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4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0/583

  所以李宏听了这话,真是又惊又喜,急忙跪下磕头。
  杜文浩忙把他搀扶起来:“你要把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把兵匠里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都召集起来,我要在我们军器所里组建一处专门的兵器装备研究室专门研究兵器装备,发明新型武器和装备。”
  李宏连连点头:“这主意真是太好了!小人一定恪尽职守,不辜负国公爷的栽培之恩。”
  杜文浩又着实勉励了几句之后,这才离开弓弩院,来到东作坊。
  东作坊是负责单兵武器和装备制作的。杜文浩召集了东作坊里多年从事军服设计制作的老兵匠们开会。
  杜文浩为了让自己的特战队和国安局特务处更大程度发挥震慑效应,他已经想好了要模仿特种兵作战服和公安作训服设计大宋朝特战队和特务处特务的制服,包括头盔、诊察背心、钢板防刺背心、大头军靴。设计要求是能携带弓弩、短剑等武器以及睡袋、干粮、饮用水等物资。冷兵器时代的侦察背心自然不能套用现代特种部队的服装,必须根据那个时代使用的武器和装备特点,另行设计。
  杜文浩说了要求之后,简单画了草图,交给兵匠进行具体设计制造。
  完了之后,杜文浩这才离开军械所,进皇宫来见太皇太后高滔滔。
  进了福宁宫,焦公公见他来了,忙迎了上来,先拱手作揖,恭贺新婚之喜。杜文浩呵呵笑了两声,问道:“太皇太后在吗?”
  “在!”焦公公点头道,“只是……,太皇太后心情不好,说了谁也不想见。”
  杜文浩嘿嘿笑道:“我呢?也不见吗?”
  “您当然例外了,太皇太后谁都可以不见,您是不会不见的。快请进吧。太皇太后在花圃里。”
  杜文浩迈步进了寝宫,轻车熟路来到花圃。
  远远看见高滔滔坐在池塘边的石栏上,望着水面出神。几个宫女和内侍远远垂手而立站在哪里。
  杜文浩走到她身后,躬身道:“微臣见过太皇太后。”
  高滔滔一惊,随即欣喜地转过身来,瞧着他:“你来了!过得好吗?”
  “托太皇太后的福,过得还行。”
  高滔滔转身对远处那些侍女太监们挥挥手。他们立即知趣地施礼之后,转身退出了花圃,把门带上了。
  高滔滔拍了拍身边的石栏:“来,坐我身边来。”
  杜文浩坐在高滔滔身边,搂住她,两人拥吻,好一会才分开。
  高滔滔依偎在他怀里,却不说话。
  杜文浩道:“听说你心情不好,怎么了?”
  “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进谏,说我们这样表彰对西夏作战的武将不对,会助长武将骄横之气,有违祖训。”
  杜文浩忿忿道:“御史台那帮人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整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舒服,好像全世界就他们最好一样。别理他们就是。”
  高滔滔苦笑:“光是御史台他们两个倒也罢了,司马光也领了一帮子老臣凑热闹,也抨击我们这样抬高武将不对,还说到了对厢军裁军,说我们花那么的多钱买断厢军军龄,还负责给他们安置生活,先帝从没有这样做过,没有先例可循,这样很不妥当,要求我立即下旨收回成命。”
  杜文浩怒道:“直接让你收回成命?靠!这是什么话?他们也太不把你放在眼里了!简直太猖狂了!”
  高滔滔黯然低下头:“我本就不懂军政,垂帘之后,便做了这么多事情。而且很多与祖训有悖的,他们自然看着不高兴了。”
  “这不是高不高兴的问题,这是涉及到国家的未来!”杜文浩把高滔滔身子扳了过来,“这个时侯你一定要态度坚决!先前我们两已经说好了,改革一定会有阻力,这一点我们已经估计到了,我们绝不能让步,如果军队的改革都如此艰难,那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变革呢?又会遭到怎样的阻力?滔滔,现在是关键时候了,你的态度要软了,咱们可就前功尽弃了!”
  高滔滔抬眼望着她,勉力一笑:“好!我尽管很伤心,但我不会退让的,这是你拿的主意,我相信一定没错!”
  杜文浩喜道:“太好了,就是这样,只要你态度明确,剩下的交给我来办!告诉我,谁反对最厉害?”
  “御史中丞李常,——你要做什么?”
  “我要给他穿小鞋!”杜文浩冷笑道,“御史台这帮家伙,以前我还在成都府路的时候,因为白衣社和擅掌兵权的事情,他们就把我往死里整。这个仇我还没报呢,现在他们又在你面前指手画脚,如果这怪歪风不打下去,你的威信就建不起来,没有威信的最高领袖,那是非常危险的。咱们要通过这件事,把威信竖立起来!”
  “那要怎么办?你说要给他们穿小鞋?什么意思?”
  “穿小鞋就是抓辫子,就是找他的麻烦,我们的内情特务司刚刚组建,还没开张呢,就拿他来开张好了!”
  高滔滔道:“御史中丞李常是三朝老臣了,为人很正直的,要抓他把柄,只怕不容易。”
  杜文浩冷笑道:“越是高官,屁股就越不干净!正所谓一个个抓,有冤枉的,隔一个抓一个,有漏网的!嘿,他是三朝元老,那么多年,我就不相信他一点过错都没犯过!我正要瞧瞧我这情报网到底有没有什么本事。你放心,如果他真的屁股干净,我绝不会冤枉他!对了,那个什么侍御史盛陶我也要查查,但愿他们象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第442章
文臣武将
  半个月后,早朝。
  这是杜文浩当宰执以来第一次上早朝,其实也不能怪他,因为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之后,这还是第一次上朝。
  杜文浩跟往常一样,和林青黛、王润雪晨练之后,洗涑完毕,穿戴整齐,骑马上朝。
  他原来是御医,而御医是走的武将官阶,后来担任了三衙都点检,按理说大宋是文臣领军,所以这个职位应该是由文臣担任,但由于这个职位最初是宋太祖造反黄袍加身之前自己担任的,所以宋太祖之后便一直虚设,而宋太祖是个武将,杜文浩现在担任此职,也以武将自居。
  他披挂一身皮革铠甲,马鞍右侧挂着一杆烂银枪,左侧佩着一张黄桦弓,箭壶插满了铁骨丽锥箭。他跟随林青黛习武特别是习练内功之后,气力已经明显增加,已经能开八斗弓了,达到了中等禁军水平。
  杜文浩带着护卫,在凌晨寂静的街道上策马奔驰,来到皇宫东华门外。翻身下马,把马缰绳扔给护卫队长许华强,解下腰间佩剑,也交给了护卫,整了整衣袍,迈大步进了东华门。
  值守兵士里正敬礼,目送杜文浩进了大门,穿过长长的青石板铺就的长廊,来到紫寰殿门外,从侧门入,里面是两间便殿,是给等候上朝的大臣们临时歇息的地方。左边是文臣的,右边是武将的。
  杜文浩大步就要往右边便殿走,一个值守老太监慌忙抱着拂尘过来,躬身一礼:“国公爷,您应该到左边殿后朝。”
  杜文浩眉头一皱:“为什么?”
  “您是文臣呐,文臣在左边。”
  “谁告诉你我是文臣了?”
  “这个……,嘿嘿”老太监有些尴尬,诺诺道:“国公爷,武将都有军籍的……”
  杜文浩顿时哑了,他虽然是三衙都点检,是和平时期的实际上的军队最高统帅,但是却没有军籍,就像现代社会的军委主席没有军籍军衔一样。原来,划分文臣还是武将并不看你在哪个部门,是否领兵,而是看你是否有军籍。
  杜文浩心想要弄个军籍还不简单嘛,便从鼻孔里重重哼了一声:“军籍?我马上就会有的!我是堂堂三衙都点检,自然是武官,自然是要走右边的。”说罢,迈大步进了右边便殿。
  那老太监哪里敢说半个不字,抱着拂尘望着他的背景,心里很是奇怪,大宋重文轻武,武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似的,所以只见过武将不愿意进右殿,找着理由进左边便殿的,从没见过自己强行要去右殿的。
  杜文浩进了右殿,里面的武将们也是十分的意外。望着他的眼神十分复杂,有的惊喜,有的茫然,有的不解。
  杜文浩拱手道:“诸位,早啊!”
  众武将急忙起身拱手作揖:“国公爷早!”
  杜文浩摇头道:“我是三衙都点检,是武将,我更喜欢你们叫我‘大将军’。”
  众武将忙拱手改称大将军。
  杜文浩招呼他们坐下,扫了一眼,高级军官差不多都是自己刚刚提拔上来的,都是三衙各厢、各军的指挥官。京城外各地驻军的军官不可能时时来上朝,所以见不着。
  他提拔的这些军官,各个品秩的都有,但是,宋朝实行文臣领军,且不说枢密院了,就算三衙各厢、各军的都指挥使,也都是文臣,虽然不少也是杜文浩提拔的,但都到文臣左边便殿里去了,在武将这边的,都是一些副职。比起左边便殿来说,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杜文浩心中感叹,武将这样的地位,如何能打胜仗。
  众武将似乎也不好意思问杜文浩为何要跑到这边来,众人便都有一搭没一搭说着闲话。
  又过了一会,陆陆续续又来了不少官吏,由于杨家将的杨继业战死后被追授太尉之后,这太尉便一直空闲没有设置,除了太尉之外,武将便没有再超过杜文浩这镇国公爵位的人了,更不用说武将本来就比文官低上两级,这一帮武将里,便以他为最尊。
  众将官眼见他这本来是文官的三衙都点检,第一天上朝便跟他们在一起,显然是对武将的认同,心里都格外的激动与感激。
  终于要上朝了,众将官都恭请杜文浩先走。杜文浩当仁不让,背着手,一步三摇出了便殿,侧脸一望,只见左侧便殿摇头晃脑出来的,当先的就是自己的岳丈王珪,后面的,是蔡确等六位宰执。包括王珪一共八位宰执,唯独只有自己一人在武将系列这边。
  杜文浩忙对王珪拱了拱手,王珪也微微一笑,拱手还礼,跟在后面的几个宰执也都面露微笑,朝杜文浩点头示意。
  穿过宽阔的殿前广场,缓步登上宽阔的阶梯,来到紫寰殿前,依次拱手进入大殿,分文武东西两厢拱手而立。
  杜文浩径直站在西侧武将之首,手持象牙笏,值殿的太监见他刚才就领头武将们进来,想必下面的太监已经告诉过他站错了,但他没有更改,或许有别的用意,哪敢上去再加解释,都装着看不见,任由他站在武将之首。
  大殿之上,左侧是一张小号龙椅,正中后面是以一道珍珠绣帘,帘后摆着一张宽大的软榻,旁边是两尊昂首而立的铜制仙鹤,鹤嘴之上冒着袅袅青烟,香气宜人。
  满朝文武都到齐之后,又等了片刻,从后殿出来一个半大的孩子,一步三摇,来到殿前,在左侧斜摆着的一张龙椅上端坐。正是宋哲宗。
  与此同时,从后殿款步出来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正是太皇太后高滔滔。
  杜文浩明显感到,高滔滔望向自己的目光含着欣喜。便报之一笑。果然,高滔滔脸上笑意更浓了,随后把目光调开了,朝旁边的焦公公微微点头。
  焦公公便走到殿前,尖着嗓门道:“有事者奏……!”
  “臣有事启奏!”文臣队列中,一人迈步出列,正是御史中丞李常,“前日太皇太后懿旨,免军人刺字,宣扬军功,特别是不顾国库空虚,竟然出巨资买断厢军军龄,此旨意颁布之后,臣民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都说不能如此,恳请太皇太后收回成命……!”
  高滔滔冷笑道:“军人为国捐躯,沙场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竟然不能表彰,岂不是让人笑掉了牙?”
  李常胸脯一挺,朗声道:“太皇太后,表彰亦无不可,只是不宜如此劳师动众大肆宣扬。否则有违重文轻武祖训!特别是免除将士刺字,更是万万不可,自太祖皇帝以来,百年历史,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不可轻易废除啊。”
  高滔滔道:“这件事哀家已经经过慎重考虑,哀家以为,将士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有功于国家,不该受到这等屈辱!”
  “可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0/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