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38

  “李相两嘴一张,说的倒是容易。”
  李若冰瞧了李纲一眼,反问道:“眼下不知丁口多少,又该赎买多少民田才够?更何况,汴京与太原两场大战之后,国库还能赎买得起多少民田?”
  “那你说怎么办?”
  李纲也不满的反问道:“想要让百姓报上丁口,就得给他们分配田地,要不然他们报了丁口数,光缴纳赋税却没有田地可分,你当他们傻了才会如实上报?”
  李若冰顿时有些傻眼。
  李纲说的没错,百姓不报丁口以避赋税的事儿几乎就是明摆着的,从官家到朝堂再到地方官员,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想要让这些瞒报的丁口出现在黄册上,除非有足够大的好处,比如分配土地之类的,才能让百姓愿意把丁口如实上报。
  否则的话,家里生再多的孩子也只报一个两个,因为如实上报也没有土地可分,所以干脆就不报或者少报,报的少了,人头税就交的少,还不耽误瞒报的那些丁口去做工赚钱,简直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百姓也不愿意生个娃子就跑一趟官府——
  多生个娃子,官老爷自然能多一份政绩,可是从村子里跑到县城里去找官老爷,这一趟就得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程,拼着磨坏一双鞋,就为了说一声自己家又生个了崽,又给人家官老爷加了份政绩?
  那不是扯蛋么!
  眼看着李若冰有些傻眼,赵桓忍不住就想笑。
  跟向来有急智的李纲不同,李若冰属于那种比较刻板的官员,让他担任吏部尚书或者御史台的扛把子是没问题的,但是让他像李纲一样从全局考虑问题,就有些难为他了,所以李纲可以是太宰,而李若冰就只能是少宰。
  “为什么一定要赎买民田?”
  眼看着李若冰有些尴尬,赵桓忍不住摆了摆手,笑着道:“这天下的土地有的是,不够了,取来就是,何必花钱?”
  “敢问官家,地在何处?”
  听得赵桓这么一说,李纲顿时就来了精神:“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可供百姓分配,那黄册之事自然无虞。”
  “有的是。”
  伸手向着北边指了指,赵桓笑眯眯的道:“远了不说,就说析津府吧,那里的土地,应该足够百万百姓之需吧?倘若不够,就向周边去找,反正那边有的是土地。
  子曾经曰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里是朕的土地,朕要分给自家百姓,自然也该由得朕高兴才是。”
  李纲和李若冰都不想说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跟子有什么关系?你不能因为孔夫子他老人家编订了诗经,就把这句话算成是他说的!
  还有,析津府现在是金国的……
  反正说来说去,绕了一百八十个弯,您老人家就是打算带兵去析津府呗?
  “怎么不说话了?”
  眼看着李纲和李若冰都不说话,而且神色都有些古怪,赵桓忍不住问道:“怎么,朕可是说错了?”
  “官家所言极是。”
  李纲觉得赵桓没有说错,因为官家是不可能错的,就算是官家错了,那也一定是自己没理解到位所致:“只是眼下春耕在即,恩科在即,析津府之事,不若缓一缓?”
  被李纲这么一说,赵桓的脸色也古怪了起来——
  朕要搞京察,你说春耕在即,恩科在即,朕要析津府的土地分给百姓,你还说春籍在即,恩科在即。
  合着眼下就只有春耕和恩科这两件事儿了?
  想了想,赵桓干脆吩咐道:“二位爱卿陪朕出宫去走一走,回头再说这事儿。
第42章
朕意已决
  距离完颜宗望兵围汴京已经过去两个月,汴京城也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一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就这么出现在赵桓的眼前。
  这还是赵桓第一次在汴京城的街头上闲逛。
  人流如织的街道两旁是无数的酒楼或是其他铺子,铺子的门前多是一些小的摊位,小贩们不时的叫喊两声,打量着路人的眼光中满是期盼。
  随意寻了个酒楼,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坐下之后,赵桓开始喊过小二点菜:“先把本公子带来的茶叶拿去泡了,然后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鲜果你拣时新的,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蜜饯吗?就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
  酒要十年陈的三白汾酒。下酒菜么,少爷也不点什么名贵的,只挑你这里能做的来点,便要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樟腿、姜醋金银蹄子。”
  却是赵桓的恶趣味犯了——
  有没有人来装个逼?朕好打他的脸!
  然而赵桓期盼的场面没有出现,站在李纲身侧,面向着赵桓的店小二直感觉腿肚子一个劲儿的转筋,忙不迭的赔笑道:“回官……大官人,咱们这是小酒楼,不曾有得什么牛筋之类的,至于剩下的,小人哪怕是用头拱地,也给您找齐全喽,您看,是不是换一道菜?”
  赵桓意外的瞧了店小二一眼,问道:“你识得我?”
  “是,是,是。”
  店小二连忙小声道:“那一日您老人家回城,小的曾有幸在人群中远远看过一眼,因而记得。”
  然后赵桓就觉得更没劲了:“你先下去吧,随便换个你们能做的菜来便好。”
  这店小二也不装个逼,人生竟是如此寂寞……
  “公子,咱们是不是换个地方?”
  等赵桓挥退了店小二,李纲眼看着旁边有几个喝多了吹牛逼的生员,忍不住有些担心,说道:“这里毕竟人多眼杂,是不是……”
  “一会儿就不杂了。”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就是这种地方,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才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
  酒楼里越来越安静,不断的有客人结账离去,却没有客人再登上二楼,虽然一楼已经坐的满满当当,但是一楼却尽是些老老实实坐着吃饭,连酒都不喝的怪客。
  赵桓示意无心将几人的酒杯都斟满之后,才笑眯眯的道:“刚才那些书生的话,李卿可都听到了?”
  李纲点了点头,沉声道:“是,微臣听得一清二楚。”
  “那东华门外唱名者,真好男儿也?”
  赵桓反问一句,又笑眯眯的道:“朕在太原之时就曾说过,好男儿者,当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可是你瞧瞧他们?
  你们劝着朕要开恩科,可是如果这恩科取上来的都是这样儿的货色,那朕指望他们去封狼居胥?这不是扯蛋么!”
  随手端起酒杯后,赵桓又接着说道:“还有,你们说要朕劝课农桑,可是朕问你们,这百姓需要的是什么?是朕在皇城外弄上几亩地,带着皇亲国戚们去耕上一亩半亩的做做样子?”
  李若冰却道:“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李若冰的意思是,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你想要让老百姓去做什么事儿,就自己在他们前面先做好,凡事以身做则,别嫌烦也别嫌累,百姓自然会拥戴你,真心跟着你去做。所以官家您要劝课农桑,哪所就是做做样子,您老人家也得去做,这样儿才能带动百姓。
  赵桓瞧了李若冰一眼,呵了一声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愿意重视农桑,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果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要重视农桑,也确实不重视农桑,就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要重视农桑,这事儿一样能解决。
  跟朕玩子曰诗云?朕也会!
  “官家圣明,臣等不及也。”
  李若冰哑火之后,李纲又接着说道:“只是,无论春耕,还是劝课农桑,或者是重立黄册,都是眼前之事,故而,臣以为析津府之事,还是应该暂缓。”
  “你说,为什么要打仗?”
  望着酒楼下方一个相扑的擂台前上两个衣衫凌乱的健妇在表演相扑,赵桓忽然莫名其妙的说道:“朕也不喜欢打仗。”
  ???
  李纲和李若冰一脸懵逼的对视了一眼,发现对方眼中尽是懵逼,两个人都搞不明白,赵桓这个官家又在抽什么疯——
  你喜欢不喜欢打仗,跟眼下春耕和恩科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你不喜欢打仗,你还老惦记着人家金国的析津府?
  呵~官家!
  “可是不打仗不行啊。”
  赵桓自顾自的说道:“如果朕不去打金国,那金国就会来打朕,所以朕只能在金国南下之前灭掉金国,把战火拦在大宋的国门之外,让百姓继续享受现在平静的生活。”
  “再说了,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赵桓笑着说道:“眼前的景象不好看么?自然是好看的。可是析津府的百姓能看到么?自然是不能的。因为金国的百姓还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需要朕去拯救他们,需要朕去宣扬教化。”
  李纲和李若冰顿时就不想说话了。
  说来说去,绕了这么多的圈子,这官家就是油盐不进,一门心思的想要带兵去砸金国的场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