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2/1090

  “阴氏有弩,韩氏亦不及也。”魏绛看上去面无表情。
  晋国韩氏以远程攻击享誉“东方世界”,还包括韩氏制作的硬弓很精良,更重要的则是韩氏掌握了很溜的箭阵技艺。
  同样是射箭,该怎么射,什么时机又该主要针对哪,其实还是非常讲究的。
  玩游戏都懂“集火”这个词吧?什时候该各自针对各自的目标,必要时对某个目标“集火”打击,讲究的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魏绛太知道远程武器的射程越远越占便宜了,尤其是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谁挨射谁难受。
  所以,他刚才说的是阴氏大量装备了弩,使得韩氏的善射优势已经不再。
  “主,北面、东面已在酣战,是否……”魏刚话没说完被制止了。
  这一次他们出城固然有要建立掎角之势的目标,无法在城外立足,又或是难以突围成功,也能是一次“火力侦察”的呀。
  对于魏氏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大河西岸的那支援军,一旦这股援军抵达的话,才会是跟“魏”城形成一种掎角之势,到时或守或攻完全没有问题。
  在大河西岸那边,魏氏有个两万左右的兵力,有部分是从辟耳山突围过去。
  除了魏氏的两万部队之外,还有来自三戎的九万联军,合计十一万大军。
  魏绛现在非常在意的是中行吴在干什么,打完了“辟耳山之战”后是就地休整,休整完了去攻打魏氏的其余封邑和盟友,还是会向“魏”城这边逼近。
  以现在的习俗和法则,之前阴氏没有掺和辟耳山那边的战事,中行吴没有得到邀请也不该来参与对“魏”城的进攻。
  没什么太特别的原因,有能力吃独食,谁愿意大方分享,是吧?
  魏绛扪心自问,换作自己绝对不会来阴氏的主战场,跑去抢占其余城邑,它不香吗?
  大概一个时辰之后,出城的魏氏部队,北面和东面先后被迫撤向城池,西面和南面则是还在不尴不尬的坚持着。
  败撤的魏氏部队并没有入城,主要是城门并没有打开。
  而魏氏不开城门的原因是有阴氏骑兵在虎视眈眈,害怕开城门让己方败兵入城期间,阴氏骑兵紧随其后夺取城门。
  要是发生那样的事情导致“魏”城陷落,绝对会是春秋战争中最为搞笑的一次交战。
  所以了,败退回来的魏氏士兵只能紧紧依着城墙,再瑟瑟发抖地挨着阴氏弩兵的远程打击,时不时有人中箭死去或受伤。
  他们到底该怎么办?要么是等着城上落下吊篮被救,要不就是等着时机城门打开,反正还有得熬。
  魏绛耳边传来了战鼓的作响声。
  战鼓的节奏再令人熟悉不过了,催促着大军出营列阵,也就能看到各处的阴氏营寨有大批的将士有序出营,不慌不慌地整队列阵。
  “今日确实乃是大战的好天气啊!”魏绛抬头看着蓝天白云,脸庞感受着微风的吹拂。
  时间应该是一天的卯时三刻(7:45)。
  其它城墙面魏绛看不到,他所处的这边有大约两万左右的阴氏部队完成列阵。
  “攻城车、攀城车、云梯、盾车……”魏绛当然认得那些攻城器械,眼睛看向了城墙上准备好的带钩绳套。
  那些带钩绳套是用来对付攻城车和攻城塔的,钩中再让士兵拉,可以将大型攀城器械拉倒的呀。
  所以说吧,出现了矛,人们就会研究出盾来针对。
  有了大型攻城器械,肯定就会想方设法来对付攻城器械,军事装备历来就是这么更代研制的。
  魏绛看到了一些事先没见过的玩意,眼睛瞳孔缩收了起来,心想:“那些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操!
  阴氏能不能老是这么花样百出啊!!!
第735章
惨,太特么惨了!
  对“魏”城的进攻是多个方向同时展开,受困于城墙下方的魏氏将士很难有生还的可能性了。
  那么就是说,魏绛派出一万三千左右的部队出城,取得的成果仅是造成阴氏这边约一两千人的伤亡,后续大概就是配合城墙上的友军拖延阴氏攻城部队在墙角立足的时间,除此没有其它收获。
  攻城肯定用不上战车,所以看不到阴氏战车朝“魏”城冲锋的画面。
  同时,阴氏这边的军阵中固然有骑兵,他们也不会做出对着城池发起冲锋的事情。
  高机动部队在这种城池攻防战能够做的事情不多,逮住机会冲向城门试图夺取大概就是最大的用处之一。
  如果有高超的奔射技能,骑兵也能绕城进行射箭。
  用骑兵去冲击城墙这种事情,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还是骑马步兵,哪怕只是为了让攻城部队快点抵达城墙下方,又有哪一家的财力是这样浪费的?
  吕武记得自己看过的很多影视剧作品中,反正不管是什么场合都能看到骑兵的身影,诸如用骑兵攻城,舰船上跑马,看到时的脑壳上其实是冒出了一排排的问号。
  当然了,影视剧作品那么“演”就真的是在“演”而已,给予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不能当真的。
  阴氏的攻城部队抵近到“魏”城前方约三百米的距离还在推进,以现在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差一百米就相距一里地。
  受困在城外的魏氏部队,军官约束着士兵列阵,尤其是收集来能够挡下箭矢的所有东西,想要在队伍前方弄下防护设施。
  各个城墙段受困的魏氏士兵数量不同,靠近城门的区域数量最多,阴氏的攻城部队不将他们解决掉,大型攻城器械推上去了也是葬送掉推动器械的人手和畜力,甚至大型攻城器械也会遭到破坏。
  “止!”
  一连串的指令被军官下达,而他们会命令本部停止前进,当然是看到了后方的旌旗下达指令,战鼓声也停止了敲响。
  站在城墙上方的魏绛看到的是两万阴氏大军列出了一个个长方形的军阵,因为长度有点长的关系,军阵的厚度也就显得有些薄了。
  “魏”城的城墙并不笔直,长度约是三里左右,也就是长达一千两百米;城墙高度约是七米到九米之间,厚度怎么也有个四米以上。
  现在,魏氏的很多士兵已经上了城墙,弓箭手待在前方,持盾和持戈的士兵站在后排。
  城墙上除了带钩的绳索之外,还能看到数量不少的石块、檑木,再来就是一捆捆的箭矢了。
  油锅、木拍等等玩意,哪怕是晋国这些年进行的攻城战不少,魏氏还是没有走到这一步。
  在城墙后面的下方,能看到一大片被刻意清理出来的空地,有着大量的士兵列队站立着。
  从更高更广角的位置俯视,城内几乎看不到平民的存在,每一个走动的人都是穿着制服,也就是“魏”城打从事实上已经成为一座兵营。
  “魏”城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又或者说多少士兵,需要让魏绛派一万多人出城?
  有上面那个疑问的理由太残酷,一座城的负荷量总是有个度,并不是装越多的人越好。
  军事统帅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包括计算城中的粮食和水源能提供多少人消耗,他们哪怕知道非常残酷还是有计划地损失掉手头的兵力,能给敌军造成更大的损失肯定越好,不能取得多少战果,该舍弃的兵力还是要舍弃。
  战争总是会将人最阴暗的一面表现出来,只有不懂战争的人才会使用文字去堆砌美好的想象,事实则是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被逼迫得如同野兽,在那个“牢笼”里搏命。
  吕武在安静地看着“魏”城,一面又一面属于魏氏的旌旗看过去,再看城墙上守军的模糊身影,视线落在了城外列阵的魏氏士兵。
  阴氏今天动用了将近四万的部队来攻城,主攻的方向是吕武所在的西侧,其余三面只能算是一种牵制。
  当然,若是魏氏守军应对失措,阴氏的牵制或佯攻也能变成主攻。
  吕武转过身,下令道:“炮车掀开蒙布。”
  这个“炮”应该是石字旁的那个“砲”。
  西面的炮车数量大概有个三百辆,每一辆需要五个人来操作,像是搅动绞盘,又说是进行装石做业,还能是装了火油的陶罐放到发射器。
  攻城用投石车挺正常的吧?
  床弩的话,用于攻城不是为了杀伤,主要是在城墙面上钉出可以用来攀爬的“梯”。
  如果是将床弩用来守城,打从事实上就是针对敌军的攻城器械,要么是盯着敌军的主将往死里弄,再来就只是起到威慑作用。想用数量不多的床弩造成超多的杀伤,床弩崩了都不一定能杀死多少人。
  另外,投石车将城墙砸塌这种做法,需要有至少砸上几个月时间的心理准备,并不是一发或几发石弹就能把城墙砸塌了,有时候砸上一两年都不一定能砸塌了,要看命中率到底准不准。
  所以,吕武没有几个月或一两年的时间可以浪费,并不是想用投石车砸塌城墙。
  一些装着陶罐的车辆进场,有辅兵将车上的陶罐小心翼翼地卸载,再待在原地看住那些陶罐。
  人在城墙上的魏绛看是看到了,包括投石车和运来的陶罐,能猜出投石车是一种攻城器械,也知道陶罐里面能是装着什么,两种东西结合起来使用又能是干么?
  从左到右,最靠左和最靠右的两辆投石车进行了试射。
  它们投掷出去的是装着水的陶罐,用以判断投石车的拉力,还有装载量。
  阴氏的一次试射可算让魏绛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要将装着火油的陶罐投掷过来?”魏绛脸色大变。
  几乎是在魏绛反应过来之际,阴氏这边已经完成了放置陶罐和点火的举动。
  一些手握木槌的阴氏士兵在命令声中挥锤,一声闷响之后是金属的响动先发出来,随后就是木质材料的一阵“嘎吱”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