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470

  “哈哈哈——!杀进去!”冲锋的杨承祖一见大顺军先机已失,他大笑着挥舞着骑矛,招呼着自己部队就往前冲,就是要杀大顺军一个措手不及。
  主将的身先士卒,是最激励部下士气的手段之一,而紧随着杨承祖的步卒,也高喊着冲入大顺军的本队。
  被杨承祖他们压迫着,大顺军就向后退了几步。可这一退,却使得汝宁军更是拼命向前。这些步卒的士兵,很多都没什么战斗经验,所以一见大顺军的后退,他们都是士气如虹,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因此大伙儿都是奋勇向前冲。
  “哗——!”的一声,谢君友的部队终于顶不住这样的压力了。他们全军开始崩溃,都纷纷转身向后就逃。
  可就在此时,袁宗第的部队也上来了。他们毫不留情砍杀了逃到面前的一些溃兵,逼迫着他们转身,要与这些溃兵一起顶住杨承祖他们的进攻。
  而在这时候,杨承祖就很有经验地换位了。在不知不觉中,战斗在第一线的已经变成了任破军率领的步卒,而杨承祖就把自己的骑兵悄悄地撤到了后面,开始排好阵列,准备接下来的冲阵。
  而当袁宗第的部队上来,大顺军终于组织起来了有效的抵抗时,蓄势冲来的杨承祖部骑兵就像是一把大锤重重地敲击了上去。
  可是大顺军的阵势确实太厚,虽然前方一片人仰马翻,惨叫声是不断,但是整个阵形在起伏了几下之后,还是堪堪抵挡住了杨承祖他们的冲阵。
  而在这时候,侧翼又一支骑兵对着大顺军发起了冲阵。那正是刚消灭了眼前的敌人,并且列阵完毕的汝宁军骑兵。而这次冲阵立刻把大顺军的阵形打得崩溃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大顺军的士兵还认出了汝宁军的旗号的装束,他们高声嚎叫着:“是吴屠夫!吴屠夫到京城来了。”这一下子就让大顺军全军溃散了。
  一个魔头还未走,另一个魔头又出现了。那些大顺军的士兵都是恐惧到了极点,他们已经没有再战斗下去的勇气,只想着转身而逃。
  而杨承祖的骑兵和汝宁军骑兵都是分成几队轮流冲阵的。大顺军阵形的崩溃,就留给这些骑兵更多的发挥空间。于是大顺军被压得越来越向后,也越来越溃散,到了最后,都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了。
  接近城墙的那些民居,要么被汝宁军烧毁,要么被大顺军拆毁,所以还能有一块空地,能够让两军摆开阵势战斗。可是当大顺军被压到身后的街道时,他们立刻就拥挤在了一起,溃逃的速度也变满。有些士兵被尾随而来的汝宁军砍杀,有些更为了找出一条活路就自相残杀。这场面变得是混乱不堪,谢君友和袁宗第这两支部队完全就被打残了。
  李自成是站在一座高楼上观战的。现在的他是脸色铁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溃兵从街道上溃败下来。而汝宁军追杀的部队也越来越接近这座高楼。
  “闯王!快些走吧!不走可有些来不及了。”在情急之下,李自成的亲兵队长又在不知觉中,恢复了以前的老称呼,就想要李自成快些下楼。
  “我不走!只要朕在这里,儿郎们才会有杀敌的勇气!快调兵上来,一定要把这支官狗消灭在城外。”这时候的李自成也执拗了起来。这样的惨败,让他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张鸣也是追杀大顺军进街道的汝宁军骑兵之一。他突然发现,远处一座高楼上,有一群人在窗口观战,而站在中间那人被两旁的人护卫着,那个人肯定身份很高贵。
  于是张鸣勒住了战马,也不管四处还在进行着战斗。他先收起了马刀,接着麻利地取下火铳,拔下枪口上的塞子,取下通条压紧了早已装填好的弹药,接着点燃了火绳,对着高楼上的人就是一枪。
  而站在李自成身旁的人,见到远处张鸣的动作,他们立刻用盾牌护卫住了李自成。有些人还用身体挡在了李自成的前方。
  “嘭!”,那发子弹从李自成他们的头顶上穿过,打到了屋中的天花板上,也不管李自成愿不愿意了,那些亲兵们立刻拖拉着李自成下楼,簇拥着他向着安全的地方逃去。而李自成的后撤,就让大顺军更为崩溃。所有的大顺军士兵都向着城中而逃,要躲开杨承祖和吴屠夫这两大魔头的追杀。
  “怎么样?打中了没有?”一位路过的汝宁军骑兵问张鸣道。
  “神枪手!百发百中!”张鸣也不管自己的子弹到底飞到了哪里,开口就是自吹自擂。
  “哈哈哈——!你就胡吹吧!杀敌!”
  “哈哈哈——!杀敌!”张鸣收起了火铳,再次拔出了马刀向前冲杀而去。
  ……
  
  第878章
信不信
  
  这一次的出城鏖战,杀得大顺军是血流成河。大顺军在外城外遗尸里许,伤亡是难以计数。战斗到了最后,李自成他们根本不能控制溃散的部队,他们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皇城,先撤退至内城北城再说。要不是汝宁军不想让部队追杀得太远,说不定大顺军的伤亡将会更多。
  但就算是这样,当汝宁军停止追杀的时候,大顺军溃兵还是远远地逃离了汝宁军。当李自成把后面的部队调动上来以后,那些大顺军部队也只敢与汝宁军对峙,已经没有胆量再向汝宁军发起进攻了。
  在追杀的部队掩护下,外城内的军民到城外捡拾了大量的缴获。尤其是火炮,一下子收获了有四十几门之多。虽然这些火炮大多数都是虎蹲炮和佛郎机炮这些威力较小的炮,但也使得汝宁军的火力大为增强。
  再加上当汝宁军撤回外城时,三座城门也在民夫们的努力下被再次封堵了起来,所以这些天大顺军的努力算是前功尽弃了。
  而当出城作战的将士归来之时,他们受到了城中军民的热烈欢呼。那热情程度简直沸腾了整座外城,事后有好事者统计过,连扔出的香帕也达到每位士兵一条还有多。
  而且这次胜利的意义是极其巨大,使得外城内的军民首次有了坚守下去的信心。尤其是那些京营溃兵和勋贵护卫们,他们主动要求汝宁军派出军官帮忙训练和指挥,让整座外城的部队一下子融合了起来。
  而这些京营溃兵和勋贵护卫们多少都受到过一些军事训练,所以在汝宁军派出军官的点拨、指挥之下,可能出城野战还不行,但守城的战斗力几乎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此外,外城内的原明朝官员和勋贵们也对汝宁军的战斗力是咋舌不已。有些人甚至偷偷地去打听吴世恭的真实实力。当那些原明朝官员和勋贵们了解到:杨如松只是吴世恭手下六大镇统领之一,而吴世恭所拥有的部队,起码是赶赴京城的部队的十几倍之多时,那些人都是大为震惊。
  于是城中原明朝官员和勋贵们开始逐渐分裂,一群人依然围绕在太子朱慈烺身边,但围绕阳武侯薛濂和恭顺侯吴惟忠身边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但更多的人还是抱有一种旁观的态度,与这两群人都拉开了一段距离,以待观察局势变化。
  但是在城外大顺军的攻城压力下,这些人还是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和气。只是太子朱慈烺和世子薛呈麟身边的护卫力量都增强了许多。
  外城内汝宁军士气高昂,城外的大顺军是一片愁云。等到汝宁军撤回外城以后,大顺军并没有马上发动攻城。李自成一方面派人传召让那些出京拷掠的部队快些回来,一方面与众文武检讨此次战败的原因。
  而众文武检讨的结论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大顺军此次惨败的第一原因是轻敌,第二原因是轻敌,第三原因还是轻敌。
  于是李自成他们准备重整军备,集中大顺军所有的兵力来一雪前耻。可是还未等他们准备完全,接连到来的几封急报却使得大顺军只能暂停了攻城的行动。
  首先就是南路大顺军主帅田见秀发来的急报,他说:占据河南的吴世恭和余子琏,他们的大批军队已经北渡黄河,而田见秀已经组织了防线要阻挡住这些官军的北犯。
  对于这封急报,李自成他们倒有心理准备。毕竟京城也已经出现了汝宁军的部队了。而且李自成他们还是相信,田见秀部是能阻挡住北犯官军一段时间,只要等到京城被完全攻克,大顺军主力将会南下汇合,共同抵御住汝宁军和黑云军的进攻。
  可接着传来的急报可有些不妙了。驻扎在滦县的关宁铁骑公开发出了檄书,吴三桂他们公然声称:“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并与大顺军公开决裂。而且在檄书发出以后,关宁铁骑也开始了提速,向着北京城气势汹汹而来。
  此外,这时已开至天津的清军也同样发出了檄书,他们也公然声称:清军将在鲁王的“邀请”之下,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肩作战,共同剿灭作乱的“民贼”。
  不过有些不同的是,清军的檄书是位密使亲自送来的。而这位密使是一位经常联络闯营的晋商,他却给李自成他们带来了满清的“真实意思”。
  明末战乱年代,也是晋商们的风云时代。那些晋商一方面与关外的满清和蒙古做着生意,另一方面也同样与造反的农民军做着生意。而在他们的商品目录中,什么兵器、盔甲、药材等违禁品都是一应俱全,真是大发了一笔国难财。
  不过也是这样,就使得有些晋商与这两支军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这样的人选就能很有效的沟通双方,作为传递消息的使者。
  而这位晋商密使就向李自成他们保证:满清是鼠目寸光的,他们的目的只是关内的人口、财帛,根本不想占有关内的土地。之所以出兵联合进攻大顺军,只是因为鲁王和吴三桂他们答应了给满清巨额的开拔费。
  接着,那位清军密使就向李自成他们转达:大清国皇帝皇太极对大顺朝的热烈祝贺!祝贺大顺军攻克了北京城,推翻了大明朝。并且承认了李自成为新朝的皇帝。
  最后,那位清军密使要让李自成他们谅解:因为要拿钱办事,清军就不得不对外表现出一种对大顺军的敌对态度。但是满清对“战无不胜”的大顺军也是相当忌惮,所以不想与大顺军打个两败俱伤,让他人渔翁得利。因此,希望大顺军和清军演一场戏,双方的军队就各自对峙一阵。如果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发生战斗,清军绝对保证中立,不会做出任何对大顺军不利的举动。
  说到最后,那位清军密使还暗示:如果大顺军肯为清军的中立支付一大笔钱,那就会让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更为满意了。
  而现在,就是要考验李自成他们信不信清军的时候了。
  
  第879章
孤注一掷
  
  对于李自成这些农民军,作为满清最高统治者的皇太极他们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而清军对于农民军的动向不说是了如指掌,也可以说是相当了解。所以清军的每次军事行动才会这样的“恰到好处”。
  甚至在此次入口之战之前,皇太极也对出征的清军将士们再三叮嘱:“如遇流寇,要对他们说:你等为明朝政治紊乱,激而成变。我前来征讨,也正为此。”并且皇太极还要求要善待农民军,不可与农民军结下仇怨,如果对方愿意派使者或有书信交送,一定要妥为接洽。
  虽然因为机缘巧合,还有农民军的流窜不定,清军一直未与大顺军建立起正式的联络通道,但是有了那些与两军都有着通商的晋商们来回传话,所以李自成他们多少都了解一点满清方面的“善意”。
  而对于满清,李自成这些大顺军的高层可谓是毫不了解。多年以来,大顺军一直与明军作战,因此,他们只认为打败明军就会拥有天下,所以,他们很悲哀的降低了对关外清军的注意力。
  甚至李自成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与大明朝为敌的,而满清也是与大明朝为敌的,既然这样,那大顺军和清军就是天然的盟友。李自成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两国关系上,敌人的敌人不一定会成为盟友的。
  而在实际上,明末的战略格局就是明、清、闯、豫四方争天下的局面。而在这四方之间,绝不可能有着真正的盟友,只能成为敌人。所以在这张以天下为赌注的麻将台上,李自成就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对手。
  因此,现在这三支将要发生战斗的军队就造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
  首先看看李自成的大顺军:大顺军兵盛而骄,但多由农民军组成,成份很杂,老幼不等,缺乏正规军的训练。其主要军事领导人也多由农民组成,文化知识很底,缺少统筹全局的战略谋画,所以说,这支部队打游击野战方面优势突出。对正规化的城市攻战比较陌生。
  再加上有了大批投诚的明军加入,势力虽然得到了膨胀,但还没来得及对新力量的组合,同时,也没来及对中原腹地的占领与巩固,可以说也缺少战略纵深。
  接着看看吴三贵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兵强而势微,他联合的是多年宿敌清军;敌对的是刚建立新朝,士气如虹的大顺军,可谓是大海泛舟。即无战略胜算,也无战略纵深。这时吴三桂唯一所持的是,只有他那能征善战了。
  最后看看皇太极率领的清军:满清这时已经建国称帝,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可算是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而清军八骑劲旅,跟明军多年作战,战斗力强悍,在当时属一流的军队。
  同时,大清国政府,从制度到体制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多年来重汉学,用汉臣,广纳天下贤士,可算政治清明,内部也在皇太极的整合之下得到了团结与加强。所以说,这时的满清,已经完全具备了入主中原的一切条件,剩下的只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了。如果说清军还有劣势的话,那就是只剩下满人这一条了。
  尤为可怕的是:虽然对满清都有一些防备,但吴三桂和李自成他们都对满清抱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所以清军完全可以火中取栗,等待大顺军与关宁铁骑两败俱伤之时,再采取最利于自己的行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顺军做出了重大的战略改变。他们暂时先放弃了攻打京城外城,要围点打援,首先消灭东面而来的关宁铁骑,并放清军出关,然后南下,再一举消灭北犯而来的汝宁军和黑云军。
  七月二十七日,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顺军主力三十七万离京。以唐通率领的二万投诚明军为先锋,主动迎击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之所以带着如此庞大的军队,有着威慑清军的作用。但在内心里,李自成也不免有着乘胜歼灭入关清军的意思。说实话,他对清军的保证也不是完全信任的。
  此外,李自成这次出征几乎带走了闯营所有的主要将领,留守京城的是宰相——宋献策所率领的十多万大顺军。而牛金星将负责去收拢四处“撒野”的其他各部大顺军,并在收拢以后增援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
  同时,李自成还向田见秀发出了命令:要他抵挡住汝宁军和黑云军的进攻。如果却是不能抵挡,也要逐节抵抗,多消耗掉一些汝宁军和黑云军的实力。待李自成的得胜大军归来,再一举击溃北犯的汝宁军和黑云军。
  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了援军的京城外城也将变成了孤城一座,无论是招降,还是硬攻,大顺军都能不费力地攻陷而入。
  显而易见,这是李自成他们一拍脑袋想出的一个军事计划。虽然这军事计划看起来似乎是有模有样,但这计划的制定,却完全没做到军事上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己知彼。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军事计划完全可以说是一厢情愿,根本没考虑到战局的任何变化。如果大顺军僵持住了该怎么办?战败了又该怎么办?李自成他们都未想过。他们只是认为:大顺军的胜利将会一个接着一个,无非是胜利的道路上所要花费的手脚需要多少罢了。
  事实上,不提田见秀的南路大顺军是否能抵挡住汝宁军和黑云军的进攻,光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主力,都有很多战败的隐患。
  先看看这些隐患有些什么?
  首先,碍于李自成这些人的出身,他们没有一种总揽天下的战略眼光。从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李自成称得上是优秀,也能够胜任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与战略胸怀他就相差甚多了,完全成不了一位问鼎天下的霸主。
  甚至因为李自成的窜起速度太快,从短短三年时间内,就从千骑入豫到了拥有百万大军,并成功推翻了大明朝,造成了他的文臣武将也相当缺乏,没有具有战略眼光和独当一面之人,所以大顺军整个集团也就根本没有,能辅助李自成坐拥天下的人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