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59


“好,我信你,对于寻找倭寇踪迹这件事,也许我可以帮上忙!”张定边沉思片刻再次开口道。
本来张定边是不愿意与大明朝廷打交道的,不过李节竟然愿意放他离开,丝毫没有为难他的意思,这让他颇为感动,再加上今天也见识到倭寇的凶残,也让他十分恼火,所以才产生要帮李节他们一把的念头。
第九十八章
旧部
天已经黑了,码头旁边的龙王庙中,李节与张定边围坐在火堆旁,商量着倭寇的事,之前张定边说过要帮李节清剿倭寇,不过他却信不过汤和,只肯和李节谈,甚至都不愿意登上大明的战船,所以李节只得陪着他来到这龙王庙详谈。
“李副使,你可知道倭寇为何难以清剿?”张定边伸手将一根木柴添进火堆中问道,火上吊着一口铁锅,里面煮着村民送来的海鱼,说起来张定边这和尚做的可不怎么合格,又是杀人又是吃肉,李节都怀疑他头上的十二菩萨戒疤应该是自己用香头烫的。
“倭寇在海上来去自如,行踪难以捉磨,再加上大明的海岸线这么长,根本防不胜防,朝廷又不能在第一处海岸都布置重兵把守,所以才让小小的倭寇搞的海岸不宁。”李节沉声回答道。
“不错,倭寇最大的依仗就是行踪诡秘,但是你们想过没有,这里明明是大明的海岸,为何他们能来去自如,甚至把你们这些官兵玩弄于鼓掌之中?”张定边再次反问道。
“这个……”李节闻言也是无奈的一笑道,“我听说沿海有不少人与倭寇私通,为他们能风报信,比如那些生活在海上的疍民。”
听到李节提起疍民,张定边却是冷笑一声:“你们大明不把疍民当成人看,不但禁止他们上岸,而且还对他们课以重税,每年还要服沉重的劳役,导致许多疍民根本活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疍民对你们当然满心怨恨,若你是疍民,你会怎么做?”
张定边的话也让李节沉默不语,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疍民的苦难他也知道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疍民保持对大明的忠诚简直难比登天,凭心而论,如果把他放在疍民的位置上,说不定他早就受不了这种压迫起来造反了。
“疍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的事我也定然不会坐视不管,等到回去之后,我就会想办法向陛下建议,改变疍民的现状!”李节最后抬起头郑重的道,他也算是看明白了,疍民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倭寇就难清剿干净。
“你有这个心就好。”张定边闻言却只是叹了口气道,不是他不相信李节,而是疍民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别说李节了,就算是朱元璋,恐怕也很难解决疍民面临的问题。
“其实疍民的来源很杂,即有前朝遗民,又有一些因各种原因下海逃生的百姓,而在这些疍民中,我倒是认识一些人,因为当初我们战败时,有些人也不愿意投降,于是就乘船入海。”
张定边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还有当初张士诚的人,他们也有不少人出了海,现在他们在海外联合起来,倒是形成一股势力,如果我出面的话,也许可以从他们那里打听到一些倭寇的消息”
“果真?那沐讲大师您有几分把握?”李节闻言也大喜过望的问道,陈友谅和张士诚为了对付朱元璋,当初曾经结盟,可惜两人互相猜忌,最后还是被朱元璋各个击破。
不过陈友谅和张士诚虽然兵败身死,但忠心于他们的部众却不在少数,特别是张士诚,在江南一带声望极高,哪怕死后民间对他依然念念不忘,为此老朱也气的在江南一带课以重税,甚至还禁止南人为相,后世江南人骂安徽人,估计就是因为老朱而起,可惜他们却忘了,老朱祖籍在镇江句荣,也是典型的江南人。
“这个我就说不准了,这些年他们曾经多次派人与我联系,可惜当时我心灰意冷,并没有理会他们,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张定边说到最后也叹了口气道,当初他解甲归田,就是看出朱元璋大势已成,他也无力回天,所以才会心灰意冷之下出家做了和尚。
“好,那就有劳沐讲大师联络这些旧部,若他们能够提供倭寇的消息,我定会禀明陛下,为他们请功!”李节当即也站起来向张定边郑重了行了一礼道。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结拜大哥,当初又被陈友谅拜为太尉,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有他出面,那些陈友谅的旧部肯定会有所响应。
聊完正事后,李节又陪着张定边吃了晚饭,两人也闲聊了一些当初的事,比如李节最感兴趣的鄱阳湖大战,可惜提到当年的事时,张定边似乎十分伤感,并不愿意多谈,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他的兄弟陈友谅就是死于乱军之中。
不过说实话,鄱阳湖大战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凶险的一战,因为当时他的兵力根本比不上陈友谅,特别是在水军方面,哪怕是用火攻烧掉了陈友谅的一些战船,依然没能完全扭转战局,如果不是陈友谅意外的死于流矢,恐怕那一战的胜负谁也说不准。
晚饭后李节这才回到战船上,方关带了一部分战船回了宁波港,汤和则带着另一部分战船留下,主要就是等着李节这边的消息,而李节回到战船上时,汤和也立刻上前问道:“怎么样,他怎么说?”
李节当即把张定边的话复述了一遍,不过汤和听后却是冷笑一声道:“我就知道,他肯定与陈友谅等人的旧部有联系!”
不过紧接着汤和就再次抬头对李节道:“张定边并没有把话说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几成把握,所以我们也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他身上!”
“那汤爷爷您的意思是?”李节还是比较相信张定边的,不过汤和说的也有道理。
“你这边盯着张定边,如果他能借助旧部提供倭寇的情报当然最好,我这边则准备加强海防的事宜,如果你那边失败了,至少我这边还可以向陛下交待!”汤和当即吩咐道。
李节听后却是不置可否,他来之前可是向朱元璋保证过,不灭倭寇不回京,如果只是加强海防的话,根本不能让他向朱元璋交待,所以他必须要想到其它的办法清剿倭寇,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张定边真的能提供倭寇的消息,从而找到他们的老巢一举摧毁。
与此同时,金陵紫禁城,暖阁中的朱元璋将一份奏本狠狠的摔在桌子上,一脸恼火的怒声道:“不知好歹,他难道就没有一点自知之明,非要让朕再次退让吗!”
“父皇息怒!要不……我亲自去劝一劝韩国公吧?”朱标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
把朱元璋气成这样的奏本正是李善长送上来的,而内容则是为他的外甥丁斌求情,请求朱元璋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自己这个外甥。
如果李节在这里的话,恐怕会被李善长给气死,他都已经把话说的那么明白了,结果对方还是没听。可惜李善长却不知道,十年前朱元璋可以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他弟弟李存义,但十后的今天,朱元璋却不会再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他外甥丁斌。
“不用,他自己老糊涂,别人劝有什么用?”朱元璋气的再次大怒道,对于李善长这个老臣,他觉得自己已经一再容忍,可是对方却得寸进尺,这已经引起他极大的厌恶了。
就在朱元璋发怒之时,忽然只见有一人快步走了进来,正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只见对方来到近前立刻行礼道:“启禀陛下,丁斌招供了!”
“他说了什么?”朱元璋闻言也是精神一震,旁边的朱标则是露出担忧的神色。
“据丁斌所说,当初他在胡惟庸府上时,曾经亲眼见到李存义与胡惟庸商议谋反之事,而且李存义很可能知道更多的内情!”毛骧神情兴奋的道,当年因为李善长,他也不敢审问李存义,但现在有了确实的证据,已经足够的理由再次把李存义抓来审问了。
朱标听到这里也终于忍不住上前劝说道:“父皇!当初李存义是您亲口赦免的,若是现在旧事重提,恐怕会对父亲……”
然而朱标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挥手打断道:“当初是当初,现在是现在,既然查实了李存义与胡惟庸有关,那就要一审到底。”
朱元璋说到这里也脸色一冷,当即对毛骧吩咐道:“毛骧,你亲自带人去崇明,将李存义父子带回来审问!”
“末将遵令!”毛骧当即也兴奋的答应一声,说完转身就离开了这里,而在他背后,朱标却是满脸的忧虑,父亲要把李存义抓回来,到时恐怕又要有不知多少人被牵连进来了?
第九十九章
迁岛民入内陆?
张定边走了,为了寻找旧部打听倭寇的消息,他不惜亲自去了福建沿海,据说当初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旧部,在出海后主要集中在那一带生活,那里也是倭寇的主要活动区域,每次倭寇上岸抢掠,几乎都是从那里开始。
不过张定边这一走就是小半个月,而且一直没有任何的消息传来,刚开始李节还信心十足,认为张定边肯定会回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不禁暗自怀疑,张定边会不会是骗自己,走了就不回来了吧?
“小子,别再等张定边了,说不定他真的不打算回来了,你来帮我看看这份加强海防的策略,还有没有什么可补充的?”汤和这天找到李节,把一份拟好的文书交给他道。
“这么快?”李节接过文书也十分惊讶的道,加强海防可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这段时间汤和还派出不少人,亲自去各地巡查了一番,以他的估计,最快也得花费一两个月才能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
“不快不行啊,上次倭寇来势汹汹,而且显然有备而来,我们却连他们的主力都找不到,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再来一次?”汤和说到这里也叹了口气道。
上次倭寇来袭,几乎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为此李节与汤和断定,宁波府中肯定有人与倭寇暗通消息,而且这个人的身份还不低,否则不会把他们的行踪掌握的那么清楚,而倭寇之所以选择他们到达宁波的第二天突袭金塘岛,为的就是向他们示威,打击他们的士气。
“对了,那个与倭寇私通的人查到了没有?”李节没有急着打开文书,而是再次关切的问道,断定宁波府有人与倭寇私通后,汤和把蒋瓛与他手下的锦衣卫骂的狗血淋头,限定他们在这个月底查到这个奸细,算算时间也快到期限了。
听到李节提到奸细的事,汤和也气的冷哼一声道:“锦衣卫都是一帮废物,平时叫的挺响,可到了用他们的时候,却全都不顶用,到现在也没能查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李节听到这里也是暗自摇头,蒋瓛上次受了重伤,自己还给他缝了几针,但就算这样,蒋瓛还是拖着伤体四处奔波查探,可惜那个奸细隐藏的极深,而且又涉及到宁波官场,自然更难查,所以一时间查不到也很正常。
当下李节打开汤和的加强海防策略,不过刚看到第一条他就皱起眉头,因为汤和为了加强海防,竟然要在沿海一带筑城五十九座,所谓的城,其实就是堡垒,按照规模不同,里面驻扎着不同数量的兵员。
可以说汤和就是用这五十九座堡垒,连接成一道海岸长城,堡垒在沿海一字排开,连成一张大网,只要倭寇来袭,附近堡垒的士卒就能快速出动,最大限度的阻拦倭寇杀进内地,从而减少朝廷的损失。
不得不说汤和的这个办法虽然很笨,但也的确有效果,在原来的历史上,他似乎就是这么做的,而且修建的堡垒也十分坚固,据说后来戚继光抗倭时,这些堡垒都还能发挥作用。
不过要修建这么多的堡垒,花费肯定也不少,就算沿海一带的州府大都比较富裕,这笔支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且修建堡垒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期间万一倭寇来袭,他们依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
太被动了!这是李节对这第一条的看法,对倭寇光是采取守势是不行的,毕竟你防守的再严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漏洞,而且你可以防守一年、两年,撑死了十年八年,但不可能永远的被动防守下去,所以后来的倭寇才会越闹越厉害。
想到上面这些,李节也是暗自摇头,随后他又看向第二条,不过当看到这一条时,他却“蹭”的一下站了起来,一脸坚决的抬头道:“这条我不同意!”
“什么你不同意?”正在悠闲的品茶的汤和闻言也是一愣道,他让李节看这分文书,主要还是走个过场,毕竟李节是副使,这些事情也需要让他表个态,却没想到李节竟然出言反对。
“将沿海岛民内迁,这简直就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到底是谁想出的这种办法?”李节也气恼的指着文书上的第二条道。
这份加强海防的第二条简直超出李节的想像,因为它竟然是让岛民内迁,下面还列出哪些地方需要迁移,比如舟山岛,岛上的百姓有一万多户,将近四万多人,竟然要全都迁到浙东各县,只剩下一个昌国卫驻守,这简直就是在断绝百姓的活路,毕竟这些百姓靠海为生,离开了家乡,又该如何生活?
“这办法怎么了,沿海有人与倭寇勾结,老子才想这么一个办法,将他们全都内迁,到时看还有谁能倭寇通风报信?”汤和闻言也是眼睛一瞪道,这个办法可是他亲自想出来的,本来他对自己的机智还十分得意,却没想到李节竟然如此反对。
“您这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沿海有人与倭寇私通,就把沿海一带的百姓全都迁到内地去,这些人靠海为生,去了内地如何生活?另外又要怎么安置他们?这些全都是问题啊!”李节实在是哭笑不得,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
“哼,老子这是一举两得,沿海一带没了百姓,倭寇也就抢无可抢,到时饿也能饿死他们!”汤和却是眼睛一瞪,十分固执的道。
迁移沿海百姓到内地,这个政策在后世人看来可能十分的离谱,但在历史上却真实发生了,而且正是朱元璋和汤和做出的决定,比如以舟山为例,岛上三万多人全都迁到浙东甚至是凤阳,只留下昌国卫的几千人用于防备倭寇之用。
“我……”李节听到汤和的话也气的想骂人,他也是第一次发现,汤和这老头简直太固执了,和他讲道理根本说不通。
“汤爷爷,沐讲大师那边说不定很快就有消息,到时若是能查到倭寇的老巢,将他们一举剿灭,到时也就不用再迁移百姓了,毕竟这种劳民伤财之事,除非逼不得已,否则还是不要做为好!”李节最后还是强忍着怒火,再次软言劝说道。
“不行,就算张定边真的能找到倭寇老巢,可是清剿了这一批,难保日后还会出现另一批倭寇,为长久计,迁移百姓进入内陆才是正理!”汤和却是毫不犹豫的拒绝道。
“我……我绝对不会同意这一条的!”李节终于忍不住了,当即也大声反对道,发布这条政令倒是简单,可下头却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计,到时若真是大迁移,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有无数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另外李节还想到,这条政令一出,也代表着大明彻底的放弃了大海,大明海禁达到一个顶峰,这可是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若今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恐怕日后还不知道被多少人唾骂!
“小子,记住你的身份,你只是个副使,老子才是正使,所以这件事我说了算!”汤和却是抢过文书再次气呼呼的道,说着转身走,看样子就要把这些策略发布下去。
李节气急,伸手一把抓住汤和的袖子阻拦道:“汤爷爷您不要逼我,这件事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您去做的!”
汤和也没想到李节竟然为了一条政令,竟敢这么和他说话,当即也气的一把推开李节怒骂道:“滚开,老子做事还轮不到你来指手划脚!”
李节也被汤和推的一个趔趄,撞到后面的桌子这才站稳身形,怒火攻心的李节本能抓起桌子上的砚台怒吼一声:“汤和,你要是真敢下这道政令,老子就和你拼了!”
看着李节举着砚台的模样,汤和反而被气乐了,随即指着李节道:“小子你倒是长本事了,敢跟着陛下学扔东西了,来,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和我拼?”
李节看了看手中的砚台,想起那天自己被朱元璋用砚台砸的场景,脸上也有些尴尬,不过这也让他冷静下来了,当即脸色阴沉的盯着汤和道:“汤爷爷,你是我的长辈,我本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僵,但您今天要是敢下这道政令,那可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
“呦呵?你翻个脸让我看看,这道政令我还下定了,你能拿我怎么样?”汤和这时也不急着走了,反而一脸好整以暇的看着李节道。
在别人眼中,李节是陛下的孙女婿,更是太子的心腹,前途不可限量,但在汤和眼中,李节对他根本形不成威胁,毕竟他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从小和朱元璋一起光着屁股长大,再加上他又是开国功臣,别说李节了,就连太子朱标对他都得以礼相待。
只见李节这时站直了身子,目光幽幽的看着汤和道:“汤爷爷您战功赫赫,又是陛下最信任的人,就算您今天真的下达了这个政令,我也不能拿您怎么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