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2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3/470

  也不提洪承畴和农民造反军捉迷藏了。应该说,河南巡抚玄默在围剿农民造反军的时候,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的。
  当玄默重视起农民造反军再入河南以后,他把自己的大军从汝州移驻到卢氏,并且令左良玉、汤九州等部各陈兵守住要害,确实有效地挡住了农民造反军大规模地进入河南。
  而河南本地的洛阳副将王绍禹,开封游击陈永福等军将也屡屡出击,接连打垮了几股闹得比较欢腾的河南本地乱匪,虽然河南的乡野间依然处于乱匪横行的状态,可毕竟遏制了局势进一步恶化。所以在崇祯七年的八月到十月底,河南境内也得稍宁数月。
  而吴世恭也趁着这个难得的休整期,在汝宁做了几件大事。首先就是汝宁全境和归德府的屯田庄子获得了大丰收。这次近年来少见的大丰收,使得汝宁军的粮仓爆满。而那些投靠流民的人心也迅速地安定了下来。
  由于朝中一些汝宁、归德籍的官员得到家中的来信,知道了在纷乱的河南竟然有这么一块乐土,因此对汝宁地方官是大加赞赏,而这个称赞也很快传递到了崇祯皇帝和各位大学士的耳中。
  这时候崇祯皇帝就回想起了,当时汝宁知府关可颂所上呈的奏章
中所提出的三项法令,所以立刻对此赞叹不已,而关可颂立刻也被龙口美誉为“能臣”。
  而吏部也准备破格提拔关可颂了。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汝宁以后,关可颂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喜悦于自己将要升官;另一方面却在担忧,因为他知道汝宁府这情况都是吴世恭的汝宁军干的,而自己也只是发布了一下法令,事后也就从汝宁军那里多收了一些常例,其他具体的事务却什么也没有办。
  关可颂更知道,如果没有汝宁军这支强军威慑,流窜在河南四境的乱匪早就肆虐到汝宁府来了,哪里来的大丰收啊?如果朝廷只是简单地提拔自己,却不给自己一支强军,更把自己放到例如陕西、湖广等农民造反军活动频繁的地区,那么关可颂就是再有三头六臂,就算是发布了三十项法令,那里的局势照样不可能得到好转的。
  可向朝廷坦白:汝宁府的安宁其实都是那个被撤职的吴都司的功劳?那关可颂肯定也是不舍得的,放弃了眼前这个升官的机会,那下次升官也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这可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同样拥有幸福的烦恼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官升三级的“名将”李禄。这瘸子吹牛的话不仅传到了吴世恭的耳朵里,而且传遍了整个河南官场。
  而缺兵少将的河南巡抚玄默怎么会浪费李禄这支强军呢?他三天两头发布调令,要把李禄这支强军征调到剿匪第一线。
  可李禄哪里可能变出来军队啊?他只能够用“部队大战后需要休整!”“天气不好难以行军!”等诸多理由来拖延着调令。
  现在的李禄已经长住在汝宁军大营中了,他天天恳求着吴世恭派出一些军队让他糊弄过这一关,可吴世恭怎么可能随便损耗自己汝宁军的实力呢?于是李禄就悲催地被吴世恭抛在一边了,他这时候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李禄也不去学学赵铭,虽然不能够升官,但至少自己也没有危险吧。这时候的李禄也肯定知道了祸从口出的真实含义了吧!
  而汝宁府的大丰收也使得归德府的士绅大为眼红。济民垦荒商行趁机把触角伸向了归德府。在得到吴世恭的首肯以后,常猛立刻在归德府建立了一个分号。以济民垦荒商行为大股东占有四成股份,联合了归德府地方官员和大小士绅,仿照了汝宁府实行的《禁荒令》,把归德府的抛荒地全部集中了起来,召集流民,准备在来年大干一场。
  而这次大联合也充分展现了常猛油滑的手段,使得归德府地方官员和有头有脸的士绅都多少得到了一些好处。更可贵的是,归德府分号也承诺把多余的粮食平价卖给汝宁军,并且那些屯田庄子的管理和护庄队的指挥也都归汝宁军所有,这也让吴世恭对常猛是刮目相看。
  不断得到吴世恭夸奖的常猛是干劲高涨,接着他就想在接近汝宁军控制区的开封府、汝州和南阳府等地扩大屯田庄子。
  可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了,济民垦荒商行的其他股东对开发那些地区的兴趣不大。道理很简单,那些地方毕竟是出了汝宁军的控制区,只依靠少量的护庄队,可能连田里的青苗都要被那些饿疯的流民给吃了。
  再说,现在哪里种田,哪里可就成了香馍馍了,那些流匪就会象一群苍蝇一般蜂拥而至。而汝宁军也不可能及时地照应住这么大的地方。所以那些大股东认为到那些地方去垦荒的风险太大。
  对此吴世恭也不可能强迫那些大股东,济民垦荒商行的业务拓展也暂时陷入了一个僵局。可是一位意外的访客却把这个僵局给打破了。那就是吴世恭在南京见过几面的高级男公关——马守信马二公子。
  是个男人就想做出一番事业,马守信也不例外。虽然在外人眼里,马守信陪着南京城内的公子哥吃喝玩乐仿佛是很潇洒,可马守信知道那些公子哥对自己的轻视,也知道自己在马家的地位不高。所以当送别吴世恭时,听到了吴世恭的一番话,马守信的心立刻就给拨动了。
  可说到底马守信也是位公子哥,让他自己拿主意肯定不行,于是趁着一次回松江府的时候,马守信就把自己与吴世恭会面的情况告诉给了马家族长,自己的父亲马墉。
  听了以后,马墉当然是不以为然。一位入赘的勋贵子弟,一位被免职的武官,一位到南京城借银的武夫,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啊?
  可是听到了自己的二儿子语气中总有些倾向于想与吴世恭合作,马墉也不好打击马守信的积极性,于是也就勉强同意了让马守信到河南汝宁去看一看。
  而此次难得的出门,却让马守信大为震动。马守信一直在大明朝最繁华的城市里风花雪月,就是难得听到一些天下的状况,也总是一些干巴巴的介绍,根本没有一点直观的认识。
  可这一路上,虽然经过的是大明朝最富饶的地区,可是见到贫民流离失所,路边倒毙的现象是层出不穷。
  所以当马守信到达了济宁,从客栈掌柜听说河南乱匪横行的状况以后,马守信都想要打道回府了。还是四海商行济宁分号的掌柜一再保证了旅途安全,马守信才将信将疑地去往了汝宁府城。
  马守信是随着四海商行的商队一起走的。一进入河南归德府,马守信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大道旁的流民人数很多,可是只要看到四海商行的旗帜,他们都远远地避让开,根本不敢靠近。
  于是马守信饶有兴致地询问起了率领商队的掌柜,那位掌柜就告诉了马守信:在河南地界就没有人敢惹汝宁军的四海商行。上次惹四海商行的那群匪帮,已经被汝宁军砍了一万多个脑袋呢。
  马守信毕竟是与公子哥们打惯了交道的,所以他的观察能力也挺强,因此他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名掌柜轻描淡写的话语中带着些得意。
  又听到了砍了一万多首级,如果不是这名掌柜吹牛的话,那么这次自己要见的那名到南京城借银的武官肯定就是一位疯狂的屠夫。这时候的马守信倒有些兴趣了。
  可是马守信的惊讶之旅才刚刚开始。当他进入了汝宁府以后,马守信感觉到自己仿佛进入了两个世界。这里的大路上没有一个流民,也见不到乞丐和路边倒毙的尸首。农夫们在农田中耕种着,只是经常遇上一队队士兵在道路上巡逻着。
  这些士兵虽然没有马守信在南京城看到的那些守卫南京的士兵盔甲鲜明,但是他们身穿布衣,行动有据的显示出了精悍。只是看到了四海商行的旗帜,他们也就在简单盘问以后就放行了。
  可是当马守信向那名掌柜恭维吴世恭练的好兵的时候,那名掌柜是大笑不已,接着他向马守信介绍说:这些其实都不是吴世恭的士兵。有的是民团,有的是内务司组织的护庄队、护路队。而汝宁军的兵丁比这些人精悍多啦!
  马守信不禁对那名掌柜的话而感到咋舌,他根本想象不出比这些人还精悍的士兵到底会是个什么模样,而这个疑问一直被带到了与吴世恭见面。
  
  第423章
织布工坊
  
  当马守信到来的时候,吴世恭已经差点忘记了这个自己在南京忽悠过的人了。不过来的就是客,接到通报以后,吴世恭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
  本来也就是见一面,吃顿饭,最好马守信来点投资的事,可是见面以后,马守信却很意外地向吴世恭提出了要观看士兵操练的要求。
  要不是马守信有着松江府巨富马家的背景,吴世恭可能就把他轰出去了。对于汝宁军的兵丁,吴世恭虽然还不能够完全做到爱兵如子,可他也绝对不会让这些兵丁被外人当猴耍的。
  再说,汝宁军兵丁人数、装备和战术操练都是绝密,也绝对不可能让马守信这个外人看的,所以到了最后,吴世恭也就让马守信参观了自己的一队亲兵的操练,当然也只是在校场上练了一套拳脚和一套斧枪,打了一次靶。
  可就是这样的操练,马守信也是看的兴致勃勃,他完全就象现代平民百姓到部队里参观一样,完全是看花了眼。到了最后,在吴世恭的同意下,马守信甚至拿着装填好弹药的火铳打了几枪,这让马守信大叫道不虚此行。
  而吴世恭之所以这么款待马守信,也无非是想着让马家到汝宁府来投资。因此在亲自接待以后,吴世恭就让张学斌陪同马守信到处参观一下,并且探询一下马家到汝宁府投资的可能性。
  可回报的消息却相当不妙,虽然经过了此次汝宁之行,马守信也对吴世恭的汝宁军有了相当的好感,可只要谈到具体的投资问题,马守信总是岔开话题,到了最后,张学斌也听出来了话外之音,原来马守信在马家根本就做不了主。
  虽然吴世恭对此结果有些遗憾,不过这时候给马守信看脸色也于事无补,反而是平白地得罪人,毕竟到了现在为止,也只有马守信这个外乡大商人到汝宁府来看看的。于是,吴世恭还是在马守信告辞之前设宴款待了他。
  不过在这个宴会上,吴世恭也就做出最后的努力了。他向马守信提出要马家在汝宁开设一个织布工坊的要求。而这个织布工坊的地皮由汝宁军来,工坊的屋子也由汝宁军出资按照马家的要求建造,并且还让四海钱庄无息贷款给马家一年二千两银子。
  此外,汝宁军还承诺将五年内每年保底从这个织布工坊内采购一万匹的白布,其余的布匹也将由四海商行帮忙推销。而汝宁军却只要在这个织布工坊内占有三成的股份。织布工坊的一切管理也将由马家来。
  当然,汝宁军也是有要求的:
  首先就是织布工坊的棉花将由汝宁军提供,提供不了的部分才能够让马家向外界采购;其次就是要马家招收汝宁当地五百名织工,要马家保证这些织工每天吃饱,而相应的工饷也只是每天二十个铜板,几乎就是忽略不计的;最后就是交换给马家汝宁军的织布工坊和被服工坊两成的股份,不过那两家工坊的管理也将由马家接收到。
  马守信一听这条件,简直就是惊呆了,这完全就是吴世恭在向马家送银子嘛!
  马家正是当时名闻天下的松江布的主要制造者。可是在松江本地,织机织布行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熟练织工的薪水也越来越高,又因为出口海外的渠道被福建郑家逐渐垄断,所以松江布的卖价也被郑家人为压低了许多。
  因此,现在的马家织机的开工率是不足的,从自家设在松江府和苏州府的织布工坊内调出百架多余的织机也是毫无问题的。
  而现在的吴世恭又是送地皮,又是送工坊房屋,所以马家只要把多余的织机运到汝宁,再派出一些熟练的织工培训一下新招收的织工,甚至都不需要借贷那些无息的贷款,也可以把这个织布工坊建造起来。
  棉花原料的运输虽然可能远一些,不过汝宁本地便宜的人工,就是去除布匹因为本地产可能会打个折扣,卖不到松江布的高价也没问题。
  因此马守信就在心中默算了一下,只要每年吴世恭包销一万匹,马家所占七成的股份至少也可以获得四千两的收益。
  至于那些招收的五百本地织工,无非她们是新手,可相比较她们的工钱是松江本地熟练织工的五分之一,也就不是一个问题了,最多织布的速度慢一点罢了。
  还有汝宁军织布工坊和被服工坊,这两家工坊马守信也在这几天参观了解过。马守信知道这两家工坊现在也只是处于收支相抵和微亏的状态中,只要提高的工艺和加强了管理,这两家工坊就很快能够扭亏为盈。而这两成的股份完全就是吴世恭白送的。
  马守信估算了一下,就是自己的父亲马墉不同意到汝宁开设织布工坊,那拿出自己的一些私房钱,再加上可以无息贷款二千两银子作为周转资金,那马守信本人也可以把这个织布工坊开设起来。
  其实马守信也知道,当自己流露出不能够在马家做主的时候,陪同的那些汝宁军高官眼中也流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而吴世恭的语气中也多少有些遗憾。这让马守信的心中也不是滋味,是个男人就不愿意被别人轻视,于是他年轻好胜之心就起来了。
  马守信立刻在宴会上敲定了在汝宁开设一家有着百架织机的织布工坊,并且与吴世恭立刻签订了契约。宴会以后马守信马上赶回松江张罗织机的运输,并且招募了十几位熟练织工和织机工匠赶回汝宁。而他这次随身带着的管事就留在的汝宁安排着织机工坊的建设。
  而吴世恭之所以提出这么优厚的条件,除了也有千金马骨的考虑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汝宁军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大的利益。
  对于现在的汝宁军来说,前后收拢了超过三十万名的流民家奴,虽然也开设了很多屯田庄子和工坊,可是还是有许多劳力无法安置。
  尤其是那些单身女子或者孤儿寡母家庭,她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这次马守信的织布工坊开设以后,就至少可以解决五百名这样的女劳力的吃饭问题。甩掉了这些包袱,对于汝宁军紧张的财政也多少是种缓解。
  而汝宁军原先所有的织布工坊和被服工坊因为原料采购的价格高,技术太差而最多生产出来一些土布,除了汝宁军自用以外,在外面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是不高。
  因此,每年织布工坊和被服工坊都处在一种微亏的状态中。可是为了维持这两家工坊内女工的生计,汝宁军每年还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银子来补贴。所以到了现在,还没有人来购买这两家工坊的股份。
  虽然这次吴世恭送给马家两成的股份,但如果马家能够让这两家工坊起死回生,汝宁军即可以丢下了这两个大包袱,又能够盘活这块财产,这种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一万匹白布的包销,每年汝宁军自用也需要这个数目。再加上四海商行在河南各分号的销售,多卖掉一、二万匹布匹也是毫无压力的。这也为四海商行增加了一条新财源。
  更让人振奋的是,吴世恭为常猛的济民垦荒商行寻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在新开拓的垦荒庄子内,除了保留一些口粮田外,其余的都耕种棉花。
  没有了粮食的诱惑,那些流匪的威胁也将少了很多。再加上棉花到底是经济作物,田亩所得肯定比纯粹种粮来的高。无非就是麻烦一些,要卖掉棉花买进粮食,可是有了织布工坊的收购棉花,那问题也就解决大半了。至于买粮,可以再通过唐六到湖广买嘛!
  而吴世恭付出一些什么呢?一块种不了粮的河边地,一群闲的发慌的家奴出力建造工坊房屋,再加上几百两四海钱庄的利息。支出也是忽略不计的。
  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可是吴世恭和马守信都没想到,这个织布工坊的开设,为汝宁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424章
影响深远
  
  当马守信回到松江府的家把事情禀告给自己的父亲以后,说实话马墉就有些不乐意。倒也不是埋怨马守信的自做主张,马家也拿得出百架现在闲置的织机,就算出银子去购买新织机,对于马家来说也不是一笔很大的财产,最多到时候分给马守信的家产少一些罢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汝宁处在动乱地区,马墉害怕自己的二儿子有什么生命危险。
  可是当马守信信誓旦旦地保证了汝宁军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后,马守信又想到了完全可以安排一位家中的管事到汝宁管理这个织布工坊,所以最后马墉也勉强同意了。
  至少自己的儿子想闯一番事业,做为父亲也总该支持吧。至于那些结交南京城官宦勋贵子弟的事,反正马墉又不仅仅只有两个儿子。
  但是织布工坊建立以后,布匹却立刻是供不应求。河南虽然乱,但是总的消费能力并不低,衣食住行等行业又是每一位百姓的基本需求,只是由于乱局造成的运输不便,使得以前的布匹价格居高不下,遏制住了百姓的消费。
  而现在有了质量上乘的马家松江布,价格又不算是太贵,再加上四海商行武装押运解决了运输,所以几乎立刻垄断了河南市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