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470

  而心灰如死的杨嗣昌却在这时候再次听闻到洛阳传来的消息,这对他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三月初一日,他死在沙头市的行辕里,时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虽然死了,但从来对他心怀成见的朝臣们还是一直揪住不放。早在他的死讯传到京城之前,兵科都给事中张缙彦就以陷城失藩的罪名攻劾他。崇祯皇帝也对自己最信任的杨嗣昌这样坏了大事也很愤怒,降旨“自督师以下,调度失宜,巧言善欺”,让有关衙门依法议罪。
  这一下,朝臣得到了机会,以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大僚为首的一批文臣纷纷上疏要求撤销杨嗣昌督师的职务,追究他的责任,其中犹以言官们最为活跃。但直到这时候,崇祯皇帝对杨嗣昌的信任还是没有完全衰退。也许还因为杨嗣昌出京督师是由他特命的,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因而他一反常态,没有惩办失事的杨嗣昌,反而对其大为袒护。
  崇祯皇帝为这件事特意召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员进入乾清宫,很不高兴地对群臣说:“杨嗣昌是朕特简任用的,用兵没有成效,朕自会鉴裁。何况他尚有可取之才,你们见到朕有议罪之旨,就一起排击,纷纭不已。如果真是出于忠君正直,为何不在张缙彦纠劾之前就提出来呢?这次暂不深究,各疏留中,告诉你们知道。”朝臣才不好意思再多说。
  不久,杨嗣昌的死讯也传来了。而这死讯也让崇祯皇帝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可朝臣们却不肯善罢干休,又一次发起了对杨嗣昌的攻击高潮,交章
论列,连篇累牍。
  崇祯皇帝似乎也觉得,杀过那么多失事大臣,对于个这已经死了的杨嗣昌仍然一意袒护,好像有失公平,就再一次决定让九卿大臣会议定罪。朝臣们认为,杨嗣昌倡议加派,致使天下民穷财尽,奔走为盗;而且失事封疆,匿罪饰功,应当按照嘉靖间仇鸾故事,以“失陷城塞律”论斩,戮尸。
  可在这时候,崇祯皇帝却又犹豫起来。他对杨嗣昌的感情毕竟不同于一般,丧失这个唯一能够依赖和信任的股肱大臣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伤感,甚至在梦境中都不能抹去这个身影。
  就在朝臣们吵嚷着要对杨嗣昌进行恶毒的身后惩罚的时候,他梦见了杨嗣昌跪在庭前叩首为自己申冤。杨嗣昌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臣不公不平,连章
诋毁,故尔归来向皇上诉说。”崇祯帝在梦中还问讯了朝臣攻击杨嗣昌的一些具体问题,杨嗣昌也都一一否认了。
  这个梦的真实含义也该让周公或者弗洛伊德来解析。可不管怎么样,这梦也是崇祯皇帝心理情感的一种折射。而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下,就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不再治裁杨嗣昌的决心。
  于是崇祯皇帝对大臣们讲叙了这个梦,神情十分惨淡,他同时宣布:“故辅杨嗣昌奉命督剿,无守城专责,而且对伪装入城、乘夜偷袭均再三严申军令,地方官员却置若罔闻。待违令致使城陷,又全部归罪于督辅,不是持平之论。况且嗣昌身临前线两年,屡著捷功,尽瘁身亡,勤劳难泯。”昭雪了对他的议罪,赐祭一坛,让其家人归葬于故里武陵。
  在崇祯皇帝继任皇位以后,他与杨嗣昌的君臣相知可谓是有始有终、达到了一种绝对的、盲目的信任程度。而相比较于崇祯皇帝对其他大臣的严苛、滥杀,这样的君臣以沫就更为难得了。
  应该说,杨嗣昌的才能,尤其是在军事上的才能是突出的,他的“攘外必先安内”和“十面张网”战略如果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是能够阻止住大明朝下滑的速度。而他与满清先议和,以此来争取时间恢复国力的主张,也完全可以称为高瞻远瞩的。
  可惜的是,因为崇祯皇帝想要减少开支,所以首先任命了贪财又只会招抚的熊文灿作为首位战略的指挥者,再加上满清的第二次入关完全把杨嗣昌的威信给击垮,以至于连杨嗣昌成为五省总理以后,他的命令也被明军的各路将领阳奉阴违,完全执行不了他的战略。
  再加上杨嗣昌的性格上也十分有缺,他的心胸相当狭隘,报复心很强。在他手中直接、间接的,丧失了卢象升、孙传庭、郑崇俭等优秀的军事统帅,以至于到了最后,明廷竟然拿不出一位有能力统领天下,围剿农民军的督师。
  所以说,杨嗣昌是位优秀的军事参谋,不是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是位优秀的顾问,却完全没有宰相的胸襟。他是一位选错领导、坐错位置的悲剧人物。
  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辽东的吴世恭又在干什么呢?他完全就是在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因为蓟辽总督洪承畴一直在拖延着再次出兵。
  
  第734章
对友军的最后通牒
  
  一开始,洪承畴是以调集的军队不足为理由;接着以粮饷未到位为理由;再接着以冬季辽东寒冷、不宜作战为理由。其实洪承畴之所以拖延着出兵,就是想要通过冬季的寒冷,逼迫着清军不能在野外围困锦州,就想要不战而解了锦州之围。
  这个想法应该说很有道理,但也反映出洪承畴极其没有进取心。他向朝廷要兵、要粮饷,索要一切,却把希望寄托在天公作美。可是皇太极却没有让洪承畴如愿,他让洪承畴看到了什么叫做人定胜天。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皇太极一向是秉承着一次战役实现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动用足够的实力。因此,皇太极在战前早就考虑过在围困锦州城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了。
  按照皇太极的部署,清军在锦州城外挖建了四条围困城池的壕沟,并且修建起了两道围困锦州的城墙,完全就是在锦州城外建了一座城外之城。
  并且清军还在两道城墙之间修建了木屋,作为兵营驻扎军队,完全把攻城战变成了围困守城战,因为无论是明军从锦州城内突围,还是从外面救援,都不得不攻破这两道城墙,形成了一个转攻为守的局面。而且有了这些木屋,清军也肯定不怕辽东冬季的寒流了。
  除此之外,清军还组织了大量的包衣、奴隶,在锦州城四周耕种,就是要减少军队粮食供应的不足和运输的损耗,一副和锦州城拼粮食消耗的样子。
  说实话,为了攻下锦州,清军已经是全国总动员,几乎能够动用的男丁都动员到了锦州城,一副破釜沉舟的模样。如果明军可以打破清军在城外的封锁,只要有哪怕一次能够运粮入锦州,那么清军就将全军崩溃,国力也将受到极大的损耗。
  因此,此次战役称之为决定两国国运的决定性战役也不为过,洪承畴的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洪承畴过于谨慎了,而且谨慎到了极点,甚至这谨慎的态度连大明朝廷也有些忍受不了了。
  不过在这时候,洪承畴的这种谨慎还是得到了辽东各路明军的支持,就是连吴世恭也同样不例外。在连番的宴会中,吴世恭也深刻地与洪承畴和其他官员交换了意见,承认了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所以到了最后,吴世恭决定还是支持洪承畴的谨慎。
  因为如果这次战役确实能打破清军的围困,那满清的国力将会在几年内恢复不过来,而趁着这宝贵的时间,汝宁军完全可以在中原开创一个新局面,而吴世恭也将在未来争得一个先手。
  为此,吴世恭不惜花费了十多万两银子收购粮草支撑着汝宁军的补给,并且去函汝宁,要新造并调动三十辆装有一磅的火炮的战车至辽东,加强汝宁军的实力。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吴世恭不知中原农民军突然爆发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信送进去了吗?”薛永利问道。
  “已经派人送至。陈游击说给他一些时间考虑。”薛志农答道。
  “再给他去传个口讯,等他两个时辰。如果他不答应,那就兵戎相见吧!”薛志农命令道。
  “诺!”
  当中原农民军崛起并两破大城、两杀藩王的消息急报的辽东以后,因为要准备辽东的决战,吴世恭还是决定不把辽东的汝宁军带回汝宁,因为他觉得汝宁本部这么多的兵力应该已经是自保有余了。
  因此,吴世恭就给了汝宁一个回信,信中说道:“安心自守,待机自决。”这么远的距离,吴世恭根本不可能遥控指挥,所以他除了定下了一个总原则以外,其他的就让汝宁主持的邓启帆、薛永利他们自由发挥了。
  而军事行动,就主要是听取薛永利这些军官们的意见了。可军官们在一番商议以后,决定还是要主动出击,争取一个主动权。
  当然,这一决定是源自于对汝宁军本身的绝对信心,更是汝宁军军官们富有攻击性的一贯体现。但更为主要的是,薛永利想要抓住这个机会,表现出自己独立指挥大战役的能力。
  其实不提薛永利这些汝宁军军官们的私心,光看看现在的农民军风生水起,而且都这么靠近汝宁军的控制区,那就要大力打击了,否则靠着汝宁军这么小的地盘,就很容易把战火引到自己的地盘上的。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不是主动出击的问题了,而是该打哪一路的农民军的问题。经过商议,最后汝宁军就把目标对准了向东而去的革左五营。
  之所以选择了革左五营,那是因为有着以下原因:首先当然是柿子拣软的捏,革左五营的实力在三路农民军中是最小的一个,而且这路的农民军的前方也有着南京京营来阻挡。
  在这次出现了农民军突然崛起的局面以后,汝宁军高层立刻进行了检讨。他们认为:以前所制定的养寇自重的计划没错,错的就是放过了那些号召力极强的寇首。只要看看那些闻名天下的寇首吧!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等,还是革左五营的那五位首领,凭着他们的名声,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号召起大批的流民投靠。这种蟑螂般的表现也简直太恐怖了一点。
  为此,汝宁军此次出击就一定是把消灭寇首作为主要目标的。就是流民依旧在,天下依旧是匪盗横行,只要没有那些号召力极强的寇首,那些流民、匪盗照样是一盘散沙,对汝宁军构成不了威胁。
  因此,处在前有南京京营,后有汝宁军包夹的革左五营就成为了最好的一个目标。因为汝宁军可以借用南京京营对革左五营形成一个有效的包围圈,争取不让这五位首领逃脱。甚至汝宁军的出兵还可以得到在长江上的汝宁军水师和在黄冈的汝宁军水师陆战队的支援,把这包围圈的口子扎得更紧。
  其次就是对这三支农民军动向的分析。薛永利他们认为:在没有攻下开封城的情况下,李自成的闯营不会南下或者东向威胁到汝宁、归德,因为这样很容易受到开封城出击的明军的背后攻击。
  李自成的闯营也与汝宁军交过手,他们知道汝宁军的战斗力,不会先抛弃已经到嘴边富裕的开封城,来和汝宁军进行一番苦战的。
  而吃过汝宁军几次亏的张献忠部更不可能来惹汝宁军了。并且作为驻扎在湖广的左良玉部也会与张献忠的农民军进行缠斗,不会让张献忠的农民军自由运动的。
  因此,汝宁军只要留下必要的兵力驻守,就可以抽出三万左右的主力出击作战。唯一要预防的就是李自成闯营和张献忠部同时夹攻汝宁、归德。可这种情况也在郑凌的情报分析以后给否定了。
  因为郑凌通过大量的情报分析出: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不甘居下的性格,如果他们两军汇合,那么这支联军该听李自成呢?还是该听张献忠?所以一山是绝对容不下二虎的。
  最后,南下出击的计划也是与汝宁军原定的计划是一致的。汝宁军原先所制定的养寇自重、驱虎吞狼的计划就是面向着南线的。如果北上,因为太靠近洛阳、开封等大城,很容易引起朝廷的敏感,不利于汝宁军占有大量的土地。
  如果南下的话,这个影响就小多了,而且湖广的土地也比河南的富饶。因此,这次汝宁军出击革左五营,正是符合原先制定的计划的。
  可是在汝宁军出动之前,也肯定要对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闯营做些动作。因此,汝宁军就准备动用归德书墨的独立协,以及汝宁军本部的一个镇加上骑兵协,对闯营进行佯动。并顺便把一个带有三十辆一磅火炮战车的步兵加强团送过黄河,去支援在辽东的吴世恭。
  这么一来,闯营就不能放开手脚进攻开封,也使得开封城得到了喘息之机。只要保证了开封城的完好,即对朝廷有了交待,又表现出服从河南巡抚李仙凤的态度,这对汝宁军将来与朝廷打交道,也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
  可这么一来,汝宁军就要首先解决在汝宁、开封交界处驻扎的游击陈中之部了。陈中之在勤王归来以后,依然驻扎在原先陈、江联军的驻扎地,兵力也达到了四千多人。对于这支吃里扒外的部队,一开始汝宁军也并没有采取什么手段。毕竟他们是朝廷的军队,吴世恭的吃相也不能够太难看。
  可到了现在,薛永利他们就不能够容忍这支军队无所事事地这么靠近汝宁了。趁着要去救援开封城,薛永利就想要驱赶这支部队进入开封,帮助开封城的防御。这同样也是对朝廷的一个交待,顺便的,更把这支部队赶离了汝宁军的控制区。
  还有一点,薛永利还看上了陈中之部所拥有的一千多匹战马了。反正他们是要去守城,战马也派不上用处,还不如先便宜了汝宁军呢。所以在薛永利的命令下,汝宁军立刻调动部队包围了这支友军,并向陈中之下达了最后通牒。
  
  第735章
意外发生
  
  “里面发生了什么情况?怎么突然乱了起来?”看着突然骚动的陈中之部大营,薛永利皱着眉头问道。
  那类似最后通牒般的口讯传进去还没半个时辰,也没见陈中之派人来向薛永利回报结果,就看到大营内突然乱了起来。没一会儿,甚至有三三两两的散骑冲出大营向外而逃。
  “也许陈游击压不住阵脚吧!”一位汝宁军的军官猜测道。
  这猜测倒很符合常理推测。因为现在的汝宁军并不是要吞并陈中之部,更不是要陈中之部造反。之所以逼迫他们,也只是要把陈中之部赶离汝宁,并押送其至开封城与李自成的闯营作战。这行为虽然看起来很霸道,但也符合朝廷和河南巡抚李凤仙的命令,所以陈中之并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当然,在汝宁军的包围中也没有什么反对的能力。
  可现在陈中之的部队出现了全军涣散的局面,只能够证明他的兵丁害怕作战、害怕死伤,更证明了陈中之对自己的部队控制力很差,因此,在场的这些汝宁军军官们很多人脸上都挂着轻蔑的冷笑,他们在内心中对陈中之以及他的部队总有些瞧不起。
  “别管什么原因了。部队快些过去,帮忙陈游击稳定部队。如遇抵抗,先礼后兵。至于那些离营逃跑的人?传令下去,立刻追杀!”薛永利很快收住了自己的惊愕,向着属下发布了命令。
  “诺!”
  可就在此时,从陈中之大营中突然冲出了好几骑,他们向着薛永利的部队方向而来。前方的汝宁军连忙拦住了这些人,薛志农一看那几个人中间有一位是自己山川司在陈中之部队中发展的一名密探,于是就向薛永利简单地说明了几句后,到前面先了解情况去了。
  没过一会儿,薛志农就急匆匆地带着那名密探挤进来,还没停住脚步,他就大声地向薛永利叫道:“利爷!陈游击死了!”
  ……
  在详细地盘问以后,薛永利他们才了解到:当陈中之得知自己的部队被汝宁军包围,又接到了汝宁军的最后通牒以后,他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服从。毕竟汝宁军还没把他逼到绝路上。
  可是当陈中之把他的决定向自己的军官们公开以后,有一批军官却坚决不同意。那批军官就是当时从江澄的部队转换门庭到陈中之的部队中的。他们害怕自己落到汝宁军手中以后,将会面临着汝宁军的秋后算账。
  对此,陈中之倒也顾及了这些军官们的感受,因为如果他把这些人当成了弃子,那以后就真的军心涣散,没人相信陈中之这个首领的担当了。于是陈中之就提出:再与汝宁军谈判,要让那些军官带着他们的部队自由离开。
  可是在场的还有些亲汝宁军的军官,他们坚决不同意陈中之如此做,因为汝宁军提出的是全军听令,如果陈中之把部队分裂,那些亲汝宁军的军官生怕引起汝宁军的不满,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之后就是一场意外了。这两派军官从开始争吵,到打架,到最后动刀,而劝架的陈中之也在冲突中被捅了一刀,而这一刀还恰巧捅到了要害。接着就发生了全军混乱了……
  了解完这一切,薛永利是相当无语。虽然很不待见陈中之,可汝宁军上下确实没想过要去伤害陈中之。不过在这时候也不多说了,还是先善后,先把陈中之部从混乱的局面中稳定下来吧!
  于是薛永利大声下令道:“全军开进营地,让大营中的人缴械投降,违者格杀勿论。”
  ……
  当汝宁军的部队开进陈中之部的大营中以后,局面很快地得到了控制。汝宁军抓捕了一批制造混乱的军官和士兵,也就是敢与和亲汝宁军军官的部队动手的人,接着毫不留情地斩首示众,先用暴力威慑住了这支动荡的军队。
  而之后那些善后的事务也将由手下的部队去完成。薛永利在简单地安抚了那些亲汝宁军和中立的军官以后,立刻把姚亮、傅胜和叶忠叫了过来。
  “给你们三人两天的时间,把陈游击的部队改编进你们协,之后准备北上入开封。接着姚亮你就带着部队协防开封,傅胜和叶忠你们两个就带着两个营加战车队过黄河,去辽东增援姑爷!不得有误!”薛永利吩咐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