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470

  围剿农民军到了现在,虽然明军获得玛瑙山大捷,可导致了明军的将帅失和,农民军两大主力再次汇合,使得局面是一片复杂。而在此时,辽东关外也传来了“隆隆”战鼓声。
  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也就是说,清军按照了大凌河战役的故计,以壕沟战围困锦州,长期屯田围困,准备用断粮的方法攻下锦州。
  而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于是明廷严令洪承畴早日赴锦州救援。
  而这时候的洪承畴身边已经调来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八大总兵,拥有了步骑十三万,可他依然嫌实力不足,再次向朝廷要求调吴世恭的汝宁军。
  而朝廷接奏报以后,向杨嗣昌征询意见,是否能够调动汝宁军。
  这时候的杨嗣昌觉得已经接连战胜了张献忠等农民军,形势是一片大好。再说,汝宁军也一直在磨洋工,不怎么肯出力,这支军队有也似无。因此,杨嗣昌就答应了洪承畴的要求。
  四月二十一,传旨的钦差来到汝宁军,宣读了让吴世恭带兵七千赴辽东作战的圣旨。为了防止汝宁军的抗诏不遵,他们连汝宁军的监军叶忠都叫了过来。
  此外,钦差还很有人性化,更为吴世恭带来了京城家中的私信,这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汝宁军也立刻商议了眼前的局势,最后吴世恭一锤定音,准备率军出征。除了受制于家人为质以外,吴世恭还觉得,要在外界产生汝宁军主力外出的假象,吸引着农民军的靠近,使得汝宁军能够施行驱虎吞狼之计。
  但谁也没想到,就是此次出征,却完全改动了原来的历史,使得天下的局面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
  
  第7卷
混沌天下
  第711章
通州休整
  
  崇祯十三年六月,通州。
  看着今天进行训练的兵丁归队,吴世恭对余继这些军官们吩咐道:“这一路上你们辛苦了。在这里休整两天,好好调理一下,之后再去山海关!”
  “诺!”
  此次汝宁军出征辽东,吴世恭带着骑兵的一个协三千五百骑,步兵一个协七千五百人,亲兵队一千五百骑(首锋营留守汝宁),工兵团二千和炮兵一个加强团一千五百人。其中火炮团更加强了六门九磅火炮和二门十二磅的火炮。总兵力为一万六千人马。
  不过这次出征汝宁军的装备可就夸张了。加上亲兵队的战马,共有战马五千多匹,其他的骡马也超过五千。车辆超过了二千辆,其中战斗车辆超过三百辆。大小火炮八十七门,骑兵的火铳人手一支,步兵、工兵和炮兵的火铳超过四千。
  防护精良的板甲超过了三千具,还有五百具也在汝宁加紧生产,要在汝宁军出关之前紧急运到。次一等的铁甲也超过了一千具。而每位兵丁身上起码都有丝绸内甲和改进型用棉甲改装的乞丐盔甲。而毛毡马甲也超过了一千套。另外,装备侦骑的皮甲也超过了一千具。
  之所以决定出征,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吴世恭不想在这时候和朝廷翻脸,要给朝廷一个自己还听从调遣的假象。当然,吴世恭也认为此次出征是利大于弊的。
  除了京城家人的安危和吸引农民军靠近,扩大农民军的活动范围以外,吴世恭还认为,汝宁军此次至辽东的危险性不大。这时候朝廷在辽东的兵力也已经超过了二十三万,能够机动野战的兵力,更是有八大总兵的十三万四千兵马,加上汝宁军的一万六千,可以有效地给予清军极大的杀伤,而且混在这么庞大的大军中,汝宁军的损耗也不会太大。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朝廷长期把这支出征的汝宁军放在辽东,不让吴世恭返回汝宁。但是这一点吴世恭并不害怕,在汝宁的汝宁军架构已十分完整,没有了吴世恭,根本没有一个将领可能独立。再说,当天下有变的时候,吴世恭带着自己的军队强行返回汝宁,又有哪一支明军阻挡得了自己?而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吴世恭显示出不轨之心也是无关紧要了,反而因为离京城近,能够很快地救出在京城里的家人。
  当然,吴世恭和汝宁军的高层文武根本不知道此次大战就是赫赫有名的松锦之战,要不然,绝对没有一位会赞同出征的。
  因此,按照这次出征的特点,汝宁军就这么调配了部队。骑兵多,火器多、车辆多。这也正是吸取了上次与清军作战的教训。
  而此次明军作战目标也很固定,就是要救援被围的锦州。因此,明军的探骑作用也不大,不需要查探清军的位置,反正清军肯定出现在山海关到锦州的道路上。而且辽东的关宁铁骑环境熟悉,派出的探骑也应该以他们为主,所以汝宁军的骑兵不会陷入到大规模的绞杀战中。
  所以这次汝宁军的作战思想就是抱团作战,以步兵方阵为核心,四周的骑兵和战车配合,再加上火炮的火力支援,以远程火器的大量杀伤,防止清军的大集团骑兵的冲杀。一句话:就是以运动中的防御战,吸引着清军冲阵,并给予清军大量的杀伤。
  当然,如果清军不敢冲阵,汝宁军也将顺利地运动到锦州城下。虽然不能够杀伤大量的清军,但战役目的总是达到了。反正汝宁军也从来没想过通过此次战役,完全地把清军歼灭。另外,这样的运动也可以防止被清军的火炮锁定,防止出现血岭战役中,被清军大将军炮“犁地”情况的出现。
  而且这样的战术也是可进可退。万一明军大败,汝宁军也可以依托车阵防御,顺利地撤退。并且车辆上还能够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把汝宁军的给养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在此次汝宁军的出征序列中,特意带上了工兵团,那正是为了撤退时的开路搭桥的。
  所以这次汝宁军核心战术就是防御,要充分发挥吴世恭所开创的“乌龟流”,就是要最大程度保存自己,消灭敢与来进攻自己的一切清军。
  因为汝宁军此时的重点还是在河南、湖广,所以那些大将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不可以轻动。因此,吴世恭就挑选了防御战水平第二的余继作为了副手。说实话,那书墨也太没统帅的样子了,吴世恭实在不放心他成为副手。而余继的防御战水平也不比其他大将高上多少,之所以点到他,除了他的地位也比较高以外,谁让他的绰号叫“刺猬”呢?
  在四月接到圣旨,准备出征以后,汝宁军就把调来准备出征的部队集合训练了一个月,接着在出征的一路上也不断地训练着防御战术。所以到通州的时候,全军已经对这样的防御战术练得滚瓜烂熟了,这情况也让吴世恭相当满意。
  唯一的缺点就是:汝宁军此次携带的骡马也太多了一点,所以粮草供应的压力极大。幸好吴世恭与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还有交情,在他们的一路供应之下,汝宁军能顺利地到达了通州。
  而吴世恭见一路上兵丁的训练十分辛苦,因此就准备在通州休整两天,要为出关后的大战养精蓄锐了。而且吴世恭还有一个私人原因,崇祯皇帝的私人代表——秦公公和吴世恭的夫人——薛雨霏已经在通州等候着了。
  一见吴世恭,薛雨霏就抱着吴世恭哭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她红着眼解释道:“这次夫君又见不到麟儿了。”
  “我知道!我明白!”吴世恭连忙安慰道。崇祯皇帝肯放薛雨霏与吴世恭见面,但绝对不会放吴世恭的嫡长子薛呈麟出京城,对此吴世恭也有心理准备。
  
  第712章
交底
  
  长期未见面,所以在说了这句话以后,薛雨霏除了在吴世恭怀中温柔,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亲热了好一会儿,薛雨霏才有话没话地问道:“夫君怎么换马了?那匹人来疯怎么这次没看见?”
  “人来疯受了几次伤,口齿也高,已经做不了战马了。不过它也闲不住,本来这次我让它在汝宁别出来,可它吵着闹着要跟着,所以现在它正在军营中呢,等会儿我让人把它牵来拜见主母。现在我骑的这匹叫‘黑脚’,脾气可燥了,只要见了人来疯就要打架,所以我也就不把它们放在一起。”
  可这话一说,薛雨霏的眼又红了。她就想到了俩夫妻长期分居,不知不觉连人来疯也都老了,这让薛雨霏是十分心酸。
  可是薛雨霏又想到,在此次出京之前,父亲薛濂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劝说吴世恭回京,以免影响吴世恭的事业。于是薛雨霏只能够婉转地叹道:“哎——!麟儿见不到爹,平儿见不到娘。你又一直在战场上让妾身胆颤心惊,不知道这种日子何日到头?”
  对此,吴世恭也没合适的话安慰,他只能够不断地抚摸着薛雨霏的肩膀,安慰道:“会过去的!会过去的!”
  ……
  “真是有愧,打扰了贤伉俪千金一刻,吴总兵,杂家就先赔上酒一杯。”秦公公说完以后,仰首先干了一杯酒。
  吴世恭连忙陪着饮了一杯,放下了酒杯笑道:“秦公公太客气了。不是已经说过,称呼我为兄弟吗?怎么?一直在皇上身边当差,已经看不起兄弟了吗?”
  “哪里哪里!”秦公公也乐出了声,“那杂家就托大称呼一声吴兄弟,可你也别客气,也称呼杂家大哥即可。来来来!再饮上一杯。”
  俩人又干了一杯以后,吴世恭说道:“虽然酒逢知己千杯少,但饮急酒也伤身,长夜漫漫,咱哥俩慢慢聊?说心里话,这些年真有些想你们这些在京城里的朋友啊!”
  “怎么?想回京?那好啊!要不要大哥我到皇上面前说说?”
  俩人真真假假地试探了几句,接着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俩人又干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以后,吴世恭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大声发牢骚道:“说句酒后话!朝廷不地道。这么多年来,兄弟我没功劳也有苦劳,可朝廷又怎么对待兄弟的?都要让钦差把我抓回京城了,这卸磨杀驴也没这样干的。兄弟我心中确实憋住一肚子气。”
  秦公公没想到吴世恭如此开门见山,他一下子也有些发怔,但他立刻反应了过来,连忙解释道:“其实皇爷爷心中也明白,是被小人所欺,这不,这次不是把你夫人送来了吗?很多事都是误会,只要说开就好!说开就好!”
  “这话我也知道,就是想在大哥面前唠叨几句。大哥你想想:我图的是个什么?千辛万苦南征北战,过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我儿子本来就是侯府的世子,再上去也就是一个公爷,已经没了个奔头,还能够多得到些什么啊?还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啊?要不然,谁不愿意回京城过个安稳日子。”
  “杂家明白!杂家明白!”
  “这么多年,打了这么多的胜仗,维持着这么一支大军,可粮饷发过多少?封赏拿过多少?连兄弟我手下的儿郎有官职的都没几个。养着这么一支大军苦啊!要不是想着为皇上效力,要不是舍不得抛下手下的儿郎,说心里话,兄弟我早就不干了。确实,我是在地方上搜刮了不少钱财,可那些都用在手下的儿郎身上,兄弟我问心无愧。而我自己就没存下多少钱。大哥你也可以了解一下,我向京城里的府中送过钱财没有?侯府中现在又是过的什么日子?就这么一些破事,那些文官还看不惯,那让他们来啊?关外的鞑子一直入关,内地的陕贼到处流窜,他们搞得好什么啊?”
  “是!是!是!”
  “秦大哥!我也想明白了,现在的情形就是两头好,中间差。想想皇上,我就是不在京城也同样听说,通宵达旦批阅奏章
,宫中是相当简朴,就是一副圣君的模样。就是皇上身边的大哥你们,也谨言谨行,一点儿也没有以前内相和厂卫的威风。而我们这些底层干事的,拼命做事还落不到好,有点成绩的还枪打出头鸟。就是被中间那些黑心的给害的,就是皇上都被他们给蒙蔽了。”
  “就是!”秦公公是连连点头。吴世恭的这话倒让秦公公感同身受,他也深知崇祯皇帝痛恨那些不干事、忙党争、蒙蔽自己的文臣们。
  但是秦公公的此次会面并不是为了监视薛雨霏,也不是来听吴世恭的牢骚,他主要是想听听吴世恭对于战局的见解。虽然崇祯皇帝对吴世恭有着恶感,但他心中也明白,吴世恭很会打仗,而且对战局有着很深的了解,所以就想通过秦公公了解一下吴世恭的看法。
  “吴兄弟!对于此次辽东的战局,你又有何见解?”秦公公问道。
  “辽东详情兄弟我并不知,所以说错话莫怪!”吴世恭也知道自己的话一定会传到崇祯皇帝的耳中,所以他就说的很谨慎,“洪督师名震宇内,各位总兵也是名将,而辽东的又是百战精兵,与鞑子相比因略占上风。这战局莫测,兄弟我不敢妄言,可是我们是去救援锦州的,相距也就是百十里,距离并不远,应该是无大碍!”
  “依你所说,应该是无大碍?”秦公公又问道。
  “正是!如果是救援锦州,鞑子应难以抵挡,不过完全打败鞑子,那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吴世恭答道。
  听了吴世恭的话,秦公公点了点头,对于歼灭清军,现在的崇祯皇帝也没什么信心。他也认为只要救援了锦州,就可以达到此次战役的目的。
  “那兄弟认为此战所需多长时间?”秦公公接着问道。因为辽东集结的大军太庞大了,朝廷粮饷供应的压力是相当大,所以崇祯皇帝就想通过秦公公了解一下,到底会作战多长时间?
  “应该三个月吧!兄弟我听说,其他的官军已经都奔赴辽东,就等着我这汝宁军了。而我将在七月中旬赶到关外,这时候就能够开始救援了吧。也就是一百里路,就是每天走一里,爬也会爬到锦州城了。不过兄弟我还要多说一句,虽然我们明军多,可以前作战总是不齐心协力。我的几次打仗都是孤军奋战,根本没有友军配合。如果真的是一盘散沙,那我们明军再多也会被鞑子各个击破的。”
  秦公公连忙把这点记下,并向吴世恭保证道:“皇爷爷已给洪督师下谕:让其务必不能分兵。再说洪督师手持尚方宝剑,又是知兵之人,必不会犯下此大错的。那内地战局,吴兄弟又有何见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吴世恭对此是更谨慎了,“不过现有杨阁老运筹帷幄,左将军又屡立战功,应该陕贼难成气候吧!不过兄弟我保证,只要需要我们汝宁营,必不负朝廷所望。只是这次出兵辽东,自保有余,出兵不足。所以在这里兄弟就恳请大哥一句:只要辽东战局变稳,兄弟将会马上带兵返回汝宁。要不,万一时局有变,陕贼流窜至汝宁肆虐,侵扰了我汝宁营儿郎的家园,我怕军心不稳产生哗变啊!”
  “嗯——!”对此,秦公公也只是点点头,不敢开口答应吴世恭。毕竟将来的事很难说,秦公公也不敢在这里做下保证。
  “那你还是认为内外战局都有望?”秦公公最后问道。
  “有望!但绝对不能犯错。现在我们大明已经是两面开战,也都是稍占优势,只要一处有失,那就会急转直下。之后之危局简直难以想象。所以切记要齐心协力。而兄弟我就在这里保证一句:绝对忠于朝廷,以前的事也不会放在心上。要不然,兄弟我也不会这么爽快出征辽东了。”
  “这杂家知!皇爷爷也知!”
  “哎——!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我们大明沃土万里,精兵百万,竟然会走到今天的局面上,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啊!”
  “哎——!”
  俩人想到了现在的困局,不禁长吁短叹了起来。
  “吴兄弟,这次杂家给你带了张皇爷爷的手谕,让你随意到通州仓房内提粮草、军械,你可千万别辜负皇爷爷所托啊!”
  “那在这里就先谢过皇上,谢过大哥您啦!”
  ……
  吴世恭与秦公公的交谈应该说是很愉快,所以最后秦公公也把崇祯皇帝的手谕也拿了出来。在现在的局势下,他们决定还是抛开不快,齐心协力为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