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6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6/1090

  这一刻,魏琦将范氏列为不可深交的名单,对士匄这么不讲规矩也感到极度的排斥。
  士匄哪里知道魏琦在想什么,只知道交战之后范氏军队全面压着郑军在打,不免又会奇怪郑军到底什么个情况,劣势那么明显还没崩溃。
  他看向魏琦,问道:“上军佐能否出兵再开一局?”
  魏琦看了一眼对面郑军的“厚度”,点头说道:“可。”
  范氏的一个“师”又三个“旅”跟郑国的一个“军”已经开打,郑国那边还有一个“军”的可用兵力。
  考虑到自家的国君怎么都要有人保护,郑军最多也就再向战场投入三五千人,魏氏出动两个“旅(三千士兵)”就可以了。
  晋军想要开辟新战场的举动很快就被郑军看到。
  郑军对晋军再出兵不是投入正在酣战的战场,选择开辟新战场进行了讨论。
  郑君姬恽听不懂太多,品出晋军是要让己方营寨变得空虚,问道:“寡人仍留此处?不若转回‘新郑’罢。”
  拼命玩命这种事情交给臣子和士兵去干就好了。
  寡人是万金之躯啊!
  哪怕知道晋人不敢杀害,被俘也是一件极度丢脸的事情吧?
  换作其它年代,将士们在前面拼命,首脑却想逃跑这种事情,想干也不会直接说出来,只会悄悄地玩一出“驴车漂移”的操作。
  郑国的一众大臣和贵族听了郑君姬恽的话却是感到认同,心里不感到排斥的同时,赶紧顺着郑君姬恽的话附和,再安排“领导先走”的诸多事项。
  一阵忙碌之后,郑君姬恽上了自己的座驾,他却不是直接灰溜溜地逃跑,很是威风凛凛地带着大约七千郑军向战场逼近。
  “郑伯(爵位)亲率出战?”士匄正感到有些难办,却又看到郑君姬恽丢下大部分郑国军队,拐了个弯不知道要去哪里。
  跟随郑君姬恽离开的郑军大约有个两千左右?用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朝着西南的方向一去不回头。
  士匄有点纳闷地想道:“‘中劲’、‘后劲’自东北而来,西南并无攻郑大军吧?”
  他怀疑那边是不是有楚军在过来的路上,觉得自己该悠着点,派出人手催促前方的参战部队加大进攻力度,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将战场上的这股郑军给打崩了。
  这一次郑军的韧性有点出乎晋军的的意料之外,换作是以往的话,军阵队列乱了都能喊暂停,等重新列阵再继续战斗;甚至是,损失差不多一成的郑军,早该偃旗息鼓求放过。
  现在,出战的郑军不但队形完全乱掉,折损的兵力也早就超过一成,他们却是没有任何的退缩,以一种与之交战晋军感到死气沉沉的状态继续坚持战斗。
  可以是心怀壮志,也能是悲壮气愤,带着一种沉沉死气的死战不退,怎么看都会令人觉得极度诡异。
  没有亲自到前方的士匄无法得知郑军是个什么情况,他站在巢车上远远地观察,只能看到郑军步步退却,又顽强地在坚持不懈。
  “郑人怀此心志,不可小觑啊!”士匄评价了一句。
  同样没有前往冲锋陷阵的魏琦对郑军的顽强感到很意外,说道:“需派侦骑往西南窥探!”
  郑军的表现太过于顽强,尤其是郑君姬恽带着少量的军队朝着西南而去,不得不令士匄和魏琦怀疑楚国的军队就在西南方向。
  楚国的军队已经离开济水河畔,他们不是向着郑国与晋国的战场而来,直奔陈国都城“宛丘”而去。
  一直在关注楚军动向的晋国只知道他们离开,不知道楚君熊审会带着大军去哪。
  郑国则是连楚军离开济水都不清楚。
  而晋国这边会派出侦骑关注楚军,其实是受到吕武统兵作战方式的影响。
  只不过,包括士匄、魏琦等人,他们也就是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没有将成熟的斥候体系给搞明白。
  什么叫成熟的斥候体系?除了要有人紧盯想要盯住的对象,还要掌握消息的传递方式。这里面能说道的地方非常多,真不是谁负责盯人,发现什么值得汇报的消息立刻回去禀告那么简单。
  “郑军为何不退?”士匄越来越感到迷惘,同时心疼己方部队的损失超过预计。
  这是建立在两个局部战场上郑军都陷入劣势,明明就是打不过就是不肯认输罢战,有种要打到夜幕降临,再奋战到天亮,类似的架势。
  “中军佐,我等需预防楚军突至。”魏琦的表情很严肃,心里的警惕性也拔升到最高。
  他们哪里能想到郑君姬恽会玩一手“驴车漂移”呢?再看战场上的郑军顽强到折损三成都还不退,能猜测的就是西南方向来了郑国的援军。
  士匄下意识看向西南方,将视线转回到尘埃弥漫的战场,再看向显得很空旷的郑军营寨,说道:“不若直击郑人军寨?”
  范氏一个“师”又三个“旅”跟郑国的一个“军”打得非常激烈。
  魏氏出动了两个“旅(3000士兵)”引来了郑军的两个“师(5000士兵)”。
  郑军营寨里面的部队不会超过三千?
  士匄手里还有范氏和魏氏总共四个“旅(6000士兵)”的兵力,抽出其中的两个“旅”去攻击郑军营寨,哪怕无法攻进去,也能搞崩胶着战场的郑军心态吧?
  而攻不进去在士匄看来属于不可能。
  毕竟,无论晋军还是郑军,他们是在半路上给碰到,一天的时间用来搭建营寨,隔天摆开阵势交战,哪有多余的闲工夫加固营寨呢?
  所以双方的营寨外围有个栏栅围栏,不存在拒马、鹿角,更来不及挖沟渠。
  这种营寨也就是作为军队的落脚地,完全达不到固守的硬寨级别。
  现在,士匄唯一需要顾虑的是关于名声方面的考量,真那么干的话,少不了会被人视为过于咄咄逼人。
  看着好像挺搞笑?
  然而,目前打起来真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模式啊!
  上一次楚国邀请晋国到“鄢陵”会战,再干出将己方营寨逼到晋军营寨不足三十米的位置,很是符合他们自号“蛮夷”才能干出来的事情。
  士匄心疼范氏士兵的损失一直在持续,又要顾着身为晋国“常务卿大夫”的颜面,一时间陷入两难之中。
第489章
你们给俺等着!
  士匄终究还是选择了脸面要紧,没有出兵前往攻打郑军的营寨。
  这是一个人可以死,门风不能败坏的年代。
  到了他们这种身份地位,士兵的损失能够承受得起,名声坏了的后果则必然影响到家族的声誉。
  “郑人已折损五成仍在酣战不止,实非我所知之郑人。”士匄脸色非常不好看。
  两军从差不多中午开打,鏖战的时间超过一个时辰之后,双方士兵的体力其实都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交战的激烈程度肯定会出现下降趋势。
  打着打着,战场已经在演变成为打一种烂仗,不存在多余的指挥和调度,看到哪里有敌军,神情麻木地进行逼近,操着武器扑上去,不是敌人飙血就是自己飙血。
  出战的郑军折损了一半还没有崩溃?这一点在其余年代会显得有些魔幻。
  没亲自上战场,看着袍泽一个个倒在自己周边,无法去体会是个什么心情。
  如果身在这种地方,压根就不是自己怎么想就能做到什么事情,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引来下意识又无比激烈的反应。
  换作是在其它年代?即便军官能死战不退,又让督战队斩杀敢于转身逃跑或不尊军令的人,死伤超过一半为前提,信不信军官和督战队会有人不管不顾自己先跑。
  现在这么一个年代,军队是以各个家族为单位,贵族是士兵的主人,又从各方各面掌握着士兵个人到家庭的命运,再来就是“信义”和“忠诚”没那么不值钱。
  另外,一些思维也“固化”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导致贵族愿意死战,士兵大规模哗变属于不可能,紧密的战阵队形也无法让个别士兵有夺路逃跑的空间。
  硬要说士兵有什么想法,很大的可能是:那么尊贵的人都不惜命,俺烂命一条有什么不能奉陪的呀。
  以上的思维在春秋中叶是主流,哪怕时代再怎么变迁,但凡统兵的人有点威信,做人不是太烂,一样会有士兵心里“感念”再舍命追随。
  还有一点,春秋中叶能上战场很不容易,许多人想上战场还没那个资格。
  逃跑?能不能活下去不清楚,家庭成员以后就不再有上战场的资格。这个对于他们的家庭会是很要命的!
  出战的郑人在事先已经得到承诺,本人战死会多一名子嗣获得上战场的资格,并且家庭会受到诸多优待,多一些能够耕作的农田,获得来自国家分配的奴隶,等等方面。
  他们又知道这一次拼死作战对主人所在家族的重要性,没有了“身后事”的顾虑,有着各种“道义”在约束或逼迫,不想死这种念头稍微出现就被自己硬生生地压了下去。
  有了“实惠”和“严重后果”两种约束,出战的郑人折损超过一半还在继续坚持,就是让与之对战的范氏军队有些做蜡。
  范氏的士兵对自己能战胜郑军深信不疑!
  他们是晋人,还是来自晋国的卿位家族,很牛逼的,好不啦?
  知道什么叫“大国心态”吗?就是清楚自己国家的强大,对上其余国家的人一点都不带怂,哪怕自身骨瘦如柴,对方看上去高大强壮,一样会有一种打从心里泛起的优越感。
  俺是矮一些、瘦一些,对方看着高大又强壮,又咋地啦!
  信不信俺上去左右开弓抽对方脸蛋,那人再气愤都不敢还手?
  凭啥?就凭俺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啊!
  挨揍的人,他一拳就能打死矮瘦的人,怕的是自己将那家伙打死,会不会让对方的国家找到机会,弄死自己再入侵自己那并不强大的母国。
  小国寡民为什么难出豪杰?不是没有厉害的人物,纯粹是先天上的各种不允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