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59


“区区辱骂算得了什么,人命关天,我不能坐视不管!”李祝却是心意已决,说完挣脱了李节迈步就往外走。
不过就在李祝刚出书房,就见李夫人从外面慌慌张张的快步走来,看到他们父子也眼睛一红道:“夫君!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何父亲生那么大的气?”
看到李夫人回来了,李节也有些心虚,他只顾着自己的计划,却把自己的老娘给忘到韩国公府了。
“夫人你怎么回来的?”李祝看到妻子也关切的上前问道,他倒是不担心李夫人,毕竟父亲再怎么生气,也不会为难一个女人。
“大哥带我回来的,听说节儿在寿宴上闯了大祸,父亲也大发雷霆,连寿宴都没结束就回去休息了,可是我问大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肯告诉我!”李夫人越说越焦急。
不过就在李夫人话音刚落,就见刘英与刘义父子二人也从外面走了进来,李祝顾不得向妻子解释,当即快步上前向刘英问道:“大哥,父亲他怎么样了?”
只见刘英看了李节一眼,这才叹了口气道:“被节儿气的不轻,你们走了没一会儿,他也回去休息了,另外你那位二哥可没少说你们父子的坏话,幸好驸马倒是个有情义的,帮你们说了许多话,只不过我看李公的样子,估计也听不进去。”
刘英话音刚落,李节立刻抓住机会上前道:“舅舅,父亲要回去见祖父,您劝一下他吧!”
“你回去干什么,找骂吗?”刘英闻言立刻反问道。
“节儿说的有道理,父亲留在京城只会惹人猜忌,日后必有大祸,我必须去劝诫一下父亲!”李祝想到家族面临的大难,再次焦急起来,说完迈步就要往外走。
不过刘英却一把抓住了李祝的手臂道:“你糊涂啊!现在李公正在气头上,而且他已经发话了,禁止你们父子再登门,你现在去,恐怕连他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劝诫了!”
“那怎么办,我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全家遭逢大祸吧?”李祝说到这里眼圈都红了,就算李善长对他们父子再怎么冷淡,毕竟是他的父亲,血肉亲情是斩不断的。
“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就算你要去,也要等上几日,等李公气消了再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商量一下接下来的事,李公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了与你们父子断绝关系的话,这恐怕会给你们带来一堆的麻……”
刘英的话还没说完,就只见李祝身后的李夫人眼睛一翻,身子一软就要摔倒,幸好李节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母亲,李祝和刘英也吓了一跳,急忙上前帮忙,又是掐人中又是捶后背,好一会儿才让李夫人醒了过来。
“夫君~,这可如何是好,节儿到底怎么惹着父亲了?”李夫人刚一醒来,立刻眼泪汪汪的向李祝哀声问道,被李善长断绝关系,这对家里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天塌了。
“父亲,您先扶母亲去休息吧,顺便给她解释一下今天的事,我和舅舅还有几句话要说!”李节看母亲神情惨淡,心中也有些自责,不过现在难受总比半年后砍头要强。
李祝也担心妻子的身体,刘英当然更怕自己的妹子出什么问题,于是也催着李祝带李夫人去休息,于是两人只得回了内宅,李节则请刘英与刘义进书房商议。
“你这小子还真是大胆,在寿宴什么都敢说,当时我都替你捏着一把汗!”刚一进书房,刘英立刻开口道,脸上甚至还露出心有余悸的表情,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敢在李善长面前这么大胆。
“是啊是啊,当时我也吓坏了,如果不是表弟你事先叮嘱,我真的会忍不住跳起来把你的嘴给捂住!”刘义这时也擦了把汗道。
李节笑了笑没有解释,他本来就是故意激怒李善长,不过随即他又想到一个问题,于是郑重的向刘英问道:“舅舅,您比我更了解陛下,以您之见,今日祖父说出要与我们父子断绝关系的话,日后韩国公府大祸临头,陛下会不会因此而放过我们一家?”
这个问题李节在心中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不过他还是想听一下刘英的看法,毕竟他没有见过朱元璋,只能从史书的记载上来推测他的性格,相比之下,刘英却是做过朱元璋的亲卫,应该是这世上最了解朱元璋的人之一,所以他的看法也十分宝贵。
“不能!”果然,刘英在沉默良久后,这才缓缓的摇头道,这个回答也早就在李节的意料之中。
第十五章
陛下就是天理
胡惟庸案,号称明初四大案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有名最残酷的大案之一,最后受牵连者达到三万余人,而身为主犯的胡惟庸,更是被诛九族,可以说一切与胡惟庸有过关系的人,几乎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真正的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从上面也能看出朱元璋的性格,那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而李善长的身份地位丝毫不比胡惟庸差,历史上的李善长被杀后,倒是没有诛九族,但全家七十多口全都被杀,只剩下李祺和两个儿子因为公主的关系活了下来。
李善长虽然当众说出与李节父子断绝关系,但是以朱元璋的性格,恐怕依然会将他们视为李家人,所以最后李善长倒台,他们父子肯定难逃一劫。
“都断绝关系了还要受李公的牵连,这……这还有没有天理了?”刘义十分愤慨的叫道,在世俗看来,父子断绝关系就再无联系,日后生死都与对方无关,哪怕一方犯法,另一方也不会受到牵连。
“天理?陛下是天子,他的话就是天理!”刘英教训儿子道,当初封公侯时,几乎人手一份免死铁券,可惜真到杀头时,这免死铁券却是屁用没用,而且你还没地方说理去,因为陛下就是理,就是规矩。
刘英说到这里再次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扭头对李节道:“节儿,我仔细琢磨一下,以你们现在的情况,如果日后事发,朝中有一位重臣能出面替你们求情的话,也许陛下会对你们网开一面,毕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是说着玩的,李家的事本应与你们无关!”
“重臣?”李节听后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如果连我祖父都倒了,恐怕朝中的重臣肯定也躲的远远的,生怕惹祸上身,怎么可能会帮我们?”
“一般的重臣肯定不行,不过有一个人如果肯开口的话,倒是可能有些作用!”刘英再次道。
“谁?”
“信国公汤和!”
李节听到汤和的名字也是一愣,他倒是忘了,汤和最受朱元璋的信任,如果他肯帮忙求情的话,也许朱元璋还真可能卖他个面子,当然也只是有可能,并不怎么保险。
“其实你爹与信国公倒是有些关系,如果当初……唉~”刘英似乎欲言又止。
李节这时也想了起来,今天在寿宴见到汤和时,对方似乎对他父亲格外亲热,甚至还提醒了自己一句,这可有些奇怪,于是他急忙追问道:“我爹和信国公到底有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只见刘英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都是一些陈年旧事,告诉你也无妨,不过可不要出去乱说……”
其实事情也不复杂,当初李祝还没有娶李夫人时,在机缘巧合之下竟然与汤和的一个女儿相识,两人也算是两情相悦,甚至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不过汤和的女儿是嫡出,而且平时颇受汤和的宠爱,相比之下,李祝庶出的身份就差了一些,结果最后这桩婚事没成,李祝转而娶了李夫人。
“说起来信国公的那个女儿也是苦命人,后来嫁给别人后,结果婚后不到一个月,丈夫却得急病死了,为此落下一个克夫的名声,还被夫家排挤,她一怒之下回了娘家,到现在也没有再出嫁,据说信国公心疼女儿,经常说后悔当初没把女儿嫁给你爹。”最后刘英再次补充道。
李节闻言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怪不得汤和之前见到李祝时,说什么“小十七”一直还记着他,估计这个小十七应该就是当初差点嫁给父亲的那个女儿。
“好险,如果当初姑父娶了别人,恐怕就没有表弟了!”刘义这时插嘴道。
李节无语,沉思片刻这才摇了摇头开口道:“只凭这点香火情,恐怕信国公应该不会替我们求情!”
其实这也很正常,李善长若是倒台,朝中大臣势必人人自危,汤和如果真替李节父子求情,也要冒很大的风险,而李祝与汤和之间只有那么点香火情,根本不足以让人家冒险。
另外最重要的是,就算是汤和愿意求情,朱元璋也未必一定会答应,李节不喜欢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所以汤和这条路只能做为备用方案。
“那你的意思,不会还是想娶公主吧?”刘英已经听刘义讲过李节娶公主的计划,不过在他看来,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可能成功,别说李节,他儿子刘义好歹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小侯爷,但也没资格与皇家联姻。
李节知道刘英心中的想法,不过他也懒的解释,于是转移话题道:“舅舅,我记得当时祖父要打我们时,是太子殿下替我们求情,不知我们离开后,太子殿下有没有说什么?”
“你不会又在打太子的主意吧?”刘英却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一听李节问起太子,立刻也警觉起来。
“怎么可能,我只是心存感激,毕竟如果不是太子的话,我和父亲就要吃苦头了。”李节矢口否认道。
刘英要是信李节的话那才叫有鬼,不过他也懒的追问,于是想了想回答道:“太子殿下倒是没说什么,不过这也正常,太子的一举一动都那么多人盯着,他也绝不会轻易的表露自己的想法,不过……”
“不过什么?”李节急切的追问道。
“不过在你祖父离开寿宴后,有不少宾客都在私下里讨论你作的那首打油诗,虽然用词粗俗,但却将名利二字刻画的入骨三分,当然更把你祖父气的半死,如果不是太子和信国公帮你们求情,说不定他真的会让人把你们打死!”
刘英说到最后也有些后怕,当时的李节简直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要知道按大明律,当爹的打死儿子可是不犯法的。
“那首诗我也印象深刻,另外在回来的路上,我似乎听到街上也有人在唱这首诗,怎么会这么快就传出去了?”刘义这时再次插嘴道,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疑惑的表情,毕竟寿宴上才发生的事,应该不可能这么快就传的满城皆知吧?
“我是走路回来的,顺便把这首《好了歌》教给了一些孩童与乞丐。”李节微笑着解答了刘义心中的疑问。
“你……你还真是不给自己留一丝退路啊!”刘英闻言也是苦笑着叹息道,想必明天一早,寿宴上的事就会传遍京城,再加上这么一首讽刺李善长放不下名利的诗歌传扬出去,到时李善长肯定会恨死李节,祖孙之间断然没有再和好的可能了。
“没必要再留后路了,该说的我在寿宴上已经说过了,是他听不进去,既然如此,我也只能走自己的路了!”李节沉默了片刻这才感慨的道。
“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刘英沉吟了一下再次追问道。
“舅舅小的时候玩过砖头吗?”李节忽然神秘的一笑问道。
“什么砖头?”
“我小的时候喜欢把砖头一块块的立起来,然后推倒第一块砸倒第二块、第二块再砸倒第三块,依次类推,最后所有砖头都倒了,而我只是轻轻的动了一下小指头,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连锁反应。”李节笑着解释道。
“你的意思是……”刘英极其聪明,通过李节的描述也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
“今天我与韩国公府决裂,就是我用力推倒了第一块砖头,而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砖头倒下去,如果我觉得慢的话,可以在中间再推倒几个砖头,使之尽快的达到我的目的。”李节再次笑着解释道,至于如何推动其它的砖头,那就要看他穿越者的本事了。
第十六章
朱元璋
金陵皇城也叫紫禁城,事实上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依照南京的紫禁城修建的,甚至连宫殿的布局、名字都一样,另外南京紫禁城的规模比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更大、更雄伟。
谨身殿东暖阁,这里是平时朱元璋处理政务的地方,因为天气寒冷,再加上朱元璋年纪大了,身体畏寒,于是就特意让人在谨身殿两侧修建了东西暖阁,地下有烟道,冬天时点上木炭,使得整个暖阁温暖如春,有时朱元璋处理政务太晚,就直接住在这里。
太子朱标迈步来到东暖阁,他也是刚从李善长的寿宴上回来,需要向父亲禀报一下今天寿宴上的事,只不过当走到暖阁门前时,朱标却是停了下来,先是整理了一下服饰,又调整了一下心情,这才迈步进到暖阁之中。
天色已经不早了,暖阁中灯火通明,一个身材魁梧的老者坐在书案后,案上堆放着许多的奏折,老者手持朱笔,正在批阅着一份厚厚的奏折。
朱标立刻放慢脚步,尽量让自己的脚步声变轻,以他肥胖的身躯,做到这一点也真难为他了。
不过朱标的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只见老者头也不抬的开口道:“回来了?”
朱标有些尴尬的一笑,没想到自己还是惊动了父亲:“回来了!这天都快黑了,父皇您也不要太劳累了!”
“快过年了,许多事情都是到了年底才报上来,真是一群庸官!”只见朱元璋批阅完手中的奏折,这才丢下笔抬起头道。
只见朱元璋长方脸,扫帚眉,大眼大鼻子大嘴巴,反正五官都比一般人大上一号,但并不像后世传说中那么丑,反而十分的威武,可能因为多年的养尊处优,使得朱元璋看起来有些发胖,但身躯依然十分的魁梧,看得出来,他年轻时肯定是个孔武有力的壮汉!
朱标早就习惯了父亲对官员们的苛刻,而且他也知道,父亲并不是一直这样,以前父亲打天下,也曾经与那些开国功臣称兄道弟,后来做了皇帝,身上威严日盛,下面的大臣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特别是在朱标的母亲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的性子就越发严厉了,脸上更是常年都见不到一丝笑容,连朱标自己在见到父亲时,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来责罚。
“寿宴上出事了?”朱元璋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这才开口问道。
“是,李公的孙子李节劝说他回乡养老,结果惹得李公大怒,将李节父子二人赶出府门,而且还禁止他们日后登门。”朱标如实回答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