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1/1316

  那得需要何等强大的火力才能掣肘住两万多的大军?!
  不过朱棣很快想到了一件事。
  战报中说:斩敌酋歪思头颅!
  歪思死了!
  而在这样的战事中,歪思的头颅肯定要第一时间送来应天,于是朱棣问跪着的那个斥候,“可曾将歪思的头颅带来?”
  斥候立即答道:“就在殿外袍泽手中,深恐惊扰陛下,不敢未报入殿。”
  朱棣愣住。
  卧槽,还真的有歪思头颅?
  朱棣也注意到了,这个斥候和第一次送战报的斥候是一样的盔甲,也就是说,都是靳荣派遣观察黄昏的斥候。
  竟然被这货策反了。
  文武百官一听,心里也是一咯噔,难不成是真的?
  歪思的头颅都有?!
  可战报上说的事情他们还是无法相信,更是不敢相信,太天方夜谭了,如果这个战事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以后的战争都将随之产生巨大的变化。
  战争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朱棣大手一挥,“宣殿外之人进殿。”
  片刻后,几个斥候手捧一个盒子进殿,淡淡的腐臭味和刺鼻的石灰味瞬间弥漫整个奉天殿,文武百官纷纷皱眉。
  尤其文臣。
  但朱棣也没有丝毫觉得不适,毕竟马背上的皇帝,砍脑袋这些事情,他自己亲手操作的不要太多,哪会忌讳这些东西。
  对礼部官员道:“礼部那边可有人见过歪思?”
  礼部尚书吕震看了看左右侍郎,礼部有资格来参加大朝会的人很多,但今日来参加大朝会的就他和两位侍郎。
  倒是巧了。
  礼部右侍郎就是从礼部擢升起来的,以前没少干接待外邦或者出使的事情,闻言站了出来,道:“陛下,微臣出使过亦力把里,见过数次歪思,应该能认得出。”
  朱棣挥挥手,“你去看看。”
  那位礼部右侍郎上前,探头看向被斥候掀开的盒子,只看了一眼,胃里就天翻地覆,不过这个场面,他哪敢失态,强忍着不适,仔细端详那颗已经有些发臭的头颅,万幸这是冬天,如果是夏天,肯定是无法辨认了。
  礼部右侍郎看了许久,才转身对朱棣道:“陛下,确实像是歪思,因为经过石灰包裹,又过了些许时日,微臣只能确定像歪思,但不敢肯定是真的歪思。”
  朱棣点点头。
  这个可以理解,这样都能笃定是歪思的话,只能是歪思的亲人才做得到。
  不过此事不急。
  反正此事还会有后续战报,到时候等到靳荣的战报后,便知真伪了,不过朱棣现在基本上已经相信了这两封战报。
  以黄昏的谨慎,不可能弄出假的战事大捷出来。
  两次大捷,朱棣知道该奖励一下了,然而有点尴尬,因为这两次战事大捷,主力都是黄昏的蚍蜉义从,而蚍蜉义从不是国家军队编制。
  是黄昏的私人武装。
  怎么奖?
  你总不能把黄昏的私人武装里的那些人,封个什么爵位吧,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给黄昏封侯,然后奖赏大量黄金白银给蚍蜉义从,而参与两次战事的斥候全部获得军功,李二、王五和赵子迈等人都直升千户,泰山号上的二十多个年轻将领的奖赏也很尴尬,最终还是决定记军功,按照功劳擢升。
  同时封把秃孛罗为大明的陕西都司指挥使。
  尼格买买提为指挥使——闲的。
  暂时不知道将尼格买买提如何安置,大概率是要像使用雄霸那样,让他去参与外扩战事——毕竟亦力把里的降兵和把秃孛罗的兵力,不宜放在漠北和亦力把里,还是派出去打仗比较稳妥。
  奖赏的事情,不是朱棣在奉天殿当场拍板的,需要经过数日,由礼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在天子的授意暗示下拟定出来,再交由内阁送递乾清殿等待朱棣御批。
  所以几日之后,礼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负责这些事的官员们都在骂娘。
  狗日的黄昏,不要老子们安生么。
  因为几日之后,又有一封战报过来了,然后这三个部门就开始疯了——接下来的奖赏事宜,工程量太尼玛大了。
  亦力把里的战事完了!
  封赏的事情就一大堆,仅是封赏的名录就一长串,这三个部门可不得忙成狗,自然高兴不起来,嗯,工作上高兴不起来,实际上他们和整个京畿的朝野一样,振奋莫名!
  大明西征,打下了亦力把里!
  这一次的战报再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了,因为是靳荣写的,也算是一封正儿八经的战报,和战报一起送来的,还有纳黑失之罕的头颅,以及老臣异密忽歹达的陈情降书。
  这就不可能有假了。
  同时还有一封请求朱棣派人去亦力把里建立布政司的章折:这封章折是黄昏专门送递过来的,言说了诸多事宜,最后请求朱棣派人过去建立布政司和都司,以便彻底将亦力把里掌控在大明手中,又在章折中说,已经请范闲作为总责人,暂时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官府处理亦力把里的战后事宜,请朱棣着一稳重老臣有经验的人去亦力把里和范闲搭档。
  言下之意,是要请朱棣重用范闲。
  朱棣大喜过望啊。
  他真没想到,兵力更重形势更好的奴儿干那边还没打下女真,黄昏竟然搞定了靳荣,双方一起联手解决了亦力把里。
  于是应天朝堂这几日忙得飞起。
  礼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要负责战后奖赏事宜,吏部也要迅速运转制定亦力把里布政司的官员构成,以及人员选定——好在如今随着科举改革,人才勉强够用。
  但还是忙成了一锅粥。
第1220章
反对!
  亦力把里幅员辽阔,但人口少,荒漠多,按照朱棣的想法,要对这片疆域达到绝对的掌控,需要两座布政司,军事上需要设立一个都司。
  不过内阁那边给出的意见不同。
  一座布政司和一个都司足以达到对亦力把里的掌控,主要是都司的卫所要多设立,另外一个,需要时代建筑和工部在亦力把里去修建一些官道。
  朱棣仔细斟酌之后,批复同意。
  并且立即宣召工部尚书,如此这般一说,工部那边回去立即定制方案,派人去亦力把里实地考察,看是自己出人出力来修建亦力把里的官道,还是出钱,将这个活路让给民间商行去做——嗯,叫招标。
  这个操作,还是黄昏提出来的。
  时代集团带了个好头,现在民间商行如雨后春笋,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明的商人地位大幅度提高,都是拜时代集团的福气。
  而为了提高商业质量和活性,黄昏给朱棣那边出了个建策,就是国家工程招标,朱棣听后大加赞赏,很快实施。
  所以现在工部那边其实很惬意。
  有钱。
  不管是什么项目,国库那边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轻松。
  只要是工部这边忙不过来的国家项目,甚至包括水利工程这种民生基础,工部都可以招标出去,然后派人监理工程进度和质量就行。
  工部行动起来,吏部速度也不慢,因为恰好要到年终了,关于今年全国官吏的考核也已经结束,所以当朱棣提出在亦力把里建立布政司后,除了布政司使的人选,其余人选,吏部那边很快拟定了名单供朱棣选择。
  看起来很快?
  实际上吏部还是忙成了狗——现在大明的科举人才,几乎是被挖掘到最大程度了,简单的例子,翰林院里的翰林,现在就只有吴与弼一个人!
  尴尬不?
  更尴尬的是,吴与弼在国子监任职,这一年依然在外考察调研,根本没在翰林院待过。
  这才叫尴尬。
  关键是现在科举也遇到问题了。
  随着商业的发展,普通百姓发现其实读书已经不是唯一出路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寒门苦读要从书中获得黄金屋的人。
  所以科举人数略微降低。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默许了吴与弼全国考察调研,六部那边也都觉得这件事刻不容缓,因为现在大明外扩太厉害,需要的人才太多,而科举人数减少的话,官员的储备降低,这会影响以后国家的治理,所以对教育的改革,已经是形势在倒逼了。
  朱棣在过年之前发了封旨意过去,意思简单明了,在亦力把里布政司还没成立之前,亦力把里诸多事务,交由黄昏全权处置,同时册封了老臣异密忽歹达,让他配合黄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1/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