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470

  其次就是上面说过的:李自成他们都认为打败明军就会拥有天下。所以根本不了解清军,也不懂清军的战略意图。对于清军的战斗力和战略战术更是茫然不知。所以一旦清军有变,大顺军将立刻无所适从,变得手忙脚乱了起来。
  第三也是上面说过的:大顺军的成功有着幸运的成分,也未经受过硬仗的考验。可李自成他们却认为自己的成功事实力所然,是接受过考验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惧怕关宁铁骑,更不用说辽东这些关外的蛮夷了。
  甚至大顺军上下还都认为:在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都对付农民军的情况之下,关外的满清还不能攻克宁锦防线,这证明了清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与大顺军的三边老兵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的隐患就是:由于杨如松这部汝宁军成功地守住的京城外城,就牵制住了大顺军的行动。而在此时,明朝已经正式灭亡,所以当时的中国广阔大地上形成了短暂的政治真空。
  可大顺军在攻入北京后,却不能派兵南下,进攻河南、山东、湖北、安徵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从而很快形成自己的战略腹地。
  第五个隐患就是:由于大顺军东进北京的军事行动基本上是进军式的,所以在沿途并没有做有效的二线防预措施。在攻入北京后,大顺军也没有及时做出这种布置。
  试想,如果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马上采取措施,在沿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恒山建立第一道防线,在以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一线建立第二道防线,再加上得到河北与山东、河南一线地区,那时就是失败,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六个隐患就是:攻入北京在政治上的意义巨大,但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地利上却不见得有多少优势。北京地区周边数十里都是平原地域,利攻不利守。而李自成却没有及时看到这一点。
  如果当时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后,马上移师于燕山一带的长城领域,先后占领居庸关、沽北口、密云、冷口、山海关一线阵地,则局势也不会那样惨,同时,如及时得到上述地区,则将会制吴三桂大军于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也将会成功隔断关宁铁骑与清军的联系。
  这样一来,大顺军的胜算也会多一些,而关宁铁骑则只有投降一途。
  而且这么一来,也能有效的威慑住清军。可能见到了大顺军兵强马壮,又占据了有利地形,清军方面确实也可能不敢冒然投入战斗,使得大顺军得到一个有利的战略局面。
  就是大顺军战败,李自成也可以转攻为守。只要能够成功在燕山山脉一线抵挡清军三个月,则形势就会大有不同。
  到了那时,大顺军会很快取得对河北、山西等地的占领与稳固;大顺军也会对自己的几个防线进行进一步巩固;大顺军还可以以民族大义为口号下,得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也可能在半年之内,形成汝宁军、大顺军和清军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随着北方防线巩固,大顺军将与汝宁军展开逐鹿中原的决战,确定谁为天下之主。最不济,大顺军也可以退回西北,暂时先割据一方。
  最后的隐患就是:出京“打野食”的那些大顺军部队“放羊”放得太狠了,到了最后,牛金星根本没收拢了多少部队,更不用说带兵前去增援了。而在前线的李自成却一直以为自己有着援军。这样的判断失误,也使得李自成他们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由此可见,大顺军此次出征完全就是孤注一掷,可对于这一切,李自成他们确实茫然不知。他们都带着最最最乐观的情绪,一头冲进了毁灭的黑暗中。
  二十八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开至玉田,他们立刻依托了玉田县城排开阵势,并且送急信至清军处,要求清军快速赶来,与关宁铁骑联合作战。同日,清军十二万大军开至宁河,他们却停止了脚步,做起了壁上观。
  二十九日,大顺军先锋唐通二万兵马与关宁铁骑发生激战,玉田战役正式打响了。
  
  第880章
拼命了
  
  “长伯!鞑子那里有没有消息?他们到底来不来?”关宁铁骑副将杨坤紧锁着眉头,神色严肃地问道。
  吴三桂看着对面唐通所率领的大顺军,苦笑了一声,说道:“消息倒是过来了,说他们是劳师远征,要休息几日。估计鞑子要坐山观虎斗,等咱们损伤大半了再说吧!”
  “那怎么办?”一旁的参将胡守亮立刻是惊呼道,“那是他们挑的头,怎么自己都不出兵?如果那样的话,那老子也不玩了。吴大帅!咱们退兵先回山海关去吧!看闯逆怎么和鞑子干起来。”
  “怎么退?”一旁的参将方献廷立刻瞪大了眼睛,“瞧着这模样,鞑子和闯逆就不想先动手,都是先要招呼咱们关宁铁骑呢。退回到山海关,那更是死地,还不如先打退闯逆的这支先锋呢。”
  “老方说的对!”吴三桂点了点头,“靠天靠地,都不如靠咱们自己。这首仗要打得狠一些,给闯逆和鞑子看看咱们的实力。之后再谈什么,咱们说的话也会有分量。草!那鞑子如果真的抱有坐山观虎斗的想法,弄得老子火起来,到时候也说不定先投了闯逆,再联合干掉鞑子再说。”
  听了吴三桂这话,关宁铁骑众将领都是点了点头。不过他们也知道吴三桂后半段话是气话。作为一支最了解清军战斗力的原明军,他们根本鼓不起与清军野战的勇气。所以“联合闯逆”和“干掉鞑子”这种话肯定是不现实,最多就是到时候逃离战场。
  不过现在的关宁铁骑也是无处可逃。这四万多兵马的十几万家人都在山海关呢,要逃之前怎么样也要先回山海关一趟。可是有着清军和大顺军这两支军队紧随其后,只要回到山海关,他们必定就会陷入重围中,所以现在的关宁铁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总要先击败大顺军的先锋部队。如果连唐通率领的这二万投诚明军都不能击败,那么在以后,关宁铁骑也将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就是投降了任何一方,也不会受到任何一方重视的。
  于是吴三桂就说道:“把我们的家丁都安排到前排,之后跟着所有的轻骑。我亲自领军,也就是一锤子买卖,务必要把闯逆先锋一举歼灭。”
  “长伯!还是我来吧!你是主帅!”副将杨坤连忙争夺了起来。
  “两位大帅都不要争!对面的唐通宵小,难道要你们出马才能收拾吗?那不是丢了咱们关宁铁骑的脸吗?让小的上吧!我早就想要来个首功了。”在场资历最低的游击郭云龙说道。
  “哈哈哈——!”众将领都笑了起来。吴三桂点头道,“好!就让小郭上。我亲自为你擂鼓助威。”
  “大帅!对面的辽军已经准备冲阵,咱们该排个什么阵啊?”一名将领问唐通道。
  “传令下去!排个雁形阵吧!等辽军士气一泄,咱们再全军反攻。”唐通看了看对面的关宁铁骑骑兵不断地调到前排,捋着胡须说道。
  “可是听说辽军的骑兵悍勇,怕中军处抵挡不住啊!”另一位将领提出的疑问。
  “无甚紧要!”唐通依然捋着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松锦大战时,老夫就在辽东,看到辽军精锐都丧在鞑子手中。现在那吴小儿手中的辽军已经是名不符实,哪里比得上咱们密云的边军。咱们先守,已经是谨慎得可以了。不是怕着一旁的鞑子弄什么幺蛾子,老夫就会让全军对攻,要让吴小儿看看谁是天下第一强军。”
  “大帅英明!大帅英明!”
  听到了唐通的吹嘘,一旁的将领们立刻都是吹捧了起来。
  李自成之所以让唐通率领的投诚明军作为先锋,有着消耗投诚明军实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一盘散沙般的大顺军,那些投诚明军还是比较听从命令,甚至唐通这些成建制投降的明军战斗力都未受到什么损伤,所以比一般大顺军的部队实力都要强。
  而当唐通率领的部队在玉田遇上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时,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投入战斗。一方是投降后想先立新功,交上个投名状;另一方就是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了。
  面对关宁铁骑即将到来的冲阵,唐通就先排出了一个雁形阵。而雁形阵兵力配置就如大雁飞过的斜行,可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由于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
  但是雁形阵的缺点就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很容易被敌军突破中军,以至于造成全军大乱。因此,在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的战斗中,雁行阵就使用得较少。
  不过在明末时期,由于火器已经在各军中普遍使用,这种阵形又开始流行了起来。而唐通就准备等关宁铁骑冲阵而至,陷入到中军的泥潭中,再收拢雁形阵的两边,把关宁铁骑的骑兵围拢在其中,再一举歼灭。而没有了骑兵的关宁铁骑还能叫——关宁铁骑吗?
  当然,唐通也知道雁形阵的缺点,所以他在中军处的排兵就是当时军队的“经典布置”。把新兵、辅兵和发有兵器的民夫等炮灰排在了第一排,之后就是战兵,最后才是自己的家丁和亲兵。要用炮灰的生命阻挡住关宁铁骑的冲势,之后再派上自己的精锐,给予关宁铁骑以最后一击。
  而关宁铁骑的排阵却恰恰相反。他们冲阵的前几排都是满身披甲的家丁,之后才是轻骑兵,最后是那些战斗力较弱的步卒。所以说,关宁铁骑这次可是拼命了。
  “咚咚咚咚——!”
  战鼓声响起,关宁铁骑一千多家丁已经排好了四排阵列。他们的人和马都披着重甲,手持着三眼火铳,在鼓声中,这些家丁开始驱马缓步前行。
  那些家丁的马速是越来越快,进了二百步以后,他们就逐渐到达了冲刺的速度。一转眼,他们就驰入了三眼火铳的射程,“砰砰砰!”,连续三排射击,向着唐通的中军部队射击而去。
  
  第881章
步步紧逼
  
  “噼噼啪啪——!”
  唐通部的火铳和弓箭也像是炒豆般响起。不断地有家丁从马上掉落。可是那些骑在马上的家丁是毫不停顿,瞬间就杀到了唐通部中军面前。
  “轰轰轰——!”
  几发霰弹打响了,几十名关宁铁骑的家丁立刻被撕得粉碎。可是余下的那些家丁脚后跟都用力一夹,把马刺狠狠地刺入到战马的腹部,趁着战马吃疼往前窜的那股劲,狠力地把手中的三眼火铳向前砸去。
  因为被连续射击了三轮,站在前面的那些炮灰早就松动了阵形,更不用说组成完整的枪花阵了。所以关宁铁骑的家丁就一下子窜入了唐通军的阵列之中。而三眼火铳的飞舞,使得被砸到的那些士兵是鲜血和脑浆飞溅,那惨烈场景对于视觉的冲击程度,就远远的超过了骑矛捅入的效果。于是唐通军前排的阵形立刻是溃散了。
  后面几排的关宁铁骑家丁是接连冲入,像一把把大锤般狠命地敲击着唐通军的中军。就在转瞬间,那崩溃就蔓延开来。而关宁铁骑的轻骑兵在这时候也杀了过来,后面紧跟着近两万高喊杀了的步卒。
  就是交锋的一瞬间,两军胜负已分。见苗头不对,唐通毫不犹豫地调转马头就跑,他的亲兵和家丁也是同样跟随逃跑,场面顿时就变成了一边倒。
  ……
  八月初一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赶到,不过他对唐通的战败却是不以为然,甚至设宴给唐通压惊,并好言劝慰唐通等战败将领。
  对于李自成来说,二万兵马败于关宁铁骑的四万多兵马,这本身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再加上关宁铁骑也不敢肆意追杀,造成了唐通最后收拢了溃兵一万多,并没有造成难以忍受的损失,所以这时候的李自成也就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大度,毕竟他还要示恩于唐通这些投诚的明军将领。
  还有,李自成也通过了唐通军的试探,证明了清军是在做着壁上观的。这也让李自成少了些两面为敌的顾虑,所以李自成认为:唐通军的损失是值得的,是合算的。反正那些都是投诚的明军,别人家的孩子死不完!
  因此,李自成非但没有治罪唐通这些败将,反而交给了唐通五万兵马,让其至大钟庄附近监视清军的行动,防备清军的突然袭击。当然,这支偏师虽然在名义上是由唐通指挥的,但实际上却是由副帅谢君友指挥着大部分的大顺军。而其余大顺军的部队,就气势汹汹地向着玉田县压了过去。
  相当奇怪的是,李自成他们对于将要来到的大战都是相当兴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准备与关宁铁骑展开殊死搏杀。
  在整个大明朝,陕北的三边军一直是雄冠天下的首号强军,而这也是出身于三边军的,李自成等大顺军将领的骄傲。可是到了明末,随着辽东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异军突起,那首号强军的名声已经逐渐被辽东铁骑给夺了过去。
  所以李自成等人一直很不服气,他一直想要碰一碰这闻名天下的关宁铁骑。因此,如果这次大战大顺军赢得是干净利落的话,那大顺军就是名符其实的首号强军。
  还有一点也很奇怪,在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些人的眼中,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部队是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的。这也是因为汝宁军出身不好,是内地部队而不是边军,但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汝宁军——太富裕了。
  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他们看来:汝宁军的战斗力应该是差上他们边军一筹的。只是因为有钱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和精良的盔甲兵器,才使得汝宁军的战斗力能与边军持平。
  可就在大顺军积极备战之时,李自成却意外地遇上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等六人组成的使者团。而这些使者都是吴三桂派出的,他们带着降书和犒劳品迎候李自成大军,表示投降之意。其实这是吴三桂想要拖延时日,等待清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吴三桂再次派出使者,疾驰到清军营中,要求清军遵守承诺,快些来汇合,联合与大顺军进行作战。
  而在此封求援信中,表现了吴三桂对联清击顺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满清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满清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
  但吴三桂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答应清军在消灭农民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满清出兵的酬谢和报答。
  并且吴三桂还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并煽动士绅官僚为崇祯皇帝服丧,并获得了附近大部分亡明朝官僚士绅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在舆论上做好了主动邀请清军联合作战的准备。
  可是吴三桂的一番努力却未获得丝毫成效。首先当大顺军接近玉门时,李自成发现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使者妄图脱逃,这就立刻把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暴露了出来。
  接着在八月初二日晚,吴三桂亲自率领一小队精兵,突袭了大顺军白广恩部的大营,再次获得一场胜利。可这次胜利更引发了大顺军的战意。在李自成的命令下,数万大军运送着大炮开赴了第一线,接着李自成更是率领的老营六万多兵马来到了玉门。
  而在这样的军事压力之下,吴三桂就对清军做出了重大让步。他派出使者向皇太极允诺:只要清军出兵,关宁铁骑将献出包括山海关在内的辽东土地。
  而这是吴三桂首次明确了割让给满清的具体地盘,尤其是他将要献出的山海关,那更是清军入关的重要障碍。更要指出一点:没有了山海关为主的宁锦防线,那燕云地区就将会变得完全不设防,只要清军愿意,他就可以占领包括北京城在内的整个华北平原。所以说,吴三桂这个承诺显示出他已经是发急了。
  而这个条件对于清军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清军的将领们都异口同声地希望皇太极答应下来。可是皇太极摸透了吴三桂他们的心理,这时的他就图穷匕见了。皇太极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弃前嫌,并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其实这里的真正含义已经变成了,让关宁铁骑投降清军了。
  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先含糊答应了这个条件。而清军也开始离开宁河县,向着玉田县的方向移动。
  八月初四日,大顺军分三路向关宁铁骑发起了进攻。由于玉门县城太小,关宁铁骑只能依托县城出城野战。而在半天的战斗中,关宁铁骑充分显示出了强军本色,吴三桂亲自领军左扑右挡,抵挡住了大顺军的猛烈进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