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70

  第95章
府城报信
  
  那劫匪带着吴世恭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了一家破庙前。这时候,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吴世恭他们点起了火把,把这破庙仔细地搜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任何人,估计刚才那些劫匪并没有敢回到这个破庙。
  吴世恭派出了几组放哨的人,在破庙的四周埋伏成暗哨以后,他们又跟着那个劫匪通过破庙的后门,在一条两边都是灌木从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了一会儿,来到了一座竹篱笆围成的小院子里。
  一进小院,吴世恭他们都吓了一跳。小院里都是装满货物的大车,还有十几匹马关在小院的草棚里吃着干草呢。
  吴世恭心想道:“看来这些劫匪,就是劫持归德到济宁商队的那伙人,他们劫来的货物都藏在这里呢。”
  吴世恭就询问那个劫匪:关于他们这伙人的情况。
  那个劫匪回答道:“这位爷爷,我们这群人,都是这庙里的和尚召集的附近寨子里的人。现在的灾情太严重了,我们就一起做些没本钱的买卖。不过,小的也不知道那些和尚的来路,只知道我们寨子里的当家们对他们都很恭敬。”
  吴世恭穿越到明朝也有很长的时间了。他明白这个劫匪所说的“寨子”的意思就是土匪窝。如果那个劫匪没有说谎的话,这些和尚竟然可以聚集几群土匪一同打劫,估计也是有些来历的。
  吴世恭反复地询问了那个劫匪,想知道那些和尚的来历,可那劫匪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见问不出再多的东西了,吴世恭就向那个劫匪身后的护卫做了个手势,那个护卫用手中的刀一捅,那个劫匪挣扎了几下,就躺在地上不动了。
  就在这时,破庙的方向突然传来了火铳的射击声,吴世恭他们立刻拿出身边的兵器,向破庙方向跑了过去。
  到了破庙以后,只见到一个人躺在破庙大殿的地上,胸口被火铳轰出个大洞,死得不能再死了。而几个放哨的护卫,手持着兵器围绕在尸体旁边。
  “怎么回事?”吴世恭问道。
  “大人,那人鬼鬼祟祟地摸了进来,被我们的暗哨给发现了,打死在这里。”
  吴世恭一检查尸体,发现那具尸体又是个和尚。
  那和尚也是倒霉,早不来晚不来,在吴世恭他们去小院的时候来。他看到破庙里没有火光,以为破庙里没有人,就摸了进来,没想到被那些暗哨发现给打死了。
  吴世恭看着这和尚的尸体,脑中一亮:那和尚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把小院里的货物给拿走的。这说明这个破庙里还藏着金银珠宝呢。
  吴世恭把自己的想法和护卫们一说,大伙儿立刻来了劲,立刻把破庙上上下下翻了个遍。最后在大殿佛像底下发现一个暗隔,里面藏有八百多两银子。
  吴世恭又让护卫们在带回来的劫匪尸体身上搜查了一遍,又搜出了七、八十两银子。这样一来,这次的收获就很不小了。除了那些货物以外,还有九百多两银子进帐。
  吴世恭也怕夜长梦多,在用马套好所有的大车以后,吴世恭他们就立刻离开了破庙,来到了道路上。他们索性在道路上用大车围成了大圈,点起了几堆柴堆,就在道路上过了夜。
  第二天,太阳一升起,吴世恭他们就赶着大车出发了。他们连归德府城都没有进入,只是在路过归德府城的时候,派了两名护卫,到赵铭老头这里报了劫匪的事。其余的人,一路急赶,用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千户所堡垒。
  回到了千户所堡垒以后,吴世恭在第一时间,就在小镇上找了一个商户,来估算大车上货物的价值。在估算好价值以后,吴世恭把薛永利这些头目都找了过来。
  吴世恭在现代的时候就知道:分赃的事,是最积聚团体人气的事,也是最会闹矛盾的事。所以,他就要清清楚楚地把这次战利品给分发下去。
  吴世恭当着这些头目的面,仔细地计算了一下这次战利品的价值。最后,银子、货物、马匹和兵器,一共折算了银子四千五百两。
  一折算完毕,吴世恭立刻拿出了一千五百两银子分配了下去。除了那些参加战斗的护卫得了大头以外,在千户所堡垒的兵丁和辅助人员,多多少少都分到了一些。包括杨狗蛋和他铁匠作坊里的铁匠和几个学徒。还有作为吴世恭家仆的那五十名少年。
  连杨狗蛋的老婆都分得了一份。杨狗蛋的老婆在千户所堡垒里,人缘极好。因为,在千户所堡垒中,基本上都是大男人,有些缝缝补补的事,杨狗蛋的老婆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的。
  再加上她的大儿子杨如松在马队训练时,表现得也十分出色,和同伴们的关系也很融洽。所以直到现在,杨狗蛋要纳妾的事也没有成功。杨狗蛋也在千户所堡垒中,得不到一个人的支持。估计杨狗蛋这一辈子,也就把他的骚劲,发泄在铁料上了吧。
  在归德府城中,在听到了吴世恭派去的护卫报信以后,那赵铭老头的胖脸上,胡子是乐得一颤一颤的。因为,吴世恭太上道啦,送了场功劳给他。
  在明朝,无论是剿匪还是杀敌,军功都是用匪徒和敌人的首级来计算的。吴世恭只是杀死了那些劫匪,把他们抛在破庙里,根本就没有砍下他们的首级。赵铭老头只要带人过去,砍砍死人的脑袋,就可以得到军功,这怎么不让赵铭老头乐开花呢?
  其实在这些天,已经有些被劫持的商队中逃出来的人,到官府报信了,也报到了归德府府尊这里。归德府府尊就责令赵铭老头带兵去围剿。
  可是,赵铭老头怎么敢呢?赵铭老头的龙精虎猛是在床上对付嫩草的,不是对付穷凶极恶的匪徒的。所以,赵铭老头总是找着各种理由不肯出兵。
  现在,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赵铭老头立刻决定点兵出发。不过,赵铭老头做人倒十分地到位。在出发之前,他也派人送信给了归德府的府尊。
  那归德府的府尊,得到报信以后,也是大喜过望。在明朝,地方不宁可是地方官员政绩的一大污点。这些天,归德府的府尊正千方百计地捂盖子,不想让归德府出了劫匪的事,传到自己的上司的耳朵里去呢。
  归德府的府尊还在求神拜佛的,希望这些劫匪在归德府快点吃饱,早点到其它的府县去祸害别人呢。
  没想到,得到了这么个好消息。现在归德府的府尊非但没有了政治污点,而且赵铭老头还分了些功劳给他。那还犹豫什么呢?归德府的府尊立刻下令:让他的护兵首领带着他的大部分护兵和衙役一起,会合赵铭老头的兵马,一起去杀那些劫匪尸体去。
  最后,一共集合了近六百人,在吴世恭派去的护卫带路之下,一起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那破庙所在的县城。
  那县城的县令一听有功劳可以拿,也派出了县里的衙役。这些人一起来到了破庙,首先都奋不顾身地砍下了那些尸体的首级。接着,他们就借着扫荡残匪的名义,在破庙附近敲诈勒索得不亦乐乎。这样一耽搁,就过去了十几天。
  而这时候的归德府城的防守兵力,就少了一大半了。
  
  第96章
莫明其妙被讨债
  
  在汝宁府和南阳府交接的地方,在一个偏僻的山上,有一座庙。庙里的主持,也可以说是大当家姓牟。他就是圣灵会的大法师。所以,圣灵会的信徒都称他为牟大法师。
  关于牟大法师的出身来历反正都是神话传说,归根结底就是一点:这牟大法师就是佛的儿子。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圣灵会正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而牟大法师正是这个分支的头目。
  而白莲教各个分支的教义其实也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有个人号称自己是佛的儿子,先开始给平民百姓一些小恩小惠,取得威望。接着开始骗财骗色。最后就鼓动信徒造反。而他自己就要做天的儿子了。让人感叹道:这佛毕竟不如天啊。
  现在正是吴世恭回到千户所堡垒的第四天。而在这一天,牟大法师也得到了在归德和济宁交界处,他们圣灵会的一个分舵被官军洗了的消息。所以,牟大法师立刻就召集了圣灵会所有的长老和舵主们商议这个情况。
  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圣灵会的长老和舵主们立刻分成了两派。
  一派的意见是:这只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肯定是那个分舵不长眼,惹了官军,所以才会被洗了。而目前,圣灵会也没有暴露,否则的话,官军早就开始清洗各地的圣灵会了。所以,圣灵会还得看看情况再说。
  另一派的意见就是:圣灵会在归德府,最近已经发生两次挫折了。除了这次分舵被洗以外,在前些日子,有几个鼓动百姓的圣灵会骨干,被官军给杀头示众。而这两次事件,都是归德卫下面的一个千户干的。所以,保不准那个千户已经发现了一些圣灵会的蛛丝马迹。因此,应该立刻起事造反。
  争论到了最后,还是一个牟大法师的亲信的话,打动了牟大法师的心。他说道:“无论官军发现与否,现在造反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开年以来,一滴雨也没有下,今年很多地方都要颗粒无收。而现在也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百姓家中,都已经断粮了。”
  “现在,只要大法师登高一呼,那百姓还不得跟随着起事?到那个时候,大法师就做皇帝,我们也都是开国功臣。一起吃香的喝辣的,过好日子了。”
  那亲信的话,立刻把牟大法师的心给打动了。牟大法师早就想脱去自己身上的袈裟,换成龙袍了。因此,牟大法师立刻下令:让这些长老和舵主们尽快地回到自己的地盘去准备,十天以后,一起起事造反。
  吴世恭根本不知道,由于他两次的误打误撞,弄得圣灵会马上就要造反了。他现在,在接待一个莫明其妙的讨债的人。
  这天,吴世恭接到常猛的通报,说有几位声称是河南巡抚衙门的人,来找吴世恭。吴世恭是被这几个访客搞得莫明其妙。
  虽然,吴世恭这个署理千户是归河南巡抚管。可是,他们俩人的官职等级也相差得太远了。这就好象现代,一个省长突然派人到一个县来找县武装部长一样的情况。
  吴世恭一头雾水地把他们给请了进来。领头的那个人自我介绍说:他姓凌,是河南巡抚的师爷。有要事来找吴世恭。
  在让所有都退下去以后,那凌师爷拿给了吴世恭一封信和一张五千两的欠条。
  原来,这事又要从头说起。吴世恭当时不是做了赘婿,岳父薛濂后来给吴府解决了三个官职嘛?除了七哥吴世礼现在在刑部做书吏以外,还有两位举人哥哥外出做官了吗?这封信就是吴世恭其中的一位举人哥哥写来的。而那张欠条也是他所欠的。
  吴世恭那个举人哥哥是他的五哥,名叫吴世文。吴世文当时看到了自己的举人兄弟挑选了到江南做县丞,他的心里就琢磨开了:虽然江南富裕,但是,县丞毕竟是县里的二把手,在地方上的威风不大。
  于是,吴世文就挑选到贵州做了个县令。吴世恭是这么考虑的:穷地方的县令,不一定比富裕地方的县丞赚得少。再说,做了县令以后,那就在这个县里是真正的土皇帝了。
  一句话,吴世文就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
  可是当时,为什么贵州有县令的空缺呢?一方面当然这里是老少边穷地区,进士们都不太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做官。另一方面,这里刚刚发生了奢安之乱,局势比较乱。
  不过,吴世文并不担心动乱。因为在他的想法里,奢安之乱已经被平息了。在一段时间内,应该说贵州还是挺安全的。
  可是吴世文没有想到,那奢安之乱根本就没有平息,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当吴世文刚上任以后,贵州的局面还算是平稳。可是,平稳了一年多时间,那奢安之乱又闹起来了。
  前几个月,那奢安叛军打到了吴世文那个县城。吴世文是丝毫没有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立刻弃城而逃。这时候,什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都顾不上了,先保住命再说吧。于是,吴世文一口气跑到了他所在的府城。
  还好,那个府城城池坚固,守军又多,最终把奢安叛军给挡住了。等空下来以后,那个府尊就要和吴世文算算帐了。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明朝初年,弃城而逃的官员一律杀头问罪。但是,这罪名可是扎扎实实的。可以严格执行,把吴世文杀头,也可以只把吴世文罢官了事。这就要看吴世文的做人了。
  说到底,就是看吴世文送给那个府尊多少银子。那吴世文当然很知趣,立刻和那个府尊谈好了价格。但是,吴世文匆匆逃跑,身边也没有这么多的银子。那个府尊也爽快,让吴世恭写了一张五千两的欠条就行了。
  那府尊也不怕吴世文赖帐。吴世文跑得掉,那恭顺侯府可跑不掉。
  可是,那个府尊并不想到京城去要债。一方面,京城里也没有府尊的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京城里人多眼杂的,那府尊毕竟不想把这事让太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就询问吴世文:是否有什么亲朋好友在河南做官?因为,那府尊的哥哥就是河南的巡抚。
  这时候的吴世文为了保命,有根稻草捞也行。他想起了他在看邸报的时候,好象看到了自己的十四弟吴世恭到了河南做了署理千户,所以,就把吴世恭的名字给报了出来。
  接下来当然是:那府尊让吴世文写了一封信给吴世恭,并且把那信和欠条,派人送到他的河南巡抚哥哥那里。河南巡抚就派了这个凌师爷到吴世恭这里来要债了。
  了解完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后,吴世恭是目瞪口呆,没想到自己坐在家中,都有祸事上门来。
  而五哥吴世文的事,既然到了吴世恭这里,吴世恭也不能够不管。不要说那河南巡抚是自己的顶头、顶头……上司。就算是那五哥吴世文在吴府对自己再不好,吴世恭也不能够对五哥吴世文见死不救。毕竟是亲兄弟,血浓于水。
  还是捏着鼻子认了吧。吴世恭取出了五千两银子,交给了那个凌师爷。可这么一来,吴世恭身边的现银,除了那一千两黄金以外,是彻彻底底地没有了。而那些从劫匪那些得来的货物,吴世恭还想着让袁行山运到济宁去,卖个好价钱呢。
  可就在吴世恭这么心情很不爽的时候,那个齐县令却派人来,让吴世恭到县衙去议事。
  那个齐县令也不是个不办事的人。看到了旱情如此严重,就想着让县里的大户捐出些粮食来,办几个粥场来救济灾民。
  吴世恭到了县衙以后,一听是这件事,火气就上来了。这些官员真的当自己是唐僧肉了,谁都要来啃一口。再说,吴世恭已经在办义仓的时候,捐出了五百石粮食了。所以,吴世恭就一口回绝了齐县令。
  那齐县令这时候其实心情也很不好。自己都要快调任了,没想到碰到了旱灾这么一件倒霉事。而现在,吴世恭这么个二百五千户又这么不给自己这个县令面子。
  于是,火气都很大的双方,就在县衙里当场吵了起来。反正是吴世恭作为狂野派选手,齐县令作为高雅派选手,俩人斗了个势均力敌。最后,俩人不欢而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