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7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2399

  崔义玄听得目光闪动几下,笑道:“平仲,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谢谢你。”
  崔平仲微微颔首道:“兄长言重了,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崔义玄又道:“平仲,戢刃这孩子非常聪明,倘若入朝为官,将来我们崔家怕是又会多一位贤相,你这个做父亲应该关心关心他。”
  崔平仲摇摇头,双手张开道:“你看我哪点像一个父亲,而且,倘若真如兄长所言,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那他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何必还听我这疯子的了。”
  “你——!”
  崔义玄唯有摇头一叹。
  ……
  观国公府!
  “娘!孩儿此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倘若孩儿卷入其中,万一有个什么意外,势必会连累到娘,可是若不答应的话,孩儿又怕——孩儿不孝啊!”
  只见杨思讷跪在杨夫人脚下,一脸纠结道。
  “你先起来。”
  杨老夫人伸手去拉杨思讷,杨思讷急忙扶住她的手,自己也站了起来。
  杨老夫人拉着儿子的手,语重心长道:“儿啊!身处在朝堂上,总会遇到这些事的,你爹爹当初不也如此吗。他念及高祖的知遇之恩,选择了站在高祖和隐太子那边,但结果是太宗圣上赢了,之后你也知道,你爹爹就被罢相了,但是你爹爹却表现的非常淡然,他经常说,有志之人,并非就是一定要出将入相,光耀门楣,只要做到‘达者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即可。
  因此你父亲在罢相之后,从不抱怨一句,一直在家闭门不出,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也非常满足了。可是在太宗圣上稳定朝纲之后,却又再度启用了你父亲,为什么?就是因为太宗圣上看到了你父亲的为人,你父亲虽然是站在高祖那边的,但是他从未有任何违规之举,他只是将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即便他被太宗圣上一句话就罢相了,他也从未埋怨过太宗圣上,因此你父亲才能在晚年得宠,高居庙堂,为你们打下了基础。
  所以儿啊,这仕途你不要看得太重了,陛下需要你,你就倾其所有为国为民做点事,陛下不需要你了,你就回家,不管你是站在陛下那边,还是站在国舅公那边,你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哪怕是有个什么意外,我也不会怪你的,我这都一把年纪了,也活不了几年了,我还怕什么。但是你一定要切记一点,倘若你做了什么大奸大恶之事,不管你有多大苦衷,那我绝不会认你这个儿子的。”
  杨思讷听后,恍然大悟,再度跪拜,道:“母亲大人的谆谆教诲,孩儿定当时时刻刻铭记于心,孩儿绝不会辜负母亲大人的一番良苦用心。”
  这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杨老夫人这一番话,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教杨思讷做人,还教了他如何当一名臣子。
  杨恭仁其实就是最为成功的臣子,当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很是套路的来了一次大清洗,杨恭仁是唐高祖这边为数不多活下来,并且再度被重用的大臣,还有一个就是魏征,这就是因为杨恭仁为人宽厚,生性恬淡,当时唐高祖才是皇帝,他当然效忠皇帝,这无可厚非,但是他也从未帮着李建成出什么阴谋诡计,去害李世民,他一直在为大唐开疆扩土,谨守臣子的本分,达者兼济天下。
  李世民当时也没有找到借口杀他,就将他给罢相了。
  杨恭仁也看得很淡,你现在是皇帝,那我自然听命于你,你不需要我,那我回家去,所以将兵权一交,就回去养老了,穷着独善其身。
  试问这种人,皇帝能不放心吗,正直,忠厚,有才干,又没啥野心,因此李世民稳定朝堂之后,立刻又启用了杨恭仁,并且让他去管理洛阳,这洛阳可是要害之地,可见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还让皇室与他们杨家联姻。
  如果杨恭仁当时为了权力,而一味的帮助李建成对付李世民,亦或者,他对李世民心有不满,整天在家抱怨,那他肯定难逃一死。
  通常来讲,皇帝是不会杀一个没野心又有才干并且宽宏大度的人,有才干又有野心而且心术不正之人是皇帝最害怕的。
  正直、忠诚、没有野心就是臣子保命的不二法宝,那如果这也逃不了,那就是命了,只能说这皇帝是一个昏君。
第605章
险些坑了老杨
  自从张铭一事过后,李治和长孙无忌就再没有发生过任何摩擦,前面还同心协力,以皇帝的仁爱之名,颁布了一道新的法令,就是关于奴婢制的,这一道法令颁布出去后,百姓都是开心不已啊,其实具体有没有用,大家都还不知道,毕竟这是一个贵族社会,但是,试问一个能够时时刻刻惦记着那些卑微的奴婢的皇帝,他能是一个坏皇帝吗?百姓能不高兴吗?
  那些贵族也明白,这只是帝王之术,笼络民心,是每个皇帝必做的事,而且也没有伤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贵族就是执法人员,那还怕什么,因此也都赞同。
  经过此事之后,朝堂上又变得风平浪静,大家和和气气,那绷紧的弦,终于可以缓一缓了。
  但是一时的风平浪静,只是预示着更大的风浪将会到来。
  因为李治对现在的风平浪静感到非常不满,他已经四处在招揽势力,但是均是石沉大海,一点回应都没有,大臣都不搭理他,不禁危机感油然而生,我才是皇帝,你们都不忠于我,那你们是忠于谁?这对于皇帝而言,可是莫大的危机啊。
  武媚娘也没有办法,人家都不搭理你,你还能怎样?
  皇宫内显得非常沉寂。
  这日夜里,李治也无心恋政,坐在卧榻上,看着案桌上的一道道奏章发呆,他觉得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这些奏章肯定是长孙无忌他们都商量好的,呈上来也就是让他签个字罢了,那还有看的必要么?
  确实没啥必要。
  一旁的张德胜见李治坐在这里又不批阅奏章,于是出声道:“陛下是不是累了,那就回寝宫休息吧,这奏章迟一天批阅也无妨。”
  李治微微一怔,本也想算了,确实没啥兴趣,干脆明日再看,正准备起身时,忽然想起李世民在世时,常常提醒他,处理朝政切记不可懈怠,一天的懈怠都不行,于是又坐了回去,拿起一道奏章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就御笔一批,就放到一边去了,一脸苦闷,就好像小学生被父母逼着写作业一样,没啥乐趣可言。
  批阅四五道之后,李治又拿起一道奏章,打开一看,突然眼睛眨了眨,还揉了揉眼,接下来又直接将脸凑了过去,仔细看了看,嘴上还催促道:“德胜,快快快将烛台拿过来些。”
  “是。”
  张德胜急忙将烛台放过去。
  李治拿着奏章放到烛台下,看了又看,双眼绽放着光彩,仿佛如获至宝。
  张德胜看得好奇,这皇帝怎么了,突然跟变了个人似得。
  看了好半晌,李治突然哈哈一笑,拿着这一道奏章,下得卧榻,就兴匆匆的往外面走去。
  张德胜愣了下,突然见李治连鞋都没有穿,急忙蹲下身从卧榻下面拿起鞋来,追了过去,“陛下,陛下,你还没有穿鞋啊!”
  ……
  绯闻在身的韩艺,索性就躲在孤峰上与萧无衣缠绵悱恻了两日,虽已非是新婚燕尔,但夫妻二人兀自是如胶似漆,这越爱越浓,谈谈琴,唱唱歌,过得好不快活。
  还是那句话,快乐永远是短暂的,因为人都是贪心的,快活一年,人们会嫌短,快活十年,人们还是会嫌不够,因此快乐永远都是短暂。
  因为训练营那边正好有所突破,必须的趁热打铁,因此韩艺目前的重心还是在训练营那边,他从孤峰上下来之后,回北巷住了一晚,并且吩咐小野注意一下梦思那边,然后就回训练营去了。
  可是这屁股都还未坐热,皇宫那边就来人,宣他入宫。
  来到宫内,兀自还是那靠近训练营的水榭,兀自还是武媚娘独身一人坐在亭中。
  “韩艺见过昭仪。”
  “免礼。”
  武媚娘微微一笑,但笑得非常淡,眉宇间透着一丝愁绪,道:“陛下要等会再过来,你就先坐一会吧。”
  “是。”
  韩艺才刚刚坐了下来。武媚娘突然一声轻叹。
  哇!用不着这么明显吧,你有话直说就是了,咱们谁跟谁呀。韩艺目光一瞟,很识趣的询问道:“昭仪为何叹气?”
  武媚娘摇头道:“我只叹这人情冷暖啊!”
  韩艺听得更是困惑。
  武媚娘瞧了他一眼,问道:“韩艺,你说这世上什么人最亲?”
  韩艺道:“自然是亲人最亲。”但话一出口,暗道,难道是因为杨思讷?
  武媚娘苦笑道:“我也曾以为是这样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可是,倘若连亲人都靠不住,那真不知谁还能够可以值得依靠。”
  韩艺还真不敢乱答这话,道:“请恕韩艺愚钝,我听得不是很明白。”
  武媚娘前戏也做足了,煽情也煽了,再装下去就是矫情了,于是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韩艺。
  原来李治在昨夜和今早收到两道奏章,其中一道就是扬州刺史杨思讷的奏章,还有一道则是婺州刺史崔义玄的奏章。
  但是区别就在于,杨思讷是以孝之名,请求在京留任。
  而崔义玄则是以个人名义,支持武媚娘为后。
  韩艺一听,心中咯噔一下,暗自叫苦。
  这杨思讷上奏,他是有准备的,其实也就是他出的主意,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崔义玄竟然会在这时候上一道奏章来支持武媚娘为后。
  这完全是韩艺没有估计到的。
  原本韩艺认为李治现在求贤若渴,杨思讷如果不贪念权位,那么意思意思一下,李治也会非常感动的,因为他身边确实没人,稍微支持一下,他都会感激的不得了,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就这两道奏章往面前一摆,李治和武媚娘心里会怎么想?杨思讷这一道奏章就还不如不上。
  尤其是武媚娘,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她出主意招揽杨思讷的,可结果了,你一个亲戚这么敷衍你,人家一个外人却这么支持你,你这是哪门子的亲戚啊。
  这等于是把杨思讷给坑了。
  因为武媚娘和李治难免不会想,你杨思讷好处想得,但是又不愿出力,天下哪有这么便宜得事。
  韩艺也听出武媚娘很大的怨气,他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崔义玄竟然会上这么一道奏章,沉吟半晌,道:“昭仪,不知你家与崔家可有来往?”
  “不管怎样,也比杨思纳要强上不少。”
  武媚娘说得非常直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愤怒。
  她当初提议招揽杨思纳,还不就是想打亲戚牌,趁着李治求贤若渴时,也顺便为自己招揽一些势力,可结果这亲戚还没有一个外人给力,这不是当着李治的面打她的脸么,你叫她今后如何还好意思在李治面前推荐自己的亲戚,说不愤怒那肯定是假的。
  韩艺心里清楚的很,也嗅到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味道,但是他必须得保杨家,因为他也需要支持呀,杨家是再合适的人选不过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人选了,思忖片刻,又接着道:“不瞒昭仪,其实杨公事先与我谈及过此事,他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也全都写到奏折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