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470

  明代自中期以来,向来是文贵武贱,指挥作战的大帅全部任用文臣。一个不带侍郎衔的巡抚通常本官是佥都御史,只有四品,但麾下往往是武职一品衔的总兵官们被呼来喝去,如同厮役走卒。
  文官大帅位尊权重,手下却没有自己的部队。带兵的将领们受制于督抚,虽是制度决定的,心中不见得都服气。因而临阵作战时督抚大帅们经常指挥不灵。
  而朝廷也并不真的重视这些没有真正实力的光杆司令,轻易进退任免,被罢官杀头的多是这一类总督、巡抚。将帅分离,权实不符,实在是造成明末各个战场调度失机,指挥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嗣昌就是要以武将统兵,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
  另一方面,明朝的军事建置基于一种消极分散防御的战略,全国的军队分散在上百个司令部里,统称为“标”。每一位将帅,上至总督(包括总理、督师)、巡抚,下至总兵、独立带队的副将甚至参将,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多则一两万人,少则千数人,将帅们真正指挥得动的就是标下这支队伍。
  这种分散建置使得那些号称统军十几万的大帅在组织大型战役的时候,因为缺乏一个严密的分层指挥体系而八方掣肘,调度困难,更谈不上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
  而杨嗣昌似乎很想对这种建置方面的弊病进行一些改善,但因为涉及到整个军制问题,也只能暂时用在各标以上再设一位大将的方式来增强全军的凝聚力。
  杨嗣昌在军中设置统兵大将,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于明末陈腐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的某种尝试。但是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病时下了一贴猛药,不知道这百年积弊,要改谈何容易?反而是造成了军心更加不稳。
  其实这时候要选也要选威望最高的吴世恭。再怎么样,各路官军的主帅,还是最信服最会打仗的吴世恭的。而且吴世恭兵多将广,盟军也多,起码可以在河南、湖广控制住全部局面。至于吴世恭是否有异心,作为总理的杨嗣昌其实也可以就近监视、控制的,总比放任不管的好。
  可是杨嗣昌对吴世恭也是不闻不见,而吴世恭也未参加襄阳军议,未给杨嗣昌任何面子,这样一来,与吴世恭有着仇怨的杨嗣昌和左良玉根本调动不了汝宁军,所以在之后的战斗中,根本借不到汝宁军的丝毫助力。
  而崇祯皇帝对于杨嗣昌的各种请求差不多是言听计从,立即批准任命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把内府的大印派专员驰送前线。左良玉也确实颇为感奋,秣马厉兵,准备对张献忠大战一场,以雪前仇。杨嗣昌则并不急于发兵,而是积极整顿部队,调配力量,囤粮输饷,巩固后方,准备蓄力而发,一举取胜。
  而此时崇祯皇帝对杨嗣昌的支持丝毫未减少。就是朝臣们在杨嗣昌督师亲赴前线之后,出于一种对大臣身临战阵的尊重,也停止了对他的各种攻击。只有兵部因为要同这位在外的枢辅不断地打交道,不免发生一些龃龉。
  而杨嗣昌不断有兵饷方面的要求,兵部很难全部满足,而且有些事情是有制度成例的,兵部也不愿随意改动,破坏了规矩。崇祯十二年底,杨嗣昌疏劾兵部不任职守,妨害围剿大计。兵部尚书傅宗龙虽然是杨嗣昌推荐上来的,却对他的以势压人很不服气,就回了一本,说杨嗣昌“徒耗国家军资,不能立功报效,并以势欺凌朝廷大臣”。
  可是崇祯皇帝对傅宗龙在关键时刻不能同督师同舟共济非常恼火,正巧兵部又在辽东用人的问题上有一个失误,就以玩忽职守、戏视封疆的罪名把他逮进监狱。刑部拟罪遣戍,崇祯皇帝不肯,大有置之死地之势。又一位重臣因为得罪了杨嗣昌入狱去了。
  在罢免傅宗龙后,崇祯皇帝任用杨嗣昌一直极力推荐的陈新甲为兵部尚书。陈新甲是举人出身,在明代历史上以举人而任尚书的只有寥寥数人,因而正牌进士们很不服气。但陈新甲确实是个干才,思路又同杨嗣昌相近,因而在本兵任上对杨嗣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有皇帝全心全意的信任,有兵部尽心竭力的配合,又有阁部督师的巨大权威,杨嗣昌就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了。于是在这年年末,他在楚、豫、川、陕各省四处张榜,上面刻印着张献忠的头像,并下书赏格:“能擒张献忠者赏万金,爵通侯。”
  可是榜文张出后不久,就有人在杨嗣昌行辕的大门上贴了“有斩阁部来降者赏银三钱”的传单,弄得杨嗣昌疑神疑鬼,以为身边尽是农民军的奸细。
  但不管怎么说,杨嗣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崇祯十三年闰正月,调集的各路明军正式对张献忠部发起围剿。
  而在这时候,罗汝才因为受不了张献忠盛气凌人,已经同张献忠分手了。罗汝才此人江湖义气很重,纵然屡次被张献忠欺压、出卖,但最多也就是散伙,决不闹翻脸,也不出一句恶言。他一贯拿的一个原则是:“朋友们好合好散”、“留下见面之情”。于是罗汝才在与张献忠同好商好量,赔了不少笑脸以后,在竹山境内分开。
  就在此种情况下,杨嗣昌围剿农民军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第709章
新工坊区
  
  在汝州城西二十里出,建造了一大批砖瓦房,这正是汝宁军新建造的工坊区。而这个工坊区,完全就是按照兵营的设置,外围建造了护城河、城墙,城墙上还有城楼、火炮。在工坊区内,一个个工坊也围起了单独的围墙,还有工匠、学徒及其家人的居住区。
  为了这个工坊区的防御和保密,汝宁军调动了一个营的正规军和内务司的一个大队(二百人),分两层看守住,而且这两层的汝宁军兵丁和内务司兵丁也不能够相互接触,有什么事也只能够由军官联络,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密。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个工坊区是汝宁军新产业的生产基地。而在今天,这里将有三家工坊新开张,而吴世恭就与汝宁军的一些官员参加了此次工坊的开张仪式。
  “长敬!我们既已夺汝州,何必再用话去刺余侍郎,不怕他想不开?”虽然被吴世恭拖着来参加开张仪式,但邓启帆还是与吴世恭聊起的公务。
  “帮他养人已经不错了,还想听什么好话?难道说他两句,他还会哭鼻子?”吴世恭明显心情很好,因此俏皮话不断,“再说,又不是我让余傻子闲着的,他傻呆在南京,又去不了襄阳,又回不了汝州,他的那些屯田,我们不拿白不拿。还有,我们又没有亏待他那些兵丁的家人,他还想怎么样?”
  到了南京以后,余子琏屡屡失望,根本去不了襄阳,没了用武之地。所以在前些天,灰心丧气地余子琏就写信给吴世恭,要他帮忙照顾好当时汝州军建立的,在汝州北部的那些屯田庄子。
  可吴世恭会很老实、很听话地照顾吗?反正余子琏这位侍郎也不可能回汝州,汝州军也并入了京营,更不可能回河南,于是吴世恭老实不客气地把那些屯田庄子都占为己有了。
  可吴世恭闷声大发财倒也算了,起码在面子上还过得去。可是他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打击、嘲笑余子琏的机会呢?于是吴世恭亲自执笔,确确实实是吴世恭亲自写的,而那封回信是这样写的:“余傻子!你放心,你就安心地在南京为国事操心吧!反正我是你的坚强后盾,汝州的事,你就别再管了,我已经接手,绝不会给你留下一亩地、一粒粮的……”
  估计余子琏见了吴世恭的回信以后,会被气得吐血。
  邓启帆当然很了解吴世恭和余子琏的关系,对吴世恭时常发生的小孩子气也没办法,于是他笑着岔开了话题:“至年底,夺田两万亩,安置人口十七万,算是开了个好头。”
  吴世恭知道邓启帆是安慰自己,苦笑着摇摇头道:“千辛万苦,就设了六个庄子,那屯田半数还是从余傻子那里拿来的,除了人口不少,没什么可得意的地方。倒奇了怪了,我们都收缩成这样,陕贼都不来。真是要他们来的时候不来,不要他们来的时候倒来,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邓启帆被吴世恭的牢骚话给逗乐了。因为汝宁军的余威实在是太厉害,所以那些农民军怎么样也不敢靠近汝宁军原先控制的地盘。虽然汝宁军已经急剧收缩,可是依然没大股农民军靠近,使得汝宁军驱虎吞狼之计难以实施。反而在这块真空地带,造成了小股的匪盗横行,难民潮也再次出现,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乱。
  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杨嗣昌指挥的明军步步逼近,张献忠所部为了避免与明军正面冲突,已经转移到川、陕交界一带的山区。所以农民军的主力已经远遁,使得现在的汝宁军没了用武之地。
  于是邓启帆安慰道:“杨阁老此次未必稳赢,说不定再来一次大败,民贼死灰复燃,长敬之计依然可行。再耐心等待几月即可。”
  “希望如此吧!”
  “吴大人!邓先生!”见到吴世恭一行人过来,游青尘拱手施礼道。
  由于当时游青尘显示出亲于汝宁军,并显露出出色的商业才华,在吴世恭的一番考校、交谈以后,把他提拔为负责新工坊区的工坊司副司长。
  当吴世恭勤王返归汝宁以后,有一天他闲来无事,突然想到了现代的一些方便的生活用品。可是吴世恭有着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发明创造,所以他就想让自己的工匠们群策群力。
  于是吴世恭就列了一批现代商品的名称,并依靠回忆把这些商品的用途、性能等列出,并在自己的辖区公开悬赏,要奖励那些能够发明这些商品的工匠。
  而且此次的奖励相当丰厚,除了“大匠”的称号以外,还依据不同的商品奖励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除此之外,还能够凭着这些商品的专利,由汝宁军投资,建设新工坊,并给予那些发明者一部分股份。
  在这样巨额钱财和荣誉的刺激下,汝宁军以及地方上的工匠们立刻爆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很快的,就有三样商品被先后发明出来,分别是:火柴、铅笔和千里镜。而今天正是这三家工坊开张的日子。
  “这些天你可辛苦了。”吴世恭向游青尘笑着招招手道。
  “不幸苦!不幸苦!属下现在浑身是劲。”虽然这些天游青尘已经忙脱了形,可是骤然得到吴世恭的重用,又干着自己最有兴趣的事务,现在的游青尘是充满了干劲。
  接着吴世恭一行人就在游青尘的陪同下先参观将要开设的工坊。一边走,游青尘还一边给吴世恭介绍着新工坊的情况。
  这次的悬赏并不是动用汝宁军的公款,而是动用了吴世恭本人的私财,所以在这三家工坊中,吴世恭私人也占有了一定的股份。除此之外,工坊的建造费用则是汝宁军与对方上的士绅联合筹集的。地方士绅的那一部分是由游青尘主持募集。
  按照游青尘的设想:汝宁军占有的那部分股票,将在工坊获利以后逐步上市交易,逐渐转到民间,为汝宁军套现资金。因为这三家工坊获利的前景将会相当美好。
  
  第710章
出征辽东
  
  火柴就不必说了,那是家家户户都用得到的必需品。而铅笔也将在士林得到广泛运用。至于千里镜,那本来就是被西洋商人垄断的奢侈品,但是其在航海、军事上有着广泛的运用,销售前景也相当良好。
  而且火柴和千里镜在军事上的作用相当巨大,更能使汝宁军的实力获得提升。并且这三种商品,除了千里镜以外,火柴和铅笔的制造都很简单,也很容易偷学仿造,所以吴世恭才下令建立这个新工坊区,集中所有新开设的工坊,并在这个工坊区进行军事化的管理。
  而且此次悬赏发明的效果相当良好,花的银子不多,建造工坊又基本上都是地方官绅所募集,就能够得到这些会产金蛋的产业,而且以后还能变现获取巨额收益。
  除此之外,这些工坊也将与四海商行签定长期包销协议,使得汝宁军依然能够获得丰厚的销售收入。简直是又发掘了一座“金矿”,让吴世恭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引得吴世恭在这些天,一直在回忆现代的那些商品,想要增加那些悬赏发明的种类、数量。
  “吴将军!愿主保佑你!”卡罗拉神父划着十字向吴世恭行礼道。
  “神父您好!”吴世恭连忙回礼。
  当一行人经过千里镜工坊的时候,卡罗拉神父带着一群天主教神职人员迎接了过来,这家工坊的技术正是卡罗拉神父这些天主教传教士拿出来的。
  在那些传教士中,恰好有一位知道制作千里镜的原理的。于是他指导了几位工匠把千里镜制作了出来。虽然没有玻璃,但是可以用水晶替代,所以这千里镜还是不逊于那些西方千里镜的。再说,这时候的西方千里镜本来就是千金难求,所以玻璃和水晶的差价也就忽略不计了。
  而通过了这件事,吴世恭心中也有了恶趣味,是否能把那些西方先进技术都申请专利,让中国成为技术大国,去赚那洋人的钱。
  “吴将军!前些日子刚给约翰洗礼,真是一个健壮的孩子,将来也一定能成为勇敢的骑士。天主的荣耀在上,是否能信奉我主?”因为与吴世恭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卡罗拉神父再次拉拢吴世恭信教。而约翰则是卡罗琳给吴世恭生的小儿子,她给这小儿子也起了一个西洋名。
  “我汝宁军讲究的是信教自由,各位可在此地自由传教,遵循宗教局章
程即可。”吴世恭笑着顾左右而言他。
  卡罗拉神父这些传教士之所以献出千里镜的制作法,就是想要在吴世恭的地盘上自由传教,所以吴世恭的回答已经让他们很满意。至于吴世恭本人,卡罗拉神父也很有耐心,他无所谓再等多少年,甚至最后的等待没有结果也无妨,只要吴世恭本人保持着这种对天主教的友好态度就可以了。
  当吴世恭离开千里镜工坊以后,一旁的邓启帆开玩笑道:“看那卡师傅如此锲而不舍,如果被智能瞧见了,他又要来缠长敬了。”
  吴世恭立刻哈哈大笑了起来,他笑道:“那小和尚只知道深山念佛,这次回来后连医药司的差事都不做了。看传教的劲头,确实不如那些洋教士。不过我俩也不用为他瞎操心了。不过!尽远你是否信教?是不是信佛?”
  “子不乱语鬼神!”邓启帆立刻板起脸严肃地回答道。接着俩人对视着大笑了起来。
  像吴世恭和邓启帆这种身份的人,就算是自己信教,也不能够在外界显示出对某种宗教的倾向性,所以儒家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标准回答了。
  崇祯十三年闰一月,杨嗣昌命陕西总督郑崇俭率陕军由汉中的西乡入川,从农民军背后追剿;命左良玉率湖广方面的主力驻扎在兴安(今安康)、平利一线,等着张献忠回窜入陕后迎头痛击。
  可是左良玉却不同意杨嗣昌的部署,认为张献忠如果不北上陕西而是西进成都平原,局面将无法控制。
  应该说,在当时这种落后的通讯条件之下,作为前敌统帅的左良玉比较熟悉敌情。再说,左良玉的指挥才能也并不差,他的意见也比较正确。
  可是杨嗣昌不满意了,因为这是他首次指挥围剿农民军的大战役,可遇到了左良玉的否决,杨嗣昌就感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威胁。
  于是杨嗣昌严令左良玉按照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行动。可是左良玉根本不理睬杨嗣昌的命令。也许他跋扈惯了;也许他坚持着自己的正确意见。于是左良玉在向杨嗣昌申报了自己的意见之后,不待命令,就自行入川,同陕军协同进剿去了。
  二月初七日,明军在四川太平(今万源)县玛瑙山同张献忠部遭遇。农民军据守山头,明军分三路进攻。这一次明军养精蓄锐多时,以逸攻劳,大获全胜,击杀农民军三千多人,张献忠的军师潘独鳌和妻妾数人被俘,张献忠亲自用的“天赐飞刀”大刀也被缴获。一些跟随张献忠的小股农民军投降。
  紧接着这次胜利,明军又在寒溪寺、木瓜溪等地连打了几个胜仗。张献忠屡受重创,处境十分危急,只得进入深山,迂回避敌。
  玛瑙山之捷是几年来明军对付农民军的战争中少有的胜利,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未尝不是因为杨嗣昌集中兵力蓄锐而发的战略部署正确。
  但这次胜利却成了明军内部失和,自我磨擦碰撞的新起点。玛瑙山战役之后,左良玉极为得意,以为此次大功是因为不听杨嗣昌的调度自行其是才取得的,从此不再把督师放在眼里。而杨嗣昌想趁着张献忠处境困难,乘胜穷追,彻底歼灭张献忠部,多次命左良玉进山搜剿。左良玉这时却带兵回到湖广的竹溪休整起来。杨嗣昌多次传檄严令,左良玉一概不听。
  但这诡异的一幕,并不是左良玉不知道斩尽杀绝的道理。因为张献忠曾派人到左良玉营中劝说:“献忠在,故公见重于朝廷。公听任所部烧杀劫掠,阁部(杨嗣昌)猜忌专横,无献忠则公之灭亡亦不久矣!”左良玉为了自重而给张献忠留下了一条生路。
  杨嗣昌并不是很有气量的人,对左良玉的桀骜不驯是相当愤怒,一度奏报朝廷要解除他的平贼将军职务,改由陕西总兵贺人龙担任。而崇祯皇帝仍然完全听从杨嗣昌的安排,很快就下了命令。但左良玉的实力和威望毕竟不是贺人龙所能比的,杨嗣昌犹豫了一番,又请朝廷收回了成命,仍用左良玉。
  这样一来,左良玉的怨气更大,而贺人龙因为平贼将军得而复失,也对督师十分不满。此后,杨嗣昌不但调不动左良玉,连陕军都不服从命令了。
  而张献忠就趁着明军统帅部里一团混乱,无人围追堵截,悄悄率军返回到湖广的兴山、房县一带,不久又同罗汝才部汇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