁,每到夜晚便会灯火辉煌,且京营大力保障治安,如此繁华的城市,这是个什么概念?
  会有无数的人涌过来。
  现在这状况,朱棣甚至都没有迁都的想法了,所以顺天那边的行部,现在分外尴尬,皇城是还在修建,然而户部那边拨款很不积极了……
  对于大明臣子而言,看着眼前这座几乎是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了盛世长安的繁华京畿,总会油然而生自豪感。
  不过今夜,工部尚书宋礼站在自家府邸面前,愁容满面。
  他刚从三元楼归来。
  嗯,吃了火锅。
  不算是应酬,也不算是仕途走动,算是同僚之间的一次小型聚会——不止工部,文人之间嘛,还是喜欢这些调调,原本是打算高雅一点,不过现在火锅成了流行,大家也随波逐流了。
  况且这个天气,吃火锅身子更暖和。
  所以最终定在三元楼火锅店,参加的人也都比较高大上,两个工部侍郎,几个工部主事,以及军器令洪继来及军器院的几个高层。
  宋礼知道这个饭局的意思。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沉默,尽量不说话——能到工部尚书的人都是人精,这种层次的官员,你就是路上遇见他吃饭了没有,他也会沉默两三秒,然后再缓缓的说吃了或者没吃。
  这是官场仕途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因为他要经过那几秒的沉默思索一下,你问他吃饭没有,是不是想请他吃饭,这个饭他能不能去吃,需不需要给你这个人情,又或者是能不能通过这个吃饭从你这里获得其他关系。
  最后决定回答吃还是没吃。
  这种官员都是人精。
  宋礼当然也算是——毕竟仕途上爬摸滚打起来的工部尚书,整个大明,就目前而言,除了天子和太子,就是六大巨头之一。
  内阁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要,但还没权兼六部官职,所以内阁首辅还是不如六部尚书的,至于都察院那边,职能重要性差一些。
  工部的左右侍郎年纪稍大,已过不惑。
  来参加饭局的三个主事则比较年轻,都是而立之年,这没办法,之前几年人才缺口压力大,很是提拔擢升了一批年轻进士。
  所以现在大明朝堂,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年龄结构是非常年轻的,极其的拥有朝气和活力,这是极其良好的一个局面。
  重要位置,由年龄稍大老成的人掌控,下面的运转,则是由年轻官员去实施,能适应各种新政策和变化,保证官府在行动和思想上的开化。
  和工部这边不一样,军器院洪继来和几位高层领导,基本上是技术出身,搞技术的嘛,为人处世方面没那么老滑。
  所以大家才喝了几口酒,军器同知……嗯,也就是洪继来的副手张勉一看洪继来一直不说话,有些着急,索性就自己说了:“宋尚书,关于陛下要求咱们从时代军工购买泰山号的事情,下官觉得此事实在不妥啊。”
  宋礼正从锅里夹了个肉丸子,刚送到口边,闻言心里颤了一下,这已经不是问你吃饭没吃饭了,没个片刻的思考,宋礼是不会表态的,所以他缓缓的丸子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其他人见状,当然知道得让咱们的尚书大人吃完这口才会回答。
  宋礼这一口吃得极久,缓缓将筷子放下,看向洪继来,“洪令,你也这么觉得?”
  洪继来虽然是技术人员出身,但确实是读过书的,可惜这些年投身技术,仕途上的事情接触得较少,所以很是耿直,“从我个人立场来说,我觉得这事很好,没什么不妥,毕竟黄昏是我的伯乐,也是军器院的催生者。这件事是他的时代集团受益,但站在国家的立场来说,我和军器院众多同僚议论过,此事又确实不太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2/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