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59


朱允熥对火器本来就很感兴趣,当初第一次出宫时,就是朱标带他和朱允炆观看沐晟的火器操练,如果不是宫中不允许,他真想带把火枪回宫里把玩。
看着已经快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朱允熥,李节也有些感慨,当即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殿下你真的是长大了,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只有自己强大了,其它的事情都不是问题!”
“我知道!”朱允熥闻言也重重的点了点头,“李伴读你在路上也要多多保重,我姐还在京城等着你回来娶她呢!”
“放心吧,我把倭国那边的事情搞定了,很快就会回来,替我向你姐问好!”李节说完向刘英父子打了个招呼,然后迈步就登上船头。
随行的禁卫一声令下,船只立刻开拔,李节站在船头向刘英三人挥手作别,三人也站在码头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李节的船转了个弯后,三人这才消失在李节的视线中。
看着逐渐远去的金陵城,李节心情也颇为复杂,这是他第二次离京了,上次离京时,他们一家前途未卜,连他也不知道老朱的屠刀会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相比之下,这次离京李节就轻松多了,本来按照他当初的打算,在解除了生死存亡的压力后,就该想办法离开朝堂,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可真到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就算他现在想走,恐怕老朱也不会答应。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让人绝望的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李节想逃都没地方逃。
当然了,李节也可以选择乘船出海,找个无人的岛屿做野人,或者想办法去其它大洲转一转,不过以这个时期的情况,大明绝对是天下最为繁华兴盛的文明,欧洲也只是刚刚开始起步,所以去哪都不如在大明这里呆着,至于去做鲁滨逊开荒,李节更是没有半分兴趣。
想到上面这些,李节也不禁叹了口气,不过万幸的是,老朱年纪大了,满打满算,估计也只剩下七八年的寿命,所以只要他能熬到老朱去世,也许就可以摆脱现在的劳碌命了。
不过紧接着李节又想到,在老朱去世前,他必须改变朱标早逝的命运,否则万一真让朱允炆上了台,肯定没他好果子吃,就算找机会投靠朱棣,帮着朱棣夺位成功,但朱棣也同样不是个好相处的人,这点朱棣几乎和老朱一模一样。
“还是自己的老丈人好相处啊!”想到历史上的朱棣,李节也不禁低声自语道,老朱能教出朱标这么宽厚的儿子,也算是一个异数了。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朱标是在两年后巡视陕西时得了病,据说是为了迁都做准备,如果朱标不死,老朱肯定会把京城迁到北方,这样也可以就近监视朱棣这些手握重兵的北方藩王,加强大明对军事的控制。
“还有两年,可又该怎么改变老丈人的命运呢?就算阻止他去陕西,万一依然还是发病呢?”李节再次低语道,眉头也慢慢的皱了起来。
“对了!必须让他减肥!”李节忽然一拍船舷道,与其想办法改变朱标的行程,不如直接改变朱标的自身。
说实话,就算是以后世的标准来看,朱标也太过肥胖了,更别说大明这个时代很少见到胖人,所以朱标这个大胖子无论走到哪都十分显眼,而且他还不忌口,上次李节做的红烧肉,他自己吃了大半。
人一胖,什么病都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三高,这可是基础病,也许本身并不要命,但却会给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引发其它的疾病,比如脑血栓。
李节前世时有个堂兄,就是在三十多岁时突发脑血栓,抢救后人虽然活下来了,但却成了植物人,而在这个时代,连抢救都做不到,只要发病几乎必死无疑。
“减肥,必须要减肥!”李节当即做出决定道,等他从倭国回来,就必须把朱标减肥的事提上日程,当然他的话朱标肯定不听,但如果老朱发话,那朱标不听也得听了。
想到朱标,李节也很快联想到朱玉宁,对于自己这位未来的妻子,李节还是很满意的,只不过朱玉宁的聪慧却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有一个聪明的老婆是件好事,但如果自己的老婆太过聪明,那对丈夫来说可就未必了,别的不说,光是智商上的碾压就是个很大的压力。
也幸亏李节是个后世人,对女子并没有什么歧视,如果换作另外一个人娶了朱玉宁,恐怕就不好说了,毕竟这是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一个女子若是表现的太聪明、太强势,恐怕很难会被丈夫所容忍,她的婚姻也可能会是一场悲剧。
想到这里,李节也为朱玉宁感到可惜,如果她生在后世的话,定然是个出色的女强人,可惜在这个时代,她就再怎么怎么聪明,也只能呆在男人的身后,不过这对李节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将有一个强力的幕后帮手,不至于自己单打独斗。
最后李节才想到朱允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朱允熥已经像是完全变了个人,变得更加大胆自信,而且也愿意学习许多新鲜的东西,这也是李节对他最满意的地方,现在朱元璋和朱标都对朱允熥的印象大为改观。
相比之下,朱允炆却跟着黄子澄,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朱允熥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日后无论是老朱还是朱标,肯定都会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第一百四十五章
舟山岛上的渔民(上)
宁波港外的舟山岛,这里是东南沿海的第四大岛,除了台湾岛,海南岛和崇明岛外,就数舟山岛的面积最大,后世时,岛上生活着四十多万人,舟山也以海水养殖闻名全国。
不过在大明这个时期,舟山岛上的人口并不多,一共也才三四万人,岛上本来设有昌国县,后来为了防备倭寇,撤县改卫,设立昌国卫,主要用于防备宁波外海的威胁。
本来上次汤和就打算把整个舟山岛的百姓都迁到内陆,幸好被李节阻止了,现在岛上不光有当地的百姓,之前迁移的九姓渔民,也暂时安置在岛上居住。
黑头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好半天都不见人影,等到再冒出头来时,手中已经抓了两条手臂长的鱼,然后又一个猛子游回岸边,岸边的沙滩上已经有七八条他之前抓的大鱼,他把上衣脱下,把鱼兜起来背在身上,迈步向不远处的村子走去。
黑头与父亲吴老大本来在鄱阳湖上打渔为生,不过光靠打渔实在活不下去了,幸好遇到了张定边去招募渔民,而吴老大本来就见过张定边,所以很快就做出决定,举家跟着张定边迁移,毕竟留在鄱阳湖上也是等死,还不如跟着张定边搏一搏,更何况张定边还治好了黑头母亲的病。
黑头本就是个很胆大的年轻人,当初在鄱阳湖时,他就想着冒险出去挣钱,所以在得知张定边要带他们杀向海外时,更是兴奋的整夜睡不着觉,在他看来,与其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还不如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说不定还能搏一个前程。
然而让黑头失望的是,他们虽然来到了这里,但他爹吴老大却不让参加操练,这种操练是从渔民中挑选青壮,按照军队的方式来进行操练,以便最快的速度成军。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报名,比如独子不能参加,无后者也不能参加,结果他两样全都占了,反倒是他爹吴老大,虽然年纪大了点,但因为识字,而且小时候也学过一点武艺,所以反倒进入军中,而且还做了一个百户。
想到这里,黑头也有些沮丧,这段时间他和邹太师手下的人混熟了,也听他们讲过海外的生活,相比他们在鄱阳湖上的憋屈,这些人在海外虽然危险,但至少逍遥自在,特别是那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更让他十分向往。
很快黑头就来到自己住的村子,说是村子,其实就是一个临时的聚居点,村子里的房屋都修建的很随意,类似的村子在舟山岛上还有许多,黑头曾经去过附近几个村子,大都和他们一样,祖上都是陈友谅的旧部,这些村子大都是按批建造起来,一个村子里也大都是同一片区域迁移过来的。
“黑头回来了。”黑头刚来到村口,就见一个坐在村口的老头和他打招呼道。
“三爷您怎么出来了?”黑头看到老头也急忙上前行礼道,这老头姓何,和他爷爷是一辈人,据说还在战场上救过他爷爷的命,因为老头行三,所以黑头平时都叫他三爷。
“这边太阳好,出来晒晒太阳,你爹怎么样了?”三爷说着用缺了半个手掌的手拍了拍自己的膝盖,他的手掌是在战场上丢的,腿则是因为常年住在水上,得了严重的老寒腿,每年冬天都疼的睡不着觉。
“还行,就是不让我去军队!”黑头提到这件事也是满肚子的怨言。
“嘿嘿,你娃儿从小就是个胆大的,上战场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家就留下你这一根独苗,要是出了事,你爹都没脸去见吴家的列祖列宗了!”三爷闻言也张着豁牙的大嘴笑道。
“我知道战场上危险,可何哥他们都去了军中,就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吃闲饭,真没意思!”黑头还是有些不甘心的道,何哥就是三爷的孙子,说起来三爷虽然残疾了,但却有五个儿子,十几个孙子,这些人有一半都进到军中效力了。
“年轻人就是有闯劲,不过你倒是和爷爷一模一样,当初他在战场上也是个不要命的主,好几次都差点死在战场上,也就是因为年轻时受的伤太多,所以他才走的那么早。”三爷说到最后也叹了口气,当初和他一起的老兄弟都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大都疾病缠身,再也上不了战场了。
“我爷爷福薄,三爷您是个福厚的人,等我们打下了海外,到时您就等着享福吧!”黑头看三爷有些伤感,当即开口安慰道。
黑头这些人只知道要杀向海外,至于具体要打哪里,邹普胜等人并没有告诉他们,毕竟这属于军事机密,但这并不妨碍黑头对他们的信任,毕竟黑头等人的吃喝拉撒,全都由邹普胜等人负责。
“对了,我抓了几条鱼回来,三爷您提回去两条,这海里的鱼可比湖里的鱼大多了,而且腥味还不大,煮成鱼肉粥最好吃了!”黑头说着鱼挑了两条,扯了根树枝串上,然后这才送到三爷手中。
三爷也没客气,接过鱼再次叮嘱道:“你小子虽然水性好,但海上风浪大,平时下海也要注意点,别游的太远。”
“三爷您放心吧,我心里有数!”黑头说完和三爷告辞,然后迈步向家里走去。
黑头的家就在村子边上,是个用篱笆扎起来的小院子里,院子里有几个用树枝和茅草搭起来的窝棚,虽然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对于常年生活在水上的黑头一家来说,能有块居住的土地已经让他们十分满足了。
“妹子,把鱼收拾了!”黑头推开篱笆门进到院子里,立刻高声喊道。
“嗯,来了!”窝棚里的丫头清脆的答应一声,随即就见丫头穿着一身的新衣服走了出来,然后接过黑头手里的黑,麻利的收拾起来。
黑头也打了盆水洗脸,不过当看到妹子身上的新衣服时,也不由得笑道:“怎么舍得干活也穿新衣服了,就不怕弄脏了?”
当初在鄱阳湖时,丫头和母亲只有一套衣服,现在来到这边后,邹普胜给他们发粮食送布匹,这才让丫头有了第一件新衣服,结果她反而舍不得穿了,平时干活都要换上原来的旧衣服。
“我愿意!”丫头脸一红白了哥哥一眼道,女孩子都有爱美之心,她当然喜欢穿着新衣服。
“还害羞了,不过妹子你也长大了,也是时候该说个婆家了。”黑头再次取笑道。
“你还是想想你自己吧,昨天我听娘说,咱爹正准备给你说门亲事呢!”丫头却是毫不示弱的道。
“说亲事?我怎么不知道?”黑头闻言也是一愣,他还想着上战场呢,怎么能这么早就成亲?
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见栅栏门被推开,一身军号服的吴老大从外面走了进来,相比几个月前的落魄,现在的吴老大却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但腰板挺直了,人也壮实了许多,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都少了大半,看起来足足年轻了十几岁。
“爹,您怎么来了?”黑头看到吴老大也愣了一下,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军中操练的时候,按说父亲应该呆在军里回不来的。
“好事,我刚才和你刘叔商议好了,过几天就让你和刘家的丫头成亲!”吴老大畅快的大笑道,儿子的亲事定下来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当然要请个假回来安排一下。
“刘叔?刘家姐姐要做我嫂子了?”正在杀鱼的丫头闻言也兴奋的跳起来道,刘家姐姐可是村子里有名的美女,关键是性格很好,丫头和对方也十分熟识,如果对方能成为自己的嫂子,当然是最好不过。
“我要娶刘叔的女儿!”黑头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也是心中窃喜,毕竟刘家的女儿他也认识,那可是村子里有名的一朵花,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娶回家呢?
“让你刘叔答应这桩婚事可不容易,你们快把家里的值钱的东西收拾一下,我去换几斤猪肉,再扯上几尺布,先把聘礼给下了,免得刘家再变卦!”吴老大当即再次吩咐道,也幸亏他现在成了百户,虽然没什么特权,但至少身份上比一般人要高,所以刘家才会同意把女儿嫁过来。
一听要下聘礼,黑头和丫头也立刻跑去收拾东西,这时吴老大的婆娘也走了出来,得知儿子要娶媳妇时,更是高兴的直抹眼泪,当即帮着收拾家里值钱的东西。
不过说实话,吴老大家里根本就是一贫如洗,一般人会有家陡四壁来形容人穷,可吴家倒好,连四壁都没有,只有几个窝棚,幸好他们这些迁移的人全都很穷,所以聘礼也简单,几斤猪肉再加上几尺布,就足以把婚事定下来了。
吴老大的婆娘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这是他们迁移时把船给卖了,才换了一些铜钱,另外还有几样能换钱的东西,比如一把生锈的腰刀,这是吴老大的父亲留下的遗物,拿出去也能换点钱,虽然不多,但足够给黑头办卖婚礼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舟山岛上的渔民(下)
吴老大将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去与岛民交易,换来十斤猪肉和一匹粗布,再加上自己家里晒的鱼干,这些鱼都是黑头自己抓的,吃不完就晒成鱼干,这东西在海边虽然不值钱,但也能充个数。
父子二人带着这些聘礼去了刘家,等到刘家收下这些聘礼后,这桩婚事也就算是定下来了,而且成婚的日子就在几天后,毕竟他们这些穷苦人家本来就没那么多的讲究。
当天晚上,吴老大一家四口聚在一起,锅里煮的是米粥,鱼干撕开了撒进粥里,带着一股鲜咸的香味,另外吴老大今天兴致极高,还让丫头给自己煎了条鱼,又拿出一小坛子酒。
这坛酒是吴老大与岛民交换时,人家看他换的东西多,所以就送了他一坛酒做添头,里面的酒不多,估计还不到两斤,但吴老大却视珍宝,他都记不清上次喝酒是什么时候了?
鱼煎好了,粥也熬好了,吴老大拿出四个小碗,让丫头倒上,每人一碗,虽然两个女人都没喝过酒,但架不住今天高兴。
“爹!我敬您!”黑头闻着酒香早就忍不住了,当即端起洒碗道。
吴老大也端起洒碗,与儿子碰了一下一饮而尽,辛辣的酒入口之后,一股热气直冲顶门,但随即又有一种别样的畅快感,这让吴老大也长长的出了口气,似乎是把前半生的郁结全都吐了出来。
“黑头,婚事已经定下来了,过几天就给你们完婚,婚后你什么事也不要想,先给咱们吴家留个后再说!”吴老大随即又对儿子叮嘱道。
“这事我哪说的准,我听说有人成亲好几年都没能生下儿子。”黑头闻言也有些无语的道,他年纪也不小了,对男女之事也早就门清。
“那我不管,你不是想参军吗,什么时候你给我生个大孙子,什么时候我让你去军中!”吴老大当即一摆手道,他知道黑头想去军中,可自己只剩下这么一根独苗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留个后再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