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70

  吴世恭和薛雨霏这样神仙般的日子一共过了四天,这时候,传圣谕的秦公公在秦良玉、马祥麟和白杆兵的另一位副总兵的陪同下,路过了滦州城回京。薛雨霏也只能够和吴世恭依依不舍地分别了。
  吴世恭拜托秦良玉他们,把薛强等十几位重伤员和住在京城的那十几位兵丁的棺材带回京城薛府去。并且吩咐薛雨霏要好好照顾这些伤员,安排好那些死者的后事。
  秦良玉离开以后,有些地方上勤王的明军也纷纷返回,路过了滦州城。当那些明军中的军将,得知了吴世恭手中有近五百个鞑子首级的时候,纷纷向吴世恭提出了购买的请求。
  现在的吴世恭,对于鞑子首级的行情已经很清楚了。他已经从秦公公这里知道自己的升职的消息,又知道这次升职,自己手中只要有一百个左右的鞑子首级就足够了。因此,吴世恭就答应了那些军将的购买请求。
  不过,现在的吴世恭手中不缺银子,于是吴世恭就向那些军将提出了要用马匹、盔甲和火炮来交换这些鞑子首级。
  可马匹和盔甲是那些军将的立足根本,这些军将都不愿意交换。只有用火炮来交换他们还感些兴趣。当然,象将军炮和大将军炮之类的他们也绝对不肯交换的,他们肯交换的就是口径很小的虎蹲炮和佛郎机炮。
  最终,吴世恭用了近四百个鞑子首级交换了二十三门虎蹲炮和佛郎机炮。并且看到了吴世恭一副吃亏的表情,那些军将还送给了吴世恭大量的火药。
  除此之外,作为赠品,那些军将还送给了吴世恭十几位会修理火炮的工匠。这让吴世恭是如获至宝。
  由此看来,在当时明军的军将中,他们对大口径火炮在攻城上的作用还是肯定的。但是他们对小型火炮在野战中的作用确实严重低估的。更对那些会修造火炮的工匠是十分的轻视。而吴世恭却知道,那些工匠既然会修理火炮,那就一定会打火炮,稍稍培训一下,就是一名合格的炮兵。
  秦良玉到了京城以后,崇祯皇帝又在平台召见了她。在这次召见中,崇祯皇帝亲自赐给了秦良玉他亲手写的三首御诗。
  经内阁商议,崇祯皇帝批准,这次收复永平四城的立功将士的恩赏也很快下来了。吴世恭因为在攻克滦州城时阻止了后金军的援军,又有了近一百个鞑子首级的军功,因此,被调任战兵,为汝宁府守备。
  但是,吴世恭的汝宁府守备,虽然额定兵员是二千二百人,然而因为汝宁府原来就有一个地方的千户所,这次这个千户所也将划归吴世恭来指挥,所以吴世恭也只能够得到一千两百名兵丁的军饷。
  而朝廷的这个安排,无非就是遵循大小相制的原则。因为这么一来,其实吴世恭对汝宁府的那个千户所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不过,吴世恭对这个任命倒是相当的满意。因为吴世恭现在的根基,完全就在归德府靠近汝宁府的那个千户所,还有汝宁府的北部山区里。通过控制住自己徒弟陶辛,吴世恭完全可以在不丧失原来根基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且自己多少也可以从朝廷中获得一些军饷,可以多养一些兵丁了。
  
  第183章
不欢而散
  
  在把军队休整了十来天以后,吴世恭让兵丁开始恢复性训练。在恢复训练的前一天,吴世恭集合了所有的军官进行了一次聚餐。
  在聚餐一开始,吴世恭就向所有的军官报告了这次勤王和收复滦州城的过程中,军队的缴获所得。当然这些缴获所得并不包括吴世恭卖地和交换鞑子首级的所得。并且,吴世恭也宣布了死亡、伤残兵丁的抚恤金和所有兵丁的缴获分配。
  连那些其他千户所抽调的兵丁也都一视同仁,和吴世恭自己的兵丁是一样的发放标准。算下来,每一位兵丁都可以拿到五两银子左右。
  在宣布完这一切以后,吴世恭就对俞继他们说道:“这次本官能与友邻千户所的弟兄们并肩作战,本官也感到相当地荣幸。现在永平四城也已收复,可以这么说,我们都将要回家了。”
  “本官和弟兄们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也有了感情了。你们一些人可能也已经知道,本官将调任汝宁府守备了。可这次打鞑子,功劳都是大家立的,可好象只有本官升了职,本官也很过意不去。”
  “今天,趁着聚餐前,本官就多说两句话。俞副千户和你们这些弟兄回去以后,都还是做个军户,还在地里刨食,能不能吃饱饭那都是两说的。你们这些武官可能会好一些,可大伙儿都是心知肚明的,卫所的武官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次你们来的那些军户,还剩下了七百多人,就这么把这些弟兄扔回去,本官也不忍心。本官就在这里和你们打个商量,本官出银子供养你们,让你们也成为卫所里的一支常备军。当然,你们也要听从本官的命令,接受本官的训练。”
  吴世恭的话,让在座的武官都沉默不语。虽然他们知道吴世恭说的话在道理上,提出的条件也很有诱惑力,但是他们毕竟都是归德卫的人,在法理上是不可能听从汝宁府守备的命令的。
  吴世恭环顾了四周一下,也知道这些武官的想法,于是他接着说道:“其实你们心中的顾虑本官也明白。说句实话,本官现在如果到外面和那些军户宣布,将招收那些军户为本官的兵丁,你们认为有几个军户会和你们回归德卫啊?”
  “正因为本官考虑到你们这些弟兄,所以本官还是给你们指出一条明路,让你们依旧做着本官手下的武官。本官手下的武官是怎么样的待遇,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你们心中也应该有底了吧。当然,本官也绝对不会强迫,也没有不让你们不听赵指挥的命令。本官更是保证,你们这支常备军也基本上都在归德府活动,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的。”
  吴世恭说到这里,俞继就立刻站起来抱拳道:“既然吴守备都这么说了,下官再不领情就有些不知趣了。下官这里保证,唯吴守备的马首是瞻。”
  在这次聚餐以前,俞继其实已经向吴世恭提出了投靠他的想法,想和吴世恭一同到汝宁府去。可吴世恭依然说服了俞继,让他仍然待在归德府。吴世恭告诉俞继说:只要有了实力,俞继手下的兵丁加上陶辛手下的兵丁,完全可以把归德卫的指挥赵铭给架空。让俞继做个在归德卫事实上的话事人。
  俞继考虑了以后,立刻就答应了下来。要知道俞继会向吴世恭提出,跟随吴世恭去汝宁府的要求,可见他本人还是很有野心的。于是在今天,俞继也就做了吴世恭的一个托。
  那些武官看到在场官衔最高的俞继也答应了下来,他们也都基本上答应了下来。当然也有几个不想再打仗的武官拒绝了。不过吴世恭还是对那几个武官和颜悦色的,毕竟生意不成交情在嘛。
  之后的聚餐,气氛很是热烈,因为大伙儿都要成为一家人了。这七百多位军户,他们在一路上接受了军事训练,又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吴世恭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如果今天那些武官不答应的话,吴世恭是不会介意来个釜底抽薪,把那些军户都用银子给挖走的。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隐性控制,吴世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了整个归德府。虽然这个势力的扩充是十分勉强,也十分薄弱的,但是有势力总比没有势力强。这也是吴世恭让俞继这些军户依然待在归德卫的原因。
  当然,这些军户以后将是怎么样的待遇?如何训练?升迁的标准怎么样?这也将在以后商量着逐一解决。
  解决了这件事以后,吴世恭就等到了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的到来。这次秦良玉被崇祯皇帝召见以后,崇祯皇帝就重用了秦良玉。于是,秦良玉的白杆兵将会分为两支军队。一支由秦良玉率领出关和鞑子去作战,另一支由马祥麟率领,到京城去护卫京辅。
  而在兵部的任命书上,也规定了吴世恭将在年底之前到汝宁府去上任。鉴于汝宁府以前并没有守备,兵部也规定了吴世恭要在崇祯四年底之前,建造好汝宁营大营。当然,汝宁营大营的建造费用将由吴世恭自己来承担。
  关于后一点吴世恭倒有些不明白,怎么国防工程有让私人出钱的道理呢?于是吴世恭就向秦良玉请教,秦良玉笑着回答道:“本来建造大营,朝廷多少都会拨出些钱粮的,当然这些钱粮也肯定是不足的。不过这次由你自己出银子建造大营,只能够怪你这臭小子做事太嚣张了,卖地卖的整个京城是满城风雨的。要不是那些权贵使力,你这臭小子就不仅仅是自己出银子修造大营了,你吃到嘴里的银子都要吐出一部分来。”
  秦良玉还没有对吴世恭说,要不是现在的秦良玉的手中有崇祯皇帝的那三首御诗,他们俩就别想安安心心地拿到这些卖地的银子。
  双方发配好了战利品,结算了卖地的银子以后,秦良玉和马祥麟就单独邀请了吴世恭喝一顿告别酒。而白杆兵和吴世恭的兵丁也来了一场盛大的聚餐。
  这一路上的并肩作战,这两支军队中,上到武官,下到兵丁之间很多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加上明天就要分道扬镳了,在这个时代,这一分别也许就不会再见面了,尤其有些白杆兵要到关外去作战,甚至是生死两别。因此,所有的人都显得是十分的放纵。
  在频频的敬酒下,很多人都纷纷地喝醉。尤其是书墨,在白杆兵武官的不断敬酒下,他没一会儿就抱着一个盆子开了闸。可这小子今天倒也挺豪气,一边开闸,一边依然拼酒。不过书墨抱着那个装有他的泔水的盆子到处晃动,真正成为了一个“楚留香”,到处留酒香。
  从大帐里看到外面武官和兵丁的丑态,秦良玉、吴世恭和马祥麟也都是笑呵呵的。
  秦良玉笑着对吴世恭说道:“这次分兵,老身和祥麟的儿郎的粮草反正有沿途供应,这营中多余的四千多石粮草也就送给你啦。”
  吴世恭很是高兴,他举起酒杯向秦良玉敬道:“小子这里就多谢干妈了。”
  “你这臭小子什么都好,就是沾染了一些军将的恶习。今日一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相见。老身就在这里规劝你一句话,小节有亏这也无甚大碍,但你要把忠君时刻放在心上。爱兵如子这是好的,但是为了皇上也要舍得让儿郎们牺牲。”
  吴世恭这时候酒也喝的有些量了,所以也就吐了真言。他摇了摇头说道:“干妈,这一路上小子也看明白了。我们这些武官就是后娘养的。我们舍命去勤王,那些文官却连粮草都不给我们。”
  “这倒也算了,可看看其他那些友军的模样,都蠢如猪狗,他们不拖咱们的后腿都已经是好的了,要想他们支援我们,那就想也不要想了。”
  吴世恭没有发现秦良玉的脸色已经有些不对,他接着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就看看干妈您吧。两位亲兄弟都为国捐躯了。马兄弟也残了一只眼。而白杆兵这么多好儿郎啊!都倒在了沙场上。可干妈你到底获得了一些什么呢?除了一些虚名,什么也没有得到。”
  “干妈你也知道,小子手下的儿郎都是些军户。他们平日里在地方上做牛做马的也就不去说了。这次勤王,儿郎们都是好样的,二话不说来到了京城和鞑子拼命,死伤了二百多人。可朝廷发下来的赏银呢?分到小子手中的才三百两。三百两啊!干妈您说朝廷把我们当人看了吗?我们要求的不多,就是要被当人看啊!”
  “小子说句拂逆干妈的话,今后如果朝廷要小子打仗,小子确实就要好好地想一想再说了。小子也规劝干妈一句,以后悠着点,别这么拼命。您老还是多保重一些身体吧。”
  秦良玉终于听到了忍无可忍,她站起身,把手中的酒杯扔向了吴世恭,怒骂道:“你这目无君夫的混蛋,给老身滚出去。”
  吴世恭虽然做了个铁板桥,躲过了秦良玉扔的那个酒杯,但酒杯里的酒水还是洒的吴世恭一头一脸,显得是特别的狼狈。吴世恭撇撇嘴,刚想回嘴,就看到马祥麟在一旁做着暗示,让吴世恭暂时避一避,躲过秦良玉的火头。吴世恭也只好悻悻地离开了大帐。
  等到了吴世恭离开以后,马祥麟规劝秦良玉道:“母亲大人,吴兄弟这人还是肯为皇上打仗的。他的话虽然有些不中听,不过儿子认为还是有些道理的。”
  正在火头上的秦良玉甩手就给了马祥麟一个耳光,马祥麟连忙跪在了地上。秦良玉扬手刚想来第二下,可他看到自己儿子瞎了的那只眼睛,却怎么也下不去手来。
  秦良玉想到了自己冤死的丈夫,想到了两位战死沙场的兄弟,想到了当时陪伴在自己和丈夫身边的那些老亲兵,现在也没有剩下几个人了。秦良玉的眼泪止不住地就往下落。马祥麟也陪着流下了泪水。
  在大帐外的护卫们,听到了大帐里的动静,都涌到了大帐门口,就看到秦良玉和马祥麟都在相拥而哭。秦良玉不想在自己的护卫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软弱,所以她就拼命想忍住眼泪。可她抚摸着儿子的脸庞,眼泪却怎么样都止不住,止不住……
  
  第184章
东南西北
  
  第二天,吴世恭还是有些躲躲闪闪地不敢靠近秦良玉这只母老虎,倒是秦良玉主动地向吴世恭招了招手。
  等到吴世恭靠过来以后,秦良玉用手轻轻地在吴世恭的脑袋上拍了一下,笑骂道:“臭小子,昨天你还敢顶嘴。”
  说完以后,秦良玉为吴世恭整理了一下官袍,叮嘱道:“忠君的事没得商量,不过你自己也要保重。这次老身到辽东去,想办法给你带条裘皮来,也给你的孩子带些东珠玩玩。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拼死打仗,还不是想让你们小一辈的过上些好日子吗。”
  吴世恭也真情流露,他跪下给秦良玉磕了三个头,说道:“干妈,您也保重。”
  接着,吴世恭站起来对马祥麟说道:“马大哥,做兄弟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拿的出手,这些火铳就送给你吧。记着,火铳单独使用,局限是很大,但和白杆枪一起使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打仗的事,马大哥比我内行,到时候你摸索一下就行了。”
  马祥麟看到吴世恭的兵丁送过来的五十把重型火铳,也很激动。马祥麟不太善言辞,他只有和吴世恭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马祥麟虽然也要去京城,可他还要送他的母亲一程。于是吴世恭就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与秦良玉和马祥麟告别了。骑在马上,吴世恭回味起与秦良玉和马祥麟交往的点点滴滴,想到有趣的地方,忍不住脸上都有了一些微笑。
  突然,吴世恭想到了当初自己叫秦良玉为“老太婆”。现在的吴世恭当然知道了秦良玉在明朝军将中的赫赫大名,可当时吴世恭从归德府出发的时候,不要说秦良玉了,连明朝的其他军将也叫不出几个名字。
  这可不行。在现代吴世恭混江湖的时候,还要背一背江湖上的“英雄谱”呢,现在自己既然做官了,那官场上有名的大臣和军将,自己总应该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吧。
  可明朝这个时代,又没有新闻联播,吴世恭一时三刻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到这些消息。于是,吴世恭就把邓启帆叫过来请教,而邓启帆听了以后,对于吴世恭经常问出这些没有常识的问题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邓启帆耐心地向吴世恭解释:明朝的朝廷会下发一种邸报。在邸报里,明朝朝廷的政策、官员的变动和各个地方的大事都有记载。而邸报将下发到各个衙门。在余子琏这个县衙里就有,吴世恭只要派人去抄录就行了。
  还有,在各个书局也会到衙门里抄录的旧的邸报,卖给地方上的读书人和士绅,让他们也能够了解朝廷的动向。
  吴世恭是听明白了,明朝也有《人民日报》啊。自己作为一个官员,倒确实应该补上这一课,养成看官方报纸的好习惯。
  就在这个时候,吴世恭听到了身边赫飞兴高采烈地唱着小曲,而这小曲确实就是淫词小曲,那词一点儿也不含蓄,还十分的直白。赫飞的小曲惹得周围的兵丁都起哄叫好,而赫飞就唱的更起劲了。
  当赫飞在听众的要求下,想再来一首的时候,吴世恭把他给叫了过去。吴世恭笑骂道:“你都是快要做把总的人了,还没有个正形。”
  赫飞也笑着回答道:“主子爷,来的路上生死一线的,现在回去的路上,小的就让弟兄们乐呵乐呵。再说主子爷,这次我们可是大胜了啊!”
  “大胜?”吴世恭有些疑惑,这赫飞拍的马屁也太过了一点儿吧。说实在话,吴世恭到了现在也对自己兵丁的伤亡感到有些心疼。
  “怎么不是大胜呢?主子爷,我们才伤亡了不到三百多人,就杀了五百个鞑子,小的曾经打听了一下,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几个将军有过这样的大胜。就是可惜了长林,不过他现在在天上看到我们的精气神,也一定会笑出声来的。”
  吴世恭长嘘了一口气,一想确实如此。那鞑子以前被明军吹嘘的是三头六臂的,可自己和他们交锋,在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够有这样的战果已经不错了。再说,从鼓舞自己兵丁士气的角度来看,宣传这样的大胜,也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吴世恭挥挥手,让赫飞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去。吴世恭看着天边漂浮着的白云,看着那些嘻嘻哈哈的兵丁,心中的心结也解了开来。这次的作战,看起来还真的有些值。
  吴世恭不知道的是,通过这次和鞑子的作战,尤其是和鞑子骑兵发生的那次死亡冲撞,一下子把吴世恭的兵丁骨子里的凶悍气给激发了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