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338

  到现在为止,自己已经往官家的钩上挂了两条足够分量的大鱼,接下来就看官家是要把他们清蒸还是红烧了。
  ……
  “都跳出来了啊。”
  赵桓似笑非笑的拿着皇城司和东辑事厂送上来的情报,顺手甩给种师中后笑道:“这次的鱼可真没少钓,什么牛鬼蛇神都被朕给钓出来了。”
  随着方别往鱼钩上挂了衍圣公一系跟儒门世家这两条大鱼后,整个大宋除了孤悬海外的瀛州布政使司、旧港布政使司以及交趾布政使司外,其他各处都有人不举起了反旗,就连朝鲜布政使司那边都有人打出了驱逐暴宋,恢复高丽的旗号,西域那边也有人举起了反旗,打算干掉耶律大石之后恢复塞尔柱帝国的荣光。
  为什么瀛州、旧港、交趾那边没人造反?
  瀛州=倭奴,旧港=印猴,交趾=越猴。
  这三个地方的土著野猴要是被屠了筑成京观,要么被阉割了拉去当劳工,现在在这些地方耕种的全是后来迁移过去的普通百姓,儒门世家的势力还没来得及在这三个地方布局,所以这三个地方自然没人造反。
  种师中翻看了一遍情报,先是向赵桓恭维了一句官家圣明,接着又忍不住在心底替那些儒门世家们默哀。
  嘴馋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为了口吃的就急不可耐的咬钩,这智商也真够感人的。
  种师中忽然想起来一个词,叫做利令智昏。
  这些包括衍圣公一系在内的儒门世家们光是看到了起兵造反成功之后的好处,怎么就不能好好想想造反失败后的后果?
  就连自己这个出身将门且久经沙场的老将都不敢说在用兵一道上稳胜官家,这些蠢货怎么就敢举起反旗?谁给了他们能够打赢官家的信心?
  莫非是官家以前说过的那个什么梁翠萍?
  瞧瞧,太原王禀所部去忻州平叛的时候,居然发现有人在试图军粮里投毒——
  难道这些蠢货们就不能用他们的猪脑子想想,军粮这东西有当天运到当天吃的吗?就算是之前已经运到的也都是提前会让猪、狗、羊之类的牲畜先试毒,直到确认没有问题了才会给人食用的啊混蛋!
  瞧瞧,朝鲜布政使司那边的叛军除了打出个驱逐暴宋,恢复高丽的旗号之外,他们连跟岳鹏举打一仗的想法都没有,反而不断的去掠夺当地的棒子,声称所有的棒子都要为恢复高丽做贡献?
  这尼玛到底是多没脑子的才能干出这么沙雕的事情啊!
  “三月可平。”
  对于这些造反的沙雕货色,种师中在仔细盘算了一番后得出了三月可平的结论——
  因为异地为兵制度的存在,所以大宋的禁军没有乱,厢军也没有乱,而这些儒门世家所谓的起兵造反的兵,大多都是由他们的家丁护院以及部分青皮所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已经快到冬天,结冰的道路会影响进军的速度,估计这些人连一个月都撑不过去。
  赵桓却摇了摇头,笑道:“三月可平?依朕看来,他们连一个月都撑不过去。”
  想要造反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力,且民心不向朝廷。
  其次,就是叛军要有一个完整可行的造反纲领来忽悠百姓。
  再次,叛军方面必须有足够的军事人才以及军用物资的储备。
  儒门世家不缺粮食也不缺刀剑盔甲之类的军用物资,他们甚至有能力制造掌心雷和火铳。
  问题是有能力制造归有能力制造,大规模供应战争所需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能造原子弹的国家有好几个,但是能大规模供应枪械和子弹的也就那五大善人。
  除此之外,儒门世家方面也缺少足够的军事人才,要不然也不会干出来在军粮里投毒这么二逼的事情。
  更更重要的是,大宋朝廷之前对地方的掌控力确实不足,但是赵桓所改制的布政使司制度却能让朝廷直接指挥到县、乡一级,且民间百姓大多都是心向赵桓。
  连这么几个造反成功的必要条件都不具备,怎么成功?
第528章
有人登基?这是灭国的劳功!
  太祖爷曾经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是世家门阀有什么可以团结的力量?
  儒门世家想要从皇帝的手里分权,所以皇权不是他们的朋友;儒门世家打压武将勋戚,所以将门勋戚也不是他们的朋友;儒门世家想要骑在百姓的脖子上拉屎屙尿,所以百姓也不是他们的朋友。
  想要靠着许以重利来拉拢勋戚武将和百姓?
  大宋的军队现在虽然不是完全的军功爵制,但是军人的地位却已经一再提高以及大宋对外战争的一次又一次胜利,东华门外唱名者为好男儿的狗屁说法已经成为了历史,封狼居胥的呼声反而越来越高,这些勋戚武将们现在恨不得把赵桓这个官家当成神明一样来供奉,指望他们去造赵桓的反?
  别说什么狗屁的从龙之功,因为再高再好的从龙之功也得有命享受才行——论行军打仗,现在大宋的火器和作战方式就是在赵桓的指导下才完成的,大宋的勋戚武将们没谁觉得自己比赵桓更牛逼;论收买军心,汴京讲武堂的存在不仅让大量的中下层军官有了上升的渠道,同时也为大军储备了足够多的军事人才,所以赵桓根本就不担心勋戚武将们跑去造反。
  至于底层的那些百姓……一个为了自家百姓能拿着异族大筑京观的皇帝,一个明诏永不加赋还时不时就免赋免税的皇帝,一个让所有人都有书读的皇帝,一个能给百姓带来诸多好处的皇帝,百姓吃饱了撑的才会跑去造反!
  别说什么百姓好忽悠,因为百姓好忽悠已经成为了历史,自靖康二年起推行的大力扫盲和乡村告示亭以及大宋皇家报纸的存在让百姓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皇帝和朝廷的动向,早已不是儒门世家说什么是什么的旧时代了。
  所以,儒门世家们所能拉拢团结的最多就是那些小的儒门世家,或者有志于成为儒门世家的那一撮读书人。
  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世家的那些人或许可以说的上知兵,但是他们知的是冷兵器时代的兵,习惯的还是兵对兵将对将那一套,如今大宋的军制一再改革之后,已经开始无限向热兵器军队靠拢……
  时代已经变了!
  世家原本所知的兵也已经过时了!
  就这么一群根本不知兵的儒门世家,一群没有友军力量可以团结的儒门世家,一群想要硬撼历史车轮的儒门世家,他们想要造反成功?
  赵桓真是看不到一丁点儿的希望。
  连他们能撑一个月的说法都已经是赵桓高看他们一眼了。
  当然,大宋也有很多人对赵桓这个皇帝很不满意,像杨连春这个靖康二年从军的老杀胚就是其中之一。
  靖康二年二征,参加过汴京保卫战,参加过太原城外的那场血战,参加过析津府的那场大战,曾经跟着赵桓灭过西夏,也曾跟着赵桓灭过交趾,唯一的问题就是因为读不进去书,所以这官是一直升不上去,直到靖康十五年的时候因为伤了一只眼睛所以不得不退出有天子近卫之称的禁军第一军。
  而杨连春之所以对赵桓这个大宋官家不满意,也是因为这一点——就特么伤了一只眼睛!一只!又特么不是两只眼睛全都瞎了,三十三岁可正是操刀子砍人的黄金年龄段呢,怎么就得退出军伍呢?咱老杨还能再砍个十年八年的人!
  但是没办法,军规就是军规,哪怕杨连春依旧能操刀子砍人,伤残士卒必须退出军中的条例也不会允许他留在军中。
  心中大为不爽的杨连春在被强制退出禁军后就把汴京城的院子给卖了,回到了老家后多置了些地,没事儿的时候总喜欢到地里逛一圈再回去。
  只是这一天,在自家地里逛了一圈的杨连春却是觉得有点儿不对劲。
  旁边的那个张家庄庄头上实在是太诡异了——
  平地上一座高台,高台上放着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人,那人的身边还站着两个人,高台后方有几把凳子,上面坐着几个妇人,高台的前方有十来个人正在行跪拜大礼。
  多年的从军经验让杨连春心生警惕。
  这些人怎么像是在搞登基大典?
  躲在一颗大杨树后小心观察了一番后,杨连春终于确定了,隔壁张家庄的那些人就是在搞登基大典!
  这尼玛的,这何止是一个三等功二等功的事儿啊,这他娘的根本就是个擒王灭国之功好吗!
  强行忍住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杨连春鸟悄的回了杨家庄子,然后召集了庄子上的十几个老兄弟。
  在杨连春看来,隔壁张家庄子那些搞登基大典的人顶多就是一个冲锋就能解决的事儿。
  唯一的问题是该上哪儿弄到军事装备——
  在大宋,能够合法拥有军事装备比如弓驽、盾牌、盔甲的地方除了军队之外就只有各个地方的社学和县学、州学以及最近成立的那几所大学,因为这些学生们从小就要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什么时候离开学堂什么时候结束。
  除此之外,就只有县城或者州府里那些报备过的弓社、甲社之类的,而杨家庄子身为一个小庄子,庄子上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弓社、甲社,庄子社学里的装备也不可能让杨连春借用。
  “直接去算了。”
  跟杨连春一样出身禁军的赵田懒得琢磨军事装备的事儿——在场的十几个人要么是禁军出身,要么就是厢军出身,谁手上没有个十几二十条的人命?
  这么多的好手要是还要依靠装备来对付一群农民,以后也别说是禁军厢军退下来的士卒了,还特么不够丢人的呢!
  赵田道:“去的早了咱们捞功劳,去的晚了说不定就被人抢先了,到时候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杨连春一合计,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都拿着哨棒,老牛先摸过去探探情况,看看他们那些人的装备到底怎么样儿,要是他们有弓箭就另说,没弓箭咱们就直接过去拿下他们!”
第529章
过把瘾就死
  被杨连春称呼为老牛的,是一个同样从禁军中退伍回来的老卒。
  老牛的左手除了大拇指还剩下一截之外,剩下的四根半手指都已经齐根断去,这是老牛跟着韩世忠南征三佛齐时被一个印猴给砍断的。
  虽然老牛把那个印猴给大卸八块,然而受伤之后的老牛却没办法继续留在军伍里,只能跟杨连春一样带着军功和大把的赏赐退役。
  夜不收出身的老牛很擅长侦察敌情,也很擅长抓捕俘虏,侦察一个小小的张家庄子,对于老牛来说就跟张飞吃豆芽差不多——小菜一碟。
  但是在小心侦察了一番后,老牛却被张家庄子这伙儿敢在村头上搞登基仪式的“反贼”给弄懵逼了。
  登基用的高台是用木头临时架起来的,所谓的“皇帝”连身龙袍都没有,被这个“皇帝”所册封的那些“后宫嫔妃”们穿的衣衫也是寻常女子所穿的,而“文武百官”们则更搞笑了,有的衣服上还特么带着补丁,唯一的一面大旗还是用白布改的,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了个张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