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338

  “官家只需一道旨意,便可征发奉圣州和析津府的百姓前去修建长城,择其优者给大宋户籍以为表率。”
  “西连秦长城,东过析津府,越滦河,直接修到来州。”
  “可以让辽国降将萧诺言遣一队人马为监工。”
  “纵然出了什么乱子,也不过是萧诺言御下不严之故。”
  “还可以让工部遣人前来探明矿产,然后让那些人都去挖矿,同样可以择其优者给大宋户籍以为表率。”
  “官家想要全复燕云十六州抑或是直捣黄龙,所需要的兵器和火器想必不在少数,若是直接由京城兵器局制造再运到边关,只怕糜费颇多。”
  “如果奉圣州这里有铁矿之类的,便可把这里开采出来的矿产运往析津府,然后直接在析津府打造兵器和火器。”
  “如此一来,既能省了来回转运兵器和火器所带来的糜费,又能如种老相公所说囤兵囤粮以待进攻之机。”
  “还能通过这些人劳作之时的表现来甄别人心。纵然有心怀不轨者,想要在重兵看守的,修筑长城的工地上闹出乱子,想来也不是一件易事。”
  “臣下所思,不及官家万一,还请官家指点。”
  秦中丞这番话说的极为谦恭,甚至脸上都没有一丝骄傲之色,似乎自己真就不如赵桓之万一。
  “秦爱卿之言,甚得朕心,甚得朕心啊。”
  只是话音一转,赵桓又接着说道:“若是朕不想修长城,只想带兵直捣黄龙,然后彻底扫平漠北,却又该如何?”
  被赵桓这么一问,秦桧顿时有些傻眼,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听到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当今官家所说——
  按照现在的局势,还有完颜宗望兵围汴京之后官家的态度来看,直捣黄龙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是能直捣黄龙又能怎么样?
  当年大汉不一样把匈奴打成狗,结果呢?
  中原王朝兴盛的时候,打草原自然跟玩一样,可是打完之后,草原上的蛮子可能会换上一批新的蛮子,草原却依旧还是那个草原,新的蛮子照样儿会趁机南下。
  如果按照种相公的想法去大修长城,哪怕大宋以后走了下坡路,也依旧有很大的概率能守住北方疆土。
  可是官家却说不修长城?
  悄然抬头望了赵桓一眼,却见赵桓正似笑非笑的瞧着自己,秦桧当即便心中一动,答道:“若官家不想修长城,可在扫平漠北之后尽迁其民,再寻能种于草原之作物,迁大宋百姓往漠北。如此,当可无虞?”
  赵桓都忍不住为秦桧秦中丞鼓掌叫好:“秦爱卿大才!”
  夸了秦桧两句,赵桓又接着说道:“若是朕命秦爱卿为奉圣州知州,秦爱卿当如何?”
  重点来了!
  自打接到了让自己动身前来奉圣州的旨意之时,秦桧就在不停的琢磨着这里面的事情,刚刚的一番奏对,更是让秦桧肯定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现在只要能把最后一个问题答好,自己就从御史中丞变成了堂堂的一州知州,而且很可能是边关重镇的知州!
  “臣,还是会修长城。”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秦桧便躬身答道:“官家英明神武,自然睥睨六合,虎视八方。然而为大宋江山万年之计,臣以为在没有找到能在草原上种植的作物之前,还是应该修长城。
  更何况,如今奉圣州还有这许多人要处置,而修长城,便是最好的办法。”
  赵桓笑眯眯的道:“钱呢?秦爱卿可知,国库早就已经没了钱财,连最后一个铜板都被上皇带去了亳州烧香,如今这些军费,大多还是朕变卖了宫中物品才换来的。”
  “征发奉圣州和析津府的百姓修筑长城,并不需要给他们金银,只需要交子便可。”
  秦桧却胸有成竹的躬身答道:“如今奉圣州与析津府新定,并无多少花钱的地方,臣以为可以设一钱庄,暂时替他们保管他们的工钱,待有商人蜂拥而至后再让他们取出交子去花销。”
  “两处甚至更多处的新城,乃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足以引得商人前来,到时自然就有了商税。”
  赵桓听明白了——
  先征发民夫干活,然后给他们工钱(交子),但是这个钱并没有地方花销,所以就由官府出面,让这些苦力们把钱存到钱庄。
  等到商人来了奉圣州之后,自然就有了商税,前期花出去的那些钱,基本上又通过商人的手而流通回了官府手里。
  再加上中间还有个钱庄可以一头吃两家,在吸纳苦力们工钱的时候少量收取他们的保管费,然后再向需要本钱的商人放贷以便让那些商人去运更多的货物过来。
  一来一去之间,苦力们赚钱了,钱庄赚钱了,商人也赚钱了,物资也得到了更大的流通,而官府收了税,就可以继续再往下修建长城,再加上官府得到了那么大的一片地盘,自然可以安置更多的百姓然后收更多的税。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几乎不用先拿出来一文钱,而且几乎所有人都不吃亏,而且有好处可以拿。
  妈哒,谁敢说秦桧不是人才?只是这个狗东西没把脑子用在正地方!
  心中暗骂秦桧一声,也更加坚定了早晚要让黑白无常把秦桧带走的决心之后,赵桓才笑眯眯的扭头吩咐道:“拟诏,加秦爱卿为奉圣州知州兼长城营造都指挥使。”
  吩咐完了之后,赵桓又扭过头来对秦桧道:“奉圣州与长城之事,朕就托付给秦爱卿了。”
  秦桧顿时大喜过望,当即便躬身拜道:“臣蒙官家青眼,愿效死力!”
  赵桓点了点头,又把话题转回到了其他方面:“最近汴京城中如何?户部重造鱼鳞册和黄册,御史台之前也派人跟着去了吧?”
  “启奏官家,京城有隆佑皇太后垂帘听政,又有李太宰等人辅政,朝中并无什么大问题,皇后娘娘和皇子殿下也一切安好。”
  秦桧躬身道:“至于户部重造鱼鳞册和黄册之事,御史台已经派出了人手跟着,观风御史也已经暗中出行,想来不会出什么问题。”
  赵桓问什么,秦桧就答什么,绝对不多说一句话,也绝不提任何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就连如今朝堂上有许多人弹劾自己,说自己替官家筑京观找理由等于是助纣为虐的事情都没提。
  如此知情识趣,就连赵桓都忍不住想为秦桧鼓掌叫好——
  这种人混出头来是正常的,混不出头才是大白天的活见鬼。
第62章
莫须有
  秦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人才。
  就像江湖人称和中堂的和珅一样。尽管和中堂很贪,但是和中堂能办事儿,能想钱聋老狗之所想,急钱聋老狗之所急,所以钱聋老狗之所急,所以钮祜禄·善保曾经先后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过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重要职务,最后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纪狗之所以比和中堂更出名更受欢迎,是因为纪狗有同为文人的穷酸们卖力吹捧,而单纯就能力来说,和中堂远比爱抽烟喝酒玩女人的纪狗要强百倍。
  同样的,尽管秦桧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实力却是实打实的摆在那里的。
  刚刚坐上奉圣州知州的位置,秦桧便直接从奉圣州里寻了几个不得志的文人还有一些泼皮破落户组建了自己的班底,紧接着又把自己的亲信家丁都派出去结交街头的青皮无赖——
  城狐社鼠这个名字虽然不怎么好听,然而就像是每一卷卫生纸都有它的用处一样,奉圣州的这些泼皮无赖们消息灵通,头脑灵活,秦桧很快就通过这些人弄清楚了奉圣州的大致情况,甚至比皇城司移交给他的卷宗还要详细。
  然后奉圣州里的某些头面人物,尤其是那些表面上没什么名声,背地里却能量惊人的士绅们就被秦桧派人请到了高升酒楼。
  “本官不才,蒙当今官家青眼,钦点为奉圣州的知州。”
  秦桧笑眯眯的端着酒杯道:“以后秦某就要在奉圣州勾当,希望大家伙儿能多多帮衬?”
  一众士绅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却发现对方眼中尽是懵逼之色,就连气氛也微微有些尴尬——
  奉圣州留守撤誊牙之所以能这么干脆利落的投降,自然不可能单单只靠撤誊牙一个人就能下定这个决心,在场的这些士绅们也都或多或少的在背后出了些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些人是有功于大宋,有功于当今官家的。
  只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赵桓在接手奉圣州之后直接就把撤誊牙和撤誊牙手下的那些金兵给宰了筑京观,这些士绅们连商量好的替撤誊牙求情求官等事情甚至还没来得及去做就宣告破产。
  现在忽然又新来了一个知州,还备了礼物来请大家饮酒,在场的这些士绅们就难免有些懵逼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当今官家还没离开奉圣州,那些如狼似虎的大军也没离开……
  沉默了半晌之后,奉圣州真正的头面人物王老爷才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微微躬身向秦桧行了一礼之后才道:“秦知州太客气了。只要秦知州不嫌我等粗鄙,能为当今官家和秦知州效力,原是我等的荣幸。”
  秦桧也笑眯眯的站起身来,向着汴京所在的方向遥遥拱了拱手,说道:“你我一同为官家效力,又何来嫌弃之说?”
  被秦桧这么一说,酒宴上的气氛顿时又热闹了起来,一众士绅纷纷起身表示能为当今官家和秦知州效力是自己的荣幸,秦知州要是有什么吩咐,可千万不要客气。
  然后秦桧便微微叹了一声。
  听到这一声叹息,在场的这些士绅们顿时心中一紧,暗道一声戏肉来了。
  王老爷端起酒杯,遥向秦桧敬了一杯之后问道:“秦知州可是遇到什么为难事了?”
  秦桧又长叹一声。
  “承蒙官家看重,委秦某以奉圣知州之职,原本算得上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儿,可是秦某这心里,却总是有些忐忑?”
  眼看着一众士绅们都眼巴巴的望着自己,秦桧又接着说道:“自战国后,匈奴便常常南下,秦汉之时稍安,其后又有鲜卑、乌桓、勿吉,及至晋时,更有五胡乱华之惨剧,其后又有室韦、靺鞨。
  就连我大宋,立国之初也曾与辽国多有纷争,如今更有女真完颜宗瀚、宗望等不断率兵南下。幸得有圣天子在位,若不然……”
  说到这里,秦桧又向着汴京的方向拱了拱手,说道:“官家既钦点某为奉圣州知州,本官也自该为官家分忧才是。只是每每思及胡骑数次南下之时的场面,本官便有如鲠在喉,寝食难安之感。
  所以,本官便想着,究竟该如何才能避免胡骑南下之事?”
  王老爷讪笑一声,答道:“当今官家英明,亲率大军解太原之围,又收析津、大同,兵不血刃而下奉圣州,来日遣一大将,定能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秦知州又何必为此而头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