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470

  可吴世恭斜眼横扫了一下王主事,对王主事的建议根本是不以为然。现在的吴世恭可不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小媳妇,他根本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因此,让他服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吴世恭觉得自己说的话根本没错。
  不过吴世恭也不想在现在的场合多争辩什么。文武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万分复杂的,而且还是因人而异,所以争个三天三夜也争不出一个头绪。所以吴世恭也就不费那个心思,去做那无用功了,于是他根本不接王主事的话头,直接就把王主事给无视了。
  “秦兄弟!你再不来,我可要准备回汝宁去了。”吴世恭微笑着向秦公公说道。
  虽然秦公公也是有着心理准备,可一听吴世恭这么直白的话,他还是大吃了一惊。于是秦公公立刻问道:“长敬!难道你就不管辽东了吗?”
  
  第780章
深入交谈
  
  面对着秦公公的惊呼,吴世恭语带轻蔑地回答道。“留在这里又如何?无论督师、巡抚,还是监军、武官,都不想着去救援,只敢待在宁远和山海关的城墙后。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看着北方,就能把松山的洪督师和锦州的祖总兵给看回来吗?现在的辽东,多我一支汝宁军不多,少我一支汝宁军也不少,还不如回中原去剿平陕匪呢。”
  听了这话,兵部的王主事就有些不乐意了。他脑中文贵武贱的思想还挺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怎么怵吴世恭。于是王主事就在一旁插嘴道:“无旨调兵,那不是造反吗?”
  见到了吴世恭的脸一下子变黑,一副要发作的模样,一旁的秦公公连忙劝解道:“长敬!有话好好说。杂家来山海关不就是来听你的主意的吗?”
  吴世恭一拂袖,不再理睬王主事。接着一拍手,对大帐外高喊道:“把东西都搬上来!”
  一群亲兵抬着两张大桌子进入了大帐,而在大桌子上分别铺着一张大地图。吴世恭先站起身,恭请众人来到地图前。之后挥挥手,又让亲兵们都退下了。
  “这张是辽东的地图。”吴世恭先指着一张地图说明道,“这次洪督师损兵折将,朝廷已经派不出那么多的兵来维持山海关至锦州这一线了。因此,一定要收缩兵力,放弃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就留着宁远和山海关,以这两个城为犄角,全力防御鞑子在这里入关。”
  “这不是丧土辱国吗?”王主事立刻惊呼道。
  “有什么两样?咱们大明朝其实已经守不住这四座城了。与其在那里浪费兵力,被鞑子有着围魏救赵的机会,还不如先保存实力,重点守住鞑子入关的关口呢。”吴世恭就是把现实情况说到了明处。
  王主事抓了抓自己的脸,明白吴世恭所说的确实属实。可他知道崇祯皇帝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虽然是情形迫不得已,但谁敢在朝中提出这个建议的话,很可能被崇祯皇帝给记恨上,更可能事后被秋后算账,而且还落下个身败名裂。因此,王主事就为如何劝说崇祯皇帝而犯愁了。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挣扎,一旁的秦公公立刻对王主事说道:“咱们也就是传话的,并不怎么懂兵事,都是长敬之计,咱们只要如实上奏即可。”
  见到了吴世恭看着自己,目光中是饱含深意,秦公公立刻对吴世恭抱歉地苦笑了一下,说道:“长敬!你接着说。”
  吴世恭在这时候也不愿意多节外生枝,秦公公和王主事想利用自己就利用吧!只要能解决问题,吴世恭愿意为他们背上这个隐患。
  “咱们要说辽东,也不能关注辽东一偶,要从整个天下大势来看。现在陕贼在中原横行无忌,而鞑子在辽东肆虐横行。以我大明国力,已经不能再两面开战了。因此,必选其一。而陕贼祸害的是中原之富庶之地,而鞑子横行在关外,则都是蛮荒之地。因此,从任何方面选择,都是应该先陕贼,后鞑子的。我制定的方略就是攻陕贼、守鞑子。”
  一听这话,秦公公就点了点头。这战略与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很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因此,作为内侍的秦公公就不怕崇祯皇帝会有责难,于是他就吹捧了吴世恭一句:“杂家向来得知长敬家学渊源,熟知兵事。你所说的确实大妙也。”
  吴世恭对秦公公释放出的善意,微笑了一下作为回应。他接着说道:“那么既然对鞑子是要守,其实就是要守住孙太师当年营造的宁锦防线。而宁锦防线的目的就是要防住鞑子从山海关入关。那么有十座城当然容易挡住鞑子,不过就算是只留下一座城挡住了鞑子,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既然如此,锦州等四城也就不算是最重要了,放弃了也就放弃了。”
  其实吴世恭在这番话里玩了一个小花招。虽然从防御的角度看,这样的说法并没错。可是当年的孙承宗建造宁锦防线,是以防御堡垒战,进攻直至绞杀掉满清的生存空间的。如果朝廷一旦同意了放弃锦州等四城,那明军将在辽东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根本威胁不到满清。这也让满清可以完全腾出手,肆意地从长城各关隘入关抢掠。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实明朝也保不住锦州等四城了。所以吴世恭也就不说破了,就让崇祯皇帝和朝中大臣们面对现实吧!
  吴世恭接着说道:“再说,鞑子几次入关,又有哪一次走的是山海关?都是从长城各关隘入内。所以留着辽东兵力也是浪费,还不如加强宣大一线的防御呢。”
  “怎么?如山海关不留重兵,那此门户不是形同虚设,反而让鞑虏有了近道,这不是更加危险吗?”王主事立刻提出了异议。
  “我说的不是不留重兵,而是这里的兵留的太多了。”吴世恭连忙解释道,“现在宁远这里有着吴三桂的四万兵马,而山海关内有着精兵一万,此外塔山还有七千,杏山还有六千,再加上我的汝宁军三万,足有九万多兵马。这么多的兵马,如果不考虑进攻,一力防御的话,那也太多了一些。依我看,有着四、五万就足够了。”
  听到这里,秦公公开始首次发问了。不过他的话语中还是赔着小心:“难道这就是长敬想要归去汝宁的原因吗?虽说杂家不怎么懂兵事,可也知道守城的兵力是越多越好。你看这样如何?如果长敬想留下,杂家就向皇爷爷说一声,给你个提督之名,让你在辽东与吴三桂吴提督平起平坐,你俩人就各守一城。如果你想回汝宁,那杂家就在这里越权做主,让你带兵五千回去,其余的兵马就留在辽东,其总制人选就由长敬指定。这样一来,不是更稳妥一些吗?”
  吴世恭笑着摇摇头道:“秦兄弟!你说的法子固然是求稳,但我大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求稳已经不行,一定要用猛药治。所以说,如果依你所言,这大明天下依然如此,局面最好也不过是个维持现状。而我想要的,是要让大明朝局面逐步安稳,争取用上个十来年,把陕贼和鞑子这两大敌全部剿灭干净。”
  “哦!?”这话一说,顿时引起了秦公公他们那难以置信的眼神。时到如今,有多少重臣都上奏过平定天下的“良方”,可结果证明,他们所开具的“良方”大多数都是妄言大话,非但没有解决这两个大敌,整个天下的乱势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以今天秦公公他们又听到了吴世恭说了同样的话以后,就让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将信将疑。
  “那长敬请说!杂家就洗耳恭听。”
  “那我就先说辽东。朝廷从京营给我调拨一万人马,再下谕让吴三桂分给我二万。有了六万兵马,我将在二个月内攻至松山,先把洪督师这一万官军解救出来。之后就随机应变了。如鞑子势单力薄,我将率领着联军接着北上援救锦州,争取把锦州城内的祖总兵这一万多兵马救出。如果鞑子确实势大,也只能让锦州城内的祖总兵听天由命了。我将率联军依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这两城内的官军撤回宁远和山海关,加强这两城的防御。”
  “吴总兵!虽说您勇气可嘉,可本官可要说句话,得罪莫怪!”王主事对吴世恭拱手行礼道,“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说其他,先说怎么样调配粮饷吧!现在户部的库房可是穷的叮当响,短时内绝无可能调来满足六万兵马的粮饷的。”
  “王主事所虑极是!”吴世恭向王主事点点头道,“不过本官已在山海关和宁远了解过,这两城内都积蓄有足够三万大军所用两年的粮草,更不用说民间存粮了。只要在其中调拨一二,也就足够此次用兵。”
  “至于饷银,本官就先与兵部核定一个数目,出兵时先由本官垫着。待到此次本官出征归来,朝廷在一年内把饷银归还本官,或者给予本官等额的抵押物。你们说,这样如何?”吴世恭问道。
  这话一说,让秦公公他们是精神一振,这首先就解决了出兵的最大障碍。为了保险起见,王主事又问道:“那吴总兵需要什么抵押物呢?”
  “到时再商议吧!等获胜归来再说。”
  这话说的漂亮,那意思就是说:如果吴世恭完成了救援任务,那朝廷才会结账,如果不成功,那朝廷就不必支付这笔饷银。因此,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内心里就倾向了吴世恭。
  “那长敬又需那些官军呢?”秦公公又问道。
  “吴三桂那里二万人马少不了。京营那里就用原先余侍郎的汝州军吧!他们在河南与我打过交道,用起来也比较熟。当然,朝廷如果为难,也可在京营调来三万兵马,不过余侍郎的汝州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第781章
索要官职
  
  吴世恭的这个条件也不过分,秦公公他们也在各自的心中都暗暗点头。不过说到这里,鉴于清军的凶名,秦公公也免不了想到要未胜虑败了:“长敬!万一……,杂家可是说的万一,你这次可只有六万兵马,万一再次大败,那辽东之局可不是全面糜烂了吗?”
  “我带着三万人就可以从松山杀回山海关,现在有六万人难道不能从山海关杀到松山吗?”吴世恭斩钉截铁地说道。在这时候他可不能流露出丝毫犹豫,就是要给秦公公他们,或者准确的说,是给崇祯皇帝和朝廷以信心,让他们支持汝宁军的计划。
  “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就是吴总兵把松山内洪督师等救出,来回征程也是艰难,贵军伤亡也可能就有万数,甚至还会超过,那又有什么意义?而现今辽东已有杨督师,洪督师已不是不可或缺。”王主事说道。
  也许是吴世恭自告奋勇的行为感动了王主事,所以现在的王主事的态度也好了许多,甚至能向吴世恭说些交心话了。而且王主事说这话也是担着政治风险的,他已经明确地向吴世恭表达了朝廷的意思:洪承畴这个督师的死活,朝廷其实已经不在意了,甚至连松山、锦州被围的官军,朝廷都有了放弃的意思。因此,现在的大明朝已经不愿意用这些死子来交换吴世恭所率领的生力军。
  “账可不是这么算的。”吴世恭解释道,“就是收支相抵,甚至略亏一些,也要儿郎们看到朝廷没有放弃他们。这也能提升儿郎们的士气,让他们在将来能用命守住宁远和山海关。再说,如这次本官的大军有伤亡,难道鞑子没有伤亡吗?本官已在河间斩杀鞑子七千多,这次返程又斩杀鞑子超过五千,如果救援松山时再与鞑子发生大战,本官就在这里夸个海口,打败鞑子可能有些难,但寻求了两败俱伤绝对没问题。如果救援大军伤亡超万,那鞑子的伤亡也起码有七、八千。这样一来,近两年鞑子可死伤了近二万男丁。鞑子人少,绝不能忍如此损失,总要休养生息个二、三年。在此期间,北方暂时能得安定,朝廷也可精励图志,本官更可有时间安定中原。”
  “在这点上杂家是赞同长敬的。”秦公公也在一旁开口帮衬道。在这十几年中,明朝被满清压制得太狠了,丧土失地、屡屡惨败,十分打击大明朝那种天朝上民的自豪感。所以现在无论是君臣,还是朝野,都十分盼望着出现一位“抗清英雄”。
  而吴世恭最近两次对清军的赫赫战功就让朝廷看到了希望,尤其是送到兵部的鞑子首级,证明了吴世恭不是在虚报军功。所以在这里秦公公就选择了支持吴世恭。
  不过秦公公接着与吴世恭商量道:“杂家不懂兵事,就在这里胡言乱语几句,长敬莫怪。你说锦州和松山就是死地,要放弃也就罢了,反正现在也被虏酋给重围。可现在塔山和杏山毕竟安然无恙,无名撤军,恐皇爷爷名声有损,朝廷名声有损啊!”
  吴世恭皱着眉考虑了一下,点头答应道:“这事以后再说。不过我也在这里保证:如这两城未遇危险,那就先不撤军。这样可好?”
  吴世恭不愿意在这种繁枝末节的问题上多争辩,所以就用了缓兵之计。毕竟现在锦州和松山的明军还未救出。不过真的到了那时候,完全可以见机行事,只要清军出现围攻塔山和杏山的苗头,吴世恭完全可以先斩后奏把这两城的军民给撤回来。
  不过秦公公、王主事对吴世恭的回答也是很满意了,毕竟他的回答也顾及了崇祯皇帝和朝廷的面子。至于将来?反正将来发生什么也不管他俩什么事。
  “那长敬救回锦州、松山被围官军后,又该如何行事呢?”秦公公接着问道。
  “救回以后,这两城的官军和给我的三万官军都将交回朝廷。我将带着我三万汝宁军返回汝宁。先平靖中原的陕贼。”吴世恭回答道。
  “如何平靖?长敬可有方略?”
  “包干!”吴世恭早就胸有成竹了,“等这次我回去以后,将散尽家财募兵,把汝宁军先扩充至六万。而朝廷就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凤阳和大运河以西、潼关和汉江以东都包干于我。而我汝宁军将内平乱匪、外拒陕贼,把陕贼驱至陕西、四川等地。然后收拢流民军屯,组织垦荒自救。而朝廷也只要给我一半三万兵的粮饷,其余的粮饷我将从军屯中自筹。这么一来,最富饶的江南、湖广将不会受侵扰,让朝廷能得到足够的财赋与漕粮。以此来精励图志,恢复元气。之后就见机行事了。”
  可这番话听的秦公公和王主事是目瞪口呆。吴世恭索要的权利也太大了一下。如果刚才是为了救援松山,吴世恭索要的辽东军权,朝廷还可以眼开眼闭的话,现在吴世恭索要的,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给,因为这太违背朝廷的规矩了,吴世恭索要的完全就是原先五省总理的官职。
  “这不行!”王主事一口回绝道,“文官领军,那是祖制,绝不能违背。如果朝廷给吴总兵一个将军号,让您总制这地区的兵马,这倒可以商量。”
  王主事所说的,就是把吴世恭安排到与左良玉同样的位置上。是本地区的武官之首,但要听从作为文官的总督命令。而且对属下的武官只有名义上的领导权,但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这与吴世恭索要的权利绝对是相差甚远。
  所以吴世恭也一口回绝:“如这样!本官就没那个本事解决陕贼。王主事!天下已如此,需要权宜。如本来的总督制有效,本官也不会多说什么。可来一个、局面就乱一分,再这样下去,真的不可收拾了。还不如危中求变吧!再说!你也不就是担心个违背文官领军的祖制吗?本官是秀才,也是监生,勉强可以转武为文,破例来个总督、总理的也说得过去。反正本官又不想批麻拜相,咱们大明朝过了这个难口以后,本官也不会恋栈这个官职的。”
  
  第782章
给你选择
  
  见到了王主事还要争辩,秦公公在一旁连忙阻止道:“此事杂家和王主事已经不能做主,要让皇爷爷和大学士们定夺。所以杂家可以把长敬的话带到,不能在现在保证什么。”
  “理解!”吴世恭微笑地点了点头。
  秦公公可是知道崇祯皇帝现在的心态,已经有些病急乱投医了,连当年杨嗣昌等仨人接连夺情的事都可以做出。所以王主事从文官角度考虑,是绝对不允许吴世恭有这么大的权利的,而崇祯皇帝从皇帝的角度考虑,说不定会同意这种大大违背朝廷制度的任命,所以秦公公在这里也就不做恶人了,根本不反对,只是把话带到,就让有权利做决定的人去伤脑筋吧!
  跳过了这个难点,秦公公就开始询问技术问题了:“那长敬可否说说:假如,杂家说的是假如,假如朝廷就给长敬这样的权,你该如何平靖你所提的地方呢?”
  “其实很简单。按汝宁、归德故策行事耳。严格执行《三项法令》,这也是我以前向朝廷献过策的。秦兄弟!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些年在汝宁、归德可有民乱?虽是天灾人祸,但我可以拍着良心说一句,这两府之中,只要勤劳肯干的,就没有饿死过一个人。而要平息民贼,也无非是剿灭其人力,不给其补充人力这两招而已。”
  “先说剿灭其人力。在崇祯初年,我出京到归德地方,恰遇几万民匪作乱,而我身边只有二百骑。当日,置死生于度外,率二百儿郎斩牟酋于几万乱匪营中。至今也已十数年。身经百战不敢说,但也打了大小几十仗,侥幸未尝一败。而归德,汝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为何如此?”
  “无他,无私心耳。我知道我在朝中名声很臭,又是为何?只是不肯同流合污,其他官员或为自己官位、或为自己财帛、或为自己亲朋故旧,就没一个为了朝廷安危。我只是用铁腕安定地方,就惹出刺杀、锁拿我之事,真是让人心寒。”
  “哎——!不扯了,就说平靖地方吧!如陕贼远遁,鞭长莫及可能奈何不了他们,可是只要他们敢靠近,我汝宁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定可将其一鼓拿下。原先只是因为政出多门、胡乱指挥,造成陕贼屡屡逃脱,但只要事权统一在我手,我敢下军令状,三年内必把陕贼驱至豫、楚以西。”
  “之后,严厉执行《三项法令》,禁流民、禁抛荒、禁盗匪,只要铁腕下去,路间乡野就无流民,百姓也居有定所难以投匪。只用釜底抽薪之计,陕贼之兵源就将越来越少。”
  “效果真的如此好?”秦公公将信将疑地问道。
  “当然!我就在汝宁、归德实行,而连年大灾以后,这两府境外的流民、盗匪横行,只有这两府内平平安安。虽说不能称之为路不拾遗,但也能说民风淳朴了。”吴世恭答道。
  “可为何其他官府没有施行呢?”秦公公的疑惑就更深了。
  “一定要有强军压制地方。而且这强军还不能骚扰地方,对为将者品德甚严。要不然,不说那流民横行了,光说那些乡间劣豪阳奉阴违,就让此法令难以施行。”
  “哦!”秦公公和王主事立刻是恍然大悟。
  “那吴总兵,本官多问一句,如给你多拨粮饷,让你多募兵,是否可缩短平靖内地之时,而且能否彻底灭民贼,不让其再祸害陕西、四川呢?”王主事又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