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138

  战幕至此全面拉开。
  杨宣凝顿时命令:“举战旗,发布命令。”
  顿时,目光所到之处,战旗飞舞,而传令兵,也疯狂的奔驰各部,传达命令。
  虽然在上午,但是巨大烟花也冲上天空,并且连绵不断,一里一发,一直传递到远方十几里处,这是传达给水师,命令其自动攻击——具体指挥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只要水师自行攻击就足够了,形成二面攻击的局面。
  一下接一下传来的战鼓,越来越高昂,充满了整个战场,旗号所到,以五千人为一单位的军阵,分成十个单位,缓缓而上,杀气弥漫整个战场。
  决定性的一刻,终于来临。
  二军都缓慢靠近,要知道,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如果快速奔跑,只怕跑上几百米就没有力气作战了,因此二方都有意保持体力,等直到二方面只有二十步时,几乎同时,双方统帅发出了命令,顿时,一阵震天鼓声,二方面都向前冲奔,这个声音,震动着整个战场。
  二方一旦咬上,彼此厮杀,这时断无后退之理,原因很简单,一旦后退,立刻就是崩溃之局,眼见双方五万军都已经对上,这时,传达什么号令都没有意义了,因为传达过去,其实也没有作用。
  杨宣凝才冷哼的说:“尉迟敬德!”
  “臣在。”尉迟敬德上前一步。
  “寡人给你三千骑兵,给寡人突破,打乱敌军阵势,破开对方的战斗。”
  “臣遵旨。”
  尉迟敬德翻身上马,带着五百亲兵,持着号令,顿时三个千骑的千骑长都受到号令,一声呐喊,跟随着尉迟敬德就上前。
  一股钢铁洪流,一个叁角形的尖锥,以雷霆一样的速度,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尉迟敬德策骑走在这尖锥的尖端,刹那间投进重重敌军内,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在血溅中倒下,不到一刻,五千骑兵在他的率领下,杀入敌阵,顿时,原本相持的敌方阵列,立刻被撕开,把先部队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一旦敌军撕开,此部立刻崩解,杨唐军士气大震。
  “杜伏威要出来了。”杨宣凝早有预料的说着,果然,敌军之中,二千骑奔出,为首的正是杜伏威。
  尉迟敬德在敌阵内来回冲杀,所向披靡,骑兵士气高昂,在他带领下,有如虎入羊群。但是突然一队骑兵杀奔过来,尉迟敬德顿觉压力大增,眼一看,就见得一员大将。
  “杜伏威!”尉迟敬德一声长啸,不惧反喜,策马直冲而上,手中武器化作厉芒,所到之处,拦截者纷纷跌倒,声势惊人之极。
  而杜伏威也一声怒吼,策马上前,就要斩杀敌将。
  “轰隆!”二个兵器相交,宛然雷声震响,二人都有若触电,整个人连着惨嘶的战马往后拋跌,骇人之极,不过都立刻翻身跳下。
  尉迟敬德的兵器也是赐予的神兵,并没有被毁,但是也全身一震,半空中吐出一口血来,而杜伏威脸色一青,手中武器折断,又迅速转白,也显是受了内伤。
  一交战之下,二败皆伤。
  以杜伏威的城府之深,仍禁不住生出悔意。
  当他见得杨宣凝只守不攻时,就应该知道双方在粮草上的差距,就应该退走另外选择战场,而不是继续对峙,而且,前天知道杨唐水师攻入了吴郡,更应该立刻退走才是。
  战场上不急细想,他跃空闪躲,虽然兵器已毁,但是他的工夫是袖中乾坤,一拳所向,只听“轰”的一声,一个冲上来的骑兵顿时翻滚在地,杜伏威使出压箱底的本领,左袖扫过,劲气交击,附近二骑顿时吐血跌下。
  杜伏威翻身上马,目光所到,只见尉迟敬德也自翻身上马。
  尉迟敬德哈哈大笑,声镇全场:“杜伏威,你可知道,你现在已经输了?你还有余力抵御我方第二支骑兵吗?有我在,你还想走?”
  目光所到,杜伏威立刻色变,只见又是三千骑,蜂拥而出,在另外一边,贯穿而去,将联军的阵列冲入,所到之处,杀声震天。
  杜伏威心下大骇,怒喝一声,顺手夺过一把长刀,就带着自己的骑兵,向后退去,尉迟敬德哈哈一笑,直追上去。
  这一战直杀到当日中午,三千骑破开多处联军,联军崩溃,杨唐军取得全面胜利,在联军崩溃之时,水师方面二万人又赶到,乘胜追击,杀得血流成河,横尸遍野。
  是役,杜伏威二万大军,仅二百人幸免,冲出战场,而沈法兴六万军尽灭,仅以身免,突围而去,全军崩溃。
  次日,余杭郡、宣城郡、吴郡,宣布投降。
  此战,完美的体现了“临之堂堂正正之师”,以及“用钱压死人”的兵法正道,正是历史上,李世民的兵法精要所在。
第九十四章
春江花月夜
  余杭郡、宣城郡、吴郡三郡一落,江都郡宣布投降于杨唐军。顿时,杜伏威部和李子通部,二被截断,形势危急之极。
  五万大军直入江都,虞世基、虞世南、裴矩等大批隋朝文官投靠杨唐,其中还有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以及后宫无数佳丽,甚至还有隋炀帝的幼子赵王杲,时年十一岁。
  江都宫中,四千禁军先入之内,进行排查,而宋玉致也得以先入内,统领宫女,清点诸妃,编制太监。
  李播等人,与杨宣凝一起乘巨舰而来,此时已经是下午,诸人都意气风发,只见一片晴川,水天如镜,江水滔滔,自西而东,滚流不休,不觉心神为之大快。
  周奉露出缅怀回忆的神色,悠然神往的说着:“扬州,我们终于回来了。”
  周奉从龙甚早,但是到底是混混出身,才能基础有缺陷,作到了正四品将军,就一直没有再进,这次因为他是扬州老人,因此也随驾回江都。
  扬州(江都),是通汇各地的水陆枢纽,尤其水路方面,处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又是长江的出海海岸,其地理的优越性可以想见。
  陆路方面,扬州乃东达山东、西至四川,南延湖广的驿路大站。成为海、陆、河的枢纽要地,南北水陆转运的中心。
  像长江这种汇集天下水道的大河,谁也没有能力完全又或长期封锁。要把扬州重重围困,更非容易。
  “王上起于江都,今又归于江都,可见王上实是天命所归。”陪驾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海沙帮帮主韩盖天,他极其恭谨的说着,海沙帮本以余杭郡为根据地,现在这情况,当然只有投靠了。
  “韩卿说的不错,寡人今日回到江都,实是感慨万千啊!”杨宣凝平淡的说着,曾几何时,这个本来是庞然大物的海沙帮的帮主,现在只是病猫一只,授予了水师正五品,就收编其船队,看其低眉顺耳,不敢丝毫有违的模样,就让人感慨人生无常。
  “王上,码头到了,还请王上准备入城。”江都码头已到,码头上早是兵马如云,原本隋朝旧臣,都密密麻麻的等候其中。
  “先生,隋朝多官员,先生可一一选用,能够随驾的臣子,都是一时之选,虞世基和裴矩献城有功,寡人任其为虞世基为中书舍人,而裴矩为兵部侍郎。”杨宣凝说着。
  诸人听了,都不由眉毛一跳,中书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
  “王上要设中书舍人?”
  “正是,我设中书院,中书舍人为其官,中书侍郎为其次,掌制诰,拟草诏旨,以后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正五品。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以后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是,臣等明白了。”
  既然王上心意已决,那就如此推行,只是诸臣心中都不由暗中计量,心想王上对这二人,还是相当信任的。
  等到码头之上,顿时,黑压压的数万人,一起跪拜:“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传来,人人都惊,个个面面相觑,杨宣凝也眉宇一凝,显是有些意外,这花样,不知道是虞世基还是裴矩搞出来的。
  如果是虞世基搞出来的,还是让他日后去翰林院当个清闲官吧,不适宜当中书舍人,原因很简单,中书舍人参与皇帝机密,要谨慎甚微,厚重淳朴,如此喧哗取宠,实是不宜。
  翰林自唐时而建,专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虽然日后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专掌内命,参与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事实上取代了中书舍人的职权,到了明时,更是实权相当于宰相,非翰林不入阁成为定例。
  但是,杨宣凝却没有准备这样,在他看来,搞文学的,就应该有搞文学的样子,文学家入阁为相,实是不利国政。
  因此,心目中准备建的翰林院,就是首席翰林学士还是为承旨郎,正四品,属官也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但是主职,只允许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诸人当然不知道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当下就随着杨宣凝踏步而出,直上码头,杨宣凝笑吟吟,果然第一首位,就跪拜着虞世基和裴矩。
  “二位卿家,献城有功,快快请起。”杨宣凝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二人。
  一举动,顿时使后面降官,人人心安,看来新主子,不会薄待于他们了。
  “谢王上。”二人都起身,四眸相对,杨宣凝对着邪王不由一笑。
  起身上御车,然后就在大队禁军的保护下,开向江都皇宫,杨宣凝端坐于车中,心静神安,凝然不动,只让沿途街道万岁之声入耳。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城中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杨宣凝第一次降临此世,就在这方圆八十里许的城内渡过,旧地重游,人事全非,岂能无感。
  只是此时,杨宣凝久受王威,自然深沉厚重,这些感情不露于外。
  其实,这时,由于没有经过落入李子通之手,来回争夺的情况,江都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城中十数万人,繁荣还旧。
  穿过如意和小虹两道大桥,两岸风光旖旎,长堤柳丝低垂,芳草茵茵。再远处是与旧城河平衡的另一道大河汶河,沿汶河向东而的大南门街,就是扬州最兴旺繁盛,商铺集中的主道。
  杨宣凝触景生情,兴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可惜的是江都无王气,不宜为都,甚至久居都不可,只能作为闲情时的行宫。
  “臣妾恭迎王上,愿王上千岁千千岁。”直到宫门,宋玉致,带领无数宫女和太监,上前迎接,其中还有大批原本隋炀帝的宫妃,只是隋炀帝萧皇后不在其中。
  “王后辛苦了,快快请起。”杨宣凝上前,亲自扶起,说着:“王后与我,一起入内。”
  入得隋炀帝享福的皇宫,只见庭院深深,到处是绿树连绵,繁花盛开,灿如云锦。亭子台阁,与走廊之中,点缀其中,才转过一处走廊,就见到一池清泉,波平如镜,池旁繁花盛开,枝枝秋艳,倒影水中,水面上更无一丝波纹,花光水色,交相映照。
  众人哪见过这等美景,个个面面相觑,有的人甚至左右而看,再转过一处,就到了御花园处,只见园林深深,顺着长廊前行,穿过一处小湖,桥尽头,种着几株树,也不知道是什么种类,此时花开正繁,宛如锦幕。
  再到了大殿之前,设有三十六级台阶。按阶而升,进入殿门,殿中心宝座高高,这时殿上已经站立着一排甲士,等候王驾前来。
  殿上,陈设俱是珊瑚珠翠之类,每隔五步,更嵌着一粒径寸的夜光珠。
  “王上,圣上夜宴时并不点灯,而靠廊下悬挂一百二十颗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宋玉致见他望着夜明珠,说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1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