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583

  对于宋神宗来说,这是一个崭新制度,以前闻所未闻的,尽管花了一个时辰了解了其主要内容,但必须对他来说太过匪夷所思了,沉吟道:“你这法子倒也新奇,不过,听说你诊病用药也往往别出心裁,能想出这个法子,朕也不觉稀奇。只是,朕都不能领会的东西,推而广之,只怕各地更是不能领会的了。”
  “所以要循序渐进,先在某地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步推广,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改革需要的是耐心。”
  宋神宗微笑:“呵呵,你倒教训起朕来了。”
  杜文浩大惊,急忙躬身道:“微臣不敢!”
  “你说的没错,朕也发现,先前的变法的确有些急功近利了。没有坚决地贯彻‘为之以渐,缓而谋之’原则。嗯,你的看法很有新意,给朕以新的思路,很不错,朕想听听你对其他变法的看法。”
  杜文浩很是高兴,躬身答应,想了想,说道:“先说募役法吧。”
  “好。”
  “募役法雇人应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这个办法解放了服役的农民,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这是很好的,不仅解决了劳役问题,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又增加务农的人力,可谓一举数得。”
  宋神宗道:“那为何这种好办法也会遭到抵制,也会有那么多人不赞同?”
  “关键是,对于以前可以免役的人都要出钱,对于特权阶级还好说,可是对于那些缺乏劳动力、经济困难的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寺观户也都要出助役钱,连下户都要例使出钱,还有免役宽剩钱,同时,兼并之家却享受减半输的优待。这就过了,对于既得利益的特权阶级,当然不高兴,而对于真正困难的人交不起钱,当然不拥护,树敌太多,尽管国库充盈了,可收上来的钱,很多是不应该收的,比如困难丁户,虽然这些人收的钱很少,但再少的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是嘴里夺食,收了这些钱,失了这些人的心,这些人往往是最容易获得同情的,这样的钱,收不如不收。”
  宋神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缓缓道:“很好,你再接着说说对别的变法的看法吧。”
  “是,再说市易法,由官府的市易司随行就市平价收购滞销物资,货物匮缺时再卖出,平抑物价的同时还增加财政收入,同时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这从表面上看,也是双赢的好办法,可是,与青苗法一样,毛病出在官府经商上面。既然是官府插手经济,事情就会变味,这一点咱们在东明县已经看的很清楚,本来应该是低买高卖,可操纵官吏为了渔利,并不是按这样进行,高买低卖反其道行之。借机渔利是官商的通病,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而且,微臣觉得这个法有些不妥。”
  “何处不妥?”
  “国家设立市易司,其实就是把少数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变成官府对市场的垄断,由于官府有公权力为后盾,没有商贩能与国家对抗,其结果必然是大小商贩被国营挤垮,因为无利可图而赔本倒毙,其结果就是消除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垄断是商品经济发展最大的敌人,不管这个垄断来自于商人还是国家。市易法如此,均输法也是如此!”
  杜文浩说得高兴,冷不防偷眼看见宋神宗已经脸色铁青,不仅心里打了个突,难得糊涂那句话又冒上了心头,诺诺道:“微臣信口胡言,不当之处,请皇上恕罪!”
  宋神宗徐徐出了口气,缓缓道:“朕已经说了,今晚你的所言,朕都赦你无罪。而且,你并非信口胡言,朕看得出来,你前面所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言之成理,且切中要害,发人深省,杜文浩啊杜文浩,你年纪轻轻已经有此见识,仅仅当个御医,的确屈才了。想不到,朕的身边竟然还有你这等人才。嘿嘿”
  杜文浩不知道宋神宗这话是发自内心,还是反话,诚惶诚恐道:“微臣不敢当。”
  “你再说说别的变法的看法吧。朕想听完。”
  说都说了,说到半截不说,反而会虎头蛇尾,全盘皆输,只能赌这一把了。加之刚才皇上的夸奖,多少让杜文浩热血沸腾,觉得自己如果能帮助变法改良,甚至自己来个什么“杜文浩变法”,说不定能帮助大宋成为世界超级强国,这可比行医治病要重要得多,便躬身道:“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利民惠民的好法,只要坚决贯彻,其利益将会逐渐显现。只是,据微臣所致,这些好法贯彻的力度并不大,百姓得实惠不多。”
  杜文浩所说的据说,当然来自于那些事后诸葛亮的后世评论家的总结,但是,宋神宗却是知道的,全国农田水利兴建情况的确让他很不满意,方田均税也开展很不好。杜文浩并不是官府之人,却能对此了若指掌,不由不让宋神宗侧目。
  杜文浩接着说道:“保甲法的连坐制度所起作用不大,由于株连制度太过严厉,反倒让百姓失去了安全感,也影响幸福感,因而引起百姓的反感。”
  “嗯,还有吗?”
  杜文浩咽了一声口水,把心一横,赌就赌到底了,拱手道:“皇上,微臣以为,截流不如开源,与民争财不如开拓外贸,挣疆外的钱,充盈国库。”
  宋神宗神情已经有些不悦,皱了皱眉,道:“如何挣法?”
  “成立国营外贸公司,开展外贸,与大理、吐蕃、大辽、甚至西夏通商,把产品卖到疆外去,赚疆外的钱。最好是与高丽、日本通商,赚他们的钱。”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主意。”宋神宗淡淡笑道,“以往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比如与吐蕃的茶马古道,西域的丝绸之路,不就是如此吗?”
  “是,不过,规模太小,而且多限于民间,用于交易的物品品种太少,成本太高。”
  “听这话,你有什么好东西可供外贸交易?”
  穿越过来之后,杜文浩脑海里就一直盘算把现代社会的物品在古代生产赚钱的主意,只是一直忙着行医,加上上次的药方赚的钱让他根本不用为钱发愁了,所以没有动力开展这些,现在说出来,说不定能帮助大宋增强国力,躬身道:“微臣有一些秘方和发明,可以制造产品,这些产品应该会受欢迎的。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需要很多劳动力的产业,广泛推广,在全国各地建厂,不仅可以给老百姓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向朝廷缴纳巨额税收。”
  杜文浩没有发现,宋神宗的微笑已经消失,神情变得冷漠,嘴角带有一丝讥讽,淡淡道:“哦,什么秘方发明啊?是药品吗?”
第301章
赶鸭子上架
  杜文浩道:“是,但不全是,常见疾病很多的用方是固定的,可以制成成药出售,开办制药厂,另外,微臣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发明,可以用于投资建厂,但是,微臣有个要求。”
  “什么要求?”宋神宗冷冷道。
  “颁布商标法,建立商标保护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宋神宗一愕,皱着眉有些不耐烦:“什么意思?”
  “就是我发明的东西,贴上这个商标之后,就表明这种商品只能由我来卖,别人要卖,必须要向我支付使用费,要给钱。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宋神宗脸色彻底沉了下来,冷冷问:“还有吗?”
  杜文浩已经发觉宋神宗神情不对了,想想不觉有什么地方错了,自己发明的东西,别人用当然要给钱了,这难道不对吧?硬着头皮又道:“微臣以为,国库空虚,主要原因在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官员太多,兵多不精,行政开支太大,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变法带来的收益也是杯水车薪。”
  对于“三冗”问题,宋神宗当然不是第一次听说,早在宋仁宗时代,范仲淹曾在皇上支持下进行了“庆历新政”,就是针对“三冗”问题的,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解决三冗问题,牵扯到宋朝的基本国策,牵扯到太多人的既得利益,根本没办法取得成效。
  不过,宋神宗听杜文浩能指出这个令他也十分头痛的时弊,倒还颇有几分赏识,脸色稍缓,点头示意让他继续说。
  杜文浩顿时胆子又大了些,朗声道:“臣以为,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特别要是大力发展商业,要鼓励经商,取消歧视商人的政策,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商业应该是很发达的,商业发达了,老百姓才有致富的机会……”
  “够了!”宋神宗这下真的火了,啪的一声重重地拍在龙案上,“你想让百姓都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四处流窜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嗯?你还想做什么?”
  杜文浩吓得倒退了两步,这几句话犹如晴空霹雳,顿时将他从救国救民的抱负中震醒过来了,急忙撩衣袍跪倒:“微臣知罪!”。
  中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儒家“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原大地中心地带是传统的农耕区域,农业高度发达。发展农业不仅可以保证粮食供给,解决生存这个人的第一需要,还可以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管理,对于农民来说,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男耕女织的小康之家是最高理想。
  而唯利是图的商业,不仅违背了儒家传统思想,金钱利益也会诱使农民脱离土地经商,从而动摇农业这个根本,一旦出现大批四处奔走的商人,对国家统治也会增加很多难度,所以,重农抑商是中国历朝历代不二选择,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个国情所决定的,现在自己却来劝封建社会最高领袖抛弃这个基本国策,转而发展商品经济,无异于劝公鸡下河,劝母鸭上树。
  宋朝商业虽然已经比较发达,具备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物质基础。但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来看,租佃关系、徭役赋税和工商业等方面的封建束缚,还未见松弛,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僵硬,比唐代还要厉害,广大农民极度贫困,没有商品经济需要的购买力,无法形成消费市场。
  由于经济是自给自足,所以也缺乏交换的消费欲,市场上的消费品也主要是丝绸、金银加工、高档瓷器等,都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所以市场范围小。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开办工厂,进行自有资本主义似的竞争。杜文浩错就错在忽视了宋朝的基本国情,照抄照搬现代社会那一套,自然得不到宋神宗的肯定。
  好在宋神宗还是讲信誉的,君无戏言,既然已经赦免杜文浩言者无罪,他说的这一大通违反封建儒家思想的言论,宋神宗尽管生气,却没有治他的罪,只是恨恨瞪了他一眼,挥手道:“出去吧!”
  杜文浩如获大赦,爬起身,倒退几步,转身要走。
  “站住!回来!”宋神宗冷冷道。
  杜文浩身子一颤,僵硬着身子慢慢转过身,一步一挪回到原地,躬身听命。
  宋神宗凝视他片刻,问道:“司马光的病怎么样了?”
  杜文浩听他是问司马光的病的事情,这才轻舒一口气,低声道:“回禀皇上,今天上午微臣已经给司马大人破腹疗伤,手术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司马大人的病非常严重,手术刚刚做完,还不知道效果如何,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
  “是吗?”宋神宗这时候终于面露微笑:“你的医术很高,可谓世间第一人了,应该没问题的。”
  杜文浩听皇上拍自己的马屁,显然是在为刚才他教训自己太过严厉在找补,这就是大棒加胡萝卜策略,刚才大棒打得心里透凉,现在胡萝卜吃的嘎嘣脆,心里果然好受多了,忙躬身道:“不是的,皇上,司马大人的病非常严重了,他的病是胃痨,是一种叫癌细胞的邪毒侵袭胃部造成的,这种邪毒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部位,一旦转移到全身,大罗金仙也没办法。”
  “那现在怎么办?”
  “因为邪毒已经开始扩散,所以现在最担心的是手术可能没有完全清除司马大人体内的邪毒,因为邪毒可能潜伏在血液或者淋巴之中,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是手术没办法清除的。不过,微臣已经有针对性地开了扶正培本的药。”
  “嗯,这样就好,你一定要想尽办法治好司马光的病,这人还是很有才能的,不可多得。”
  “是皇上,”杜文浩想了想,又补充说道,“皇上,微臣知道,吐蕃有一种药叫冬虫夏草,对扶正培本有很大帮助,如果能得到这种药,对抵御司马大人体内邪毒将会有明显的帮助。只是,这种药中原估计找不到。对了,这种药对治疗皇上的肾痨也很有帮助。”
  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在宋朝还没有被发现,也不象今天那么珍贵,特别是不太容易长期保存,所以吐蕃的贡品里并没有冬虫夏草。这种东西当时内地也几乎没人知道。所以宋神宗也很新奇,问道:“冬虫夏草?”
  “是,这种药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它冬天是一种小虫,到了夏天,就会变成一株小草。这种药只生长在人烟罕至的高寒雪峰的雪线附近的草场上,由于生长条件苛刻,产量很少,很难找到。这种药夏天长出地面,它的外观跟普通的小草几乎没有区别,就算凑到眼前,没有经验也认不出来的。”
  “呵呵,有点意思,这药有什么作用?”
  “作用很大。皇上患的是慢性肾衰,也叫肾痨,治疗这种疾病的基本办法是补肾活血排毒,其中补肾法以平补为基础,偏于补气,冬虫夏草性味甘平,力强不猛,阴阳并补,不热不燥,虚寒、虚热都可以用,补阳时可以配伍黄芪、白术;补血时可配伍当归、黄精。黄芪、白术健脾补气,得虫草之力,命门火旺,三药配合,先后天俱盛。皇上若能得这味药,肾痨治愈指日可待。”
  宋神宗见他说这番话时神情郑重,终于引起注意了,沉声道:“朕的病真的很严重吗?”
  “是的,皇上现在的症状还不明显,等到明显的时候,就很难医治了,这种病医治必须趁早!”
  宋神宗背着手走了几个来回,站住了,道:“这药功效如何?”
  “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没有这味药,司马大人的病只有四成把握能活到五年以后,有了这味药,至少可以有七成!”
  “那朕的病呢?”
  “皇上的病跟司马大人的不同,皇上的病就算没有这味药,只要皇上严格按照微臣的医嘱服药,调养身体,就能治好,有了这味药,能使这一进程加快很多。所以这味药对皇上来说,只是提前治愈的问题。而对司马大人来说,这味药则是有多少把握治愈的问题。”
  其实,慢性肾衰治疗难度一点不亚于开始扩散的胃癌,而冬虫夏草对于慢性肾衰的作用比对于胃癌的作用大,对治好宋神宗的慢性肾衰更为重要,可以说,也决定了治好他的病的把握有多少。可是,他不敢对皇上说他的病自己把握不大,免得皇上增加心理负担,但是又必须把话点到。
  “这样啊……”宋神宗又来回走了几圈,“这种药能买到吗?”
  “传说唐朝的时候,唐蕃会盟,吐蕃曾经给宋朝皇上进贡了冬虫夏草,当时的杨玉环杨贵妃还服用过这种珍品。只是后来就没听说了。现在,吐蕃四分五裂成了若干部落,就再没见过这种药在中原出现。不过,微臣估计,在接壤吐蕃的边境地带,或许能找到这种药出售。”
  “那好,你画了画像,朕让人去搜购回来。”
  “是!”
  宋神宗来回走了几圈,站住了,凝视杜文浩片刻,缓缓道:“朕在上次看了《流民图》,又带你们微服私访之后,所见所闻,想着既然变法给百姓带来的是苦难,那变还不如不变,当时就有心暂停新法实施的,今日又不断接到各地密探报来的密保,多是对变法不满和抵触的,加之太皇太后哭诉,更增暂停变法之心。刚才听你对变法的评断,朕更下了决心。朕已决定了,立即颁旨,命开封府体放免行钱,三司察市易,司农发常平仓,三卫裁减熙河兵额,诸州体恤民艰,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行罢免。”
  杜文浩惊呆了,不明白为何宋神宗听了自己一席话之后,便做出这么些举动,暂停了大部分变法的实施。其实,宋神宗已经有意暂停变法,只是始终下不了决心,待到听了杜文浩这番评价之后,觉得都说到了变法的致命缺陷上,杜文浩的话,只不过是在宋神宗内心本来就已经倾覆的天平上,再加了一根稻草。最终让宋神宗做出了这个决定。
  宋神宗说出这番话,顿时觉得内心一阵的轻松。面露微笑,说道:“好了,朕给你一个任务,你现在回去,把你刚才说的详细写下来。”
  “好的,——是冬虫夏草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