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1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1/2399

  “不错!”
  韩艺道:“突厥百姓服的是谁?不是大唐,也不是陛下,而是太宗圣上,这是因为太宗圣上太伟大了,但这都是太宗圣上个人的威望和魅力,为什么太宗圣上刚一去世,阿史那贺鲁就造反了,原因就是如此。”
  李治微微有些不悦,敢情我这皇帝就不是个皇帝了,但是他也不得不服,李世民去世时,东突厥的百姓那是悲愤万千,甚至有人自杀,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几乎是仅此一例,但很少人想到李治即位了,这对他影响也非常大。
  韩艺忙道:“陛下,微臣不是有意冒犯陛下,而是事实如此,为什么那些突厥百姓会如此信服太宗圣上,那是因为太宗圣上对他们有恩呀,以德服人,但这种恩赐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了,只可借鉴,不可模仿。因此太宗圣上的策略不可持久化的。微臣认为,当将太宗圣上的策略稍作改变,将君主化变为国家化。让胡人信服的不是某一个君主,而是一个国家,是我们大唐,要让那些胡人将自己视作大唐的子民,亦非天可汗的子民,不然的话,君主交替时,总会兴起风浪来。
  还有一点,太宗圣上采取的策略是以夷制夷,从部落首领中选出一人继续管理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个策略的关键是在于夷,而非我,如果这个夷忠于陛下,固然最好,否则的话,他可以利用陛下给予的权力,暗中积攒势力,就跟阿史那贺鲁一样,阿史那贺鲁也是陛下册封的,可是结果又如何?他利用陛下给予的赏赐,官爵,成功联合各个部落,最终导致反叛我大唐,这不是说胡人反复无常,而是陛下给予了他希望。”
  说得没有毛病!
  阿史那贺鲁一战,将大唐对胡策略的弊端也给捅出来了。
  李治听得稍稍点头,道:“可是若不这样做,又当如何做呢?”
  韩艺道:“打仗是下下策,劳民伤财总归是不好的,也就能博得一个威名,不可取也。微臣认为当用文化去同化胡人,消除胡汉之分,如此大唐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百姓。”
  李治叹了口气道:“此策当初也不是没有人说过,可是胡人乃游牧民族,汉人乃农耕民族,很难消除其中的隔阂,这么多年来,胡人有迁移中原的,中原人士也有去胡地的,可结果就是生活北方草原的,他就会变成胡人,成活在中土的人就成为汉人,这与地域有关,与文化无关。”
  韩艺笑道:“陛下所言的文化与我说的文化稍有差异。”
  李治问道:“有何差异?”
  韩艺道:“陛下还是有胡文化、汉文化的思想观念。”
  李治好奇道:“难道你没有?”
  “我没有!”
  韩艺摇摇头,道:“我心里只有一种文化。”
  “什么文化?”
  “当然是大唐文化啊!”
  李治眨了眨眼,这不能反驳呀,反驳这句话,不就是反自己么。
  韩艺笑道:“为什么中原人士自称汉人,这继承汉朝而来的,因此将汉人定义为中土人士,可是汉朝的文化不能代表我大唐文化,汉朝独尊儒术,我大唐政治开明,儒道并行,佛教也很盛行,还有玄学,可谓是百花齐放。汉武帝最恨匈奴,最看不起胡人,但那时候是因为汉朝被匈奴欺压了很多年,那啥单于还侮辱过吕太后,当然恨啊!但是我们不能继承汉武帝的恨意,毕竟时过境迁。
  不能老是以胡汉之别,去看待北方民族,自古贵中华,贱狄夷,我大唐独爱如一,这就是我大唐独有的文化。如果用汉文化去统治胡人,胡人听着就会反对,都不用去施行,但是如果说以我大唐文化去统治胡人呢?什么是大唐文化?胡人的文化也属于我大唐文化,胡床,胡靴,胡服,在我大唐也非常流行啊!我大唐的文化就是不区分胡汉文化,那么胡汉就都不会反对。所谓的大唐文化,不是谁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各族群的文明文化形成一种最为高等的文明文化,影响力将会无限扩张。
  当然,之所以会形成我大唐文化,主要还是因为太宗圣上的独爱如一的思想。陛下你刚才说的那都其实都是习惯,不是思想和文化,和尚和嫖客的习惯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我大唐子民。”
  李治瞪了这厮一眼,前面说得都很好,结果你后面来一句和尚和嫖客,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正锅粥,听着就怪别扭的!
  韩艺忙道:“陛下恕罪,臣出身市井,有些地方改不过来。”
  “改不过来难道就不改了吗?”李治是一个文化人,你动不动就和尚和嫖客,这他也受不了啊!
  “陛下说的是,微臣尽量尽量!”
  李治无奈的摇摇头,又仔细的琢磨了一下韩艺的这番话,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很牛呀,大唐文化,唐人,多么好听呀,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那就真的比他父亲还要牛了,“你说得倒是动听,可这该如何做啊!”
  韩艺道:“利用商业去推广我大唐文化。”
  “商业?”
  李治微微一愣,推广这些应该是朝廷做的,跟商业有个屁关系。
  韩艺突然也愣了愣,忙道:“陛下,说到这商业,微臣有件非常迫切的事,要向陛下禀告,事关我大唐江山。”
  这话好生吓人啊!李治忙道:“什么事?”
  韩艺道:“陛下,微臣在研究阿史那贺鲁反叛一事上,发现我大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给我大唐带来灭顶之灾。”
  “什——什么问题?”
  李治都给吓坏了。
  韩艺道:“就是我朝的均田制度。”
第973章
全国商品化
  均田制!
  毋庸置疑,绝对是唐朝的国制!
  唐朝能有今日,全凭均田制!
  均田制怎么会破坏大唐的江山社稷呢?这不是在搞笑么!
  李治对于韩艺这种耸人听闻的说话方式有些不满,稍有不悦道:“这话又从何说起?”
  但这是韩艺前世留下的职业遗产,老千多半都是这种调调,不耸人听闻怎么去下套,道:“微臣在西北的这些日子,看到许多人都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非常惨,所以微臣一直在思考,如何杜绝这类事再度发生,但是反叛、割据多半来自于人的野心,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光有野心还不够,他需要粮食和人。
  而我朝为了施行均田制,避免百姓迁移,因此各州县其实都是封闭式的,想要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这需要很多手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百姓都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往大了说,州县也能够自给自足。这就是最可怕的,因为如此一来,任何一个州县就能够随时形成割据的态势,没有哪个州县需要依靠朝廷,因为他们都能够自给自足,而且兵都是直接来自各州府的农民,一旦朝廷对于地方的管控有所松动,那就非常危险了。”
  李治眉头深锁。
  这话却有道理!
  安禄山能够形成割据,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太封闭了,经济不流通,百姓只认识安禄山,你皇帝是谁,跟我半毛钱关系,安禄山要当皇帝,我还有可能成为首都的子民了。
  这细思极恐呀,李治越想越害怕,问道:“那你以为该当如何?”
  “全国商品化!”
  韩艺道:“让百姓流动起来,让商品流动起来,好比如说西北产马,养马就好了,供应全国,江南产粮食,那种粮食就好了,让它们形成一种供需关系,有马没有粮,你造不了反,你有粮没有马,也不行,还有布匹,没谁愿意光着屁股去造反,那也不行,要想两者皆有,得从西北打到江南去,关键没有粮食能支持那么久吗?
  而且一旦形成全国商品化,百姓的心中就是存以大唐,而非州县,消息也来得更加灵通,不会出现闭塞的现象,无法形成割据的现象,因为每个州县就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李治摇头道:“不行,不行,如果百姓都流动起来了,那谁还会去种田啊!另外,如此一来,府兵制便会遭到破坏。”
  “微臣去啊!”
  韩艺笑道:“百姓流动起来,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讨口饭吃,种地要是能够赚钱的,大家都不要土地,都给微臣好了,因为这样一来粮价肯定会涨的,微臣再花钱将他们请回来种地就是了,地是最宝贵的,因为是无本买卖,没有商品可以生商品,但是地可以生粮食,没有人会放弃种地的。至于府兵制么,本就不是长久之计,府兵制毕竟不是职业军人,只是一群农夫,他们的战斗力不行的,一旦好些年不打仗,府兵制必然也会瓦解,而且生活一旦安逸下来,他们也会逃役的,谁都怕死,这是人性。”
  李治听着觉得很有道理,他也想变,他要立新,可问题是,韩艺提出的这些建议太新,改得都面目全非,谁敢保证,就能成功,如今国泰民安,犯不着冒这险。
  韩艺也知道李治听完就拍板决定,他只是想给李治一个思想准备,他的经济计划马上就要开始了,先下个套在这里,于是道:“陛下,微臣非否决均田制,没有均田制就没有如今的大唐,但是均田制是诞生于我大唐最弱的时期,均田制只是适合穷国家,一旦国家富裕起来,必定会求变的,这当徐徐渐渐,但是针对突厥,必须要利用商业去推广我大唐文化和我大唐的制度。”
  李治一听,对呀,可以先去突厥那边试试,好的话,我再拿到中原用,毕竟还是以中原为主,道:“那你倒是详细说说看。”
  韩艺道:“不知陛下可有知道微臣那一份牧场协议。”
  李治笑道:“要是没有这份牧场协议,朕真的会拿你治罪,你这一招的确非常妙,朕也非常认同。”
  韩艺道:“微臣让他们签订牧场协议,其一是为了暂时先稳住他们,其二是给予朝廷一个介入西北事务的理由。牧场协议是朝廷推动的,朝廷就必须为此负责,那么朝廷肯定要派人去驻扎在当地,负责主持公道,这不就是官衙的职务吗?但仅凭这一点还不够,微臣还向那些部落承诺,朝廷会让人去兴建驿站,开通商路,给予当地百姓带去繁华。陛下可将这些工程都交给商人去做。”
  李治好奇道:“修路、兴建驿站,朕倒是不反对,为何要让商人去?”
  韩艺道:“敢问陛下,如果当初隋炀帝是将大运河的工程承包商人,那么百姓还会造反吗?”
  李治愣住了。
  韩艺笑道:“咱们要吸取隋朝的教训,不要让朝廷直接站在百姓的对立面,一旦反了,那反的就是朝廷。如果当时隋炀帝将出重钱包商人去修,如果商人剥削百姓,百姓恨的是商人,朝廷也可以怪商人,所有的罪都是商人来承当,朝廷的本意是好的,是商人太奸诈了。”
  李治道:“但是商人也要赚钱,朝廷哪有这么多钱。”
  韩艺道:“朝廷绝不会亏的,首先,运河修好了,商人的货船络绎不绝,商人得找码头停船,朝廷花这么多钱修建运河,不可能免费试用,多多少少也得给点过路费,这钱不亦多,多了竭泽而渔,但是可以积少成多,而且是永久性的,再多的钱也回得来。”
  李治笑道:“过路费,你当朝廷是贼么?”但是心里很爽呀,这办法真不错,反正商人名声不好,再背上几个锅,也无所谓啦!
  “微臣这只是打个比喻!”
  韩艺讪讪一笑道。
  李治又激动地问道:“那这跟治理胡人又有什么关系。”
  韩艺道:“大有关系,朝廷拨款给商人,商人拿着钱去西北,聪明的商人,他不会从长安带人去,光路上吃喝都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带那么几个管事的人去,从那边招人修路。这些年西突厥战事连连,百姓日子也不好过,他们需要工作,一拍即合!这是朝廷承包出去的工程,朝廷当然要派人去监督,这不就增加地方政府的权力,中原商人与胡人又产生了一种雇佣关系,朝廷要监督这种关系,是不是顺便也将胡人也给管了!
  如果朝廷直接在那里弄几百个官衙,胡人肯定会反抗的,他们不可能会听命与官衙的,因此朝廷先要制造出一个他们需求官衙的理由来,然后再将官衙开到那边去,这样就合情合理了。
  除此之外,胡人到时候就得跟着商人混饭吃了,那他们是听部落首领的,还是听商人,当然是听商人的,借此又可以削弱部落首领的实力。陛下还可以鼓励那些首领来大唐做买卖,用利益去控制他们,让他们明白一个现实,一旦打仗,什么都没了,不打仗你可以发大财,那他们还会反我大唐吗?
  当两边交往密切时,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大唐文化就可以借此推广到胡人心中,毫不夸张的说,到时候胡人衣服那都是中原百姓做的,因为他们这方面的生产力落后我大唐,我们做的加上利润,都比他们做的要便宜多了,干嘛还自己做,他们要敢跳的,衣服都没得穿。
  除非可汗是属于我大唐官职,否则的话,就不应该存在!”
  “好!这法子好!”
  李治开心极了,一拍大腿,突然又愣了一下,很是矛盾地说道:“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韩艺心里明白,以农为本,这不是一两年形成的,任何涉及到农商阶级,不用说,统治者一定会站在农民阶级这边,笑道:“陛下,这钱不在商人手里,就会在乡绅地主,或者王公贵族手里,古往今来,那种人最喜欢作乱生事了?不就是这些乡绅地主么,商人其实是最不喜欢动乱了,因为商人眼中就是赚钱,一旦打仗,商人财路都断了,商人是最不喜欢打内战,对外战争的话,有些商人可能会喜欢,因为对外打仗一来不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就不会断他们的财路,再来是战争会带来消耗,他就可以卖更多的商品出去,陛下如果要对外动武,文人会反对,商人会支持,但是要对内动武的话,商人一定会强烈反对的,尤其是有钱的商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