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338

  赵桓这回是真懵了。
  工部尚书被户部尚书拉进宫里来面圣,结果户部尚书一个劲的哭穷,工部尚书上来就要弹劾领兵在外的侯爷?
  这两个老东西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臣要弹劾征南侯贻误军机,擅杀劳工之罪!”
  就在赵桓寻思着到底得出多少血才能打发掉庄成益跟高子安这两个老不要脸的之时,高子安也同样开始大倒苦水。
  大概的意思就是征南侯韩世忠实在太不是个东西了,明明有雷州水师、泉州水师、明州水师跟刘二狗所部的那些海盗可以调用,暹国、堂明国、罗斛国那边还有好几万的“宋协军”可以调用,结果韩世忠居然花了辣么多的时间去攻打一个区区的三佛齐,这不是贻误军机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韩世忠那个混账居然在三佛齐筑了辣么多的京观!京观!
  高子安身为户部尚书,只要在脑子里稍微那么一寻思就能算出一座京观的建筑成本——起码得一两万人以上的才能叫京观吧?
  韩世忠那个混账东西在三佛齐那边筑了十几座京观,这也就意味着有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劳工被韩世忠当成了建筑材料。
  那特么都是户部的!不是他韩世忠自己的!
  彼其娘之!
  还有,韩世忠那个混账东西光是筑京观也就算了,可是他既然都已经打下了三佛齐,还把利乌耶这个三佛齐之主都送到了大宋,现在利乌耶都凉透了,三佛齐的劳工呢?他给送哪儿去了?难道他不是用舰队运送劳工而是在海里抓了几只王八来当运输工具?
  高子安越说越怒,就差指着赵桓的鼻子说一声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儿的皇帝就有什么样儿的将领。
  还有,官家您老人家给工部安排了多少工程你自己心里有数没?咱就不说国库里面到底有钱没钱的事儿了,就光说您老人家安排的这些工程——这些工程干是肯定可以干的,但是得有劳工吧?
  开山搭桥挖井取水这些工程里面有很多都是特别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死人的那种,你不给本尚书足够的劳工,本尚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官家!
  啥?大宋百姓?
  别闹了,那些不危险还能挣钱的活计当然要安排大宋百姓去干,那些危险要命的活计我敢用大宋的百姓吗?您老人家能乐意?
  再然后,高子安话音一转,表示自己虽然弹劾了征南侯,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公义——
  只要姓韩的赶紧送一批劳工过来,那官家您就可以把微臣刚才的弹劾当空气,大不了等韩世忠回来了我再请他去逛个青楼啥的赔罪。
  对了,顺便还得弹劾一下顺天府那边的秦会玩——他秦会玩要劳工没问题,但是他一个地方官怎么就敢跟工部抢劳工?谁给他的勇气?
  然后赵桓彻底被庄成益跟高子安这两个老臭不要脸的给气笑了。
  高子安这个工部尚书真要弹劾韩世忠?
  并不是。
  如果高子安真要弹劾韩世忠,起码也得先准备好弹劾用的题本而不是在皇宫里堵到自己之后直接当面弹劾。
  这老东西完全就是看韩世忠先把劳工送到了顺天府而不是先送到工部,所以打算给韩世忠上点儿眼药顺便再跟赵桓这个官家要劳工。
  还有庄成益,这老貔貅真是因为国库空虚来堵自己?
  也不是。
  如果国库真的空虚,他庄成益早就已经愁得薅光头发了,又怎么可能是现在这样儿一副红光满面,好事即将临门的模样?
  那个谁曾经说过:排除掉所有的错误选项之后,那么真相就只剩下一个!
  结合皇城司那边传回来的消息,庄成益跟高子安这两个老不要脸的一切行为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工部派去三佛齐的人已经找到了金矿的矿脉,现在庄成益这老貔貅根本就是想用国库空虚的借口来抢先把矿脉给揽到自己手里。
  高子安自然也是打算借着韩世忠运送劳工过慢的借口来往工部划拉更多的劳工,尤其是三佛齐那边的劳工,完全可以就地使用嘛,也省得他姓韩的磨磨唧唧的总也送不到。
  然后赵桓的心里就很不爽。
  都瞧瞧,瞧瞧,这就是大宋的户部尚书跟工部尚书,两个正二品的大员跑到皇宫里面来堵皇帝,话里话外的一个要矿脉一个要劳工,什么哭穷耍赖不要脸的手段全都被他们给用上了,简直比民间那些青皮破落户还不要脸!
  想到这里,本着自己不爽就不能让别人爽快的精神,赵桓干脆呵的笑了一声,说道:“两位爱卿的事情,朕已经知晓,等回头咱们君臣寻个时间慢慢说。”
  “现在,朕要带着太子去汴京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好让太子也知晓一下民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恰好两位爱卿也都在这里,那就劳烦两位爱卿跟着一起去吧?”
第453章
阴阳怪气谁不会啊
  询问的语气,不容易置疑的态度,赵桓将民主这两个字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
  赵桓自己打扮成了士绅,赵谌这个大宋的太子爷被打扮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庄成益跟高子安这两个尚书被打扮成了官家和亲随,杨再兴被打扮成了家丁护院,何蓟跟无心带着皇城司和东厂的人暗中跟随保护。
  刚刚走到皇城的一个小门,门外就传来一阵诸如“炊饼~”、“梨子~”之类的叫卖声,让向来喜欢亲近民间的赵桓为之精神一振。
  有一说一,老赵家的皇城绝对是历代大一统皇朝之中最为寒酸也是最为亲民的那一个,甚至连皇帝想要扩建皇城都得考虑城中百姓不愿意搬迁等等因素,也使得民间百姓愿意亲近老赵家的皇帝。
  这些,从老百姓每年都会自发的往宫里送元宵节花灯、敢在皇城根子下摆摊而不担心被驱赶等方面就能看的出来。
  但是那些百姓们不知道,他们所崇拜、尊敬甚至为之骄傲的大宋官家,此时正在问一个极为煞风景的问题。
  “那些卖炊饼、梨子的,可都交税了么?”
  赵桓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对庄成益道:“或者说,他们是怎么交税的?朕不相信你这个老貔貅会免收他们的税?”
  被赵桓这么一说,庄成益顿时就叫起了撞天屈:“啊哟喂!臣是贪钱了些,可是他们那三瓜两枣的,还犯得上微臣去惦记?微臣收他们的税,可都是依着大宋律来的!”
  赵桓正一边向前走一边点头——瞧瞧,都说庄貔貅吝啬贪财,拉出颗黄豆来他都恨不得涮涮再吃回去,这不也转了……???收税依着大宋律?这叫不惦记?
  是朕这个皇帝对不惦记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还是你庄貔貅对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
  还大宋律?大宋律里面的商律,不就是你们户部跟刑部一起商量着搞出来的?
  想到这里,赵桓便笑呵呵的说道:“连这种小贩都不忘记收税,庄卿还真是时刻不忘为国聚财之责啊。”
  庄成益一时有些拿不准赵桓到底是在夸自己还是在损自己,于是他直接把赵桓的话当成了夸奖:“微臣当不得官家之赞,正所谓聚沙成塔,堆土成丘,为国聚财,本就是微臣这个户部尚书之职。”
  想了想,庄成益心里忽然又有些不舒服——万一,万一这狗皇帝不是在夸奖自己而是在阴阳怪气呢?
  然后庄成益就抢先阴阳怪气了起来:“官家操心的是整个大宋,这几年经常在外带兵征战,大宋之内又在不停的进行营造新都和修桥补路等大工程,这区区一两文钱的税收,自然不会放在官家心上。”
  “没法子,微臣这个户部尚书也只能抠抠搜搜的,不敢放过任何一个能往国库里面弄钱的机会。”
  “虽说凭白落得个貔貅之名,可是这国库里面的钱财也正是这么一文一文的攒起来的。”
  原本正笑呵呵的赵桓忽然笑容一滞,扭过头来瞪了庄成益一眼然后气咻咻的往前走了——这老貔貅在阴阳怪气朕!
  但是不管怎么说,走在汴京城的街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是让赵桓忍不住暗自点头。
  该说不说,自己这个皇帝似乎、大概、也许,可能真就有那么点儿不太靠谱——登基至今九年的时间里,不是在砸场子就是在砸场子的路上,对于百姓民生的关注也确实少了点儿。
  汴京城现在能有这番盛景,再加上从滦州回来时一路上的那些州县比当初稍显繁华的景象,无一不说明朝堂和地方的官员们还是有进步的,起码在民生这部分还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赵桓在心里夸奖庄成益等一众大佬,甚至还想着该给他们什么样儿的奖励,庄成益却丝毫没有放过赵桓的意思。
  “说到国库,臣倒是还有一个建议——等回头灭掉了金国,这封桩库是不是就没什么用处了?”
  “如果封桩库没了什么用处,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一个劳工不值五贯钱了?”
  “臣倒不是非得不花钱就弄来劳工,可是这五贯钱一个的价格也太贵了些——要不然干脆放开扑买劳工,让民间自行扑买?谁的便宜,咱就买谁的,这样儿朝廷也省钱了,百姓也赚钱了,劳工的问题也解决了。”
  见庄成益现在依旧在劳工价格的问题上唠叨个没完,赵桓顿时也大感头疼。
  其他的诸如米面粮油茶叶绸缎之类的商品能通过耕作劳动来获得,放出去让百姓扑买承包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可是劳工这个东西能一样么?这玩意又不是地里长出来的……
  如果报价太低,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给你抓劳工?
  更重要的是,周围已经没多少劳工可以引入了,想要再引入大批量的劳工,就只能重走丝绸之路,或者走海路去欧罗巴才行。
  “若是官家实在不愿意降低劳工引入的价格,微臣倒还有另外一个法子,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劳工,而且还不用花什么钱。”
  在赵桓琢磨着该怎么样儿才能降低劳工的引入成本并且提高劳工数量的时候,庄成益却忽然开口说道:“那些一赐乐业人之类的蛮夷久居我大宋却不思报效,何不征了他们的徭役?既不用花钱,还能解决劳工稀缺的问题,如此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谌万万没想到高子安这个平日里老好人形象的户尚书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简简单单征发徭役这么四个字,背后代表的却是无数的一赐乐业人将会面临着血淋淋的家破人亡!
  但是让赵谌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仅庄成益说的心安理得,旁边的工部尚书高子安以及大宋首席双花红棍杨再兴等人也都是一脸理所当然的模样,似乎根本就没人把一赐乐业人的死活放在心上。
  至于赵桓,他本身就不在乎这些一心想要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的死活——养不熟的狗,养着干什么?难道非得在56个vip里面再加一个犹太v?
  只是稍微斟酌了一番后,赵桓又拒绝了高子安的提议:“回头等灭掉了金国,把汴京这些一赐乐业人的待遇稍微提一提。朕留着他们还有点儿用处。”
第454章
这说的是人话吗!
  庄成益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那些一赐乐业人能有什么用处——这些一赐乐业人早在宣和年间早期就已经定居在开封,上皇对待这些一赐乐业人也算不错,甚至还夸赞他们是什么“模范臣民”,结果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