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1090

  他们之前的商议只限在郑国,没有关乎到楚国有动静的议题,肯定是要重新商议才能做出决定。
  “以时间来看,虞显没抵达‘新田’之前,楚军就已经进入宋国疆域了。”吕武脑子里想着,很笃定这一点。
  士鲂说道:“君上走何处归国?”
  大家又是一愣。
  国君带着下军和新军去跟吴国搞会盟,根据师旷的汇报是已经会盟结束在归国的路上。
  当前经常会走的路线也就那么几条,是各国会优先选择那些路线,不是其它路线就不能走了。
  另有一点,大军跟小团伙选择路线的制约不对等。
  小伙团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人少对各方各面的需求都低。
  大军选择行军路线要考虑到水源的补给,再来就是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的路线,避开面积很大的树林,不走山路、谷道等等。
  士匄说道:“经郑国一战,新军并未满编。”
  是呢。
  上一次郑军找新军约架,双方打了一场互有损失,郑国新军没有经过补充就跟着国君去“楂”参加会盟了。
  吕武没有记错的话,新军好像是只剩下三个“师”又四个“旅”的样子。
  新军缺了的那些编制当然不是全部战死,需要将伤员给考虑进去,再来就是有那么些人总是存在特权。
  不要忘记新军的组成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由晋国公族凑成,要说没什么狗屁倒炉的事情才叫奇怪。
  下军的编制倒是完整,只是来回奔波那么长的时间肯定陷入疲惫状态。
  吕武眯了眯眼睛,想道:“郑国一个‘军’北上,有可能跟归国途中的下军和新军碰上……”
  士匄、魏琦和士鲂等人明显也想到了那一个可能性,脸上表情开始变得奇怪起来。
  话说,他们该是盼着郑军碰上归国途中的晋军,还是祈祷不要发生碰撞呢?
  郑国只是一个“军”,未必敢跟晋国的下军和新军开打。可是不要忘记郑国已经出动了四万多的兵力,楚国那边也有大军已经北上。
  先屏猛然间大惊失色,急声说道:“阴子,出兵东进罢!”
  这位是刚想到国君有可能跟郑军遭遇吗?
  慢了不止一拍了呀。
  士匄立刻看向吕武,眼眸非常非常的深邃。
  宋国跟卫国比邻,并且宋国有直通卫国的大道。
  如果楚郑联军跟在“新田”集结的大军抢时间,以路程远近来判断的话,楚郑联军绝对会比从“新田”出发的晋军先进入卫国。
  吕武正在被很多人盯着看,每一个看他的人神态都不一样。
  “自是应当出兵。”吕武看上去很稳,刻意放缓了讲话的速度,问道:“出兵往何处?”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在脑子里破骂蘧瑗,没搞清楚入侵卫国的郑军主将是谁,连交战地点都没搞明白就干出使。真没见过这样的使节,不止要坑了卫国,很可能连晋国的国君都要被坑到。
  魏琦站起来,说道:“我寻蘧伯玉。”
  几个贵族也跟着站起来,表示要一块去。
  他们必须弄明白卫国的交战情况,不知道哪里在开打,真心连出兵去迎接国君都难办。
  其实没那么麻烦。
  吕武不止一次来往于卫国境内,稍微使用排除法就能推测郑军的入侵路线,并且猜测楚郑联军北上可能会走的几条路线。
  他现在纠结的是要不要救国君,又该是怎么个救法。
  权臣嘛,没事都要搞事,遇到了事不坑头顶上的领导,一定是个不合格的权臣。
  士匄小声哔哔道:“君上必往‘朝歌’而去。”
  郑国只出动一个“军”,小胳膊小腿哪怕去攻打“朝歌”这个卫国都城。
  由于卫国的正使太坑,导致的是晋国救援卫国不再是义务或责任,变成跟道德挂钩上了。
  讲道德这种玩意对晋人没用,还不如聊个五毛钱的。
  吕武看向士匄,眼睛形成对视。
  两个人瞬间完成了眼神确认,猜到对方在盘算什么玩意。
  有一些在场的人,他们看到吕武和士匄在玩对眼神的游戏,再联想到近期国君的所作所为,控制不住脑子里浮想联翩,身躯哆嗦了一下下,强制自己进入贤者时间,啥都不多想,嘴巴要闭紧,免得遭了横祸。
  没有多久,魏琦和之前离开的人回来了。
  “蘧伯玉一概不知!”魏琦真心感到一言难尽,不理解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出使。
  吕武难掩恶意地想道:“我怎么一点都不奇怪,那伙人不这样才是个例。要不怎么出现一个能干事的人,需要拿出来大吹特吹,遮掩九成九的废物。”
  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强调什么,是个永远不变的定律!
  吕武再次跟士匄眼神交流了一瞬间,站起来说道:“中军、上军拔营,今日便东进!”
  不管怎么样,一些姿态还是应该做的,是吧?
第578章
地点“朝歌”
  一些人预料得很正确,跟吴国会盟完毕的晋君姬周带着下军和新军经由卫国返回,途中来到了卫国都城“朝歌”。
  这个“朝歌”是不是殷商的那个“朝歌”吗?是的,但是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朝歌”并不是殷商的首都,而是作为一座陪都。
  实际上,殷商时期的地名很少,打开地图能发现有着密密麻麻的“商”来作为地名,后面再加上一些数字。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殷商的政治中心在移动,一段时期就换一个地方。
  现代有很多人拿“演义”当正史在看,也就是将小说的内容给当了真。这些小说大多出现在有明一代,当时的作者可没有网络资料能查,写小说的人一般也是非常穷困潦倒,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史料。
  那么,有明一代的小说家是根据自己个人所知道的历史,加入了多种元素在创作作品,相同的地名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能够原谅的吧?
  在那一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认为“朝歌”是殷商最后的都城,并且帝辛自焚在了城楼之上。
  生长在殷商时代的人会很严肃地说:其实当时并没有城楼这么一种玩意。
  即便是到了春秋中叶,诸夏各个列国在建造防御设施依然没有添加城楼,城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则是很难考究了。
  晋君姬周和随行四“卿”得到了卫国以孙林父为首一帮贵族的热烈款待。
  由于卫君卫衎亲征齐国的关系,设宴的地方并不是在卫国的宫城,选在了孙林父的宅院之内。
  孙林父是卫国的执政,算是一个权臣,一直以来也就跟卫君卫衎不是那么对付。
  他提议召唤来“交响乐团”的时候,遭到了晋君姬周的拒绝。
  这是晋君姬周受到了师旷的影响。
  师旷曾经点评过卫国的音乐,认为卫国音乐是一种“亡国之音”,理由简单到令人发指,就只是卫国的音乐节奏非常轻快,一句“靡靡之音”就给扣在脑袋上。
  卫国建国的历史比晋国还要长,他们一开始就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来源正是周王室。
  直白点来说,卫国的乐曲就是继承自周王室。
  一个啥都不是的人,评价了存在近六百的音乐,再张嘴就是“亡国之音”,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这就好比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本身又没有取得过任何一个方面的成绩,敢在音乐节目上点评天王巨星,并且是怎么难听怎么说。到底是谁给了他(她)那样的勇气???
  师旷的评价大致上就是:听那种音乐的人都不是好人,卫国迟早要完。
  真正的事实是,卫国君臣已经听了那样的音乐接近六百年,每一年都在亡国,结果六百年还没给亡了。
  师旷要是知道周王室的众分封国全完蛋,秦一统天下就是没攻灭卫国,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好心好意要超规格款待却遭到拒绝的卫国一众贵族,心情真的是可想而知。
  有客来访用音乐进行招待,哪怕是到战国都是一件绝对礼遇的事情,何况当下是春秋中叶?
  现如今拥有“交响乐团”的国家并不多,能够得到使用“交响乐团”来款待更是要有大功绩。
  给脸不要脸?
  如果晋国不是中原霸主,信不信只因为这么一件事情,卫国就能跟晋国翻脸!
  孙林父满脸错愕,问道:“为何?”
  是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