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4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5/2399

  ……
  后宫!
  “岂有此理!”
  李治回到后宫,猛地一拍桌子,破口大骂道:“这个李义府真是胆大包天。”
  “陛下,这是怎么呢?”
  武媚娘惊慌的走了过来的,道:“这里李义府又怎么惹陛下生气了。”
  “你自己看。”
  李治将考卷递给武媚娘的,道:“这就是在第一轮筛选就刷下来的试卷。”
  武媚娘接过一看,她还瞄了瞄基础题,但很快就知道,这个看不出来什么,于是又后面那篇文章看了起来,看到一半,心中暗道,不愧是王玄道,果然聪明绝顶。
  王玄道的这一片文章的标题取自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但是讲得完全不是道家思想,而是由此论证守成难于开国。
  从无到有,一点也是有,从有到无,一点也是无。
  并且提出精益求精的治国思想,其中还包含韩艺的创新强国思想,独孤无月的精兵论。
  这是写给谁看的,不就是写给李治看的。
  首先,以日月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守成之君要更难做,然而,李治开创了永徽之治,李治就是守成之君,接过来的也是盛世,照此理论来看,李治要比李世民更伟大。
  但这是拍马屁吗?
  这当然是。
  但是妙在王玄道下面立刻引出精益求精的治国思想,从国家各种发展来论证精益求精,结合的非常好。
  而且这恰恰又是李治最为需要的,他接过来的就是盛世,他也经常在考虑,如何做得更好。
  李治看到如此对胃口的文章竟然落选了,心里如何能不生气,难道守成之君就不能强于开国之君吗?
  你们这些家伙是谁的臣子。
  但是武媚娘知道,这都是王玄道故意为之。
  王玄道心里能不知道李义府、许敬宗肯定不会让他及第的,单凭他是太原王氏出身,而且他当时没有选择站在李治这边,因此他得写一篇李治无法拒绝的文章。
  武媚娘看到一半,基本上就没有怎么看了,但还是故意装成看得是非常入神,看罢,她将考卷一放,道:“陛下,这张试卷一定是前三名,而且臣妾知道一定李义府他们从中作梗。”
  不等李治开口,她话锋一转道:“但是情有可原。”
  李治愠色道:“这还情有可原?”
  武媚娘道:“陛下,你可还记得,当初王玄道曾凭门荫入得御史台,但又是谁让王玄道走出御史台的?”
  李治皱了皱眉头。
  武媚娘道:“以李义府的才华,他如何看不出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可是,他敢呈上来给陛下看么?这王玄道毕竟是陛下赶出官场的,倘若陛下不愿王玄道再入官场,那李义府将文章呈上来,只会让陛下左右为难,因此臣妾认为李义府这么做,完全是出自忠心。”
  李治沉默半晌,脸色稍稍缓和了几分,叹道:“难道你也认为朕乃心胸狭隘之辈吗?”
  王皇后的惨死,让他非常愧疚,他哪里还会迁怒于王玄道,早就没有在意这事了。
  武媚娘道:“既然陛下没有这般想法,那就将王玄道列为前三名,李义府知道了圣意,我看他也决计不敢乱来的,陛下犯不着为此生气。”
  李治道:“这倒还只是其次,你可知道到递到李义府手中的试卷,高门大姓子弟的名额才两成左右,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而且文章也都很一般,其中缘由,朕就不多说了,你应该明白。可朕为何要大兴科举,不就是希望能够招纳一些贤士来辅助朕,他李义府清楚的很,可他还敢乱来,可见他根本没有将朕放在眼里。”
  武媚娘笑道:“臣妾倒是觉得李义府这般做,是为科举着想,是为了迎合陛下的政策。”
  李治听得很是纳闷了,“你这话又从何说起?”
  武媚娘道:“科举自隋朝创建之后,一直未有断过,但也未得重视,这不就是因为以前的主考官都是以高门大姓优先为原则么?导致寒门子弟对于科举心灰意冷,许多人都不愿意来参加科考,更愿意借科考之名去投靠朝中大臣,想当初马周也未参加科考,是在常何家做门客,这才被太宗圣上给发现了。
  而这一回陛下大兴科举,意在为朝廷招纳更多的贤才,那么首先,要有更多的贤才前来参加科举。如果这一回陛下给予寒门子弟更多的名额,天下寒门子弟才会相信陛下是真的求贤若渴,那么等到下回科考,就会有更多贤才前来参加科考,如此科举才能得以重视,陛下的目的才能达到。”
  枕边风也得吹得有理可循,武媚娘的口才那也是一等一的。
  李治耳根子又软,点点头道:“你说得也不无道理。”说着他又叹了口气道:“只可惜……罢了,罢了。”
  武媚娘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笑意。
第1259章
本无公平
  二更时分,在静悄悄的街道上,一辆紫色的豪华缓缓行驶着,行得一炷香功夫,马车在李府门前停了下来。
  只见一位风韵犹存的妇人从马车上下来,正是武媚娘的生母,魏国夫人杨氏。
  她一下车,这李府的门就打开了,李义府领着妻子站在门内迎接,“夫人来了,快快请进。”
  杨氏笑着点点头,她对李义府的印象一直都很不错,因为李义府这人非常乖巧,杨氏又有极强的虚荣心,这挨了大半辈子,终于翻了身,内心肯定是非常膨胀的,李义府的马屁拍的她是非常受用。
  来到屋内,李义府夫妻亲自帮杨氏斟茶递水,伺候的是无微不至。
  杨氏非常享受,笑道:“李中书,皇后让我来给你传话,不要受到影响,除王玄道以外,其余的照做就是了。”
  李义府闻言,登时大喜过望,忙道:“劳烦夫人转告皇后,李义府决计不会令皇后失望的。”
  杨氏点点头。
  ……
  ……
  经过考官们日以继夜的仔细“阅卷”,终于审阅完所有的试卷。
  但是在这期间,朝中重臣一直对此争论不休,哪怕到了放榜的前一刻,许多大臣还是不服。
  阅卷室。
  “陛下,纵使将王玄道列入三甲之中,臣觉得还是不公平,臣以为应改派一些人重新阅卷。”
  杜正伦站在李治面前是激动的口沫横飞。
  李义府道:“不公平?你凭什么说不公平?”
  杜正伦拿起一份试卷道:“就凭这个,这等文章凭什么能够及第,还是因为这人是李中书你的门生。”
  李义府怒道:“杜正伦,你这话什么意思。”
  杜正伦道:“我什么意思,你自己心里明白,这古语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李义府大怒,忙向李治道:“陛下,杜正伦恁地诬蔑臣,还请陛下为臣做主啊!”
  杜正伦也是豁出去了,道:“陛下,李义府这么做分明就是徇私舞弊,若是将这榜单公布出去,只怕会引起天下士子的不满,科举也将会毁于一旦啊。”
  “岂有此理。”
  许敬宗站出来道:“杜中书,你这分明就是在高门大姓子弟撑腰,以往科举及第者,几乎都是被高门大姓子弟给占有,寒门子弟及第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可当时却未曾听到有人说不公,这一回寒门子弟占得多数,你就在这里嚷嚷着不公平,究竟是谁在徇私舞弊,私相授受!”
  杜正伦当即哑口无言,立刻看向卢承庆、许圉师等人。可这些人却都是沉默不语。
  许敬宗这一番话真是太绝了,因为在此之前,唐朝不是很重视科考,科举还是一个雏形,还在探索阶段,甚至于有些时候都不看考卷的,直接以考生的名望,家世,出身来决定谁及第,可这样公平吗?当然不公平,如今许敬宗、李义府当权,无非就是换种方式而已,不看高门大姓,专向钱看,这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变了花样而已,那么以前高门大姓几乎垄断科考,你怎么又不出来说了。
  如果唐朝的科举跟明清时期一样重要,那纵使李义府要弄虚作假,也不会连脑筋都不愿意动,他如今就是摆明指定了哪些考生及第,因为以前也没有差,只不过他选择了寒门。
  只是这一回大考,是改制之后的第一回大考,前面改制的时候,朝廷又吹得很凶,各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公平、公正、公开,再加上韩艺还挑起了一场士庶之争,导致天下士子都非常期待这一次的大考,以为朝廷真的会唯才是举,不然的话考生怎么可能会多出一倍来。
  李义府还厚着脸皮向李治道:“陛下,此番科举对于朝廷而言,至关重要,倘若朝中大臣都不能够团结,考生又如何会信服呢?如果上千考生正在外面等着了。”
  李治瞧了眼李义府,沉默半晌,道:“任知古头名进士,王玄道第二。放榜。”
  但是他的语气非常平淡,他对于这一次科考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但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他也没有料到会演变成这样的一场秀,一场士庶之争的秀。
  杜正伦听罢,怒哼一声,表达自己的不满。卢承庆、许圉师等人兀自垂首不语,他们太尴尬了,尤其是卢承庆,他可是范阳卢氏,他要一开口,李义府肯定又会指责他想为高门大姓子弟撑腰。
  韩艺也在场,但是没有说过半句话。
  可这榜单一放,顿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百名及第的名额,寒门子弟占有八成多,高门大姓子弟只占有区区不到两成,而且头名竟是江南来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考生,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高门大姓子弟只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哭喊着不公平,挤在试院面前,要求朝廷给一个说法。
  但是他们一嚷嚷,这寒门子弟也不干了,甭管自己有没有考中,都觉得这一份榜单是自古以来最为公平的一份榜单,空前的拥护这榜单。这跟将奥观海当上米国总统,看成是民主的胜利,是一个道理,因为以前米国从未有黑人当过总统。
  最终又演变成了士庶之争,几乎没有人关注榜单上面的人是不是真的具有真材实料,反正以前似乎也没有怎么关注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5/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