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470

  十七日早朝,崇祯皇帝再一次同群臣讨论如何应付危难,再一次当众落泪,诸臣也再一次跟着哭天抹泪了一番。有人提出起用阉党中的人才冯铨、霍维华、杨维垣等人。且不说可用不可用,几个人都远在外地,起用了对于守城也毫无用处。
  而崇祯皇帝听着这些废话实在心烦,懒得去说话,他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了“文臣个个可杀”几个字,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王之心看了看,又抹了去。他实在想把这些昏庸怯懦的朝臣们杀个痛快,可是在这旦夕间就要覆亡的时刻,他其实连杀人的能力也没有了,只能等着大顺军来完成这一遗愿。
  上午,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臣心急火燎地守在宫门外等待消息,一面议论着形势。有人说只能听天由命,也有人强打精神说城池坚固,守几个月没有问题。
  突然间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独自骑马赶来,衣冠不整,面色仓皇。崇祯皇帝忙宣他入殿,问他守城情况如何?可李国桢趴在地上哭着说:“守城的军队都不服从命令了!都躺在城上,用鞭子打起来一个,另一个又躺下。怎么办呢?”
  崇祯皇帝也同哭道:“诸臣误朕到了如此地步!”于是殿里的文武大臣和太监们都跟着一起恸哭起来,声彻殿宇,外面都听得清清楚楚。
  等到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文武大臣,又召集太监,要太监们去武装守城。太监们哗乱一片,直到傍晚才组织起来几千人的一支队伍,分了皇上临时拿出来的二十万两银子,乱哄哄地到各城去了。
  这时候,大顺军已经把北京城团团围住,齐化门外的“三大营”不战而溃,平则门(今阜成门)和彰义门(今广安门)等处都遭到攻烈攻击。四处火光冲天,炮声动地。
  在又一个不眠之夜里,崇祯皇帝明明白白地想到了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作为一代“英主”,却这样狼狈不堪地“以身殉国”,实在心有不甘。只是逃已无路,守又无策,岂能奈何也?
  十八日清晨,他最后一次召对阁臣,垂头丧气地说:“不如大家一起在奉先殿完事(自杀)。”阁臣中竟没有一个响应。奉先殿是宫内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面对着列祖列宗毅然投环,还是很有些悲壮的。但这个最后的打算也没有实现。不过就是到了此时,崇祯皇帝还是幻想着能有最后一线生机。
  似乎上天听到了崇祯皇帝的祈祷一样,在这天上午,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大同投降大顺军的总监太监杜勋受李自成的派遣,坐着大筐被吊进城里,要同崇祯皇帝进行谈判。
  听到有了这最后一线生机,崇祯皇帝是连忙召见。但杜勋传达的意思很简单:李自成军声势浩大,已无可抵御,唯一的生路只有崇祯帝自动“逊位”,其实就是投降,让位,让李自成堂皇而又名正言顺地登基即位。
  可这样的生机对于崇祯皇帝来讲未免有些太难堪了,但毕竟是一种选择。他还在犹豫,希望能有一个比较体面一点的投降方式,因而谈判一直拖到晚上。
  可李自成已经不愿再拖,当晚对各门大举进攻,负责守卫彰义门的太监曹化淳开城门迎降,外城陷落,李自成的大顺军冲入西城和北城,内城的失陷也是近在眼前。
  而在最后关头,崇祯皇帝还是决定既不投降又不“殉国”,而是冒险冲一下,争取逃出重围。他颁布了亲征诏书,号称要御驾亲征,荡平逆贼,实际上就是率军逃跑的意思。
  但在这时候,崇祯皇帝甚至已经没办法组织起一支部队了,他要内监召京营护驾,内监却对他说:“京营都已溃散,哪里还有兵!皇上自己想办法逃吧。”
  到了深夜时分,崇祯皇帝就找到皇亲驸马都尉巩永固和新乐侯刘文炳,要他们召集家丁护驾出逃。可巩永固哭着说:“祖制亲臣家不能藏片甲,臣等哪里有什么家丁!所有的家人不会作战,哪能御敌!”实在没办法,崇祯皇帝只好手持三眼洋枪,带上一伙太监像没头苍蝇似的冲出了紫禁城,先后到了齐化门和安定门,看看没有突围的可能,才又沮丧回宫。
  说实在话,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在城内一遇上疑似大顺军的士兵,就转身而逃。其实在这时候,大顺军入城的军队却并不多,只要崇祯皇帝咬着牙突围一下,冲到南城外城,就可以受到李禄所率领的护卫队的保护。
  崇祯皇帝更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北京南城外城的右安门、广定门和左安门已经是大开,一支一万七千多人马的官军已经入城,那就是风尘仆仆赶到的,杨如松所率领的汝宁军援军。而这一消息竟然也没一人传给崇祯皇帝去听。
  在五月下旬,杨如松率军八千渡黄河开至濮阳时,接着就遇上了清军北返的先锋。于是杨如松依薛永利令立刻避让,却引起了清军极浓厚的战意,纠集了三千余骑追赶不止。
  眼见着追赶的清军越来越近,杨如松是大怒,他索性转身展开部队,与追赶的清军决一死战。一番激战后,汝宁军是大胜,斩首清军千余人,其余的清军也都转身溃逃。可是这时候,杨如松却发现自己已经偏离了赴京的道路,全军已经身在安阳。
  没啥说的,只有走石门(今石家庄),保定这条道了。这虽然是南方陆路进京的一条最常用的道路,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也是敌军最容易阻断的。所以北上的汝宁军走的是小心翼翼,生怕遇上大股敌军。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当杨如松部走至邢台时,遇上了一股四千余人的农民军。这次杨如松就吃一堑长一智了,他不敢再避让,只是小心翼翼地带军周旋,并向四处派出了大量的侦骑,要探明附近是否有农民军的主力。
  没想到对面的农民军也是小心翼翼,他们同样是与汝宁军在周旋,就这么过了四、五天,当杨如松探明了四周没有农民军的主力,想要把部队压上,一举歼灭周旋的农民军时,没想到对方却派来了几位使者,他们竟然提出:要向汝宁军投降。
  那支农民军正是杨承祖所率领的,曹操罗汝才的残部。他们与李自成决裂以后,立刻是向外而逃,要逃脱大顺军的追杀。
  幸运的是,当时大顺军要展开西北攻势,所以作战的重点并不是这股叛军。所以在一番腾挪以后,杨承祖竟然顺利地逃脱了大顺军的追杀。
  在稍稍安定以后,杨承祖也就露出了自己的野心。长年的流寇生涯已经深深的印入了他们的骨子里,再加上杨承祖他们也看不起,那些曾经是自己手下败将的官军,所以他们就想要另立山头了。
  没想到好景不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大顺军就横扫了整个西北地区,接着就毫无停留地发动了东略攻势,直指北京城。好死不死的,杨承祖恰好处在南路田见秀部大军的线路上。而田见秀一得知前方有着杨承祖这个叛贼,大顺军也集中了优势兵力围了上来。
  还好,杨承祖有着丰富的逃跑经验,在几番苦战之后,他终于带着残军远遁而去。不过到了此时,他的人马也只剩下了近四千,而且辎重全失,缺衣少粮,连自己的口粮和草料都保证不了了。
  可就在这时候,他们却遇上了杨如松所率领的汝宁军。这使得杨承祖是大为紧张,可是在一番周旋以后,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支官军是吴屠夫的军队。
  于是杨承祖就召集了手下商量对策,在一番商议后,最后他们决定向汝宁军投降。现在的杨承祖,另立山头已经是不可能了,而投降了汝宁军,也不算丢了脸面,毕竟吴屠夫有着对农民军的全胜战绩。
  可这一投降,就让杨如松哭笑不得了。既然来投降,不接受也不好,可是杨如松要忙着去京城,带着这么多投降的农民军将士可都是累赘啊!
  
  第868章
明朝灭亡
  
  更让杨如松吐血的是,既然杨承祖他们要投降,那也应该一相遇就投降。可这样周旋个四、五天再投降,这算怎么一回事呢?这绝对就是浪费自己救援京城的时间嘛!
  但就是这样,杨如松也不愿意欺骗杨承祖,他向归降的使者坦白了汝宁军将要去救援京城,并且有很大可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激战,并且指出,此行是相当危险的。而且杨如松还让杨承祖他们自己选择:是放弃归降并让开一条道,还是与汝宁军一起共同救援京城。
  没想到杨承祖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同赴京救援。他是有着新投靠,想立功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杨承祖他们对李自成的仇恨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
  于是两军开始共同上路。可没曾想到,随着越来越接近京城,这道路也是越来越堵塞了。大批南逃的百姓开始堵塞住了汝宁军的快速行军。
  到了最后,连大批南逃的溃兵也开始出现了。那是驻扎在城外的京营三大营溃兵,他们告诉杨如松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至京城。
  这下子杨如松可是发急了,他命令部队清除一切障碍,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至京城。与此同时,刘远斌率领的四千多南逃的京营楚军,他们一见汝宁军的到来,也随同杨如松的部队一起返回京城,加入到了救援中。
  这时候留在北京城外的官军只有刘古迁的汝州军了。虽然在大顺军主力开到时,有一部分汝宁军的将士也溃逃了,但留在刘古迁身边的依然有六千多人。这也可以看出,汝州军将士们的团结程度确实远远高于了其他京营士兵。
  而刘古迁却只是苦于无法入城。他是想着能把薛濂全家,甚至只有薛呈麟一人带至军中,然后再护卫着他们逃离北京。可是因为北京的城门都被砂石给堵塞了,一时三刻根本清理不了,所以才导致刘古迁只能在城外双脚跳。
  可是当大顺军主力开到时,连刘古迁的汝州军都是脱身不能了。在城外仅存的一支官军,简直就向黑暗中的烛火一样,吸引着大顺军主力扑过来。
  见势不妙,刘古迁立刻把部队移至永定门外,准备随时接应着薛濂他们出城。接着他就依着城外民居形成的防线,苦苦阻挡着大顺军的进攻。就这么连连激战,刘古迁坚持到了十九日深夜,而这时候残留的汝州军也只剩下了三、四千人了。
  而当杨如松的部队开至京城郊外时,他们发现大顺军已经在城外连营几十里。幸运的是,杨如松也是在十九日傍晚时分来到北京的,这时候的大顺军已经开始了在营中休息。
  而杨如松和杨承祖的部队几乎都是骑兵,他们的行动速度也很快,所以大顺军安排的远处的探子刚回营禀告敌军来袭时,汝宁军就已经杀入了大顺军的营中,使得大顺军根本也来不及做什么准备。
  在这时候,大顺军全军都在养精蓄锐,准备着明天的攻城。还有一部分集合起来的大顺军主力部队,也都集合在西直门的附近,准备着曹化淳的开门投降。所以在永定门的大顺军部队并不多,而且还都围在汝州军的四周,准备天亮以后一举全军此支官军,因此,根本就没防备背后出现的突袭。
  所以当汝宁军冲营的时候,大顺军是大乱,被杨如松和杨承祖斩杀无数。在永定门外剩下的大顺军也都大举溃逃。于是汝宁军与汝州军就顺利地汇合在了一起。
  可是当汝宁军袭营的消息传到李自成那里时,他连忙调动主力围了过来。因为李自成害怕这支援军是护卫崇祯皇帝逃跑的,所以大顺军绝对就是要赶尽杀绝。李自成是不会让这个变数影响到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顺军的改朝换代会未尽全功。所以被切断后路的汝宁军也同样没办法脱身了。
  到了此时,还在京城的薛濂和李柱,完全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开始好心地想多带些亲朋好友,最后演变为小半座城的大动作。又因为朝廷的《封城令》、官军的望风而降和大顺军的极速狂飙,使得薛濂全家都被堵在城内了。
  面对着大顺军的攻城,有一部分人就加入了逃亡的人群;更有一部分人就地散去,到城内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躲藏,这混乱劲也就别提了。
  而且当永定门外已经出现了大顺军以后,发现已经无法出城而逃,很多平民百姓也开始纷纷地远离了这支逃亡队伍,生怕自己受到池鱼之殃。毕竟大顺军是来改朝换代的,不会把屠刀指向百姓,所以只要老老实实的当顺民,自己的生命危险应该是有保障的。
  所幸的是,这支逃亡队伍是由勋贵所组成的,大明朝的覆灭,也同样意味着勋贵们的覆灭,大顺军绝对会从财产上和肉体上完全消灭他们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勋贵甚至还不如文官,毕竟文官们也可以投靠新朝成为腻臣。
  因此,被逼上了绝境的队伍怎么也要努力最后一把,他们开始清理堵住左安门、永定门和右安门内的沙石,准备冲出城外搏这最后一下。毕竟在城外还有刘古迁的部队在接应着他们出城。
  没想到就在此时,杨如松的援军及时赶到,他给薛濂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这支援军只是汝宁军的先锋,只要坚持住几天,汝宁军的主力就会到来。
  坏消息就是:援军的到来已经使得大顺军高度重视了起来,他们也集结了大批军队尾随而来,所以出城逃亡已经是变得不可能了。
  于是薛濂、杨如松他们就当机立断,把部队全部开进外城,准备依托外城城墙,拼命死守到汝宁军主力的到来。
  ……
  而此时在宫中的崇祯皇帝已经感觉到了大势已去。于是他让宫中临时备下酒宴,召来妻妾子女,合家举行了最后的晚餐。这顿晚餐的滋味也难以描述。等到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饮一番,直到杯盘狼藉,崇祯皇帝才拔出宝剑,凶狠狠对家人说道:“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而周皇后则哭着说道:“妾侍奉陛下十八年,却不听我的一句劝告,及早南迁,才会有今天呀!”在与几个儿女洒泪相别以后,她回到自己的坤宁宫悬梁自尽。
  ……
  昔日一派肃穆的内宫血流遍地,成了一个刑场。各宫的宫女们此时纷纷逃出宫门,却不知回家的道路,到处讯问。而城中官民见到这种情形,也都知道宫中已经大事不好。
  而把守内城北部城墙的勇士营,在得知了贼军入城以后,他们也集合起了三千多人要到皇城护驾,没想到却在半路得知了宫中巨变,这最后一支御林军也立刻是全军溃散。
  而皇宫里三个皇子就吓得不知所措,崇祯皇帝让太监带他们先逃到宫外在成国公朱纯臣等人的家中躲起来,还谆谆嘱咐说:“你们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在乱离之中要隐姓埋名,不露形迹。见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见到年轻的叫他叔叔伯伯。万一保住性命,报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训。”
  崇祯皇帝还发了最后一道谕旨,要文武百官都到太子行在(即朱纯臣家)集合,一切听朱纯臣指挥。但这道谕旨送到内阁时候,内阁中已没有阁臣值班,太监把谕旨放在内阁,回来报告皇帝,皇帝却已经不在宫中了。
  做完了这一切。崇祯皇帝是踉踉跄跄地奔出了玄武门(今神武门),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这里是京城里的至高点,这两天来他也曾几次登到山顶观察四周城守的形势。在临死之前再一次到这里来,说明他在朦胧中还是存在着一丝幻想,希望能在这里看到上天突降奇迹。
  但这两天一直是凄风苦雨的天气,夜深雾浓,四周漆黑一片,只听得到有隆隆炮声传来,也辨不出方向。他在风雨中清醒了一点,才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发生了。再看看身边,随从而来的竟然只有一个亲信太监王承恩,众叛亲离,还有什么希望呢?
  在出宫之前,崇祯皇帝已经事先写好了遗诏,由于心意已乱,只写了一句话:“朕已丧天下,不敢下见先人,亦不敢终于正寝。”到了最后时刻,他的头脑似乎又清醒了一些,觉得有些言犹未尽。于是他弄破手指,又在衣襟上写上:“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不管当时崇祯皇帝的心中是何想法,但他的遗言也证明了:人之将死、其言必善。
  当一切结束时,崇祯皇帝就与王承恩一起在寿皇亭旁吊死了,时为崇祯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时年三十三岁。
  同日,明朝灭亡!
  
  第869章
北上、北上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崇祯十六年六月初二日。
  当皇太极所率领的清军主力回到济宁,与多铎的部队汇合以后,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里撤退,反而立刻向着薛永利部发起了猛攻。
  皇太极的思路也很清晰,他就是要趁着现在的优势兵力,争取一举击溃眼前这支讨厌的明军。就是不能击溃,也要打得他们胆寒,让薛永利不敢再尾随。要不然,当清军北上京城的时候,后面却跟着这条尾巴,那就会凭空生出诸多变数的。
  而清军的此次猛攻也起到了成效,猝不及防之下,薛永利的部队也只能左挡右支起来。要不是汝宁军向来是守强攻弱,说不定真的是要被清军给击溃了。
  之后,当清军一见在短时间内拿不下这支明军以后,他们也停止了攻势。毕竟清军的目标是在京城,不是眼前的这支汝宁军,所以见到这支明军吃到了苦头,清军也就主动脱离了战斗,准备全军继续北上了。
  可这么一来,薛永利可就不干了。见到了清军想要脱离,他立刻集结部队,主动发起了进攻,就是想要把清军拖在原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