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2399

  韩艺愣了愣。
  所有人都傻了。
  长孙无忌低声道:“还不快行礼。”
  李治扬手道:“不必了。”阻止了韩艺和一干学员准备行礼。
  “微臣参见陛下。”
  韩艺还是拱手一礼,又问道:“陛下,太尉,你们怎么来呢?”
  李治笑呵呵道:“朕方才与太尉在花园散步,正好也说到这民安局,就过来瞧瞧你们是如何上课的。原本朕也不想打扰你上课,可是听到你的这番论调,实在是忍不住,才出声叫好,心里也有几句话想说。”
  “未来的皇家警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聆听陛下的教诲,那真是他们的造化。”韩艺急忙让出讲台来,从李治前面的那一句“说得好”,摆明就是站在他这边的。
  “教诲倒也谈不上。是因为你这番话,朕才有些话想要说。”
  李治走到讲台前,见所有学员都是站起身的,先是摆摆手,让大家坐了下来,随即道:“一直以来,都是韩艺在替朕建设这民安局,也一直是韩艺在帮朕诉述这民安局的意义何在,朕从未开过口,不过今日朕觉得也有必要说上两句。其实朕决定用‘皇家警察’这个名称,全因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硕真。”
  全场一片震惊。
  李治肯定道:“不错!就是陈硕真,此女妖言惑众,蛇蝎心肠,自然该诛。但是令朕非常震惊的是,为什么一个女人能够在数月间就获得朕的数万百姓的拥护?对此朕深感忧虑,如此国家,何谈盛世?”
  不少人都纷纷点头,但是大家又是困惑不解,这两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治又继续道:“其实说到底,主要还是因为当地的官员办事不力,洪灾是无法阻挡的,但是清溪县的县令在发生洪灾之后,未能及时做出补救,反而还强征暴敛,至百姓生死于不顾,这才引起暴乱。但这是朕心中所愿吗?
  当然不是,如果朕当时在清溪县的话,一定会极力挽救,记得当初贞观初期,我朝逢大旱,百姓背井离乡,也饿死不少人,比清溪县的情况要严峻的多,但也未有人造反,那就是因为百姓也明白,父皇跟文武百官已经尽全力在挽救了,此事太尉是最清楚不过了。”
  长孙无忌点点头,想起那一段岁月,心中不禁也是一片感慨。
  李治继续说道:“但是人岂能胜天,因此百姓虽然困苦,但也无怨言,他们能够理解朝廷。但是朕当时在长安,根本不清楚清溪县的情况如何,那清溪县的官员为了政绩,对此是隐瞒不报,可是到头来,百姓却在陈硕真的蛊惑下,将矛头指向了朕,朕启用这种官员,错自然在朕,但是朕心里也委屈呀,因为这并非朕的意愿,朕如果知道实情的话,一定会让官府开仓赈灾,免除当地税赋。
  朕不禁又想起了父皇在世前,屡屡教诲朕的三句话,第一句就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第二句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三句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朕违反了这三句话,那朕绝无话可说,但是朕自问还牢记着这三句话,也常常提醒自己要以仁政治天下,但是以朕一人之力,又岂能管好偌大的国家,而且朕久居宫中,所知之事皆是听来的,因此朕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吏帮忙,但是在这大大小小的官吏中,总有奸佞之辈,若因个人之失,而损我大唐全国之利,朕实难甘心。
  因此才有了皇家警察,用韩艺的话来说,皇家警察就是朕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朕不仅要以仁政治天下,还要让天下百姓知道这一点。”
  说到这里,他手往木板上面的“贵族”、“良人”、“奴婢”三词一指,道:“你们想想看,追随陈硕真造反的人中,这三者中谁最多?”
  一干学员齐齐起身作揖道:“学生明白了。”
  皇帝都将话说到这种地步了,要是还不明白,那就真成傻子了,这就跟那大赦天下是一样的,突显皇恩浩荡,大赦天下可不会看你是贵族还是庶族,不都是平等的吗。这只是帝王之术,笼络百姓,让百姓都效忠他这个皇帝。
  长孙无忌抚须一笑,朝着一众学员道:“尔等真是幸运呀,转眼间,便成为了天子门生。”说着他又向李治拱手道:“陛下此番话真是令老臣欣慰不已,总算是没有辜负先皇对老臣的嘱咐。”
  “太尉过奖了,朕也只是有感而发。”
  李治倒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向韩艺道:“你继续上课吧,不用管朕。”
  说着,他向长孙无忌一伸手,二人也走到后面,与长孙冲他们站在一块。
  李治笑道:“想不到韩艺的课这么受欢迎,你们都来旁听了。”
  长孙冲如实道:“回陛下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微臣随时都可以学习,但是韩艺的课全是书上没有的知识,错过了,可就没有了。”
  长孙无忌呵呵道:“竟能得到冲儿如此高的评价,那老夫可要好好听听了。”
  日了!老子在这上课,你们在下面谈笑风生,成心玩我吧!韩艺可不管你是谁,我的课堂我做主,道:“陛下,太尉,我们可以继续上课了吗?”
  几人皆是一愣,长孙无忌低声笑道:“陛下,这小子是命令我们安静啊!”
  李治苦笑道:“朕也听出来了。”
  几人立刻闭口不言。
  韩艺对自己的权威非常满意,有种小人得志的感觉,道:“各位学员,虽然陛下和太尉来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害怕,大胆讨论,不要胆怯,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把握住机会,越应该兴奋,因为如果你们有精彩的表现,说不定太尉立刻举荐你们去三省就职,这可是绝佳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就没有了。”
  长孙无忌没好气道:“老夫为官数十年,要说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也就见到两个,马周是一个,还有一个你韩艺了,而且你还剩胜上一筹。”
  “太尉此言差矣,韩艺还是挺怕我的。”元烈虎大咧咧道。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呵呵笑了起来。
  所有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不少。
  过得片刻,韩艺这才道:“方才陛下的话,你们都听明白了吧。我曾在第一堂课上,说过要懂得质疑,但是身为皇家警察必须要拥有皇家警察的精神,要平等的对待陛下的每一个子民,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这是皇家警察的由来,质疑皇家警察精神的皇家警察,就跟质疑为何母亲将我们生下来的道理是一样,这是不允许的。当然,如果你不是皇家警察,那你怎么想,我管不着。”
  官字两个口吗,该让你质疑的,你必须质疑,不该让你质疑的,你就不能质疑,平等是韩艺心中所追求的利益,他当然得想办法让学员接受这一点。
  皇帝都开口了,谁还敢质疑。
  不得不说,李治这一趟来,算是减轻了韩艺不少的压力。
  顿了顿,他又道:“记得方才崔有渝谈到当今律法与贵族、良人、奴婢三者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论题,律法是存在的,我们就必须要遵从,但是我们可以质疑吗?就算陛下和太尉在这里,我也敢说是可以质疑的,只要有根据。”
  长孙无忌一听,心想,这小子的课果然是书本上没有的。
  哪本书敢说质疑律法,这不是反革命么,必须兴文字狱啊!
  其余学员也是微微一惊,只能说你牛。
  韩艺笑道:“为什么我敢这么说了,就是因为质疑是进步的源头,我朝律法也是继承隋朝的开皇律例,但是我朝律法却做出了非常多的改进,我相信这种改进首先肯定是因为质疑而生,如果是无条件的信服,那还改进什么,那么为何不去进步呢?当然,质疑的结果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你能够说服所有人,那肯定就是对的,如果不是对的,那也无妨,贵在参与。”
  顿了顿,他又道:“律法针对的是人,那么究其根本,讨论律法,就应该先讨论律法之下的人们。也就是贵族、良人和奴婢。今日在坐的都是贵族,就我一个良人,我觉得可以先讨论贵族,而奴婢是依附贵族而存在的,讨论贵族的同时,就可以谈到奴婢。”
  说着他在木板上写上三字,嘴上道:“何为贵?”
  李治突然道:“这里可都是贵族子弟,相比起他们的说法,朕倒想听听你这个农夫出身的想法。”
  韩艺一愣,道:“陛下,这可是你问的,微臣要说错了,还请陛下宽恕微臣。”
  崔有渝太熟悉韩艺了,太能胡说八道了,可不能答应他,于是佯装小声道:“那也得你说的有道理。”
  李治呵呵一笑,道:“崔有渝说的不错,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就行。”
  元烈虎突然嚷嚷道:“陛下此言差矣,我难以苟同。”
  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
  大家皆是一惊,包括韩艺在内。
  李治一脸尴尬啊!
  长孙无忌喝道:“元家小子,你不要命了么。”
  元烈虎突然站了起来,两米多的身高,真是一览众山小,一昂头,一挺胸,突然嘿嘿一笑,嬉皮笑脸道:“陛下,韩艺他就一农夫出身,又没有读过啥书,他能说出啥大道理来,我还就不信了,可是我朝历来政治开明,朝廷有错,当然得批评,就算批评错了,陛下就责罚此人,那今后谁还敢谏言,朝政何谈开明?何况他崔氏?其实韩艺前面说请求陛下你宽恕,就已经说明咱们的朝政不太开明了,说就说吗,怕什么,不然那些大臣上奏不都得在奏章前面加上这句话,说得好,该奖,说得不好,也应该鼓励,总之只要不是恶言中伤,那就不能怪罪人家。”
  刮目相看!
  韩艺听得是一愣一愣的,打心里的佩服烈虎兄啊!
  别看这厮说话的语气,像似吊儿郎当,胡说八道,但是你去仔细去听,其实这家伙绝非是在胡说八道,那是字字珠玑。
  由此可见,性格跟智商没有任何关系。
  李治哈哈一笑,道:“说得好,算是朕说错了,韩艺,你尽管说就是了,朕只是一个旁听者,仅此而已。”
  崔有渝等人瞧了眼元烈虎,心中很是困惑,这家伙究竟是帮哪一边的啊!
  韩艺道:“那微臣就说了。”
  李治点点头。
  韩艺道:“财富和权力。”
第596章
贵族精神
  俗!
  李治还以为韩艺会说出什么精彩的言论来,到头来还是这两个词,怎一个俗了得。
  真是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崔有渝立刻道:“我以为副督察此言有失偏颇,贵族不仅仅是代表财富和权力,像我们山东士族都是拥有数百年的文化底蕴,遵从儒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天下百信皆是信服,而且我们家族中也有很多长辈并不贪恋权势,而是一心钻研学问。”
  不少人都点头赞成。
  这就是典型的山东士族发言,如同一只骄傲的公鸡。
  当然,在他们眼中,唯有崔卢郑王才算是真的贵族的,其余的都是爆发富来的,因为崔有渝只是提到了山东士族。
  李治、长孙无忌听得皆是脸色怪异,这就是皇室与山东士族不睦的主要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