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校对)第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89


[67]
天孙: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68]
朱文:钟鼎图文与篆刻术语。印面上文字凸状,印文白底红字,也称“阳文”。
[69]
白文:印面上文字凹状的字,印文红底白字,也称“阴文”。
[70]
闼(tà):小门。有家室中隐秘贵重之处之意。
“鬼节”受惊
七月望
[71]
,俗谓之鬼节
[72]
。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
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
[73]
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
[74]
。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
[75]
间。
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
[76]
,当退三舍矣。”
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77]
。”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正话间,漏已三滴,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就窗细瞩,波明如镜,不见一物,惟闻河滩有只鸭急奔声。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
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
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
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注释
[71]
望:月满之名。农历每月十五日。
[72]
鬼节:中元节。传说是日地府门开,鬼魂皆出。民间普设道场,祭祀亡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佛陀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寺院届时有追荐亡魂法会。
[73]
愀(qiǎo)然:神色严肃。
[74]
索然:无趣。兴致消失之貌。
[75]
蓼(liǎo)渚(zhǔ):长满水蓼花的水中小块陆地。渚,江水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
[76]
佛手:佛手柑的果实。又名香橼、雪梨。黄色有光泽,果实顶端分歧,张开如手指状,成熟之时有芳香之气,故名佛手,或名五指橘。常用作中药。
[77]
胁肩谄笑:耸起肩膀,装出笑脸。谄媚之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为耸肩谄笑,如在夏日田间劳作。
中秋沧浪亭赏月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
[78]
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
[79]
犹未启也。
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
时已上灯,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相扶下亭而归。
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80]
”。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注释
[78]
大宪行台:巡抚出巡时的驻所。大宪,下级府吏对上司的称谓。台,原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后指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地。明代称从三品巡抚为大宪台。行台,临时居住之地。
[79]
正谊书院:由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主持创办,位于苏州府学东面沧浪亭后的可园内,与沧浪亭一河之隔,园中梅树甚多。近代著名学者吴大徵、叶昌炽、陆润庠等,皆出自该书院。
[80]
走月亮:吴地民俗。中秋之夜,妇女鲜衣出游,月下走访,或拜佛庵,笙歌彻夜。
善良的芸娘
吾父稼夫公喜认义子,以故余异姓弟兄有二十六人。吾母亦有义女九人,九人中王二姑、俞六姑与芸最和好。王痴憨善饮,俞豪爽善谈。每集,必逐余居外,而得三女同榻,此俞六姑一人计也。
余笑曰:“俟
[81]
妹于归后,我当邀妹丈来,一住必十日。”
俞曰:“我亦来此,与嫂同榻,不大妙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