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校对)第8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7/949

  马况见状,不咸不淡的帮马员辩解了一句,“他确实什么也没说。一切都是我自己猜到的。”
  冯英狐疑的看向马况。
  马况撇了撇嘴,道:“您别忘了,我可是三辅之地的大尹。”
  马况话说到此处,没有再往下说。
  但他的意思,冯英明白了。
  三辅之地的大尹,经常入朝参拜,也经常受王莽召见,所以比这里的其他人要了解王莽。
  王莽的一些心思,他能猜的到。
  冯英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马员长出了一口气,他真怕背上一个泄密的黑锅。
  周遭的其他人见此急了,马援也急了。
  “二兄!”
  马援虽然深得兄长们宠爱,但是最宠爱他的就是他二哥马况。
  所以他一个劲的盯着马况问,而不是找马员。
  马况听到了马援的呼喊,不着痕迹的瞥了马援一眼,冷淡的道:“谁是你二兄?叫我礼部大夫!”
  朝廷之上无父子,亦无兄弟。
  马援听到这话,气的直咬牙,“礼部大夫!事到如今你还要瞒着我吗?”
  马况一脸好笑的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又能瞒你什么?你要问也该问兵部大夫,他才是知情者!”
  马援瞬间就无语了。
  马员那嘴要是能撬开,他至于死皮赖脸的追着马况问?!
  周遭的其他人见马况什么也不肯说,一脸失望。
  耿况有心凑上前找冯英探一探口风,但冯英却率先开口,“行了,诸位都不必打听了,待到一会儿,你们自然会知道。”
  冯英发话了,耿况也只能怏怏的闭上嘴。
  “当当当……”
  就在冯英话音落地没多久,街面上响起了一声又一声铜锣的脆响。
  以冯英和马援为首的群臣,拱着手,弯下了腰。
  守在大庙门口的一众甲士,也齐刷刷单膝跪在了地上。
  周遭的百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待到一位老者拱手弯下腰以后,其他的百姓跟着也弯下了腰。
  跟鱼禾成婚的时候不同,百姓们对鱼禾多了很多敬意。
  金陵城的百姓们是遭受过数次兵灾折磨的,在鱼禾移居金陵城之处,百姓们不知道鱼禾的好坏,也没有受过鱼禾什么恩惠,所以对鱼禾只有臣服,没有敬意。
  等鱼禾在金陵城待久了,恢复了金陵城的吏治、农桑,并且推行了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令,让百姓们的日子好起来了,百姓们才清楚,鱼禾是一个好王,一个真心为他们着想的王。
  他们对鱼禾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臣服,变成了既愿意臣服,也愿意敬重。
  随着官员们、百姓们纷纷弯下腰。
  鱼禾的车架也从大道尽头缓缓的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待到车架停稳。
  冯英率先高呼,“恭迎主公!”
  群臣们跟着附和。
  百姓们高呼,“恭敬周王殿下!”
  巴山挑开了车帘,鱼禾着一身黑色祭服,带着王冕,出现在了车辕上。
  鱼禾面带笑意,抚手道:“不必多礼……”
  群臣和百姓们纷纷起身,瞻仰起了他们的王。
  鱼禾在所有人注视下,下了车架,但却并没有走向大庙,而是折身走到了百姓面前。
  百姓们见到鱼禾走向他们,激动的无以复加,队伍逐渐有些混乱。
  巴山果断挡在了鱼禾面前,害怕有人行刺。
  鱼禾拽开了巴山,喝斥了一句,“你做什么?”
  巴山委屈的道:“保您周全!”
  鱼禾瞪着眼,喝道:“在场的皆是我的臣民,只要我不负他们,他们怎么可能伤我?”
  此话一出,百姓们感动的一塌糊涂。
  一些长者甚至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冯英等人见此,互相对视了一番,皆看到了对方眼中充满了震撼。
  就这一句话,鱼禾足以将江水以南所有的人心收入囊中。
  即便是鱼禾北伐失利,江水以南的百姓也会让鱼禾稳居江南霸主之位。
  冯英等人见鱼禾扶着一位长者,询问近两年田间的营收,日子过的好坏,便立马赶上前,跟鱼禾一起关心起了百姓的生活。
  半个时辰后,在百姓们热泪盈眶的呐喊声中,鱼禾带着群臣入了大庙。
  的亏这个时代没有山呼万岁的说法。
  不然百姓们铁定会高呼周王万岁万万岁。
  鱼禾入了大庙,先祭拜了先贤、祖宗,然后率领群臣立于祭台下,静静等候。
  待到天边彻底亮起,孔放着侯服,戴侯冠,佩侯缨,在礼部属官的引领下,奉着黄绢,走大庙正中的大道,出现在了祭坛前。
  在孔放身边,还跟着两个着王服、戴王冕的小子,一个捧着一个匣子,一个捧着一个盒子。
  群臣们见此,用眼睛快速的交流了起来。
  有人隐隐猜倒了一些什么,神情震撼。
  耿况惊的直瞪眼。
  “不会吧?!”
  “不会吧?!!”
  杨音听到耿况在低声惊语,急的抓耳挠腮,“耿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耿况倒吸着凉气,嘴里一个劲的念叨,“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杨音更急了。
  眼看着冯英、马况、马员、耿况四个人都知道了,就自己不知道,他肯定急。
  别人都猜倒的事情,他却猜不到,那是不是说他的智慧比别人低?
  那他能忍?
  但他并不知道,此事其实跟智慧无关。
  冯英四人之所以能猜倒,是因为他们在王莽手底下当过重臣,了解一些王莽的做事风格,也了解一些重大场合,一些人拿的某些东西的含义。
  比如,孔放身边那两个头戴王冕的小子。
  能让他们捧上祭坛的东西,少的可怜。
  孔放带着两个头戴王冕的小子走到鱼禾身边,躬身向鱼禾一礼。
  鱼禾侧身避开了孔放的礼。
  因为孔放手里拿着的黄绢非同凡响。
  孔放在鱼禾避开了自己的礼仪以后,也没有客气,带着两个头戴王冕的小子上了祭坛第一阶。
  孔放高举自己手里的黄绢,朗声喊道:“跪!”
  此话一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7/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