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470

  “思德你别担心。我这是最后努力一把,只是看着杨副将和那些在锦州、松山守城的儿郎太可怜。如果皇上和朝廷真的不在意我,最多半年,我就回汝宁,管他朝廷有没有谕令。只手难遮天,既然别人都不在意了,辽东的事管我屁事!”
  吴世恭的话,一下子让周俊吾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回到府中以后,吴世恭连夜口述一封写给秦公公的信。在信中,吴世恭要求秦公公与崇祯皇帝说一声,让崇祯皇帝派王承恩或秦公公来山海关,与吴世恭亲自商量天下大局。
  第二天清晨,吴世恭又出关苦劝杨振。让杨振违令留下,并亲自承诺自己会庇护于他。可是被杨振严词拒绝了。目送着杨振的离开,吴世恭也只能无奈了。
  在三天以后,杨振部的溃兵传回来消息:杨振出征以后,至吕洪山遇伏,全军覆没。杨振被俘,而清军令其往松山说降。
  可未走里余路,杨振就踞地南向而坐,并对其从官李禄(不是吴世恭那个便宜内兄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
  李禄至松山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而杨振、李禄皆被杀。
  接下来吴世恭就在山海关安心地等待了,就等着崇祯皇帝和朝廷的决定。并且他趁此机会也要好好休息一下,并顺便安慰一下常柳琴那受惊的小心肝。
  吴世恭根本不知道,就在他等待的时候,朝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弹劾吴世恭的风暴。对于单挑所有文官的吴世恭,无论党派和官职高低,文官们都同仇敌忾,用笔墨为武器,想要把吴世恭给千刀万剐。
  可这些弹劾奏章
递交上去以后,却如同进入黑洞一般,都被崇祯皇帝留中。其实崇祯皇帝看到了吴世恭所说的话以后,他也相当的感同身受,在内心中是赞同吴世恭的观点的。只是文官们的声势太浩大了,使得崇祯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崇祯皇帝并不知道,现在京城中有两座府邸是门庭若市。一家就是恭顺侯府,去那里的都是给吴世恭提亲的;另一家是阳武侯府,去那里都是给薛呈麟小朋友提亲的。
  而且那些提亲者都是为吴世恭父子介绍小妾的,各自都有了十几家,而且那些小姐都是出自名门,不是嫡女的,不是出身三品官员以上者,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
  所以这一情况也相当可笑,那些文官一方面在弹劾,一方面却都想要巴结手握大军的吴世恭,完全是一种两面作风。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朝廷中有些理智的官员,都已经看好吴世恭的将来了。
  暂时就不说这花絮了。当朝廷不顾廷臣议论纷纷,任命吴三桂为临时军事统帅,要他“徐图再举”。至于如何再举,崇祯君臣们却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而崇祯皇帝为辽东的军事问题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兵部只是强调“宁远现在有兵四万,巡抚、总兵都很得力”,宁远的防务可保无虞。而对于如何解救松、锦四城的围困却根本不提具体意见,好像那是一个应该由总督、巡抚们自己见机而行的小问题。
  既然兵部都对这个棘手的大事避而不谈,那刚刚复职不久的首辅周延儒和他的内阁同僚们就更不愿搅进来。周延儒初回内阁的时候,有一位关心国事的老将军曾拜见他,对他说:“相公入朝,愿首先以松山为急务,那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松锦一失将无所措手足。”但圆滑的周延儒见到事已大坏,此前的布置又同自己无关,就宁愿缩起头来不置一言。至于国家大势如何,那自有皇帝去安排。
  等到吴世恭的汝宁军归至山海关,他主动提出亲自领军,又提出了救援的计划,可是朝中诸臣依然是保持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不赞同、不反对、不发言,就让辽东自行解决。
  而崇祯皇帝也似乎被一次次的打击彻底击垮了信心,对于吴世恭的请求,他也是充耳不闻。所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信就这么石沉大海了。
  
  第778章
汝宁军变故
  
  就在吴世恭等得不耐烦的时候,没想到没等到朝廷的回音,却等来了汝宁的回信。而在这回信中,却有着邓启帆报来的惊天消息。
  当薛永利率汝宁军主力顺利地解决了革左五营和张献忠这两支农民军以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最后一支,也是实力最庞大的李、罗联军。
  而在此时,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带领总兵贺人龙、副总兵李国奇部再次进入河南,围剿李自成和罗汝才的联军。保定总督杨文岳也率领着总兵虎大威部也是再渡黄河,进入河南。而左良玉部则是由南向北直向李、罗联军而去。再加上山东总兵刘泽清率二万人马正通过大运河、黄河运兵。李、罗联军顿时处在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为了重创这支最后的农民军,薛永利出兵四万五千,以南阳、汝宁和归德三路纠缠住了李、罗联军的主力,但汝宁军也并不急攻,他们就是要等其他各路明军赶到之时,把李、罗联军压向“友军”处,想要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
  可就在此时,松锦之战惨败,明军全军覆没,吴世恭和北征的汝宁军失踪的消息传回了汝宁。这消息一下子震动了汝宁军中所有的人。
  内宅中的夫人们哭哭啼啼、六神无主自不用提,而汝宁军的高级文武开始了紧急商议,他们商议的关键有两点内容:一是吴世恭的下落究竟如何?二是万一吴世恭发生了不测,汝宁军的将来的首领将为何人?
  鉴于吴世恭的威望,也为了维持汝宁军的团结,汝宁军的那些文武一致决定:如果吴世恭发生不测的话,必将由其直系子裔来继承位置。可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该由吴世恭的哪个儿子继承呢?
  有三个候选人——薛呈麟、吴呈瑛和薛呈平。
  应该说,作为嫡长子的薛呈麟是天然的继承者。可是薛呈麟并不在汝宁,而且他在京城,很容易被大明朝廷控制,因此,现在的薛呈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候选人。
  按照顺序,接下来的应该是薛呈平。可是现在的薛呈平是寄养在李月奴这里,而李月奴的出身很低贱,变相地也就降低了薛呈平的地位。而且因为薛呈平的身份被严格保密,很多汝宁军的文武甚至都不知道吴世恭有着薛呈平这个儿子。因此,如果把他给推出来,可能很不服众,甚至会引起汝宁军中某些人的怀疑,造成汝宁军的分裂。
  至于吴呈瑛,他的出现会造成原薛府出身的军官的竭力反对,也是一个可能造成分裂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候选者。
  所以这么一来,就引起了汝宁军文武们之间的争执了。而以邓启帆为代表的,大多数的汝宁军文武都保持着沉默。其实他们都是无所谓是吴世恭的哪一个儿子即位,只要是吴世恭的直系子裔即可。因此,这些人其实都是中立者。
  可是以张之恒、吴世恭的七哥吴世礼、李馨的几位兄弟为代表的文官,就竭力推荐吴呈瑛即位。而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要维持吴世恭的姓氏,二来有着吴呈瑛母亲——李馨可以垂帘听政,不会大权旁落。
  因为薛府出身的军官大多数都是在出征,所以这时候在汝宁这里,吴呈瑛即位的呼声就变得最高。
  而这消息一传到在前线指挥的薛永利耳中,他立刻发急了。在这时候,剿灭李、罗联军已经是变得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汝宁军的继承人问题。
  于是薛永利立刻下令不再与农民军战斗,各支部队逐次掩护,都撤回至汝宁。而周巡与书墨率领他们的部队将断后,并在汝宁军控制区之外组成防线,抵挡住李、罗联军的侵犯。尤其是薛永利严令:这两支部队绝不能随意调动,更不能退回至汝宁、归德和南阳。
  周巡是汝宁军军队系统的二号人物,而书墨曾经为吴世恭的书童,所以这俩人在继承人问题上都有着极大的发言权。薛永利就是不让他俩在汝宁出现,防止出现任何节外生枝。
  接着,薛永利就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急归汝宁。而这一汝宁军巨头的出现,顿时让风向出现了一面倒。在薛永利竭力支持下,最后暂时尊薛呈麟为吴世恭的继承人,并且汝宁军将组成以邓启帆、薛永利等人为首的众议团,共同决策汝宁军的一切事务。
  所幸的事,薛永利办事还是有着分寸的。虽然他出动部队把张之恒等人软禁了起来,但并没有伤害他们的性命。至于李馨和吴呈瑛,他们就被禁锢在了内宅中了。
  可是汝宁军这一骤变,却让河南的战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就是左良玉。
  因为左良玉与吴世恭可谓是结怨很深,因此他在出征的时候,一直都很注意汝宁军的动态,生怕汝宁军会出什么动作,在背后阴他一下。
  所以当左良玉一得知汝宁军撤兵以后,他就毫不犹豫地回撤。根本不顾傅宗龙的命令,只想着离李、罗联军和汝宁军越远越好。
  而这么一来,李、罗联军终于等到了久违的战机了。
  当时的傅宗龙还是对李、罗联军紧追不舍,他们还根本不知道汝宁军发生了重大变故呢。当九月初,傅宗龙指挥的贺人龙、李国奇所部二万人进至河南鄢陵,同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总兵虎大威部会合,然后齐赴尉氏,打算围歼李自成、罗汝才联军。
  而农民军得到消息后,立即部署作战方案,他们决定把精锐部队埋伏在松树林里,另外派出一支队伍西渡颍河,制造移师许昌的假象。
  官军果然中计,以为农民军主力已经渡河西去,就在陈家庄结营休息。官军士卒纷纷散入村落搜括百姓的粮食草料,几无部伍可言。隐蔽在树林里的农民军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将领慌忙集结军队,可是仓促之际军心己乱,抵敌不住。
  贺人龙和虎大威径自拉起队伍向东逃窜,李国奇见势不妙也跟着逃跑。剩下傅宗龙、杨文岳两总督,带着直属标营陷入了农民军的重围。
  当晚,杨文岳在副将张某的保护下逃往尉氏。而傅宗龙无可奈何,一方面命令直属标营兵丁挖掘濠堑,妄图坚守待援;同时又派人持亲笔信催贺人龙、李国奇火速来救。
  贺,李两人正私自庆幸逃脱了农民军的包围,哪里肯再钻进来,他们以“此书从贼中来,庸知非伪耶”作借口,拒绝回军援救。傅宗龙部在农民军的包围圈中一筹莫展,几天以后粮食、骡马都吃光了,靠组织突击队将战场上的尸首拖来充饥。
  最后,箭枝和弹丸俱已用尽,傅宗龙知道难以顽抗下去,遂于十八日晚领着残兵六千人突围。在农民军的截击下,士卒星散。次日中午,傅宗龙带着一些散兵游勇,在距离尉氏八里处被农民军追上,当了俘虏。农民军将士把他带到尉氏下大喊道:“我秦督官兵也,请启门纳秦督”,准备相机夺取尉氏。
  可傅宗龙却宁死不屈,他向城上大喊自己已经当了俘虏,身旁都是农民军,绝不能开门。诈取尉的计谋未能实现,农民军一怒之下,当场处死了傅宗龙。这是首位总督死在了农民军的手中。
  而在这次尉氏的官军惨败中,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夺得了大量衣甲器械,尤其是收降了一批傅宗龙部的陕西兵士,使得他们的声势是越来越盛。而有了这样一批明朝老兵的加入,李自成和罗汝才的部队立刻有了成为强军的核心。
  而到了此时,山东总兵刘泽清才姗姗来迟,听闻官军惨败,他进又不敢进,退又不敢退,只敢在黄河岸边结寨驻守。
  气势如虹的农民军立刻扑向了刘泽清部,惊慌失措的刘泽清立刻上船就逃,而背水一战的鲁军立刻是全军崩溃,黄河上溺水者无数。刘泽清部又遭遇了一次惨败,战后一清点,刘泽清部上船者还不到万余人。
  而这次惨败就让刘泽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长敬老弟说的极是!还是回山东,龟缩不出保存实力吧!”
  此时的汝宁也已经得知了吴世恭平安的消息,可这时候战局已经是急转直下了。李、罗联军接着乘势攻克了商水、扶沟、洧川、许州、长葛等豫中州县。
  十月,农民军进入南阳,开始围攻叶县。这时候驻守在叶县的张彪是缺兵少将,只能据城死守。而终于放开手脚的周巡,也率领大军急援叶县。
  得知了汝宁军的来援,李、罗联军放弃了攻打叶县,开始向着南阳进攻。而明白了因为辽东变故,导致自己布置失措的薛永利,也早就向驻守南阳的赵德功下令:如陕贼确实势大,以保存汝宁军实力为首要,可放弃守御南阳城。
  于是赵德功在此种情况下,不顾城内官员的挽留,带着驻守的汝宁军兵丁急逃回汝宁。十一月初四日,农民军攻克南阳,新任唐王朱聿镆也被处死。
  
  第779章
等来了秦公公
  
  吴世恭在山海关那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崇祯皇帝派人来。可在整个九、十月间,除了为临时解决山海关防线没有军事统帅的实际问题,崇祯皇帝先后任命杨绳武为蓟辽总督、叶廷桂为辽东巡抚,替代被围困在松山的洪承畴和邱民仰以外。崇祯皇帝和朝廷依然未给吴世恭以任何消息。
  可这俩位官员到达辽东以后,还是抱着极消极的思想,不放一兵一卒北出宁远城,连例常的侦骑探察也都放弃了。他们就是要紧拽住身边任何一点兵力,全力防御宁锦防线的最后两所坚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过这行为也让吴世恭是相当的鄙视和无语。既然都想要保存实力了,那先前为何让杨振白白的去送死?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至于救援松山,杨绳武和叶廷桂也只是不断地向朝廷要钱要人。他们要朝廷起码调集一支不低于洪承畴率领的,也就是说起码有着十五万兵力的大军,之后再肯北上救援,要不然,这俩人绝对只会是按兵不动的。
  可是这样的要求,朝廷肯定是满足不了的。所以说到底,杨绳武和叶廷桂已经把锦州和松山的明军全都给放弃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世恭获知了汝宁变故,他立刻坐立不安了。这时候的吴世恭就归心似箭,他恨不得插着双翅飞回汝宁,以自己的露面来安定汝宁的局面。
  所以吴世恭也就等不及了,他陆续地把自己的部队调到了山海关以南,也无心接待那些络绎不绝赶赴辽东为自己和长子提亲的人,就准备在一切就绪以后,独自领军返回汝宁。
  当然,吴世恭也不是一位不负责任之人,他又给秦公公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也就是一封最后通牒。吴世恭就要求秦公公或王承恩之中任一人来辽东会面,否则的话,吴世恭也将最后等待一个月,之后就将自由行动了。
  而到了此时,崇祯皇帝终于被中原的惨败所惊醒了。他明白不能再逃避了。再逃避下去,可能亡国真的就在眼前,于是当崇祯皇帝在得知吴世恭又再次相邀以后,抱着一种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态度,让秦公公带着兵部的一位王主事,以及一些厂卫之人组成了一个“联合代表团”,至山海关去了解一下吴世恭到底想要说什么?
  “众位请坐!军营简陋,有些招待不周,咱们就开门见山吧!”吴世恭招呼着秦公公他们进入了自己的大帐。
  这次随同秦公公到来的,除了兵部的王主事以外,还有锦衣卫的一名千户和东厂的一名百户。到了此时,秦公公已经要顾忌原先自己与吴世恭的良好关系了。为了消除崇祯皇帝可能出现的疑心,他就把这些人都带上,让他们做个见证,以证明谈话内容没有什么水分,也没有什么幕后交易。
  秦公公望着眼前相迎的吴世恭,恍若有种隔世的感觉。眼前这位勋贵子弟,当年还在京城胡闹,转眼就成为了提领一方的大将,而且已经有能力搅动天下大局。这身份也是变换得太快,让秦公公都有些不太适应。
  而那锦衣卫千户和东厂百户也在偷偷打量着吴世恭。凭着这俩人在厂卫内的地位,原先只要是在外出时,就是巡抚、总兵之类的官员都要平礼相迎,绝不敢怠慢。而现在吴世恭根本对这俩人视而不见,仿佛他俩就是路边的蝼蚁。
  不过那锦衣卫千户和东厂百户心中也很明白,现在自己的身份确实与吴世恭有着天壤之别。吴世恭捏死他们也和捏死一只臭虫没什么两样,根本不会在朝廷引起什么风波。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吴世恭手握着几万精兵。所以这俩人在见面以后,一直礼数周全,点头哈腰的不敢得罪吴世恭,而且今天他俩都准备只带着耳朵,都不敢在这样的场合胡乱说话。
  “吴总兵!你带着三万人马平安归来,本官也知你功莫大焉。就是因为大军溃败,朝廷难以封赏贵军。不过皇上和本兵也对吴总兵之功心知肚明,本想让你将功赎罪,以后将合并酬功。可你为何要口放厥词,挑拨君臣?国难当头,本应齐心协力,可你却做出此亲者恨、仇者快之事。本官就在此奉劝一句:给皇上写上篇伏罪的奏章
,承认你是无心妄言。这样对大家都好吧!”那兵部的王主事一开口,就提到了吴世恭谩骂文官之事。
  这件事发酵到了现在,文官们其实已经是骑虎难下。现在除了几个愣头青的年轻官员依然在不依不饶以外,其他的文官其实都已经明白了:一方面他们根本奈何不了吴世恭,另一方面这些文官也都要为自己留有后路,不想过于得罪吴世恭。要不然,那些提亲者就不会踏破两家侯府的门槛了。
  所以今天的王主事也是来当一名说客的。他就想让吴世恭写封“检讨书”,先服个软,那么文官们也有台阶可下,这件事也就可以含糊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