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316

  沈万三貌似不是明朝人,应天城墙和他也没什么关系,且沈万三死了多年,他的三个儿子也已经死了,因为“蓝玉案”的缘故,连孙子都死得差不多了,应天城里哪还有他的后裔。
  老李道:“这人叫沈熙礼,早些年和我在一家商号里主管海外贸易,我就跟随他去过西洋,说起来还是他劝我学习的琉璃制作,后来他主管的商船遭遇风浪,给商号造成巨大损失,他被东家辞退后,如今住在莫愁湖边,也没继续经商。”
  又道:“当时商号里有人悄悄流传,说沈熙礼是沈森最小的儿子。”
  黄昏喜出望外。
  名门之后啊。
  沈森的爹是沈荣,沈荣的爹是沈三万,换言之,这个沈熙礼很可能是沈万三的重孙子,身上有着经商的基因。
  可以试试。
  对老李道:“他住在莫愁湖什么地方,我明日就三顾茅庐去。”
  老李详细说了。
  黄昏记在心间,把工坊的事情交给老李,他则立即从钟山赶回城里,先去找府尹向宝:要用沈万三的后人,得先弄清楚,这个沈熙礼身上是否还背着罪名。
  倒是不怕朱棣,就怕有人借题发挥。
  毕竟涉及到当年的“蓝玉案”。
  府尹向宝听闻黄昏的来意后,刻意去翻了应天府衙内的卷宗——当年蓝玉案牵涉及广,各部门都有对应的行动和操作,留存有档案。
  翻完卷宗,府尹向宝出来告诉黄昏,沈熙礼其人并无戴罪,但其父沈荣因为兄长沈旺牵扯进了“蓝玉案”而被坐罪。
  黄昏大喜,只要沈熙礼无罪就行。
  拜别向宝,黄昏深思良久,觉得此事还是给朱棣报备一番。
  于是进宫。
  近来应天颇为安静,朱棣难得清净了几天,有事没事就把建初寺的道衍老和尚召道乾清宫密谈,不外乎就是关于边境安定是否需要御驾亲征之类的事情。
  也有一件事:削藩。
  朱棣现在还拿不定削藩的主意,这个藩怎么削着实让人头疼。
  不过朱棣今天头疼的还有件事。
  解缙总裁编修《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昨儿个来乾清宫汇报工作,说一句编纂完毕,朱棣当时大喜过望,于是去看了。
  确实不错,朱棣很是满意。
  但问题来了。
  《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已经让解缙练手成功,接下来就该修一本黄昏说的那种囊括宇内超越《类要》的全书。
  这不是动动嘴皮子的小工程。
  需要大量钱。
  盛世修书不是说说而已,没钱你哪来的人?
  可削藩、御驾亲征都要钱。
  朱棣不得不多加斟酌。
  正发愁间,狗儿太监轻声轻步进来,说:“万岁爷,同进士黄昏、南镇抚司百户黄昏求见。”
  朱棣大喜过望。
  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找这货出个主意,朱棣不得不承认,编修这本全书本来就是黄昏提出来的,主意是出来了,活路就该我一个人累?
  你这个始作俑者别想清闲。
  大袖一挥,“宣!”
  黄昏进殿之后,还没来得及下跪行礼,被朱棣上前一步,和蔼可亲的挽了起来,说:“免礼免礼,多日不见,黄卿家可还好。”
  又对狗儿太监说赐座赐座。
  反常即为妖,朱老板一反常态的亲近,不符合他钢铁直男的人设,怕是有麻烦事来了,黄昏立即觉得屁股发热,这座烫屁股。
  又不敢不坐。
  天子赐座,你不坐,是不给面子么。
  把自己的事情先放一边,问朱棣,“陛下有事,但说无妨,微臣肝脑涂地,也要陛下排忧解难,亦为我大明添砖加瓦。”
  混职场,得会说话。
  朱棣闻言浑身通泰,笑说:“有点小事。”
  黄昏立即起身,“陛下请吩咐,只要是微臣力所能及,当不遗余力,若力不能及,需要用钱的话——微臣没钱!”
  他不傻。
  朱棣接下来的大动作那一项不需要钱?
  找我要钱?
  没钱!
  是真没钱。
  朱棣心里一脸黑线,面上却是和蔼可亲,“瞧你说的,俺是那样的人吗?”
  为了拉近君臣关系,连“俺”都出来了。
  北方长大的朱棣,若是私下场景,不需要拿捏帝王气度的时候,其实说话和一个北方人没多少差别,豪爽的很。
  黄昏只觉起了一声的鸡皮疙瘩。
  你妹!
  大明天子不说朕,自称“俺”,让黄昏总觉得有点出戏,瞬间没了在朝堂上波橘云诡的紧张感,叹道:“陛下到底有什么事。”
  朱棣道:“谢缙修完《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了。”
  黄昏恍然大悟。
  该《永乐大典》登场了。
第107章
老子要当冠名商
  黄昏精神大振。
  这是个大事。
  别说出力,就是出钱他也不皱眉头——《永乐大典》是古今文明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是真正的传世重宝。
  道:“陛下在担心什么?”
  朱棣不无担忧,“我记得你说过,编修这一本全书,将会耗时几年,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这可不是小手笔,需要巨大的财政预算,更需要大量的人手。”
  黄昏点头,“陛下打退堂鼓了?”
  朱棣摇头,“倒是没有。”
  又道:“你说说看,要具体怎么操作这个编纂。”
  黄昏沉吟中,绞尽脑汁的想朱棣是怎么编撰《永乐大典》的,最后说道:“其实不难,依然让解缙总裁,不过他可能还无法领会到这本全书的重要性,所以陛下需要给他压力,不妨再让一个人来给解缙当副手,如此,解缙方知任重,才能全力以赴。”
  朱棣表示可行,“谁给解缙当副手?”
  黄昏理所当然的说:“非道衍莫属。”
  这老和尚现在不太关心朝政,除非重大事情朱棣找他,他才会出谋划策——老和尚的梦想就是造反,现在已经达成,人生失去了目标。
  所以老和尚现在更多的是弘扬佛法。
  但千万别小看老和尚的才学。
  明初第一学者宋濂对老和尚的赞溢极高,且老和尚何等身份,自靖难后就只给朱棣当过副手,让他去押阵,解缙应该明白他领了个什么样的任务。
  朱棣略有犹豫,“道衍会同意么。”
  黄昏笑而不语。
  这就是你的事情了,你都喊不到老和尚的话,这天下就没人喊得动。
  朱棣见状,“行,我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