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1316

  又道:“关于人手方面,仅靠翰林院和国子监,怕是捉襟见肘。”
  黄昏叹气,“陛下,这样一本书,你竟然还想着只靠翰林院和国子监?那得几十年才能修撰出来?这件事需要举国之力啊!”
  朱棣略有犹豫。
  黄昏趁火打热,“陛下且莫顾忌太多,倾国之力编修一本全书,这是何等的盛事,但参与者皆感无以荣焉,这可是他们青史留名的机会,是给子孙后人的财富,所以此事,必得动全国之读书人。”
  编修全书,最庞大的一股人力,是抄书的人。
  既然是抄书,总得找字好的人来写,在封建时代,你字写得不好,说出来都不好见人,何况还是流传后世的书。
  封建时代读书人多,但按照比列来说,不多。
  字写得好的又要少一些。
  所以必须倾国之力。
  况且黄昏还有私心:他要弄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吴与弼倒是已经将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倒背如流了,但《新华字典》可不仅仅是拼音,还有字的归类、释义。
  说白了,就是编撰一本另类的《集韵》、《广韵》。
  所以也需要人。
  朱棣沉吟良久,“那就动员全国的读书人?”
  黄昏斩钉截铁,“必须动员。”
  数千人的编修团队,你不动员全国,就靠国子监和翰林院,这明显是凑不够的。
  朱棣弱弱的问道:“大概要多少人?”
  黄昏沉思了一阵,“若是只要一千人,大概要近二十年的时间,若是两千人,则在十年左右,若想在五六年内编修出来,至少需要三千人。”
  至少三千人?!
  朱棣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还是低估了这本全书需要的人才数量。
  倒是没注意到,黄昏怎么会有如此精确的数据。
  这个数据当下绝对不可能得出来。
  朱棣陷入沉思。
  人不是问题。
  大明天下,靖难之后欣欣向荣,几千个赋闲读书人还是不难找到,把翰林院、国子监里的人丢进去,再从前几年落榜的举子中选一批人出来,再从各地选拔一批多次科举无望但写得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就能凑出来。
  但这个钱……
  三千多人的编修队伍,相当于养了一只军队,而且不是养一年。
  至少四五年。
  这些人的俸禄加在一起,再加上购买各种书籍,采买材料的钱加在一起,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没点家底还玩不转这事。
  朱棣是真的萌生了退意。
  有这个钱,老子拿去打仗,开疆拓土不好么,非得修一本现在完全看不到利益的全书?
  黄昏一见急了。
  我擦,朱棣你可不能拖后腿,没有你亲自动手,这《永乐大典》其他人也办不了,就算是有钱,可人才这方面还只有朱棣能做到。
  急声道:“陛下是担心财政预算不足?”
  朱棣不语。
  黄昏道:“陛下不用担心钱财的问题,如今四海升平,虽然边疆有蒙元余孽屡屡扰民,但陛下如今的重心并不在安定边疆上,而是削藩,这个事情不需要太多的钱,况且削藩之后,没准还有进账可以贴补修书这边,待修好了这本全书,陛下再御驾亲征扫荡边疆开疆拓土即可。”
  又沉声道:“陛下,子民需要休养生息啊!”
  朱棣意动,“倒是有点道理。”
  刚经过靖难,天下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且大明兵强马壮,蒙元余孽也就能骚扰一下。
  反攻大明?
  怕是他们自己都不敢这么奢望。
  黄昏又浇了一勺子油,“陛下实在担心钱的话,微臣不才,愿意出那么一丢丢的力,不过陛下也别抱太大希望,微臣不是沈万三,出的这点力也就杯水车薪。”
  为了《永乐大典》,老子豁出去了。
  当个冠名商又何妨!
  朱棣大喜,“你能出多少钱,你有多少钱?”
  黄昏有个屁的钱。
  黄昏见状无语,无奈叹道:“现在出多少我也不太清楚,毕竟微臣的经商之道还没发展起来,这也是微臣今日求见陛下的原因,不过微臣可以在这里说一句:今后微臣但凡挣钱十两,必拿五两用以编修全书。”
  朱棣哈哈大笑,“善!”
  黄昏的赚钱能力,朱棣深信不疑,这货就用了个香皂和还没看见影子的沐浴露、润肤水,就从老子婆娘那里赚了一千多两白银。
  这还是他自己制作,若是形成规模,利润简直恐怖。
  黄昏弱弱的道:“那到时候全书编修出来了,肯定是陛下赐名,那时候微臣也该进入朝堂了,能否给微臣做序的机会?”
  钱是不能白出的。
  老子要当冠名商。
  老子要名传千古。
第108章
徐妙锦的忧愁
  朱棣不傻啊。
  这样一本全书编修出来,它的书名和序都极其重要,其作者都能跟随这本全书千古留名,赐名题序这种资格,除了当朝天子,只能是注定要名垂千古的大儒。
  转念一想。
  黄昏出了钱,不给他一点念想似乎说不过去,于是笑道:“倒也是可以,到时候再议?”
  再议你妹。
  黄昏毫不客气的怼回去,“不议了,陛下你恩威海内,想必不会担心这个事,微臣还有很多事,还得准备明年的科举,就不添乱了。”
  老子不干了。
  最大的冠名商你当了,让我当个小冠名商都不行,那没法合作了。
  朱棣一脸黑线,好小子,你敢威胁我。
  却没有脾气发作。
  犹豫了一阵,“也行,朕便允你题一序。”
  黄昏秒懂。
  朱棣打的好算盘,他也不想失去题序的好事,也行,就算有两篇序,我黄某人的大名也能跟着《永乐大典》名垂千古。
  讨论了一些细节,左后斟酌定下,在文渊阁设立编修部门——方便谢缙。
  毕竟谢缙还要在文渊阁当值。
  眼看天色将暮。
  朱棣看了眼外面的日光,笑道:“不叫你白出钱,今儿个赐你御膳,吃了饭早回去罢。”
  黄昏满眼都是星星。
  看过铁三角演的乾隆、和珅、纪晓岚那部电视剧,对皇帝吃的那些东西说没有想法是自欺欺人,各种山珍海味啊。
  然而略略有些失望。
  别看朱棣身为千古一帝,吃这玩意儿和普通富贾差不了多少,只不过要精细一些,还有一些民间少见的特色菜。
  味道真心一般。
  食不言寝不语,在天子这里是不成立的。
  朱棣本就算不得读书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